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件(共4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课件(共4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9 11:2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第一单元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语 文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
[单元目标导引]
学习任务群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单元人文主题 理论的价值
学科素养目标 1.初步接触人文社科经典论著,了解这些论著的观点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体会其理性探索的精神。
2.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感受其强大的思想力量和逻辑力量。
3.体会社科经典论著的表述方式,把握文章的论证、论辩艺术和严密、准确的语言风格。
4.积极思考社会现象,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提高观点的深刻性,提升理性思维水平。
[学习任务纵览]
单元篇目 学习任务 活动导引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恩格斯 ①了解文中恩格斯关于经济基础的主要观点,并思考其内在联系。 ②学习恩格斯论述问题的辩证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性。 ③学习恰当的论证方式。 如何理解“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的含意
单元篇目 学习任务 活动导引
2 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 ①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在当时的重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其现实性。 ②鉴赏文章准确、严谨的语言,分析其表达效果。 ③分析文章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进而理清文章各部分的逻辑关系和论述思路。 《改造我们的学习》是系统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经典文献,它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有哪些重要启示
单元篇目 学习任务 活动导引
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①提取关键句,理解文本中的观点。 ②把握文章结构,理解各个部分和文章主题之间的关系。 ③学习文中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体会文章的严谨准确的语言特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是中国当代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大事件。学习了此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4 修辞立其诚/张岱年 怜悯是人的天性/卢梭 ①梳理作品的论述思路,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价值观念。 ②探究文章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方面的特点及其论证风格。 ③揣摩文章蕴含的探索精神和人生智慧,品味其中的理趣。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请你谈谈“修辞立其诚”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单元篇目 学习任务 活动导引
5 人应当坚持正义/柏拉图 ①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②概括苏格拉底式提问的特点,理解他提出的观点,探讨他是如何论证的。 ③理解“正义”理念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人应当坚持正义》一文采用了谈话的形式,这种谈话思路是怎样的 请简要概括。
单元写作任务 深化理性思考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个完全不能低估的功绩是他们把我们从哲学行话中解放出来,这种哲学行话曾盛极一时,但在(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指教条主义者)的著作中就显得是完全陈腐的东西了——那就会完全像海涅在歌德之后用高特舍特的语言写诗一样。
——弗·梅林评价恩格斯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资源助读]
作者简介
“当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恩格斯
恩格斯(1820—1895),出生于德国,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直接参与第一国际的领导。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
作品背景
19世纪后期,由于资产阶级学者保尔·巴尔特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从各个方面歪曲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观点,篡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当时德国的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混乱。不少人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大学生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之一。恩格斯针对他提出的问题,在1894年1月25日的回信中,以丰富的历史材料和精深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基础,并就伟大人物的出现和唯物史观的产生,进一步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相关常识
