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第四单元
13 自然选择的证明 宇宙的边疆
语 文
内容索引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单元目标导引
学习任务群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单元人文主题 求真求实
从自然进化到人类文明,从生命起源到宇宙探究,科学探索是求真的事业,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东西方都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传统,科学精神逐渐成为不同文化的共识。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精髓,是创新的不竭源泉。学习自然科学论著,感受科学精神,让我们热爱科学,走进科学的殿堂,崇尚科学,探索科学的奥秘,勇敢地捍卫真理,始终保持理性的批判态度,以谋求人类福祉为最崇高的目标,用一生去追寻科学精神。
学科素养目标 1.研习自然科学论著,感受论著中所体现的理性、严谨的科学精神。
2.掌握阅读自然科学论著的一般方法,注意抓住关键概念,理清思路,把握逻辑,理解主要内容。
3.体会自然科学论著的表述方式和语言特点,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4.结合理科课程的学习,拓展阅读,用恰当的方式(如撰写读书报告)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习任务纵览
单元篇目 学习任务 活动导引
13 自然选择的证明/达尔文 *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 1.了解两篇文章阐释的自然选择的理论和勾画的宇宙全景。 2.理解主要概念,梳理整体思路,理解基本观点与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体会严密的论辩逻辑。 3.结合达尔文环球旅行考察和卡尔·萨根致力于科普的经历,探究其用科学推动人类进步的精神。 人类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会不会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 结合《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的阅读体验,简要说明你的看法和理由。
单元篇目 学习任务 活动导引
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关增建 1.了解作者及其学术作品,积累科学常识。 2.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掌握阅读自然科学论著的一般方法。 3.了解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及论争,激发探究精神。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指的是浑天说与盖天说之间的争论,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在之前用那么多的篇幅介绍“天圆地方”说和宣夜说呢
单元写作任务 文章修改
自主预习 积累梳理
自然选择的证明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主导思想,即“自然选择”一定会被当作科学上的确定真理而为人们所接受。它有一切伟大的自然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特征,变模糊为清晰,化复杂为简单,并且在旧有的知识上添加了很多新的东西。达尔文是本世纪的,甚至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
——英国植物学家华生
作者简介
资源助读
“进化论之父”——达尔文
达尔文(1809—1882),出身于英国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
16岁时,他被送到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但达尔文从小就爱
打猎、采集矿物和植物标本。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1828年,
他被父亲送到剑桥大学学习神学,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同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搭船开始考察活动。这艘军舰穿越大西洋、太平洋,经过澳大利亚,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836年
10月回到英国。1859年11月,《物种起源》出版。《物种起源》详细介绍了达尔文20年来收集到的丰富证据,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去世,他的遗体被安葬在牛顿墓旁。
作品背景
1831年,达尔文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这次环球旅行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学研究上更进了一步。达尔文跟随“贝格尔”号穿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一路上,达尔文沿途考察各地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经过了5年的时间,达尔文游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终于回到了英国。
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达尔文发现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如,南美洲与大洋洲的小岛环境相似,但是物种却不相同。这些发现让达尔文更加坚定了研究生物特性的决心。
