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第二单元
4 烛之武退秦师
语 文
内容索引
文本精读透解词句
梳理整合夯实考点
素材挖掘提升素养
迁移阅读模拟演练
文本精读透解词句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或用法,填写被省略的内容,翻译画线的句子,用“/”给未加标点的段落断句。
【第一段】
因为
对
并且
驻军
于
断句见课文。
对
假如
军队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同“矣”
表承接,才
这是
然而
语气词
在夜里
表修饰
已经
介词,拿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
何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
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以之为,把它作为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出使的人
给予
表承接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疆界,这里用作
动词,以……为疆界
延伸,扩张
侵损,削减
哪里
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通“悦”
订盟约,结盟
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那人,指秦穆公
依靠
损害
结交,亲附
通“智”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离开
梳理整合夯实考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同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 , )
3.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 )
4.失其所与,不知( 通 )
已
矣
共
供
供给
说
悦
知
智
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出使的人。
那人,指秦穆公。
三、一词多义
1.微
形义推导“微”的本义是“微小,细微”。程度“小”就是“稍微”,地位“小”就是“低贱,卑下”,势力小就是“衰微”。非常小就接近于“没有”(但又不是完全没有,故此义用于假设,我们不能不感叹古人用词之巧)。由此义又可进一步引申出“隐匿”“暗暗地”等义。
成语助记微不足道 微言大义 见微知著
无微不至 微服私行 人微言轻 白璧微瑕
句段助记
没有
含蓄隐晦
稍微,略微
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指微小的事物
微小,细小
地位卑微
暗中,秘密地
弱,衰微
没有
精妙,微妙
微小的事情
地位卑微
2.鄙
形义推导“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成语助记 卑鄙无耻
鄙俚浅陋 贵远鄙近
句段助记
边邑,这里用作动词,当做边邑
庸俗,浅陋
轻贱
看不起,轻视
链接高考
⑤(2021·浙江卷)襄岂敢鄙文词哉 顾事有先后耳鄙:
⑥(2017·全国Ⅰ卷)亲戚争财,为鄙之甚鄙:
轻视
鄙俗
3.若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④若入前为寿( )
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假如
好像
及,比得上
第二人称代词,你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许
①许君焦、瑕( )
②杂然相许( )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 )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答应,允许
赞许,赞同
这样,这般
表示约数
处所,地方
5.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
②敢以烦执事( )
③越国以鄙远( )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⑤以勇气闻于诸侯( )
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⑦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⑧木欣欣以向荣( )
⑨皆以美于徐公( )
介词,因为
介词,拿,用
连词,表顺承
介词,把
介词,凭借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目的,来
连词,表修饰关系
动词,认为
驻军
结盟
在夜里
在早上;在晚上
向东;向西
以……为边邑
以……为疆界
恩惠
使……减少,侵损,削减
使……亡
远方的土地、国家,这里指郑国
缺少的东西
变雄厚;变薄弱
损害
从属二主
五、文言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 )
2.夫晋,何厌之有 ( )
3.以其无礼于晋。( )
六、文化常识
1.《左传》:中国古代叙事详尽的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传”意为 ,《左传》即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
《 》《 》合称“春秋三传”。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编年
左丘明
注释
春秋公羊传(公羊传)
春秋穀梁传(穀梁传)
子:①古代对 的尊称,单独使用时相当于“您”;可用在姓氏后,表示对人的尊称,如孔子、孟子。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子”特指孔子。
②春秋时期男子取字经常在字前加“子”字,如子路(孔子弟子仲由的字)、子产(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公孙侨的字)、子犯(晋文公的舅舅狐偃的字)。
③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五等爵位分别是 、 、 、 、 。爵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课文中所称“晋侯”“秦伯”中的“侯”“伯”即是爵位。
④地支的第一位。十二地支可用来纪时、纪月,23点至次日1点被称为子时,冬至所在的月份被称为子月。地支与天干配合还可以纪日、纪年。
男子
公
侯
伯
子
男
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 。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就谦称自己是“寡人”。在古代,一般人谦称自己的词语有 、 等,尊称对方的词语有 、
等。
谦称
鄙人
在下(其他谦辞也可)
阁下
足下(其他敬辞也可)
素材挖掘提升素养
一、人物颁奖词
烛 之 武
1.烛之武,平凡人物,伟大英雄!在国家危难之前,你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你不卑不亢,能言善辩。你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义无反顾、殒身不恤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充溢字里行间,天地可鉴。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岁月给了你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你的沉稳与敏锐。你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你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你实乃大义、大智、大勇的典范。
3.你是一位忠士,为国尽忠;你是一位义士,深明大义;你是一位勇士,只身赴敌;你是一位智士,才智卓著;你又是一位辩士,言辞雄辩。你虽是年迈躯,但胸有龙虎策,在那称霸争雄的年代,你用了一个在当时堪称奇异的思维——双赢理念,保全了国家,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辉煌。
二、观点聚焦
课文素材1
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任,义无反顾,毅然前去与敌国交涉。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最终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角度点拨】此素材可应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责任,爱国,胸怀等。
课文素材2
秦、晋包围郑国时,烛之武出使秦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穆公。他站在秦国的角度指出,灭亡郑国,就势必要增加晋国的土地面积,这于秦国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他站在晋国的角度指出,晋国过去承诺割让焦、瑕两座城池,但至今言而无信,无疑“损”尽了秦国的脸面。烛之武抓住了秦、晋两国的客观形势,说得头头是道,最终,令秦穆公与郑国结盟。