书 信 体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在古代,书信作为重要的通信方式,不仅促进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的思想情怀,还起到了报平安的作用。
书信有其固定的格式,一般要遵循以下要求:
①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面应该加上一个感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在姓名下一行写日期。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duò
ài
chǎn
zhóu
zhòu
zhuàn
qián
yōng
jiě
xiè
2.写对字形








归结到根本上。
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卑躬屈膝、奉承巴结的样子。
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
4.词语辨析
字斟句酌·咬文嚼字
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
相同点:都有“斟酌字句”的意思。
不同点:“字斟句酌”强调仔细,“咬文嚼字”强调过分。前者含褒义,用来称 赞;后者多含贬义,用以嘲讽。
例句 ①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于诗歌创作的过程当中,莫不       ,反复修改,体现了对诗歌艺术的不懈追求。
②学习文件不能只        ,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字斟句酌
咬文嚼字
界限·界线
界限:不同事物的分界;尽头处;限度。 界线:两个地区分界的线;不同事物的分界线;某些事物的边缘。
相同点:都有表述“不同事物的分界”的意思。
不同点:“界限”多用于抽象事物,“界线”多用于具体事物。
例句 ①人们现在已经明确,某些病毒是由动物传播给人类的,但是其中具体的传播路径需要更深入地研究,这有助于了解病毒是如何打破物种     ,传给人类的。
②过去由农户单独种植的小块田地,如今打破了地块    ,被改造成了连片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种植耕地。
界限
界线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课堂精研
研读任务一 分析文本内容,品味语言特色
[情境导入] 有时候真理会被乌云遮挡,我们需要拨开层层迷雾才能见到真相。在当时的德国,以保尔·巴尔特为代表的德国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歪曲,以保尔·恩斯特为代表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对唯物史观的教条主义套用,使许多青年产生了疑惑,一些人便致信恩格斯寻求解答。革命导师恩格斯的回信都有什么内容呢 他又是如何将复杂深刻的道理阐述清楚的呢
1.什么是经济关系 它有哪些组成部分 经济关系与其他各要素是什么关系 阅读恩格斯第1个回答,阐述你的理解。
点拨 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它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2.在《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封信中,恩格斯提出了两个不应当忽视的问题,请概括这两个问题。
点拨 恩格斯思维清晰,逻辑缜密,他提出的两个不应当忽视的问题是:①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即经济关系决定着其他,其他反过来又影响着经济关系。②貌似偶然性的人类历史,归根到底仍然是由经济的必然性决定的。
3.本文语言通俗、准确,客气而又坚决。请仿照示例,赏析下列各句的语言特色。
例句: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赏析:“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观点提出醒目有力,不蔓不枝;“归根到底”言辞准确,简练坚决;“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引人思考,体现了作者对对方的深切期望。
(1)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2)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3)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可惜我没有时间能像给报刊写文章那样字斟句酌地向您阐述这一切。
点拨 (1)使用“并不是……而是……”这种句式,先否定,后肯定;先否定了当时一些人持经济状况是唯一原因的观点,再肯定经济状况与“其余一切”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生于经济必然性基础之上的。
(2)运用比喻,直观恰当,生动形象。把“经济关系”比作“红线”,说明它贯穿于社会历史的进程中。
(3)“请您”“可惜”“向您”等词语的使用,表达了恩格斯对青年朋友的客气和希冀之情。
研读任务二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论证方法
[情境导入] 《文心雕龙》里说,文章“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但“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意思是文章必须以思想感情为精神主宰,以内容的事实材料为骨骼,以文章的辞采为肌肉皮肤,以语言韵调为声气,但如果文章结构没有安排好,文章就会像一个偏瘫的人一般。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都有哪些 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它又采取了哪些论证方法呢
4.《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试简要分析。