1844年,达尔文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经过了十几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相关常识
进 化 论
进化论亦称“演化论”,旧称“天演论”。生物进化论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发展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进化论”一词最初是由拉马克提出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奠定了进化论的科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生命起源、物种分化和形成等进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生物最初从非生物发展而来,现代地球上生存的各种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它们在进化过程中,通过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恩格斯认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xùn
qí
cōng
biān fú
xún
zhòu
dōng
xǐ
2.写对字形
词语 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zhàng碍 脚pǔ
表zhāng pú水
叠zhàng pú玉
qí山 qī息
qí异 qiàn草
jì俩 xī矿
障
彰
嶂
岐
歧
伎
蹼
濮
璞
栖
茜
硒
3.掌握词语
(1)不胜枚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展现着中国古代战法的锋芒。
(2)不足为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他解释称,金融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去判断疫情是否会对上市企业的盈利和业绩产生更长期的影响,近期股市的波动 。
无法一个一个全部列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
(3)叹为观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影片中的那个惊奇独创的时空更是令所有观众 ,也为全片增添了一重震撼感人的情感维度,使人深陷其中无限回味。
(4)不可或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高校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结合点,在科技研发攻关、服务经济社会中发挥了 的作用。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不能有一点点缺失。
4.词语辨析
演变·演化
演变: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 演化:多指自然界的变化。
相同点:都有“变化”的意思。
不同点:“演变”是个质变的过程,重在变的过程;“演化”是长时间的,是量变的一个过程,到一定的时间程度就完成了演变,重在结果。
例句 ①该研究表明了金星在 为如今极端的“地狱模式”前,如何在近30亿年的历史中保持着宜居的环境。
②生命在 的过程中,有些动物神秘地消失了,有些却可以进化成一种全新的生物活下来。
演变
演化
宇宙的边疆
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深深介入美国的太空探测计划,并在行星物理学领域取得许多重要成果。第2709号小行星以其姓氏被命名为“萨根”。
作者简介
资源助读
“大众天文学家”——卡尔·萨根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实验室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发表了大量科普文章,出版了许多科普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利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有《布鲁卡的脑》《宇宙》等。
作品背景
卡尔·萨根曾作为“海盗”号着陆舱的解说员,第一次随人类的宇宙飞船着陆在另外一个行星上,全球为之喝彩。为此,他和“海盗”号资料分析及探索计划处处长一起制作出科教片《宇宙》,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这部电视片创造了美国公众电视网最高收视率。同时,他出版了与电视片同名的科普力作《宇宙》。在这本书中,萨根把世上万物融入宇宙宏大的背景下,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知识畅叙宇宙的形成,列举宇宙的进化,讴歌生命的诞生,并从宇宙观的高度审视人类社会,讨论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20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学科技、用科技、发展科技的热潮渐起。为了吸收世界先进的科研成果,一大批学者相继介绍、翻译了大量的国外科技著作。《宇宙》也被翻译介绍到我国,本文便节选自该书。
相关常识
解 说 词
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它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和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解说词有补充视觉和听觉的作用,具有以下特点:①语言通俗、平易,读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②紧扣实物和形象进行解说;③注重文艺性。
知识梳理
1.读准字音
zhǐ
sù
wán
mào
càn
míng
yūn
yùn
pào
pāo
páng
