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2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A.①②⑤ B.②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⑥
解析:“可以”“以为”,这两个词语古今义没有变化,其余则发生了变化。“亲戚”,古代“亲”指有血缘关系的,“戚”指有婚姻关系的;现代泛指跟自己家庭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范围大了。“作息”,偏义复词,指劳作;现代指工作与休息。“其实”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其”相当于“他”,“实”是“实际”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其实”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至于”,古汉语中,“至”是动词“到”,“于”是表处所的介词;现代汉语中,“至于”是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云青青兮欲雨 ②独善其身 ③籍吏民,封府库 ④亲小人,远贤臣 ⑤面刺寡人之过者 ⑥日将暮,取儿藁葬 ⑦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⑧秦师遂东 ⑨将军身披坚执锐 ⑩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A.①③⑧/②④/⑤⑥⑦/⑨/⑩
B.①③/②④/⑤⑥⑦/⑨/⑧⑩
C.①②/③④⑧/⑤⑥⑦/⑨/⑩
D.①④/②/③⑤⑥⑦⑧/⑨/⑩
解析:①③⑧名词用作动词;②④形容词用作动词;⑤⑥⑦名词用作状语;⑨形容词用作名词;⑩动词用作名词。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与“见犯乃死,重负国”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大王来何操
C.甚矣,汝之不惠 D.不拘于时,学于余
解析:A、B两项均为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C项为主谓倒装句。而D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
答案:D
4.下列句子根据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何功之有哉 ④求人可使报秦者 ⑤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⑥如姬父为人所杀 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⑧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⑨君何以知燕王 ⑩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A.①②⑥/③④/⑤⑦/⑧⑨⑩
B.①②⑥/④⑩/⑤/③⑦⑨/⑧
C.①②/④⑦/⑤⑥⑩/③⑨/⑧
D.①②⑥/④⑦/⑤⑩/③⑨/⑧
解析:①②⑥为被动句,④⑦为定语后置句,⑤⑩为判断句,③⑨为宾语前置句,⑧为省略句。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对通假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环绕。
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戴:通“袋”,布袋。
D.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通“暮”,晚,末。
解析:C项,“颁”通“斑”,头发花白。
答案:C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病无能焉 病:疾病。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察:考察和推举。
C.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拜。
D.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解析:A项,“病”,动词,担忧、忧虑。
答案:A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到。
B.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女子出嫁。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适应、顺应。
D.不信,适足取辱耳 适:刚才。
解析:D项中的“适”是“恰恰、恰好”的意思。
答案:D
8.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吾尝跂而望矣 ⑤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⑦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⑧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⑨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⑩皆明智而忠信
A.①⑥/②③⑩/④⑤⑦/⑧⑨
B.①④⑤/②⑦/③⑥⑨/⑧⑩
C.①⑥/②⑩/③/④⑤⑦/⑧⑨
D.①⑥/②⑩/③/④⑤/⑦⑧⑨
解析:①⑥为连词,表承接;②⑩为连词,表并列;③为连词,表递进;④⑤⑦为连词,表修饰;⑧⑨为连词,表转折。
答案:C
9.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之二虫又何知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⑤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⑥楚之南有冥灵者 ⑦鹏之徙于南冥也
⑧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⑩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①③/②⑦/④⑤⑩/⑥⑧/⑨
B.①③/②⑦⑩/④/⑤/⑥⑧/⑨
C.①④/②⑦⑩/③⑥/⑤/⑧⑨
D.①/②⑥⑧/③④/⑤/⑦⑨/⑩
解析:①③为指示代词,这;②⑦⑩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为动词,到……去;⑤为人称代词,我;⑥⑧为结构助词,的;⑨为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答案:B
10.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1)反,复往,又不受。
(2)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解析:这两句考查的文言特殊现象较多,如省略、通假(“反”通“返”)、词类活用(“骄”为形容词作动词,“骄横地对待”)、宾语前置(“不我骄”即“不骄我”),因此,在翻译时要先找准这些要点,再依据上下文准确翻译。
参考答案:(1)(使者)回去后,又前往,(曾子)仍不接受。(2)即使国君有赏赐,对我不骄横,我能不害怕吗?