点拨 文章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阐述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经济关系这个观点;第二个层次,阐述了在坚持自我观点的同时,不能忽视的两个问题;第三个层次,告诫对方借助马克思的著作,把握总的联系,避免陷于认知的泥潭。
5.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试着分析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1)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2)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点拨 (1)这句话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假设论证,恩格斯意在表明在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的前前后后,不少思想家都在探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试图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说明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只要“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2)这句话使用了假设论证。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把偶然性当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当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必然性。
6.请试着分析文章(b)这一部分在论证上的特点。
点拨 ①论证方法多样。比如:举例论证,列举了“拿破仑”“凯撒”“马克思”“梯叶里”等人的事例,说服力强;假设论证,用“曲线”“中轴线”的关系说明偶然性与经济必然性的关系,生动形象。②层进式结构。第一个层次是通过“伟大人物”的出现来阐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第二个层次写“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上升到普遍的层面。③立论的论证方式。先阐明自己的观点——“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然后进行证明。
研读任务三 分析文中语句,理解其中深意
[情境导入] “当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恩格斯,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本文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问题,语言简练明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任务三,来理解文中语句的含意。
7.“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一句中,“偶然性”和“必然性”分别指什么
点拨 “偶然性”指看似偶然发生的某种历史现象,如某个历史人物的出现等;“必然性”指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经济基础。某种历史现象的产生看似偶然,实则是经济基础在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而言,历史现象的产生又具有必然性。
8.如何理解“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的含意
点拨 这句话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了技术上的需要对科学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某种技术产生了迫切的需要,这就会使得人们对它进行科学研究,于是促进了科学的进步。恩格斯以此说明技术上的需要是科学进步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经济关系是科学进步的重要原因。
思维提升
[拓展探究]
“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这段回信中的话,是对杰出人物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深刻总结。请结合新冠疫情阻击战中的英雄事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偶然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只能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而不是脱离必然性的。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的。某人恰恰被社会选择为完成一定历史任务的伟大人物,是有条件的。从主观条件看,他所具备的才能、素质使他比别人更加适合时代的需要,更能胜任时代的重任;从客观条件看,社会恰恰能为他提供诸多施展才能的条件和机遇。例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英雄代表钟南山院士,八十多岁的他毅然决然地逆行武汉,坚持奋战在抗疫的第一线,成为中华民族的不朽“南山”,令人感佩,但顶尖的行业专家的知识能力、过人的胆识魄力以及医者仁心的大爱才是他成为英雄的必然性因素。所以,我们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认识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产生。
[整合建构]
思路整合
文章主旨
本文以精练的语言集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着重说明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同时分析了生产技术和科学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还分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