bàng
gē
gé
2.写对字形
词语 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tuǒ圆 晕xuàn
duò性 xuàn耀
脚huái zhēng发
赤luǒ chéng相
椭
惰
踝
裸
眩
炫
蒸
丞
3.掌握词语
(1)夙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惠阳水厂东江引水工程的竣工通水,完成了惠阳中心区人民喝上东江水的 ,也标志着市区供水一体化工作完成了第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2)无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日前,公安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实施意见》,其中要求全面清理烦扰企业和群众的各类 证明。
(3)微不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生活中有许多鸡毛蒜皮、 的小事,我们不必在这些小事上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
长久的愿望。
没有意义;毫无价值。
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4)人才济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本届世界杯瑞士队的阵容不可谓不强大,球队防守线一直 ,球队自进入2018年以来仅仅丢了一个球,所以说瑞士人的防守值得信赖。
(5)广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让 的荒山秃岭披上绿装,从根本上改善兰州地区的生态环境,成为几代兰州人民共同的夙愿。
(6)奄奄一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句:“萤火虫被装在密封罐寄送,到货时已经 。”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萤火虫研究专家希望大家停止这种残忍的“浪漫”行为。
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土地的长和宽(东西的长度叫“广”,南北的长度叫“袤”);广阔,宽广。
形容气息微弱的样子。
4.词语辨析
诞生·诞辰
诞生:出生。 诞辰:生日。
相同点:二者都有“人出生”的意思。
不同点:“诞生”是动词,是中性词,对任何人都可使用。“诞辰”是名词,是褒义词,多用于所尊敬的人。
例句 ①若火星40亿年前 过生命,甚至进化出文明,那么火星文明的结局呢
②2020年8月16日,是焦裕禄98周年 ,淄博市举行焦裕禄干部教育学院揭牌仪式。
诞生
诞辰
徘徊·彷徨
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或比喻犹疑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相同点:二者都有“犹疑不决,拿不定主意”的意思。
不同点:“徘徊”侧重于人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或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彷徨”侧重指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心神不定。
例句 ①在游世与避世之间,苏东坡几度 ,最终越过人生最难的坎,收获了真正的怡然自得。
②改革先锋人士袁先生曾言“向前走,莫回头”,循此路径,中国当然大有希望,不必悲观,不必 。
徘徊
彷徨
好大喜功·好高骛远
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含贬义。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相同点:都有“脱离实际”的意思。
不同点:两者意思相近,但使用的语境不同。前者强调想做大事;后者是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不一定指大事,有点眼高手低的意思。
例句 ①治理社会顽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切勿 ,希冀一举击破,一蹴而就,而是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决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②中国药物创新不能 ,必须从实际出发,瞄准老百姓的真正需求。
好大喜功
好高骛远
文本研读 任务探究
课堂精研
研读任务一 抓住要义细探究——把握文中观点
[情境导入] 《自然选择的证明》从自然选择的法则与相关事实来证明自然选择的存在;《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先介绍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然后依次介绍了星系、恒星、行星和太阳系的奥秘。作者在表述时,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1.《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围绕“生物变异”,探讨出其原因在于“自然选择”。根据课文有关内容,说一说你对“生物变异”“自然选择”两个概念的理解。
提示 ①生物变异:不加人工控制,生物个体在自然情况下发生的变异。包括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②自然选择: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2.在《自然选择的证明》中,地质记录为自然选择学说提供了哪些有力的证据