二、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3题。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薛公藏于卖浆家。公子欲见两人,两人自匿,不肯见公子。公子闻所在,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甚欢。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谢夫人去,曰:“始吾闻平原君贤,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无忌自在大梁时,常闻此两人贤,至赵,恐不得见。以无忌从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为羞,其不足从游。”乃装为去。夫人具以语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平原君门下闻之,半去平原君归公子,天下士复往归公子,公子倾平原君客。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釐王亦薨。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间步往,从此两人游 从此:自此以后。
B.公子妄人耳 妄人:狂妄的人。
C.平原君乃免冠谢 免冠:脱下帽子。
D.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面目:脸色、面貌。
解析:A项,“从此”在这里是两个词,跟随这(两个人);B项,“妄人”,这里应该理解为“糊涂、荒唐的人”;D项,“面目”,在这里是“面子、颜面”的意思。
答案:C
12.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故负魏王而救赵,以称平原君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B.今平原君乃以为羞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平原君闻之,谓其夫人曰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D.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
臣请为王言乐
解析:C项,两句中的“其”字,前一个是人称代词,他的,后一个是指示代词,这(种)。A项,两个“以”字都是连词,都表示承接关系;B项,两个“乃”字都是连词,都表示转折关系;D项,两个“为”字都是介词,相当于“给、替”。
答案:C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听说赵国有两个隐士,很想结识他们,可这两人不愿见面。但公子终于还是找到他们,彼此相见甚欢。
B.面对平原君的鄙视,公子假装要离开赵国,迫使平原君很快向他道歉并坚决挽留。
C.公子的“仁而下士”为自己换来了毛丞、薛公的忠言进谏,最终成就了公子忠君报国的美名。
D.秦国多次的反间计使魏王信以为真,不再信任公子,最终免去了公子的上将军一职。
解析:“假装要离开”“迫使”错误,公子是收拾行装离开,并无“假装”和“迫使”之意。
答案:B
参考译文:魏公子听说赵国有隐士毛公隐居在赌徒群中,(又有)薛公隐居在卖酒人的家里。魏公子想要会见这两个人,两人主动躲起来,不肯会见公子。魏公子知道了他们隐藏的地方,就秘密地步行前去,跟这两个人交往,彼此非常融洽。平原君听说这件事,对他的夫人说:“当初我听说您的弟弟(信陵)公子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人物),现在我听说他竟然随便跟赌徒和卖酒的人交往,公子是个糊涂人罢了。”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告诉了魏公子。魏公子就告别平原君夫人要离开(赵国),说:“当初我听说平原君贤能,所以辜负了魏王而救援赵国,来满足平原君的心意。但平原君和人们的交游,只是一种装饰门面的壮举罢了,并不是为了寻求贤士。我在大梁的时候,时常听说这两个人贤能,到了赵国以后,唯恐不能见到他们。像我这样的人跟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要我呢。如今平原君竟然把跟他们交往当作是羞耻的事情,恐怕真不值得和他交朋友了。”于是整理行装准备离开赵国。平原君夫人把这些话全部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就脱掉帽子谢罪,坚决挽留魏公子。平原君的门下客听说这件事,半数人离开平原君来归附魏公子,天下的士人又前往归附魏公子,魏公子使平原君的门客都到自己门下来了。
魏公子留居赵国十年不回国。秦国听说魏公子在赵国,日夜加紧派兵东去进攻魏国。魏王忧虑这件事,派遣使者去请魏公子回国。魏公子害怕魏王怨恨他,就告诫门下客:“有谁敢替魏王的使者通报的,处死。”宾客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没有谁敢劝告公子回国。毛公、薛公两人去见公子说:“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受到重视,声名传闻到各国,只因为有魏国。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不同情,假使秦军攻破大梁,毁坏先王的宗庙,公子还有什么脸面站立在世上呢?”话还没有说完,公子立刻变了脸色,吩咐准备车马赶快启程回去解救魏国。
魏王见到公子,两人不禁相对落泪,魏王把上将军大印授给公子,公子便正式担任了上将军这个统率军队的最高职务。魏安釐王三十年(前247),公子派使臣把自己担任上将军职务一事通报给各个诸侯国。诸侯们得知公子担任了上将军,都各自调兵遣将救援魏国。公子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黄河以南地区把秦军打得大败,使秦将蒙骜败逃。进而乘胜追击直到函谷关,把秦军压在函谷关内,使他们不敢再出关。当时,公子的声威震动天下,各诸侯国来的宾客都进献兵法,公子把它们合在一起签上自己的名字,所以世上俗称《魏公子兵法》。
秦王担忧公子将进一步威胁秦国,就使用了万斤黄金到魏行贿,寻找晋鄙原来的那些门客,让他们在魏王面前进谗言说:“公子流亡在外十年了,现在担任魏国大将,诸侯国的将领都归他指挥,诸侯们只知道魏国有个魏公子,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公子也要乘这个时机决定称王,诸侯们害怕公子的权势声威,正打算共同出面拥立他为王呢。”秦国又多次实行反间计,利用在秦国的魏国间谍,假装不知情地请他们向公子祝贺问是否已经立为魏王了。魏王天天听到这些毁谤公子的话,不能不信以为真,后来果然派人代替公子担任上将军。公子自己明知这是又一次因毁谤而被废黜,于是就推托有病不上朝了,他在家里与宾客们通宵达旦地宴饮,痛饮烈性酒,常跟女人厮混。这样日日夜夜寻欢作乐度过了四年,终于因饮酒无度患病死亡。这一年,魏安釐王也去世了。
课件20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