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专项训练
之
有意义,要翻译出来。
(一)助词 【“的”】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三)代词 【动词(介词)+之】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代人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代人
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代事
无意义,不需要翻译。
1.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 ①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虽我之死(《愚公移山》)
2.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3.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4.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其
用作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我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译为“他”“它”。
例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去。《师说》
译文:(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例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译文: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了(让我做一个)低级的从事。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译文: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五)指示代词,表示了“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译文: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
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子末尾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等,或省去。
例如: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译文: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译文:他们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我们还是回去吧。
而
用作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劝学》
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译文:我刚刚想返回,就听到水上传出巨大的声响。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如:诸看而有意,瞻了马首可也。《冯婉贞》
译文: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通俗说就是听从我来指挥)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例如:吾尝终目而思矣..... 《劝学》
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相当于“尔”,一般做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忠办公剁事》
译文:你父亲做吏部的长官,把我调任京城的官职,那么你也就可以时时侍奉母亲了。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译文: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以
一、用作介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例如: (1)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译文: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正和这个(故事)相同。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希望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乃入见。曰:“何以战 ”《曹刿论战》
译文:于是(他)入朝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译文:其他船只都依照次序进入。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萄相如列传》
译文:秦国不把城池割给赵国,赵国也就不会把和氏璧交给秦国.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由于”。
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到达泰安。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想要带着门客同秦军拼命。
二、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译文: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翻译: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译文:作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2)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译文: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诸侯因为公子能耐大,手下多有能人,故而不敢同魏国开战谋算魏国加起来前后怕不得有十来年的样子。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译文: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
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因此
译文:因此先皇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