提示 ①物种和整个类群的绝灭是遵循自然选择原理的必然结果,因为旧的生物类型要为新的改良类型所取代,体现了“适者生存,择优弃劣”的法则。②各地质层中的化石,其性状在某种程度上,介于其上下地层的化石之间,证明物种是不断进化的。③一切绝灭了的生物可以与所有现生生物一样进行分类,因为它们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④现生生物类型的组织结构要较古代类型更为高级,某些类型在生物演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退化的生活习性,而在体制上发生了退化,这些情况都体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
3.(拓展延伸)人类对濒危动植物进行保护,会不会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 结合《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的阅读体验,简要说明你的看法和理由。
提示 观点(1)会干扰。在自然界,物种绝灭的速度本来是很缓慢的,人类活动大大加快了物种绝灭的速度。现在许多濒危物种之所以濒危,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为因素。观点(2)不会干扰。一般来说,人类对濒危物种的保护,是在弥补自己对自然界的过失,不能说是干扰了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然选择所淘汰的物种并不是毫无价值,因此,不能完全从自然选择的角度来判断现有物种的存留意义。
4.通观《宇宙的边疆》,可以看出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提示 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研读任务二 钩玄提要理思路,反复涵泳赏方法——分析文章思路及方法
[情境导入] 《自然选择的证明》用大量科学考察得来的事实阐述生物进化的一般原理。要理解其基本观点和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思路,体会严密的论辩逻辑。《宇宙的边疆》是一篇当代科普作品,要关注其中介绍的宇宙知识,还要梳理讲述的顺序,理解作者为何这样安排内容,以及从哪些方面引导我们认识宇宙和人类的关系。
5.《自然选择的证明》选文内容存在严密的逻辑关系。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一步步展开论证的。
提示 选文采用总分结构,前两段为总论,第3~14段为分论。总论部分论证了自然选择法则存在可能性与合理性,下面分论部分为具体论证生物在自然选择法则下的不断进化奠定基础。
分论部分,论证过程按照物种的起源、生存与演变,再到物种的地理分布,按照物种进化的过程展开,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该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3~7段,从物种最初的存在形式谈起,这是物种进化的起源;接着从生物的演化、改良、灭绝,以及生物遗传的稳定性与变异的缓慢性方面论证生物在自然选择中不断进化的过程;最后谈自然选择让“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
第二层次为8~11段,主要谈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该部分是对上一层内容的进一步论证,分别从生物物种的适应与改良、生物本能、杂交物种与其父母的相似性、地质学研究成果显示的物种遗传与变异关系等方面,论证了物种进化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
第三层为12~14段,从物种的地理分布角度证明物种进化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
分论部分是选文的主体,内容安排符合物种起源、发展、演变、分布的自然顺序,逻辑关系十分严密。
6.《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
提示 ①事实论证。这是选文运用最多的一种论证方式。作者一开始就列举地质学研究的成果和博物学家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这一事实,为自己的观点服务;更多的是列举自己在科学考察中发现的现象和事例,如一种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同一大陆上的近缘类型可以长期共存在一起,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等等,证明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②道理论证。第2段,作者论证自然选择在事理上具有合理性,以反问、质疑的语气逐步展开,推论严谨,无可辩驳,是道理论证最好的证明。第5段,作者阐述道理,引用格言,得出“自然界是吝于重大革新但奢于微小变异的”这一自然进化的普遍性规律。
③对比论证。作者多处将自然选择、进化论能解释物种演化等自然现象与特创论不能解释进行对比,批驳了特创论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巩固。
④因果论证。选文部分的因果论证,主要体现在文中运用大量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式,如第3段“因为在物种形成很活跃的地方……”“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差别……”,第4段“由于……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第8段“既然……所以某一地区的物种……”,等等。
7.《宇宙的边疆》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完成下面的表格。
说明方法 例 子 作 用
列数字 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 000亿个恒星组成 ①
作比较 ② 把光在每秒内通过的距离和地球周长作比较,使我们对光的速度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
列数字使人们对事物的大小、数量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
说明方法 例 子 作 用
