课件64张PPT。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________下降。生产能力 3.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干旱、多大风,日照时间____,________远远超过降水量,容易引起________。
②位置:深居________,降水稀少。
③植被覆盖率自东南向________逐渐降低。
(2)人文因素:人口迅速______,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过度放牧,________、盲目开垦,导致草原破坏和沙漠扩大。长蒸发量风蚀大陆腹地西北增长乱砍滥伐二、荒漠化的危害
1.危害范围大。
______的灾难,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亿人。
2.危害程度深。
(1)经济危害。
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________的威胁。全球性 风沙 (2)生态危害。
荒漠化造成________,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生产危害。
荒漠化导致了植被和________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________。表土裸露 地表形态 饥荒
三、荒漠化的防治
1.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________治理。
2.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________、生态移民等。合理用水
3.目的:实现人口、资源和________的协调发展。综合 合理用水 环境 1.教材第36页图2 - 1“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土地”
提示:该图是一幅反映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的景观图。图中的胡杨树已干枯并被风吹断散落在沙地上,远处有些沙漠植被,该处沙丘特别高,说明了植被的固沙作用。整幅图反映了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极为严重的现状。2.教材第37页图2 -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
提示:该图用不同的图例表示了沙漠、潜在沙漠化地区、正在发展的沙漠化地区、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和沙漠化严重地区。从图中可以看出,沙漠化严重地区和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都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改造强烈的地区(沿河地区、绿洲地区等),说明了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是造成沙漠化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
3.教材第39页图2 - 5“新疆吐鲁番交河古城遗址”
提示:本图主要揭示了以下内容:(1)荒漠化能使一座繁荣的古城在地球上消失;(2)风力侵蚀作用的威力巨大,古城长期受风力侵蚀而被破坏;(3)人类要明白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不要自毁家园。4.教材第40页图2 - 6“‘三北’防护林”
提示:图示的防护林高大茂密,已形成防护林网体系,横跨西北、华北、东北的新、青、甘、宁、内蒙古、陕、晋、冀、京、津、辽、吉、黑13个省级行政区,东西长4 480千米,南北宽560~1 460千米,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0%以上。“三北”防护林分布在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带,防护林以北、以西是面积广大的沙漠、沙地和戈壁。“三北”防护林的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图示地区的生态环境良好,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宜人。2014年2月12日中国环保设备展览网:我国是一个荒漠化的大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3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13%,分布在北方18个省区市,影响人口约4亿,每年造成经济损失1 200亿元,荒漠化加剧人口与土地退化矛盾,是我国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大敌。荒漠化的含义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土地退化会带来什么危害?
2.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3.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有什么特点?【例证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缘。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萨赫勒地区遭受罕见大旱,引发严重的荒漠化。下图是萨赫勒地区地理位置及津德尔的气候特征图。材料二 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示意图。
(1)分析导致萨赫勒地区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共同自然原因。
(2)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试分析可能导致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3)西非土著人有句精辟的谚语:“贫穷的人群制造贫瘠的土地;在贫瘠的土地上产生贫穷的人民。”请按因果联系将①人口增长过快,②过垦过牧,③贫困饥荒,④土地生产力下降四项填入“荒漠化加剧示意图”的方框内。
(4)材料二中的①地是我国沙漠化严重的地区,其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近年来,③地附近的土地荒漠化进程加快,试分析该地区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及其产生的人为原因。 本题以萨赫勒地区和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图为背景,主要考查荒漠化的原因、分布特点及因果联系,有一定的综合性。答案 (1)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大;气候异常(降水变率大)。
(2)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建设不注意环保。
(3)填图:A③ B④ C① D②
(4)过度农垦 特点:呈点、线状分布,面积小而分散,邻近城镇或工矿开发区。人为原因:由于在开采矿产(煤炭)以及城镇和道路基本建设过程中,破坏地表植被,污染水源及弃土弃渣等。【练习1】 我国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如图所示的9个省区。据此回答(1)~(2)题。(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风蚀荒漠化,占荒漠化土地的99%
B.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
C.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的9个省(区),年降水量都在400 mm以下
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
(2)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比例最高的省区,其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自然植被被人为破坏
B.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C.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D.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答案】(1)B (2)C [第(1)题,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等内陆省区,这些省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荒漠化,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的70%左右。河北省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上。长江以南地区的石漠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类型。第(2)题,由图可知,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比例最高的省区是新疆。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是该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1.土地退化带来的危害
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它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②主要表现。【拓展延伸】 (1)热带荒漠与温带荒漠
①热带荒漠: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部和大陆西岸,典型地区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南美的阿塔卡玛沙漠等。
②温带沙漠:主要分布在35°N~50°N的亚欧大陆中部、北美大陆中西部、南美洲大陆东岸。典型地区有中亚的卡拉库姆沙漠,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2)石漠化、次生盐渍化、红色荒漠的区别
①石漠化指石质荒漠化: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云贵高原地区,由于土层薄,再加上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陡坡开垦等人为原因,在多雨的条件下,土层被冲刷并被流水冲蚀,甚至有的地方表土层被完全侵蚀掉而裸露出基岩,导致土地退化,生产能力下降,这种现象叫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②次生盐渍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或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地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③红色荒漠分布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壤分布区,由于雨水冲刷和流水冲蚀作用,使裸露的红壤成片、成块地流失,导致土层变薄甚至缺失而不能生长植物,称红色荒漠。
