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物传记篇】
寇准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每期会赋役( ) (2)事决乃退(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3.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
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徒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茔(yíng):墓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遗:遗留
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造:到,往 D.使得至前陈曲直 陈:陈述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译文: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译文:
3.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答:
孙晷
孙晷①见人饥寒,并周赡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所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选自《晋书·孙晷传》)
【注释】①孙晷(guǐ):人名。②赡:供给,供养。
1.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
B.乡里赠遗(遗留)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C.欣所逾甚 (通”愈”,更加)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D.须去而出(离开) 属引凄异(延长)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多厌慢之 故逐之 B.而晷见之 结友而别
C.寒则与同衾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或解衣推被以恤之 皆以美于徐公
3.文意理解。
(1)文章用了对比的手法,旁人对穷老者的态度是“ “,而孙晷对穷老者的态度是” “。(用文中原句作答)
(2)“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试分析孙晷这样做的用意。
司马朗传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释】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1.下列句子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客谢之( ) (2)监试者异之( )
(3)窃为郡内忧之( ) (4)以病去(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2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物传记篇】
寇准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每期会赋役( ) (2)事决乃退(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3.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
包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徒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②鬻(yù):卖。③茔(yíng):墓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寻:不久 B.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遗:遗留
C.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造:到,往 D.使得至前陈曲直 陈:陈述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译文: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译文:
3.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答:
孙晷
孙晷①见人饥寒,并周赡②之,乡里赠遗,一无所受。亲故有穷老者数人,恒往来告索,人多厌慢之,而晷见之。欣所逾甚,寒则与同衾,食则与同器,或解衣推被以恤之。时年饥谷贵,人有生刈其稻者,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乡邻感愧,莫敢侵犯。( 选自《晋书·孙晷传》)
【注释】①孙晷(guǐ):人名。②赡:供给,供养。
1.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
B.乡里赠遗(遗留)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C.欣所逾甚 (通”愈”,更加)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D.须去而出(离开) 属引凄异(延长)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多厌慢之 故逐之 B.而晷见之 结友而别
C.寒则与同衾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D.或解衣推被以恤之 皆以美于徐公
3.文意理解。
(1)文章用了对比的手法,旁人对穷老者的态度是“ “,而孙晷对穷老者的态度是” “。(用文中原句作答)
(2)“晷见而避之,须去而出,既而自刈送与之。”试分析孙晷这样做的用意。
司马朗传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释】①宄(guǐ):坏人。②钞:掠夺。
1.下列句子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 D.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客谢之( ) (2)监试者异之( )
(3)窃为郡内忧之( ) (4)以病去(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参考答案】
《寇准》
1.(1)适逢、正赶上。(2)才。
2.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
3.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
《寇准》译文:寇准年轻时才华出众,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时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先后担任归州巴东县、大名府成安县的县令。每次到了交税赋服役的时候,从没拿出官府征调敕命文书,只根据乡亲的姓名张贴在县门口,百姓从没有敢误期的。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相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包拯》
1.B【解析】“遗”应解释为“馈赠”。
2.(1)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 (大意正确,落实“惮”的意思)(2)(他)不随便附和别人,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大意正确,落实“辞色”的意思)
3.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为官清廉、为民作主;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语意相近即可)
《包拯》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 ”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
《孙晷》
1.B
2.A
3.(1)人多厌慢之;欣所逾甚。
(2)示例:保护他人自尊心;宽以待人;体谅他人的难处;选择恰当的方式帮助别人。
附译文:孙晷看见别人忍饥挨饿受冻,就周济供养他,乡人的馈赠,一点都不接受。亲朋故交中有几个穷困潦倒年老的,常常前来计要东西,人们大厌烦慢待他们,而孙晷看到他们,非常愉快恭敬,天冷就同卧,吃饭也同锅,有时脱下衣服赠送被子来救济他们。当时收成不好谷物昂贵,有人偷割他家未成熟的稻子,孙晷看到后躲避起来,一定在人家离开后才出来,不久亲自割下稻子送给他。乡邻感动惭愧,没有人再敢去侵扰他。
《司马朗传》
1.A【解析】A以:因为。B以:以为,认为。C以:按照。D以:用来。
2.C
3.(1)谢:道歉。(2)异:认为……奇特(奇异)。(3)窃:私下。(4)去:离职,离开。
4.(1)司马朗字伯达,是河内温县(地)人。(得分点:判断句式)(2)沿山的居民果然大乱,(纷纷)向内迁徙,有的被强盗掠夺(抢掠)。(得分点:”内”和”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