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单元写作指导训练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单元写作指导训练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9 11:4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 指导训练
语 文
学写短评
【学习目标】
1.通过本单元阅读探究并结合相关材料,通过写作实践活动表达自己的思考所得。
2.学习短评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要求,掌握这一重要应用文体的写法。
[技法指导]
短评,顾名思义就是简短的评论。它评论的对象很广泛,可以评人物、事件、文章、影视,也可评一种观点、一种思想、一种现象、一种办法、一种行为。短评是议论文的一种,练习短评同样是训练写议论文的能力,能为今后写比较复杂的议论文打好基础,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使视野开阔、思想敏锐、头脑灵活。
短评一般由下面三部分构成:①交代所要评论的对象,点出要表达的中心论点;②引材料,讲道理,阐述中心论点;③做好小结。
1.如何写短评
(1)总体把握材料,明确评论对象。写短评时范围不宜过大,找好切入点,深入分析。短评重在“评”,贵在就事论理,强调客观性。
(2)要注意结构完整。任何短评,无论评人论事,还是谈古论今,写出来须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的逻辑思维过程,绝不能因其短小就可有头无尾或者论证不严密。
(3)语言要简洁流畅,生动活泼。短评是说服教育人的,为增其可读性和感染人、吸引人的效果,就要讲究语言的生动性。
2.写作注意点
(1)篇首开门见山。点明观点或进入中心,对评论观点交代明白即可。因此要求切题准确、直截了当。
(2)对语言运用的基本功要求较高。语言必须流畅,不能重复啰唆、拖泥带水。同时切忌板着面孔教训人,要给人以亲切感。
[佳作赏析]
作  品
善自当重,恶必不姑
①当见义勇为的好人陡然变成盗窃分子,我们瞬时五味杂陈。前者值得赞颂效仿,后者应当被抨击唾弃。当赞颂与惩处“理直气壮”地同时落在一个人的身上时,众说纷纭便不可避免。
②到底应该对他们赞颂效仿,还是鄙夷唾弃 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他们行善,便值得赞颂;他们为恶,便应当唾弃。善举应当重视、推崇,恶行绝不纵容姑息!
③有人曾说:“人性,是很复杂的东西。每个人的人性中都存有善与恶两面,没有永不犯错的圣人,也没有从不为善的恶魔。”一个人同时有着善举与恶行,是常见的。盗窃犯罪,是恶的一面令他们无视规则;而见义勇为,是善的一面不容许他们见死不救。这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同样,我们对他们的态度与评价也不应存在矛盾。
④所以,我们既赞颂他们见义勇为的善良和勇武,也唾弃他们盗窃犯罪的卑劣与自私。他们的善不能抵消他们的恶,他们的恶也不能掩盖他们的善。分别看待,分开评判,这,才是对他们最公正的评价。
⑤然而,分别看待并不是、也不能将两者程度等同,简单抵消。事实上,不行恶远比行善来得艰难。行善也许是在他人危难之际伸出援手,不行恶则是在唾手可得的利益面前冰封自己的欲望,纵然走投无路或彷徨失意仍遵守规则,换言之,行善需要内心的勇气和外在的付出,不行恶则需要内心极度的克制和外在的严守规则。
⑥行善会让生活变得美好,让社会充满阳光与爱;不行恶却是让生活拥有最基本的安全与秩序,让社会维持安定与和谐。对于一个稳定的社会而言,行善可能是锦上添花,而不行恶则是最基本却又不可或缺的准则。不行善会使社会冷漠而疏离,行恶则会使社会陷入动荡与不安。试想,一个动荡与不安的社会,对于生存其中的我们而言,该有多么可怕!
⑦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善举应当看重,应当褒扬,应当倡导并以之引领社会的优良风气;但恶行必须限制,必须打压,必须杜绝,并且一旦发现绝不姑息。
⑧因此,面对见义勇为的盗窃分子,我们的态度没有什么可纠结的:他们的善举值得看重,他们的恶行绝不可姑息!