打比方 我们心情激动,感叹不已,如同回忆起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令人晕眩战栗 ③
举例子 ④ 这是为了说明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让人信服
化抽象为形象,让人如同真的感受到了探索宇宙奥秘时的心情
例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
8.从整体看,《宇宙的边疆》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宇宙的 为什么这样安排
提示 ①本文采取的是空间顺序:由星系(星系群、子星系)到太阳系再到行星缓缓推进,从宇宙的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最后回到地球。②这样安排的原因:其一,从宇宙的演化来看,先有构成宇宙的原始物质,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又有行星,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宇宙构成,符合宇宙基本的演化规律;其二,空间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让读者先从整体上认识宇宙,打破了一般读者(观众)往往从地球视角认识宇宙的思维习惯;其三,由广袤的宇宙最终回到地球人类家园,以此反观人类未来发展之路,表达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探索宇宙的热情及“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情怀,与“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的人文思想相契合。
研读任务三 淡妆浓抹总相宜——鉴赏文本的语言
[情境导入] 文体不同,语言特点也不相同。《自然选择的证明》是科学论著,语言特点是准确、鲜明;《宇宙的边疆》是科普文,语言特点是准确、鲜明、生动。
9.阅读《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说说“已为新知识所不断证实的‘自然界中没有飞跃’这一格言也是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这句话中的“没有飞跃”该怎样理解。
提示 自然选择仅通过对微小的、连续且有益变异的逐步积累而产生作用,因而它不会导致巨大的突变,而只能按照短小而缓慢的步骤进行。
10.读《自然选择的证明》,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提示 (1)“可望”是“有希望、可能”的意思,说明自然条件下的变异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是有这种可能,用“可望”符合实际情况。
(2)“在一定程度上”“很大一部分”是表示程度范围的词语,作者运用这些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1.科普文的语言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阅读《宇宙的边疆》,简要赏析下面的句子。
(1)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
(2)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
提示 (1)运用比拟、象征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这样的道理:人类对大海的探索初具规模,但也仅仅是开始。海洋作为可利用资源还有许多仍待人类开发、利用的。同时也阐述了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海洋是生命的诞生之地。
(2)运用拟人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恒星的“性情”:有的稳重沉静,有的急切躁动。读来生动有趣,妙趣横生。
思维提升
比较鉴赏
学术著作和科普作品在表达和语言上的不同
这两篇文章分别属于学术著作和科普作品,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原文进行简要分析。
比较点 《自然选择的证明》 《宇宙的边疆》
表达方式 ① ②
语言风格 ③ ④
提示 ①《自然选择的证明》属于学术论著,作者在文中以大量的动植物实例分析比较,论证观点。如作者举了像啄木鸟形态的鸟却在地面上捕食昆虫,高地上很少或根本不游泳的鹅却具有蹼状脚,取食水生昆虫的像鸫的鸟,具有适合海雀生活的习性和构造的海燕等例子,来说明自然选择总是要求缓慢变异的后代去努力适应那些自然界中未被占据或尚未占尽的地盘。再如,说明自然选择带来美感,作者列举了鸟类、蝴蝶、植物的花和果实等例子来说明。在解说生物的本能、海岛上动物的分布特点时,也举了很多实例。
②《宇宙的边疆》作为一篇科普作品,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同时辅以议论与抒情。如文章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比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之后接3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③《自然选择的证明》作为学术著作,基本的要求是科学、严谨。本文用词准确,表达严密,表述严谨。如多用修饰、限制性词语和长句,体现科学论著的严谨性。最后一段中“那么属于同一类群的一些可疑类型和变种也同样会在那里出现”一句,“属于同一类群的”“一些可疑”等限制性修饰语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如第4段中:“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是一个多重复句,最后一句是得出结论的核心句,前几个分句从物种繁殖的趋向、物种变异的后代占据多种多样生活场所的目的的角度分析原因,使结论更有说服力。