3.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的特点
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共同影响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其中,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大大加速、加剧了这一过程。在二者的共同影响下,西北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各具特色。【特别提示】 (1)西北地区人为作用下的荒漠化。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半干旱地区,调查表明,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2)从历史发展来看,古代,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大部分古绿洲被迫放弃;近代,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直接加剧了荒漠化。从当今来看,在内陆河流域和山麓冲积扇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也往往加剧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工矿开发、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也往往诱发荒漠化。由此看来,从古到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013年8月2日,由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秘书处与中国亿利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全球荒漠化治理库布其行动”在内蒙古库布其启动。该活动旨在倡议全球热爱环保的人士行动起来,从库布其沙漠开始, 从鄂尔多斯市开始,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开始,全球携手,为荒漠化防治做出应有的贡献!荒漠化的防治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内蒙古自治区在防治荒漠化上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例证2】 结合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每年以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1996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
(1)简述图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2)分析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本题主要考查科尔沁草原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认真阅读图文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答案 (1)土地(草地)退化。危害: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面积扩大,导致荒漠化。
(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3)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练习2】 (2014年唐山月考)读图,完成(1)~(2)题。(1)图例所示的环境问题是( )
A. 水土流失 B. 土地荒漠化
C. 环境污染 D. 湿地破坏
(2) 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
A. 提高植被覆盖率
B. 大力修建水电站
C. 人工增雨
D. 大力发展耕作业
【答案】(1)B (2)A [第(1)题,由图可知,该环境问题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绿洲地带、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等地,由此可判断为该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第(2)题,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提高植被覆盖率。]防治荒漠可以采取的措施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以保护和提高植被覆盖率为基础,以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为条件,减缓人地矛盾,从而达到防治荒漠化的目的。具体措施如下: (3)合理利用水资源。
(4)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特别提示】
(1)防治荒漠化的关键并不是治理,而是预防。
轻预防重治理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防治荒漠化中预防投资少、见效快;而一旦形成荒漠化,再去治理就投资大、见效慢、效果差。因此应以预防为主。(2)防治荒漠化并不是各国自己的事情,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全球荒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由于资金缺乏和技术落后,无力独自应付荒漠化扩大和加剧的趋势。鉴于荒漠化给全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如沙尘暴不分国界),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人类只有携手合作,才能遏制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实现全球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方法技巧】 图示法理解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治理荒漠化应“对症下药”,如下图:教材第36页活动
提示:1.自然因素: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冲刷力强;地形——处在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地表物质不稳定;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表的保护性差;土壤——粉沙粒组成,土质疏松。人为因素:人类对植被的破坏(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主要角色,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到水土流失总量的90%以上。
2.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植被破坏后,极有可能加剧水土流失或土地沙化,进而使土地退化,这就是土地的荒漠化过程。
教材第37页活动
提示:1.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东部和中部是辽阔坦荡、波状起伏的高原,西部是高大山脉及内陆盆地;气候: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河流:多内流河;植被:覆盖率低,由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地形——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明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文——多为内流河湖,水量小;植被——稀疏,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差。
教材第38页活动
提示:1.①滥牧破坏草原植被,导致水源减少;②人口大量增长,大量开荒,耕地面积扩大,灌溉用水量大增,人们大量抽取地下水,引河水进行灌溉。上述原因使内流河水量大减,地下水位下降,使胡杨林(树)等植物枯死,导致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2.“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省区。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相同的地方是人们滥伐植被、垦荒,扩大耕地面积,破坏了地表植被;不同的地方是“红色荒漠”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而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除垦荒外,还有滥牧,使地表植被破坏,导致风力侵蚀加重。
3.①控制人口增长;②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植被;③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④进行开矿、修路等活动时,尽量保护好植被且做好矿区复垦工作。教材第40页活动
提示:1.(1)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使周边地区出现沙尘暴、扬沙、浮尘的天气增多,降低大气能见度,污染周边地区的环境,使周边地区气候发生改变,如光照减少等,严重影响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2)土地利用经历了“放牧—垦殖—放牧—垦殖”的过程,沙丘有三层土壤,说明它历史上曾有三次退耕还牧、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要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方式,宜农则农,宜牧则牧。2.应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脱贫致富,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3.当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时,就有可能出现种种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应有计划地将一部分人口迁移到其他有接受能力的地区,这就是“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对自然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