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杏花春雨江南》 来自网络
陆 游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
领会诗文描绘的大自然之美,以及诗句本身的美。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
霁: (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读文鉴赏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读文鉴赏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世味:世情。
骑马:暗示被召作官。
客:客居。
京华:指京城临安。
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
▲《临安伟观图》局部
读文鉴赏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角度一:诗人一心北征,建功立业。可还是落得个,“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即透露出客居京华的懊悔,也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
角度二:首句的“世味薄似纱”,即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诗句,我们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一贯的自己。
角度三:这一句惊问,一句悲叹是悲愤之余深深的无奈,无奈之后彻底的绝望。
读文鉴赏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写客居生活。
小楼一夜听春雨:写诗人彻夜不眠,表现他心情不安,虽然是短期离家,却也动了羁旅之愁。
深巷明朝卖杏花:达官贵人多居深巷,那里自然有人去叫卖杏花,这不经意的一笔,点染了临安城中的“太平盛世”气象,似乎全然忘记了亡国的危险。
读文鉴赏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意象
小楼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春雨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旅泊愁春雨,春寒更北风
杏花
一生心事杏花诗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燕子不归春已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一树杏花春寂寞,恶风吹折五更心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怨
读文鉴赏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颔联借景抒情, 借杏花春雨表达旅居京城时的郁闷、 孤寂和壮志难酬的感伤与无奈。
“一夜”与“明朝”:虚实结合
达官贵人多居深巷,“太平盛世”,忘了亡国之危。
读文鉴赏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矮纸:就是短纸、小纸。
草:草书。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写草书消遣。
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分茶:指鉴别茶的等级,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宋元时煎茶之法。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读文鉴赏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陆游不结交权贵,闲情逸致,消磨时光,厌倦官场。
读文鉴赏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机的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陆游说不要感叹白衣在京城中会污染成黑衣,清明之前还可以赶回家呢。明写羁旅之苦,实际上是说官场的浊恶及归乡避世的愿望。
读文鉴赏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洁身自好,不受京城坏风气的影响。
与开头呼应。
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尾联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
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
深巷中明早定会有人叫卖杏花。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
晴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时节回到家。
流露出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淡漠心情。
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
表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空有报国志,无奈客京华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对陆游的这两首律诗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
B
A《书》诗首联抒写诗人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为全诗的诗眼和灵魂。不仅总挈了全诗,也刻画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空怀爱国热忱,却不知世事艰辛;遥望金兵侵占的中原,愤恨之情郁积如山。
B《书》诗颈联与首联形成对照:首联写过去,颈联写现在,首联写早岁,颈联写暮年。“空自许”与“世事艰”相对应;“已先斑”与“气如山”相对应。二联不仅仅处处对照,而且诗脉贯通,概括出诗人的整体形象。
C“世味”“薄似纱”,诗句表层写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其隐含信息,则是揭示世味薄必然直道穷的现实:南宋小朝廷得过且过,官场风气一天坏似一天,诗人慨叹:在如此的环境中为官,会有什么作为?
D《临》诗颈联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到了京城,不屑去结交权贵以求攀升,却独自待在客馆以“作草”“分茶”消磨时光。对生活细节的这种描写,既是个人心迹的剖白,又是对污秽的官场生活的否定。
比较鉴赏
点评:“已先斑”与“气如山” 形不成对应关系。
2.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A《书》与《临》为同期诗作,但其风格与表现形式却迥乎不同。前者,情调严肃而激越,正面凸现一个“愤”字;后者,情调诙谐,在貌似轻松中流泄内心的忧愤。
B《书》颔联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大捷,诗人将自己的激情直接蕴藉其中,使全诗悲愤的基调透射出一抹靓丽色彩。
C《临》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淡漠。“素衣莫起征尘叹”,既是自砺——绝不会坏风气的污染,又是对家人的安慰。
D 陆游的《书》与杜甫的《蜀相》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即诗人均联想到了诸葛亮“出师”的伟业,借以自勉;同时又将崇敬、仰慕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炼在一起,分别锤炼出尾联那样的警句。
比较鉴赏
点评:B中《书》颔联寄寓了诗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种情感是曲折显现的,并非直接蕴藉其中。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诗词拓展
1.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关河梦断何处”中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
塑造了一个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寻求建功立业的豪迈英雄形象;
梦,是指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理想与愿望。
2.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虽一心报国,但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3.下片第一句有三个字用得好?试分析。
“未” “先” “空”。这三个字概括力强,含意丰厚,表达出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未”表达了敌人未灭的遗恨, “先”表达了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空”既写出了内心的失望与痛苦,也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看标题,抓题眼,整体感悟;
看注释,抓暗示信息,理解诗歌大意;
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
看字词,抓情感关键字;找准情感切入点
看意象,品意境,把握特定含意
看手法,明效果,品赏思想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