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考衔接 素养提升(共1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教考衔接 素养提升(共1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9 11:4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第三单元
教考衔接 素养提升
语 文
文言文断句
断句考查的是我们对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该考点因具有考查知识的丰富性、考查能力的多样性、考查方式的灵活性和训练的可操作性等特点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我们要掌握断句标志,运用抓标志词语、析结构修辞等方法综合判断。对于客观选择题而言,还可以灵活运用排除法来辅助断句。
[技法攻略]
1.领会大意,整体把握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而领会全篇的文意的基础是对文段中关键词句的理解。
2.抓住标志
(1)根据文言虚词断句
①句首虚词:夫、惟、盖、苟、若、于是、且夫、向使。
②句中虚词:于、以、而。
③句尾虚词:也、乎、哉、矣、耶、耳、焉。
(2)根据文言实词断句
①对话中的标志动词:曰、道、云。
②一般动词作标志。主谓宾是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文言文中,主语、宾语省略现象较多,谓语省略的极少。在断句时可以抓住谓语动词,在它之前找主语,在它之后找宾语。
③人名、物名作标志。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3)根据文言修辞断句
①以“顶真”确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句子前后相承,在前一句中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②以“排偶”确定句读。排比、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排比句和对偶句,句式整齐,多四六句,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③以“反复”确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手法。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4)根据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
[典题试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
解析 “镇天下”是“强宗室”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是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两项。“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项。
参考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太宗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即皇帝位。当初,太上皇想加强宗室力量来震慑天下,因此皇室再从、三从兄弟及兄弟的儿子,即使是幼童孺子也都封王,被封王的达数十人。皇上从容地询问众臣:“遍封宗室子弟为王,对国家有利吗 ”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厚和睦九族,大量分封宗室,从东西两汉以来没有如今这么多的。爵位秩命已够高的了,又多赐给劳力仆役,恐怕不是用极公正来昭示天下的做法吧。”皇上说:“是这样。我做天子,是要来养百姓的,怎么能烦劳百姓来养自己的宗室呢!”十一月庚寅,将宗室郡王都降为县公,只是有功勋的数人没降。皇上与群臣讨论制止偷盗的问题。有人请求用严刑重法来禁止盗窃发生,皇上微笑着说:“民众之所以做盗贼,是由于赋税徭役繁重,
官吏贪污求贿,饥寒交迫,便顾不上廉耻罢了。我应当除去奢侈,节省费用,轻徭役薄赋税,挑选任用廉洁官吏,使民众衣食富裕,就自然不偷盗,何必使用严刑重法呢!”从此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人旅客敢在野外露宿。皇上素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大名,召见他,问以执政之道。回答说:“隋朝的皇帝爱好独自专权处理各种政务,不信任众臣下,众臣下恐惧不安,只知道领受奉行命令罢了,没有谁敢违犯。凭着一个人的才智来裁决天下的事务,假使得失相互参半,乖谬失误也已很多,下臣阿谀,皇上受蒙蔽,国家不灭亡更待何时呢!陛下确实能够谨慎选择众臣下,又根据事务分别委任他们,自己高居拱手,安闲自在,肃穆清静,从而考察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来施行赏罚,还忧愁什么治理不好!”皇上认为他讲的一番话很好,
擢升他做侍御史。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有个司门令史接受一匹绢绸,皇上想把他杀掉,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作为官吏接受贿赂,论罪确实应当处死。只是陛下派人送给他而接受的,就是陷害人去触犯法律,这恐怕不是所谓‘用道来引导他们,用礼仪来约束他们’。”皇上高兴,召来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告诉他们说:“裴矩能够在官位极力诤谏,不为我的情面而屈从,倘若每件事都能这样,还忧虑什么国家不能够大治!”
臣司马光认为:古人有句话说:“君主清明,臣下正直。”裴矩对隋朝奸佞却对唐朝忠贞,不是他的生性有了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目测日影的表,臣子如同日影,表一动影子就跟随移动了。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