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第三单元
11 种树郭橐驼传
语 文
内容索引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这篇《种树郭橐驼传》由种树引申到理民,说明作者一直在有意识地寻求、探讨有关的政治方略。这篇传记文,还可以看出柳文善于立意、达意和手法多样的特点。
——尚永亮《柳宗元诗文选评》
作者简介
资源助读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
文学家、哲学家,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
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
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其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多有寄托,尤为有名。其寓言笔锋犀利。其诗幽峭疏淡。著有《河东先生集》。
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人民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传 记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传记作者在记述传主事迹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想象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tuó
lǚ
shuò
sì
zī
shì
xù
sāo
sūn
yōng
2.一词多义
连词,所以,因此
形容词,旧
副词,特意
动词,以……为业
名词,技艺
名词,学业
名词,事业,功业
动词,治
动词,整理
名词,道理,规律
连词,而且
副词,将近
副词,姑且
3.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患……病
名词用作动词,为(我)取名字,叫(我)这个名字
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
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使……茂盛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结实早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名词用作动词,用指甲抠、掐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繁盛
4.古今异义
(1)能顺木之天, 其性焉尔
古义: 。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已,勿动勿虑
古义: 。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两个词,来使……达到
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已经这样
表示条件的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话里往往用“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
(4)若 焉则不及
古义: 。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吾 辍飧饔以劳吏者
古义: 。
今义: 。
(3)不抑耗 而已
古义: 。
今义: 。
它的果实
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不是多了
连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
小民
指人格卑鄙的人
5.特殊句式
(1)理,非吾业也( )
(2)故不我若也( )
(3)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文白对译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课堂精研
研读任务一 条分缕析细思量——理解文本内容
[情境导入] 作者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
1.这篇带有寓言性的人物传记是如何塑造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的
角度 文中语句 人物特征
名字
体貌
性格
技艺(职业)
“不知始何名”“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出身卑微
“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
身体病残
“甚善。名我固当”
豁达豪爽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技术精湛
2.郭橐驼和别人种树的方法、种树后的态度和结果各有什么不同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项目 郭橐驼 其他种植者
方法
态度
结果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木之性日以离矣
3.结合文章内容来看,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 郭橐驼是一个平凡、朴实、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本名已无人知晓。他“病偻”而驼背,相貌不如常人,却名闻乡里,以致有绰号流传。郭橐驼竟以为绰号起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寥数笔,就表现出人物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性格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于一般人的“驼者”形象跃然纸上。
研读任务二 反复阅读细涵泳——赏析艺术手法
[情境导入] 作者以寓言的方式,将“种树”和“治民”进行对举,用种树类比治民:用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其莳也若子”类比做官要爱护老百姓。如此层层类比,环环相扣,说理透彻。
提示 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话加以概括:“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六个“而”和数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然后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借郭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即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碍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4.郭橐驼是怎样将叙述种树之事与评价官吏烦令扰民之理融为一体的
5.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手法在这篇文章中是如何运用的
