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第一单元
4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语 文
内容索引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
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歌德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资源助读]
作者简介
当代哲学大师——张岱年
张岱年(1909—2004),哲学家。别名季同,曾用笔名宇同。河北献县人。1933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任清华大学哲学系助教,后任私立中国大学讲师、副教授,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名誉会长。其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发微》《求真集》《文化与哲学》等。
相知相得两哲人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有两位学者是有重要贡献的,他们就是冯友兰和张岱年。北京大学教授陈来曾撰文评价:“冯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张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前者以人物为线,后者以问题为纲,一纵一横,构成了现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经典双璧。”
除去学术研究领域相近,张岱年与冯友兰之间还有许多交往,他们由此结下了深厚友谊。1988年,93岁高龄的冯友兰为《张岱年文集》写序,他这样评述:“盖张先生真正是一位如司马迁所说的‘好学深思’之士,对于哲学重大问题‘心知其意’。”对他的为人,冯友兰这样说:“张先生之木讷气质,至老不变。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直道而行则‘刚毅’矣。‘近仁’之言,其意当哉!张先生可谓律己以严,高自要求也。”
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
卢梭(1712—1778),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教育代表作《爱弥儿》,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奠定了在教育史上的显赫地位。他的代表作《爱弥儿》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并称为西方教育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其主要著作还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
作品背景
修辞立其诚
本文写于1992年,当时,中国的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然而人心浮躁,甚至一些文人也因生活所需,急功近利,言辞浮夸。有感于此,张岱年先生写了《修辞立其诚》一文,呼吁为人、作文都要“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1743年,卢梭在威尼斯逗留时,就已经打算写一部关于政治制度的鸿篇大论。1753年,第戎科学院公布了“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的征文题目。卢梭应第戎科学院的征文竞赛,撰写了他的论文《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后结集出版。《怜悯是人的天性》即节选自该论文。
相关常识
学术论文
概念: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
分类:按研究的学科,可分为自然科学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按研究的内容,可分为理论研究论文和应用研究论文;按写作的目的,可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
特点:科学性、创造性、理论性、平易性、专业性、实践性。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伟大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次运动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扬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促进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juān
pīn
è
wù
jí
yuán
bào
pù
2.写对字形
妨
防
彷
粹
萃
淬
附
符
袱
熏
醺醺
薰
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多含贬义)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
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
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儿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
形容公开地、无所顾忌地做坏事。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4.词语辨析
违反·违犯
违反:不遵守;不符合(法则、规程等)。 违犯:违背和触犯(法律等)。
相同点:都有“违背”的意思。
不同点:“违反”着重于“反”,常用于规章、制度、规定等。“违犯”的“犯”有侵犯和触犯的意思,所以“违犯”指违背和触犯法律、法令等,情节较为严重。
例句 ①新州12名个人及一家企业,因 严格的环保限制令而被处以罚款。
②国家的法律与纲纪,我们不能任意 。
违反
违犯
权利·权力
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跟“义务”相对)。 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相同点:都含有“权力”的意思。
不同点:“权利”属于法律上的概念,“权力”则属于政治上的概念。
例句 ①根据判决书,这家单位的前负责人被剥夺政治 25年。
②说到底, 是民众赋予的,应是为权利服务的,而不是用来侵害权利的。
权利
权力
充耳不闻·置若罔闻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
相同点:都含有“没有听见”的意思。
不同点:“充耳不闻”是故意不听;“置若罔闻”是听了他人的话,但不理睬,不搭理。
例句 ①然而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该国又一次玩起双重标准,一推六二五,对各方的警告 。
②他对朋友的殷殷告诫 ,才导致了今天这样的结局。
充耳不闻
置若罔闻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课堂精研
研读任务一 分析论述内容,理清论述思路
[情境导入] 真、善、美是我们矢志追求的人间理想,《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它们分别是如何展开论证的呢 这两篇文章对“真”和“善”的概念界定和分析论证和我们日常认为的一致吗
1.下面是《修辞立其诚》的结构导图,请结合文本内容,将①~④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言行一致
表里一致
主观
认识的客观性
2.《修辞立其诚》一文逻辑严密,层次清晰,请具体分析。
点拨 ①首先,通过引用名言来引出中心论点:“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
②其次,运用并列式结构阐明写文章坚持真实性的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③接着,由写文章递进到做人,阐明做人也要坚持真实性:要端正学风,要“说真话、讲实话”。
④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立其诚”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3.请分条概括《怜悯是人的天性》所表达的观点。
点拨 ①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系,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②欲望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是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③怜悯心是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具有的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