④《宇宙的边疆》作为一篇科普文章,本文的语言毫无干涩、枯燥、板滞之感,而是很直观、形象。这与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无关系。如“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这一句运用比喻,写出了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如讲到“星系”,说“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像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直观表现星系的外在形状。
整合建构
自然选择的证明
思路整合
文章主旨
《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首先提出论点,并初步论证了自然选择客观上存在可能性,事理上具有合理性,然后从物种最初的存在形式、大量变种的存在、物种的演化与改良、生物的遗传性与变异性、生物的地理分布等方面,列举了大量科学考察所得到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这一观点,有力地驳斥了物种特创论的观点。
宇宙的边疆
思路整合
文章主旨
《宇宙的边疆》通过对宇宙众多画面的说明,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天体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获,引发世人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激发人们献身宇宙科学、造福人类的勇气和斗志。
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
探索精神
文本一
人的眼睛——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
当神创论者挑战进化论时,人眼的进化是他们常常瞄准的好靶子,这个足以令高端相机望尘莫及的人体构造,精密得令进化论鼻祖达尔文“直打冷战”。它拥有可自动调节光圈(瞳孔)和自动对焦系统(晶状体),内面(脉络膜)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光线四处散射,不仅如此,它的底片(视网膜)灵敏度超高,不论在白天和夜晚都能捕捉影像,无须临时更改感光度,也不用外加滤镜;它还自带Photoshop功能(神经网络),成像之后迅速增强图像反差、调整颜色……奇特的是,不论视网膜还是角膜,单独看来都没有任何作用,达尔文理论中那碰运气似的突变和自然选择是如何将这些七零八碎的部件同时拼凑在一起的 今天的这套人眼精密仪器同万年前相比又做了哪些微调呢
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后来单个感光细胞在生物体表面出现了,于是世界变明亮了。有的科学家说,这件事大约发生在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
在进化路上,生物相当随遇而安,不需最好,只要够用。这种知足的性格使得眼睛若干中间产物得以作为不同生物的终点保留下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将各种生物的眼睛从简单到复杂排成一列,便大致推测出眼睛进化的历程。例如,某些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些可以感受光的蛋白,它们见到光就心满意足;有的生物只有一洼小小的眼窝,然而你已经能从这个简单的聚光工具看出高级眼睛的端倪,这些生物只要不撞上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就能高兴地活着;高等生物的生存却容不得它们将猎物与敌手看混,于是
各自进化出一系列结构,来将世界看清楚,鹦鹉螺和人眼便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前者将眼睛的开口缩小,使它变成一架“针孔照相机”,从而让光准确到达感光细胞,眼前的物体就能边界清晰,在它们这个群体内,估计该是“眼小为美”;但是人类并不甘心采取这种舍弃光强获取清晰度的措施,而另走了一条迂回之道,我们这一进化分支的祖先在眼窝前塞进一个透镜——晶状体,它同样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却赋予了我们一个比鹦鹉螺明亮许多的世界。
这样,大自然中不同眼睛的集合就如同一个活化石库,我们可以将这些化石理解为人眼进化之路上留下的一串脚印。于是,那个令达尔文困惑了一下的问题至少是有解的。十几年前,两位瑞典科学家甚至将这一过程量化,他们将鱼眼进化拆分为近2 000个步骤,并用计算机模拟了整个过程,经保守计算,他们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实现理论上只需36万年。现在许多科学家都相信,从一个感光细胞到我们的眼睛,最关键的变化就发生在最初几百万年之内。
值得一提的是,人眼已如此适应陆地生活,要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不光需要可变焦透镜(晶状体)的作用,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也至关重要。角膜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泪膜,光线接触人眼之后,只有1/3折射依赖后边的晶状体,2/3的折射都在空气及这层泪膜之间发生,这里相当于一个固定焦距的透镜。这便是为什么当你潜入水中视线就变得模糊,那个时候这层泪膜和周围的水环境混为一体,在空气中可以发生的折射便不会发生,于是光线就不会恰到好处地投射到视网膜上了。
文本二
寻找太阳系外生命
刘浩源
很多科学家认为,除地球外,太阳系中任何一个星球存在生命的可能性都不大,而在太阳系外找到生命的可能性很大。一些科学家通过计算发现,宇宙中存在大量与地球类似的行星。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帕特里克·摩尔爵士近期宣称,科学家将会在50年内找出证据,证明太阳系之外确实存在外星生物。他认为,太阳系外必定存在外星生命,但以人类目前的航天科技发展程度,尚无法主动与外星生命取得有效接触。