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
文本一
才子英雄
刘醒龙
“英雄不走无名之路,才子不登无情之山。”这句话得自山东东阿小鱼山下,那里是七步成诗的曹子建长眠之地。后来,与东坡赤壁的朋友见面,又将这话写出来交给他们,作为对联用在坡仙亭前。人间之事,绝对到百分之百的从未有过。英雄与才子也是如此。天下第一豪杰项羽,被人提及最多的是与虞姬诀别时所写的才情满怀的诗句。到了被太多人奉为天下第一才子的苏轼这里,事情又颠倒过来,明明是靠文章来立世,却被后人塑造为君临江河湖海、空前绝后的英雄。
在黄州,人们越来越爱将苏轼作为中心来讨论这片地域上的文化,这有着朴素的道理。苏轼身上浓缩了人生中最典型的两种超级能量,文韬与武略。武略就像赤壁山临水朝北的那一面,陡峭而险要;文韬是那背水向南的另一面,舒展而闲适。这正是高峰与小山包的大不同。
苏轼来黄州之前,世人尚未将“豪放”二字标志于斯。如果仅仅是因为黄州人文地理丰富瑰丽,能使一个人的才情空前焕发,那么唐朝杜牧更早来到黄州,而且是最高长官,襟怀气度应当无限接近于地方上的王者,为何终与“大江东去”擦肩而过 如果不算那两首是否写于黄州而受争议的好诗,以其他作品对比《黄州府志》中那些土生土长的诗词,并没有高下之分。再有大宋初立时的王禹偁,个人经历与杜牧八九不离十,到头来也就留下一篇《黄冈竹楼记》,还被怎么看也有模仿痕迹的《醉翁亭记》遮蔽了光芒。
近代以来,以黄州为中心的黄冈一带,斯文与英豪并存、才子与将帅同在的格局,显得格外突出。只是,谈论客观的多,研究血脉的少。回看苏轼,在汴京城中是那样斯文,为何以贬谪之身到了黄州,反而豪情万丈,千古风流 说他是日日夜夜与长江做伴,毕竟这样的伙伴,杜牧和王禹偁都先他做过了。二位前贤不曾有的东西,苏轼却能闹出面目全新的巨变,大概只怪杜牧、王禹偁是西安人和菏泽人,而不是巴蜀之地的眉山人。
史籍有着清晰的记载,秦统一中国后,巴人常常兴兵发难,且屡败屡战。那一年,东汉朝廷大军再次得胜班师回朝时,将八千兵头将尾的巴人骨干,押遣到鄂东五水之间安顿,意图用无险可守的山水消磨其野性。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是成功的。之后,这些巴人虽然还有过一段时期的暴烈行动,终究不再构成战略威胁。好日子过得人舒坦,艰难时世又要温习钢筋铁骨。时至今日,巴人称谓早已不在了,但五水还在,巴人奋勇豪迈的性格,还在五水河畔芸芸众生的血脉中流淌。从巴人放逐的东汉,到苏轼贬谪的北宋,前后不过几百年,那期间,五水之间的黄州性格,巴人的东西更多一些。这对生长在巴蜀之地的苏轼来说,是他乡遇故知,发现了自己骨子里“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英雄潜力,实在是三生有幸。由此判断,苏轼是在不知不觉中,将黄州当成了故乡。没有了京城的种种约束,已经是很次要的了,重要的是自身血脉与黄州性格的高度契合,如虎入深山,如鱼儿得水,如鹰击长空,如游子还家。本来就是天下了不起的才子,又发现之前被尘世俗务遮蔽的情怀,笔下文章也就浑然如不尽长江滚滚来。
后来者多将苏东坡在黄州研习厨艺,给世上留下一道名为东坡肉的美食作为美谈。往深处看,这本是一时的无奈之举。宋时食物以羊肉为第一尊贵,牛肉第二,而吃猪肉的人是要被嘲笑和瞧不起的。可叹苏轼囊中羞涩,又好面子,唯有将自己的才情投资进去,给猪肉披上艺术的外衣,也是给自己治疗内伤,同时将黄州及黄州以远的粗俗幻化为斯文。如此掌故,所对应的不再是时势造英雄,而是英雄造时势。时势之下,草莽中也可以蹦出英雄来,然而能够造时势的英雄非才子莫属。
一切文化的作用都是为着让历史与当下实现无缝连接,就如一代代人通过遗传进行天然的承续,同时新创出同样天然的空前奇妙。世上有说,黄州之地文武英才辈出,殊不知天下英雄莫不是才情满满,天下才子全在于雄心勃勃。
英雄是才子的情怀,才子是英雄的血脉。
(摘编自《光明日报》)
文本二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若李鸿章者,吾不能谓其非英雄也。虽然,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时势所造之英雄,寻常英雄也。天下之大,古今之久,何在而无时势 故读一部二十四史,如李鸿章其人之英雄者,车载斗量焉。若夫造时势之英雄,则阅千载而未一遇也。
(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阅读思考
1.文本一中多次谈到杜牧与王禹偁,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答案①苏轼的才情焕发并不是因为黄州的人文地理因素,用杜牧与王禹偁在黄州都没有留下好诗好文来对比说明这一事实。②苏轼在京城的斯文转变成在黄州的豪放,用杜牧与王禹偁来反衬,说明这并不缘于地理环境,而是英雄的血脉所致。③有暗示主题的作用,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 才子。
2.请阅读两篇文本,结合课文所学,以一位历史人物为例说明你的观点,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答案示例 我认为是“时势造英雄”,“时势”应该理解为特定社会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一种客观社会需要,它是历史客观规律的一种表达。
以商鞅为例,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中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就必然呼唤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当时社会上就出现了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而这些变法中属商鞅变法最成功,他的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崛起,国力日盛,是秦国最后能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可以说商鞅是一个顺应了“时势”从而改变了时代面貌的人。如果没有商鞅变法,历史上还会有其他人变法成功,因而商鞅是时势造就,而非造就时势。
唯物史观认为:“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由此可见,商鞅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偶然现象,如果没有商鞅,也会有类似的人物出现,这种情况就叫历史的必然性。商鞅的出现,只是这种历史必然性的一种表现和补充。而这种历史必然性是由经济必然性(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矛盾)决定的。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