⑨如此而已。
点  评
①段直击问题,先声夺人,观点明确,剖析合理,避免啰唆。
②段承上启下,连续过渡,思维缜密,以设问方式提出观点,水到渠成,又引人思考。
③④段先以引用的方式指出“每个人的人性中都存有善与恶两面”,再联系现实论证人身上有双面人性,又指出我们的评价应该客观、全面的必要性,真正做到了有据有理。
⑤⑥段深度探究,全面看待身上的善恶不等于不做区分,文章的高度在此凸显。
⑦⑧⑨段结束全文。第⑦段归纳综合,强化说明,“应当……应当……应当……”与“必须……必须……必须……”句式的选用,既增强了语气,又让读者对全文思路一目了然。
总评作为短评,全文言简意赅,倾向明确,观点鲜明;句式对偶,朗朗上口,且将短评的“评”落实到位。此文对于行善和不行恶的影响阐释较为透彻,逻辑性极强,应该说,此文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认知与思考。
[单元实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毋庸置疑,近年来整个中国社会的审美境界在不断提升,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人在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之时,似乎不懂审美,或者对“美”麻木和淡漠了。正如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所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更值得思考的是,一些人甚至美丑不分、以丑为美。有研究者将当下这种现状概括为“低美感社会”,某杂志上也列举出了一些人的种种审美病征……《美好时代》杂志社决定针对上述现象与问题开辟专栏,展开读者大讨论。
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任务。
①作为该专栏的一名年轻编辑,写一篇短评,代表杂志社表达对这种现象的基本态度,引导读者踊跃参与讨论。
②作为该杂志的一名高中生读者,给栏目编辑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判断与思考,传达中学生的心声。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如果说智育教的是科学求真,德育教的是思想向善,那么美育教的是心灵尚美。艺术课程能提升审美、陶冶情操,让一个人的精神得到滋养,心灵得以净化。正因如此,电影《无问西东》中,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在简陋的校舍中“静坐听雨”的场景格外动
人;而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艺术更是驯服了一群打架斗殴、冷漠自闭的孩子,让他们慢慢变得活泼开朗,找寻到人生的希望与生命的热忱。恩格斯说过,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遥古畅今,在“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新时代,同样会产生巨人!“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生活之中,除了有眼前的苟且,更有无限遐想和无穷远方!
2.审美是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生活的源泉。审自然之美,可以让我们体悟自然的宏大包容,珍惜万物生灵;审生活之美,可以让我们发掘匿于表象后的生命本质与人间真情,用更加幸福的姿态绘人生画卷。当我们学会用欣赏美的眼光注视万事万物时,阴霾亦会消散,生命芳华盛绽。到那时,我们方能领悟汪曾祺小说中朴实的美,方能领悟卓别林喜剧中深刻的美,方能在表达“我爱你”时,还记得夏目漱石的那一句“今夜月色真美”。
3.水为媒,舞为魂,风华绝代,举世无双。河南卫视端午节舞蹈节目《洛神水赋》引爆网络,让中外网友啧啧称赞。《洛神水赋》的出圈,离不开舞者和创作者的匠心,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泰戈尔曾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在科技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充分利用多种科技创新成果,让传统之花开在时代枝头,有助于提升大众审美素养,展现传统文化之美,增强大众文化自信。
4.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中庸》里阐述“致广大而尽精微”。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文化自信筑基。通过美育工作,引领学
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尤为重要。但是,放眼当下,美育却正遭遇着尴尬的处境。不知从何时起,有些家长迫于孩子的学业压力,只能让美育靠边站;有些学生参加艺术培训班,是为了升学加分走捷径;有些学校任意挤占美育课程时间,美育课变成少数特长生的必修课。试问,不施以美育,何以谈人生积淀 何以谈人格气蕴 何以谈素质教育 何以谈美育中国 所以,让审美之花处处绽放,应该摒弃功利性之教育。
5.修正审美,注重内涵,尤需要社会对内涵品质精神的大力弘扬倡导。破除颜值崇拜,抵制低俗趣味,还远不足够。我们还要让阳光进取的奥运健儿成为青年偶像,让潘建伟等科学前沿的领军人物成为时代先锋,让钟扬等爱国奉献的岗位标兵成为道德模范,让祁发宝等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成为民族英雄……正如以光明治愈黑暗,我们也要用真善美来治愈社会的病态审美。让朝气自信成为民族气质,让健康蓬勃成为时代风貌,让奋斗向上成为国家形象,病态审美自然会销声匿迹。
6.名言素材
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蔡元培)
如果不增强审美修养,就不可能与音乐家有共同的语言,也就很难欣赏奏鸣曲的美。(贝多芬)
美育是一种性灵的陶冶,是由于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而得到的高格调的生活情趣。这种欣赏,可以使人了解,在金钱物质之外的、更高的人生境界,不致沉迷于物欲征遂,也不致斤斤计较狭小的恩怨得失。(罗曼·罗兰)
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无用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林语堂)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