4.《怜悯是人的天性》这篇文章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点拨 《怜悯是人的天性》围绕“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核心论点,一步步展开论述。
第1段作者首先从在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指出文明社会的问题所在,从而引向对自然状态的理解和思考的必要性。
第2段主要是对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观念的驳斥。
第3段作者提出:怜悯心的产生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树立起自己的观点。
第4段承前面进一步论述,先提出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也是由怜悯心所派生的这一观点,接着论述怜悯心是如何作为一种自然状态在人的身上得以体现的。
第5段进一步明确本文的观点,得出结论。
研读任务二 分析论证方法,品鉴论证语言
[情境导入] 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即引用谚语格言、名人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那么具体有什么异同呢 两篇文章的作者一位是中国的哲学大家,一位是西方的启蒙思想家,他们的论述语言各有特色,请尝试分析。
5.《修辞立其诚》一文多次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点拨
引用内容 引用作用
修辞立其诚(《易传·文言》) 借此提出本文观点,引出下文的论证。
因也者,无益无损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管子·心术上》) 分别论证了“追求真理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端正学风”的观点。
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汉书·儒林传》)
6.《修辞立其诚》第9段用《汉书》为论据证明观点,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 请具体分析。
点拨 (示例一)第9段提出端正学风要尊崇真理的学术宗旨,引用《汉书》的名言强调尊崇“正学”的重要性,并以汉代尊儒引到现代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论据有针对性和时代性,论证充分,有说服力。
(示例二)第9段提出端正学风要尊崇真理的学术宗旨,引用《汉书》的名言重点阐释了“曲学”违反追求真理的宗旨,从论据支撑观点的角度看,缺漏了对“务正学”的阐释,论据有针对性,但论述欠严谨。
7.这两篇文章论述语言严谨,准确。请赏析下列句子。
(1)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2)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 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3)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
(4)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
(5)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6)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
点拨 (1)“者”“也”“所谓”“之”“为”的运用,增加了作品的文言色彩,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2)议论文语言最忌片面性、绝对化,作者首先肯定了“强调主体性的重要”是正确的,接着用“但是”一转,提出了“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的观点,周密严谨,无懈可击。
(3)先亮出观点——“不可像霍布斯那样”,接着运用两个相同的句式“因为人……便认为……”,列举霍布斯的错误认识,用简约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句式整齐,语言简洁、有力。
(4)“纯粹的天性”强调怜悯心与生俱来,“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强调人天生中的怜悯是根深蒂固的。
(5)议论文的语言在准确的基础上也讲求文采。作者援引事例,发挥想象,由一个事例而想到了人性最柔软、最本真的“怜悯心”。“何等”即“多么”,表示程度之深;“难道不难过吗 ”运用反问句式,表示难过之极。
(6)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的熏陶,写出了怜悯心对人熏陶的方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
8.《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中引用诗句有何作用
点拨 运用了引证法,用优美的诗句证明了人类有一颗怜悯心、仁慈心;增加了文采,丰富了内容,使论证有力。
研读任务三 把握论证特点,理论联系实际
[情境导入] 张岱年致力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修辞立其诚》一文写作的基础是其深厚的古文修养及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思考。《怜悯是人的天性》选自卢梭的代表作《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卢梭认为文明每进一步,不平等也加深一步。我们要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论证特点,并尝试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注解文章,探讨我们立身处世的原则。
9.请概括分析《修辞立其诚》在论证上的特点。
点拨 ①论证结构清晰严谨。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是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大致遵循由浅入深的思路;中间也有并列式的结构,如“立其诚”的三层含义。
②论证方法综合多样。多处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文中引用了《易传·文言》《管子·心术上》《汉书·儒林传》等传统经典著作中的语句,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③引论部分新颖巧妙,通过引用《易传·文言》里的名言来引出中心论点。
④论证语言理性严谨,深刻中富含理趣,且具有较高的文学性。
10.(拓展延伸)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请你谈谈“修辞立其诚”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点拨 (示例)“诚”即为人处世要做到真诚,“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堂堂正正。张岱年在评析儒家“五常”伦理时说,“五常”中最单纯的是“信”,“信”即诚实,即说话符合事实,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道德。当今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或情感,这就使得我们的一言一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被极度放大。诚实的、符合道义的言行会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相反,则会带来负能量。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开口说话,先“立其诚”,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传播正能量的人。
11.试以《怜悯是人的天性》的第2段为例,说说议论文写作时应如何做到破立结合。
点拨 ①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对霍布斯理论进行批评,“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唯一的主人”;进而指出其错误认识的实质,“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然后进行逐级批驳,“霍布斯没有看出……”“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这是“破”。
②最后,在这些批评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是“立”。