【角度点拨】此素材可应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口才与交际;要学会换位思考;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等。
课文素材3
“秦晋之好”,是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指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两国关系友好。可两国也有不和的时候,也存在欺骗行为。晋惠公当初对秦穆公承诺:把焦、瑕两座城池送给秦国,以此来感谢秦穆公于己的恩惠。但晋惠公渡黄河回到自己的国家,就悄悄地筑起城墙抵抗秦国。
【角度点拨】此素材可应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诚信等。
三、素材拓展
《左传》经典名言
1.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译文】面临祸患仍不忘国家,这是忠诚的表现。
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多干坏事,必定要失败。
3.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 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4.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左传·文公五年》)
【译文】空有虚名而无其实,只说不做的人,必然会招来人们的怨恨。
5.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左传·隐公三年》)
【译文】骄横、奢侈、荒淫、放荡,是导致邪恶的原因。
6.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隐公六年》)
【译文】好事不能放弃,坏事不可任其发展。
7.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译文】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8.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译文】灾祸或福分没有别的来路,全由人们自己感召来的。
9.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左传·僖公二十年》)
【译文】度量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办事,过失就会少些了。
迁移阅读模拟演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B.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C.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D.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A
解析 “秦师”是“轻而无礼”的主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秦师轻而无礼”是“必败”的依据,所以“礼”后面停顿,排除B、C两项。“又”是连词,一般用于句首,前面停顿;“谋”是“谋略”的意思,“不能”修饰限制“谋”,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师以袭远”与“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师”字含义相同。
B.“其谁不知”与“其真不知马也”(《马说》)两句中的“其”字含义相同。
C.“三百乘”与“因利乘便”(《过秦论》)两句中的“乘”字含义不同。
D.“未报秦施”与“施关发机”(《张衡传》)两句中的“施”字含义不同。
B
解析 B项,“其谁不知”中的“其”意思是“难道”,“其真不知马也”中的“其”意思是“大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杞子利用自己掌管郑国国都北门钥匙的时机让秦国偷袭郑国,秦穆公征求蹇叔的意见,希望得到蹇叔的支持,结果事与愿违。秦穆公坚持己见,蹇叔哭送秦师。
B.秦国军队经过周朝国都北门,车上的武士都除去了盔甲,军容不整,并且三百辆兵车都超出乘坐人数的标准,王孙满看后认为秦军肯定会吃败仗。
C.郑国商人弦高路遇袭郑的秦军,于是冒充郑国的代表犒劳秦军,以示郑国已预知秦国的来袭。同时,他又派人回郑国禀告,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一场大灾难。
D.晋国的原轸主张伏击秦师,认为秦国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晋国攻打秦国的好机会,与前文中蹇叔所说的“师劳力竭,远主备之”相呼应。
B
解析 B项理解有误,原文“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意思是:车左车右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郑国有准备了,(要灭掉他们)不可能有希望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参考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庚辰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偃让大夫们向棺材跪地而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将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郑国一定可以攻下。”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 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懊恼怨恨的心情。况且行军千里,难道有谁不知道吗 ”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 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山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头之间,我到那里收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三十三年春天,秦军经过周都城的北门,车左车右都脱下战盔,下车(致敬),接着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刚下车又一跃而上。王孙满这时还小,看到这种情形,向周王说:“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一定会失败。轻狂就少谋略,没礼貌就纪律不严。进入险境而纪律不严,又缺少谋略,能不失败吗 ”
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在这里遇到秦军,(弦高)先送上四张熟牛皮,再送十二头牛慰劳秦军,说:“我们国君听说您将行军到敝国去,冒昧地来慰劳您的部下。敝国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准备一天的军需给养;要走就准备好那一夜的保卫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
郑穆公派人到客馆查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郑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辞,说:“你们在敝国居住的时间很长了,只是敝国的干肉、粮食、牲口,一切吃的东西快没了,你们也该要走了吧。郑国有狩猎之地原圃,就像秦国也有狩猎之地具囿,你们回到秦国的狩猎之地中去猎取麋鹿,让敝国得到安宁,怎么样 ”(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
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要灭掉他们)不可能有希望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使百姓辛劳,(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秦国的军队,这不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吗 ”原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 我听说:‘一天放走了敌人,会带来几辈子的祸患。’为长远利益考虑,怎么能说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呢!”于是发布命令,迅速征调姜戎。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驭兵车,莱驹担任副将。这一年夏季四月辛巳日,(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将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于是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开始有穿黑色孝服的习俗。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