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品南宋词人乱世心,观盛衰巨变一座城
——姜夔《扬州慢》品析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作者介绍
慢词
慢,古书上写作曼,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因此曼字孳乳出慢字。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姜夔精通音律,作词时不喜用别人的曲子,常自己谱曲。所以他的词作,词牌与词题是统一的。因此《扬州慢》既是词牌,又是词题,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
自读,晓词韵
①节拍、停顿。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 “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
②注意“一字逗”。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
扬州慢 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冬至
满眼
驻军的号角
《诗经》悲叹宫室宗庙被毁的名篇。前人谓缅怀故都,后借指故国之思。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叶燮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你能从小序中找到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一个字吗?
悲
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
交代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
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
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文本解读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研读,味词情
有人说,这首词里写了两个人的两座城。一座是姜夔的“?”,一座是杜牧的“?”。请说一说你的理解。
今
日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昔
日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繁华
热闹
破败
荒凉
对比
昔盛今衰的感伤
(虚写)
(实写)
“空城”
名句赏析
1.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运用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赋予池、木以人的感情,以充分表达战乱的凄惨景象。
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
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那场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
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
会越深越浓。
名句赏析
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
“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
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
“清”修饰“角”,渲染了凄清的氛围,跟“寒”“空”
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
“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
“空”字,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
名句赏析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所写是明月当空,
萧笙聒耳,何等热闹,而姜词所写却是冷月浸在冬至日的水里,
寂静无声,何等冷清。通过对比反衬,把“黍离之悲”渲染的
愈加浓烈。
月亮本就“无声”,也无所谓冷暖。但词人移情于物,
刻画了一个疏淡清冷、凄寂萧条的意境:一轮凄冷的孤月
悄然无声地倒映在动荡的水波之中。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
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
名句赏析
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
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
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这里的虚拟非常耐人寻味。冬至之日,本来不是红芍药花开
的季节,但纵使冬去春回,来年红药花开,又有谁来欣赏它呢?
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也不过徒增空城的感伤而已。词情
跌宕浓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杜牧:扬州情结
杜牧与扬州的缘,恰如茫茫人海中一次偶然的回眸,相逢于某个温柔的月夜。杜牧26岁进士及第,31岁时受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之邀来到扬州。年少气高的杜牧才华横溢,满腹济国之心,但是由于一直担任文官的掌书记,杜牧的才华不得以展现,心情抑郁。恰好扬州又是烟花繁盛之地,商贾云集,热闹非凡。不得志的杜牧也就很自然地坠入了“温柔乡”。十年流连,扬州的景,扬州的人都成为杜牧一生无法忘怀的心结。
原句、出处 作用
①表崇拜之情
②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 。
③又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寄扬州韩绰判官》
《扬州慢》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
五亭桥
长堤春晓
文昌阁
今
日
“荠麦青青”
“废池乔木”
“清角吹寒”
昔
日
“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繁华
热闹
破败
荒凉
对比
昔盛今衰的感伤
对比鲜明,虚实相生,多用典故,情景交融。
(虚写)
(实写)
“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