12.卢梭认为:“文明与自然、理性与自然本能相比,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 结合《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谈谈你的看法。
点拨 (示例一)赞同。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在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能和谐相处,人们能满足最低的生存需求。正是因为文明的发展,人们产生了远超于生存需要之外的过分的需求和欲望,人变得理性、冷漠、自私,这无疑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从这个方面来说,卢梭的观点无疑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示例二)不赞同。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从自然到文明、自然本能到理性的进步是一种必然。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带来自私、冷漠等负面影响,但这些负面的东西并非完全由这种进步造成,人类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束缚来消除这些影响。从这个方面来说,卢梭的观点无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能自圆其说即可)
思维提升
[比较鉴赏]
论证特点的多维比较
1.请比较《修辞立其诚》和《怜悯是人的天性》两篇文章,填写下表。
项 目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议论文类型
中心论点
论证结构
论证方法
立论文
有破有立
“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
怜悯是人的天性
总分总
层进式
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
项目 《修辞立其诚》 《怜悯是人的天性》
论证 思路
①首先,运用引用名言的方法引出中心论点:“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
②其次,阐明“立其诚”的三层含义:名实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③然后,阐释“立其诚”的原因:“立其诚”符合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④接着,阐明“立其诚”的具体做法:要端正学风,要“说真话、讲实话”。
⑤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立其诚”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①首先,通过分析自然状态下人性的种种表现,并在对霍布斯观点的否定中得出中心论点:怜悯是人的天性。
②接着列举实例论证观点:动物、《蜜蜂的寓言》中的事例、剧院上演的悲剧等。
③最后阐述怜悯心的重要性: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和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对人性的感悟与理解
2.《修辞立其诚》强调为文为人要“真”,《怜悯是人的天性》认为人的天性为“善”,两篇文章都涉及立身处世的原则问题。请联系文章,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
答案 我赞同“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卢梭也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同情弱者,愿意伸出手去帮助弱者,这是最具有普遍性和说服力的“人性本善”的明证。我认为,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不全是因为劳动,因为科学技术,因为都怀着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是因为人类能够互爱。而互爱的前提,便是人之善。当然,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性善”与“性恶”的争论,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霍布斯也认为人天生是恶的。不管这种争论的声音有多么响亮,还要持续多久,我始终坚信,人是向真向善的,人类理应沿着真善美的道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整合建构]
修辞立其诚
思路整合
文章主旨
本文基于“诚”这个核心概念进行阐释,就“立其诚”的三层含义,由修辞到为人,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阐述,进而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对在“立其诚”方面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分析和批判,强调做人要“说真话、讲实话”,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怜悯是人的天性
思路整合
文章主旨
本文在批评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的基础上,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遍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文本一
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
[法国]卢梭
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
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 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 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
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
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蜜蜂的寓言》的作者已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他以平淡和细致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文本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阅读思考
1.依据文本一,用判断句给“怜悯心”下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具备的定义。
答案怜悯心是在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的一种最应该具备的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最普遍和最有用的、合乎自然的人心(秉性或美德)。
2.依据文本一,以下不是霍布斯观点的一项是( )
A.因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所以人天生是恶人。
B.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是邪恶的。
C.因为认为对同类无义务,所以人不对同类效劳。
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
D
解析 “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因果逻辑错误,曲解文意。结合“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分析,可知“人是宇宙的主人”属于结果,选项误表述为原因,另外遗漏了“唯一”;“自然权利互不妨碍”和文中表达的意思“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也不符合。
3.文本一画线部分和文本二画线部分在逻辑论证上有重要作用,且作用相同,请加以分析。
答案都用了因果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破立结合等论证方法,结构关系步步深入、循序渐进,作用是由果溯因,逻辑性强,层层深入,有条有理,选材典型新颖,论证充分、深入、有力,具有可信度和说服性,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深入浅出。
4.两文的理论思想有相通之处,请加以概括。
答案孟子和卢梭都主张人性本善,善源于本性,也就是天生具有的温柔、善良、同情心,先天存在的自然情感,即自爱心和怜悯心。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