提示 ①对比: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②映衬: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把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
6.有人评价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是“简洁而生动”,试举例分析。
提示 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很难同时做到的。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1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在短短几句话中,这种文笔和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研读任务三 精读深思细揣摩——把握思想感情
[情境导入] 柳宗元以种树之道“移之官理”,尊奉顺性养民,借种树人之口阐发为官治民的道理。他认为,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是还要“养民”,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也就是后来欧阳修说的“涵煦之深”。
7.本文题名为“传”,而兼有寓言性质。通过郭橐驼的事例,规讽统治者为政不可扰民,主张顺应自然,让百姓休养生息。从一个种树人口中阐述治国养民的严肃主张,显得婉约而多讽。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提示 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4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了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其中的一些话语,如“理,非吾业也”“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婉转而幽默,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8.从文中看,“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提示 “养树”,勤虑害树:“根拳而土易”“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爪其肤以验”“摇其本以观”。“养人”,烦令扰民:“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二者的结果:“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思维提升
拓展探究
柳宗元写这篇文章,运用“养树”与“养民”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学习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提示 一是无论种树还是治民,都要“顺天致性”,而不宜违逆其道;二是想要顺天致性,必先掌握树木或人民究竟怎样才能“硕茂以蕃”,亦即摸清事物的发展规律;三是动机和效果必须统一,不能好心办坏事,或只把好心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把这三点做好,才算懂得真正的“养人术”。
整合建构
思路整合
文章主旨
文章用“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
种树之理
文本一
种 树 喻
[明]刘基
韩非子①为政于韩且十年,韩贵人死于法者无完家,于是韩多旷官。
王谓公叔曰:“寡人欲用人,而韩之群臣举无足官者,若之何哉 ”
公叔对曰:“王知夫种树乎 臣家国东郊,世业种树,树之材者,松楠栝柏可以为栋梁,种之必三五十年而后成。其下者为柽柳朴樕,种之则生,不过为薪。故以日计之,则栋梁之利缓而薪之利速;以岁计之,则薪之利一而栋梁之利百。臣俱种之,世享其利,是以富甲于韩国。臣邻之窭②叟,急慕而思效
之,植松栝不能三年,不待其成而辄伐之,以为常,仅足其朝夕食,无余也。今君之用人也,不待其老成,至于不克负荷而辄以法戕之,栋梁之材竭矣。一朝而屋坏,臣恐束薪不足以支之也。”
(选自《郁离子》)
注①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贵族,喜爱刑名法术之学,和李斯同为荀卿弟子,后被李斯陷害而死。②窭(jù):贫穷,贫寒。
文本二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节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阅读思考
1.同写种树,试比较文本一与《种树郭橐驼传》在思想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提示《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比“治民”的道理,强调治民要“顺天致性”,切忌违逆扰民;《种树喻》以树喻才,强调用人要“待其老成”,反对急功近利。
2.这两则文本在表达思想的方式上有何相通之处
提示两则文本都借物喻理。《种树喻》以树喻才,强调用人要“待其老成”,反对急功近利;《病梅馆记》是借梅喻人,阐明在封建社会,人性受到压抑和摧残,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韩非子在韩国治理国政,将近十年,有很多贵族因触犯法律而致死,没有一个人口齐全的人家。因此,韩国有许多官位空缺。
韩王对公叔说:“我想要选拔、重用一批人,可是韩国的群臣当中,完全没有可堪任用的官吏,怎么办呢 ”
公叔回答说:“王懂得种树的道理吗 我家在都城的东郊,世代从事种树的职业。树木当中能够成材的,有松树、楠树、栝树、柏树。(这些树)可以作栋梁之材。从种植到长成,需要三五十年的时间。那些质量低下的,是
柽柳、朴樕,种下就能活;不过长成了只能当柴烧。所以(如果)按天数来计算,当然是从栋梁得到好处的时间慢,而从烧柴得到好处的时间却快;(如果)按年来计算,则是种烧柴用的树的利润是一,而种栋梁之材的利润就是百倍。这些树我都种植,世代享受种树的好处。因此在国内(我是)最富有(的)。我的邻家有个穷困的老人,心里非常羡慕我并且想要学习我的样子,也种植了松树和栝树。可是不等长到三年,还没成材,就把它们砍伐了下来。这已经习以为常。(因此老人靠种树生活)仅仅够早晚吃饭,除此之外,再没有余裕。如今您用人(的办法是),还没等他们锻炼得老练成熟,而当(他们)不能担当重任时,往往就用苛酷的法律把他们伤害了。(这样一来,本来可以担当重任的)栋梁之材结果就枯竭了。一旦房屋倾倒,我担心您那一把‘柴禾’是难以支撑局面的啊!”
文本二
江宁的龙蟠,苏州的邓尉,杭州的西溪,都生长梅树。有一种说法:“梅树以曲折为美,直就没有风致;以倾斜为美,正就没有倩影;梅的枝条以稀疏为美,密就没有姿态。”诚然如此,但这只是文人画士心中知道的意趣,不可公开地加以号令,用来规范天下所有的梅树;更不可让天下之人,砍掉直枝,删削密条,铲除正干,以断杀梅、残损梅为职业来求取钱财;梅的倾斜、疏朗、曲折的美姿,又不是蠢蠢碌碌希图钱财的人,能凭着他们的智力创造出来的。有人把文人画士独有的偏好之秘,明白地告诉卖梅人,让他们砍掉梅的主干,培育它的旁枝,削去密条,掐掉嫩枝,铲除直枝,抑制它的生机,来求取高价,而使江浙一带的梅树都受到了伤残。文人画士造成的灾祸竟严重到了如此地步啊!
我买来三百盆,都是伤残了的,没有一株是完好的。伤心流泪三天之后,我就立志要疗救它们,放纵它们自由生长,顺随它们的天性。我毁掉花盆,把它们全都栽到地里,解开捆缚它们的棕丝,以五年为期,一定要恢复它们的自然生态,让它们健全地生长。我本来就不是文人画士,甘心忍受他们的责骂,辟建病梅馆来收藏它们。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