科学家认为太阳系中火星、木星的卫星木卫二和土星的卫星土卫六上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初级生命,但现在仍无所发现。如果考虑到生命存在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太阳系内其他星球存在生命的机会都非常小。这是因为地球和其他星球存在大量多样生命形式的关键是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能够吸收并转化光能,用转化后的能量完成生命所需的生化任务。如果生物曾经在一个星球有过繁盛时期,光合作用将改变这个星球的外层大气成分,就像生命对地球大气的改变一样。而除地球外,太阳系内其他星球的大气都没有类似改变。虽然生活在星球表面深层的初级生命可能通过化学反应而不是光合作用存活,而这种存活方式也不会影响星球的大气构成,但是科学家要寻找的,是像地球上这样一种大规模的生命存在,它深刻地改变了其所在行星的地质化学构成,能够被远距离观测到。
根据物理学定律:宇宙各处均相同,引力、电场和磁场、量子理论等物理规律是普适的;原子和分子的物理结构是一样的。那么我们的地球在宇宙中应该也不是唯一的。
银河系直径大约10万光年,分布着大约2 000亿颗恒星,其中有行星环境的超过15%,那么在银河系中至少有数百亿颗行星。地球只不过是银河系数百亿同类环境之“一”而已,而宇宙中更是有千百亿个这样的世界。一位天文学家曾说:“银河系中的行星就像虫子一样普遍,如果银河系中的多数行星都像木星一般大,并且所有行星都无法孕育生命,那将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太不合情理了。”
长久以来,科学家相信,我们这个小小的世界除了拥有岩石地层和宽广海洋之外,还具有其他一些特殊之处,比如有月球,这对稳定气候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也是非常理想的等。大概正是将这万千恩宠集于一身,地球才能够成为生命的庇护所,同时这些限制条件也大大降低了在宇宙其他地方找到类似星球的可能性。然而近期科学家研究表明,这些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得天独厚的“特例”的观点也许是错误的。比如科学家研究证实,没有卫星的行星也完全能够适宜生命繁衍。最新计算表明,在过去的10亿年间如果没有月球,地球的自转轴只会发生很小的角度变化,这根本不可能妨碍生命的形成。那种认为月球稳定了地球运行的轨道,从而保障了它的温和气候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科学家曾担心在其他星系中,对于生命至关重要的水可能是极其稀少的。1994年,当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撞击木星时,科学家发现,有大量水蒸气出现,这说明,这颗彗星上带有大量的固体水。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在宇宙中是颗很平常的彗星。在其他恒星系就像在太阳系中一样,只要彗星或小行星撞上行星,就能为后者带来水资源。如果拥有液态水的宜居行星在宇宙中比比皆是的话,那么生命也应该是普遍存在的。这些证据都表明,与人们曾经认为的不同,我们这颗小小的地球并未受到什么特别的眷顾。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阅读思考
1.两则文本都是科普文,科普文的语言特色是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严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请结合两则文本分析一下。
提示 ①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如“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本来表现人的生活过程昏暗,用在这里,通俗形象、生动活泼地说明地球上生命刚出现的时候没有眼睛看清世界;在科普文的语言准确严谨之余,更添其文学性与趣味性。
②运用数字论证,准确严谨。“角膜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泪膜,光线接触人眼之后,只有1/3折射依赖后边的晶状体,2/3的折射都在空气及这层泪膜之间发生,这里相当于一个固定焦距的透镜”,“银河系直径大约10万光年,分布着大约2 000亿颗恒星,其中有行星环境的超过15%,那么在银河系中至少有数百亿颗行星”。“1/3”“2/3”“10万”“2 000亿”“15%”,用数字准确说明,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
③运用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如“它拥有可自动调节光圈(瞳孔)和自动对焦系统(晶状体)……它的底片(视网膜)灵敏度超高”,把人体眼睛的构造比喻成照相机的构件名称,把人体眼睛的不同部分的功能形象易懂地表达出来;“大概正是将这万千恩宠集于一身,地球才能够成为生命的庇护所”,“万千恩宠”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地球具备的优点。
2.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天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达尔文在神创论统治人们思想的时代,敢于怀疑,勇于探索,以艰苦的实地考察和缜密的论证,创立了进化论。大千世界充满了无数未知的领域,在人类面前形成一个个谜团。天性爱好探索解密的人往往不服输,调动一切智力、毅力、体力,只为探索、征服未知的世界。两则文本分别探索了哪些内容
提示 《人的眼睛——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中作者认为,“人的眼睛——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是进化而来的。人的眼睛经过四个阶段的进化,发展到今天人体眼睛的精密,科学研究足以证明人的眼睛是进化而来的。
《寻找太阳系外生命》中,帕特里克·摩尔认为太阳系外一定有生命,但因为目前科学技术不够发达,还不能证明。而作者通过一系列证据表明“如果拥有液态水的宜居行星在宇宙中比比皆是的话,那么生命也应该是普遍存在的”。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