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共1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9 11:3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二单元
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
语 文
学写札记
【学习目标】
1.通过本单元阅读探究并结合相关材料,通过写作实践活动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
2.学习札记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要求,掌握这一应用文体的写法。
[技法指导]
札记,是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以及所写的心得,或随笔记事等文字。古称小木简为札,条记于札,故称。札记可记的领域很多,如读书札记、心情札记、经济生活札记、山川札记、景物札记等,可用于生活、工作、学习、事务等方面。
一、札记的类型
1.提纲式札记
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2.批注式札记
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
3.评论式札记
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以明确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4.仿写型札记
所谓活学活用,即看到别人用了好词好句,在惊叹羡慕之余,拿来为我所用,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5.心得式札记
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记下读了什么书,书中哪些内容使自己受教育最深,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即随感。
6.存疑式札记
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边读边记,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达到弄懂的目的。
二、写札记要以“感”为主
1.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为触发点
文学作品札记属于材料作文(不过是“材料”仅限于文学作品),所以,其写作基本遵循材料作文的规律步骤,即①引:引述原材料,或谓“叙读”;②提:提炼出“感想点”,以之为中心论点;③联:由“感想点”出发,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④议:对所联系的内容展开分析议论,透彻剖析;⑤结:收束全文,一般要画一个“圆”——回应材料。
不过,文学作品札记也有其明显的个性特点。写作文学作品札记关键要选准“触发点”(也叫“感点”),因为文学作品常常把意思蕴含和寄寓在形象中而不是直接告诉读者,所以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首先要精读原作,从原作的内容出发,把握作品的中心,以艺术形象为触发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串联起来,使之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
2.札记以情动人
文学作品生动形象,以情动人,札记由此而“发”,无论是“述读”,还是“发感”,都要力戒枯燥,最好能语言活泼,情动于衷,力求以情动人,写出积极的、美好的情感。
3.札记的生命是它的现实性
书写札记的根据是现实阅读中的所思所得,是现实体验与阅读相碰撞的结果。书写札记是梳理自己的阅读经验,也是回顾反思自己的现实体验,来自现实,指向现实。
三、写札记需要注意的地方
1.不管写怎样的札记,首先要读懂文章,这是基础。
2.要对读物的内容深刻理解、融会贯通,敢于超越书本上的观点。
3.善于抓住自己的思想火花、设想、灵感,即使不成熟的想法或者是片段的想法,也要随时记录下来,以便促使自己进一步思考。
4.札记不要求全面,根据自己选择的角度进行评论,或者评语言,或者评人物,只要是自己的看法即可。
[佳作赏析]
作  品
独钟秋味(片段)
——读郁达夫《故都的秋》①
郁达夫《故都的秋》是一篇写秋的绝妙好文,它妙就妙在作家对“秋味”的独到体会上。②
秋季这个时令,的确美不胜收,秋风吹,秋雨滴,可谓秋有声;秋水清、秋草黄,可谓秋有色;秋野淡,秋山远,秋空高,秋雁南飞……可谓秋有形,但从来没有听谁说过秋有味。而郁达夫却慧心独钟那一片绵长不尽的秋味。他说自己爱北国的秋更胜南国,原因也就在这点“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③
只有到了故都,漫步于芦花丛,看看钓鱼台的柳影,静聆西山的虫唱,徘徊于玉泉的静夜,数一数潭柘寺的钟声,那个时节,才会让郁达夫异常充足地吸吮到秋的醇味……④
郁达夫是一个懂秋的人。
他懂得秋,意思是说他懂得生活。因为他在本文里反复称道的北国的“秋味”,实际不过是他在几十年人生旅程中所领悟体验到的人生之况味。所谓秋之味,乃是生命之味。⑤
点  评
①运用主副标题的形式,主标题抓住行文重点,有文采,副标题解释说明,使读者对所写对象有了清晰的印象。
②开篇点题,直接陈述观点——妙在“秋味”。
③第2段从秋的多样形态说起,谈一般人的感受,进而对比着写出郁达夫从“秋味”谈起的独特,概括说明郁达夫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
④第3段说明郁达夫对故都之秋的感受。
⑤全文重心慢慢由秋转到人。
点出郁达夫独钟北国秋味的核心是他善于凝练自己的人生,秋之味实则是人生的况味。
总评这篇札记是作者在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之后所写,从一般人品秋是从秋天多样的形态入手,而郁达夫却是从“秋味”入手,这一对比形成疑惑,作者接着慢慢解惑——原来郁达夫品秋就是在品人生,秋之味实则是人生之味。全文有理有据,抓住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单元实练]
《包身工》用文学笔法报道真实事件,其中的人物、事件、环境都是真实的,但又运用了较多的文学手法,如塑造形象、刻画细节、营造气氛等,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入阅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就作品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写一篇札记。
《包身工》札记
《包身工》是中国剧作家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情况。文章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真实地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压榨中国人民的罪行。它按照时间
顺序,选取包身工们每天生活中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叙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其中适当穿插典型的描述和精辟的议论,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批判力度。通过阅读《包身工》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两条故事线,分别是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纵线)和包身工制度(横线)。文章纵横交错发展。
在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纵线)中我们可知以下四个部分:四点过一刻起床,四点半之后吃饭,五点开始做工12个小时,整体的生活和命运。
在包身工制度(横线)中我们可知以下四个部分:包身工的来历;用包身工的原因;东洋厂飞速庞大;痛斥黑暗,期待未来。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夏衍通过讲述包身工这个残暴的社会现象,真实而不加修饰地描述了当时生活的苦难之处,揭示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对于低年龄工人的压榨,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包身工》作为一篇典型的报告文学,它通过选择典型人物、典型细节、典型场面和典型案例来体现其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在《包身工》一文中,“芦柴棒”这一人物使我印象至深。干瘦的身材,失去尊严的麻木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为真实。作者以典型人物“芦柴棒”的经历作为贯穿点,生动诠释了当时包身工的境遇。
在我看来,《包身工》整篇文章思路清晰,报告准确可靠,新闻性和文学性有机统一,是一篇很好的报告文学,但是既然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本意不仅在于记录和批判,那么更应该在保证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反思,而不是仅仅从其他角度进行侧面的批判。作者缺少一个直抒胸臆的直接立场,这是我觉得整篇文章还有待改进的一点。
论及《包身工》一文的学术价值,我们不妨从写作体裁和写作手法两个角度出发。本文采用报告文学的形式来进行记录和论述,这让后来的人们对那段时期所发生的事情有了一个直接的了解。只有帮助后人了解历史,时代才会更进一步。作者以时间为序,点面结合,纵横交错,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完成了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有机统一,不仅记录了真实可靠的历史材料,更是利用文学的写作手法吸引了更多的读者来回顾历史,回答时代问题。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