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点12 关于“ZW”型伴性遗传的遗传题
关于“ZW”型伴性遗传的遗传题多数是以杂交实验为背景的选择题或非选择题。这类题的错误率高多数是因为对伴性遗传特点理解不透、与变异和细胞分裂等知识的联系掌握不好、对 “XY”型性别决定定势思维等。在复习备考中,需要进行专项练习,加深对“ZW”型伴性遗传特点及其与“XY”型伴性遗传异同点的理解,破除定势思维,改变“张冠李戴”的现象,提高得分率。常见易错陷阱有:
易错陷阱1:子代表现型及比例的推断。与XY型性别决定方式混淆,造成雌性和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及其子代性状和比例的错误推断;在书写表现型和统计后代比例时,忽略性别也是性状造成错误。
易错陷阱2: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与XY型性别决定方式混淆,造成实验设计方案错误而失分。
易错陷阱3: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雄性(雌性)有某性状的概率和有某性状雄性(雌性) 的概率计算。混淆雄性(雌性)有某性状的概率和有某性状雄性(雌性) 的概率计算范围造成计算错误。
易错陷阱4:位于Z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忽略ZW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位于ZW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遗传分离规律,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例题1、(2022全国卷· T6)依据鸡的某些遗传性状可以在早期区分雌雄,提高养鸡场的经济效益。已知鸡的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芦花鸡和非芦花鸡进行杂交,正交子代中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反交子代均为芦花鸡。下列分析及推断错误的是
A. 正交亲本中雌鸡为芦花鸡,雄鸡为非芦花鸡
B. 正交子代和反交子代中的芦花雄鸡均为杂合体
C. 反交子代芦花鸡相互交配,所产雌鸡均为芦花鸡
D. 仅根据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即可区分正交子代性别
【解析】鸡的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ZW 型,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ZW,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ZZ。芦花鸡和非芦花鸡进行杂交,正交子代中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反交子代均为芦花鸡,由此可知控制鸡的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的等位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芦花性状为显性;正交亲本中雌鸡基因型为 ZAW,表现为芦花鸡,雄鸡基因型为 ZaZa 表现为非芦花鸡,其子代为ZAZa、ZaW;反交亲本中雌鸡基因型为ZaW,表现为非芦花鸡,雄鸡基因型为ZAZA ,表现为芦花鸡,其子代为ZAZa、ZAW。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正交亲本中雌鸡基因型为 ZAW,表现为芦花鸡,雄鸡基因型为 ZaZa 表
现为非芦花鸡,A项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正交子代的芦花雄鸡基因型为 ZAZa,反交子代中的芦花雄鸡的基因型也是 ZAZa,均为杂合体,B项正确;
C、反交子代芦花鸡的基因型为 ZAZa 和 ZAW,雌雄相互交配,所产雌鸡的基因型为 ZAW 和 ZaW,既有芦花鸡,又有非芦花鸡,C项错误;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正交子代芦花鸡均为雄性,非芦花鸡均为雌性,所以仅根据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即可区分正交子代性别,D项正确。
【答案】C
例题2、(2022海南卷·T18)(12分)家蚕是二倍体生物(2n=56),雌、雄个体性染色体组成分别是ZW、ZZ。某研究所在野生家蚕资源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隐性纯合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表型、基因及基因所在染色体见表。回答下列问题。
突变体表型 基因 基因所在染色体
第二隐性灰卵 a 12号
第二多星纹 b 12号
抗浓核病 d 15号
幼蚕巧克力色 e Z
(1)幼蚕巧克力色的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该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所列的基因,不能与b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___________。
(3)正常情况下,雌家蚕的1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雌家蚕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含有________条W染色体。
(4)幼蚕不抗浓核病(D)对抗浓核病(d)为显性,黑色(E)对巧克力色(e)为显性。为鉴定一只不抗浓核病黑色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某同学将其饲养至成虫后,与若干只基因型为ddZeW的雌蚕成虫交配,产生的F1幼蚕全部为黑色,且不抗浓核病与抗浓核病个体的比例为1∶1,则该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5)家蚕的成虫称为家蚕蛾,已知家蚕蛾有鳞毛和无鳞毛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若干只,设计实验探究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不考虑Z、W同源区段),并判断有鳞毛和无鳞毛的显隐性。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
【解析】
(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伴性遗传。
(2)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基因不能进行自由组合,据图可知只有a基因与b基因均在12号染色体上,所以不能与b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a基因。
(3)从题干信息可知:家蚕是二倍体生物(2n=56)。正常情况下,雌家蚕的1个染色体组含有56/2=28条染色体。由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着丝粒分裂,雌家蚕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含有0或2条W染色体。
(4)幼蚕不抗浓核病(D)对抗浓核病(d)为显性,黑色(E)对巧克力色(e)为显性。一只不抗浓核病黑色雄性幼蚕与若干只基因型为ddZeW的雌蚕成虫交配,产生的F1幼蚕全部为黑色,说明该黑色雄性幼蚕基因型为ZEZE;F1幼蚕不抗浓核病与抗浓核病个体的比例为1∶1,符合测交子代性状分离比,说明该不抗浓核病雄性幼蚕基因型为Dd,则该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是DdZEZE。
(5)要设计实验探究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不考虑Z、W同源区段),并判断有鳞毛和无鳞毛的显隐性。由于有鳞毛和无鳞毛的显隐性未知,不能用测交方法,只能用正反交方法探究。
实验思路:让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实验过程(以A/a为例):
正交 正交
若A/a位于Z染色体上,则: 若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
ZAZA × ZaW ♂AA × ♀aa
ZA Za ZAW Aa
反交 反交
若A/a位于Z染色体上,则: 若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
ZaZa × ZAW ♂aa × ♀AA
ZA Za ZaW Aa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正反结果只出现一种性状,则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且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Z染色体上,且F1中雄性个体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答案】
(1)伴性遗传
(2)a
(3)28 0或2
(4)DdZEZE
(5)实验思路:让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进行正反交实验,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及结论:若正反结果只出现一种性状,则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且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Z染色体上,且F1中雄性个体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1. XY型与ZW 型性别决定的异同(A为常染色体)
类型 XY型 ZW型
性别 雌 雄 雌 雄
体细胞染色体组成 2A+XX 2A+XY 2A+ZW 2A+ZZ
配子染色体组成 A+X A+X或A+Y A+Z或A+W A+Z
实例 人、果蝇等大部分动物和一些植物 蛾、蝶、蚕等鳞翅目昆虫;鸡、鸭、鹅、鸽等鸟类
2. ZW 型伴性遗传与基因遗传定律之间的关系
(1)ZW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在ZW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2)在分析既有ZW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遗传时,位于ZW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处理,整体则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处理。
(3)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联系。在书写表现型和统计后代比例时,一定要与性别相联系。
3. ZW型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依据鸡、蚕等ZW型性别决定动物的某些遗传性状可以在早期区分雌雄,提高养鸡、养蚕等的经济效益。例如,芦花鸡羽毛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这是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决定的,当它的等位基因b纯合时,鸡表现为非芦花,羽毛上没有横斑条纹。如果用芦花雌鸡(ZBW)与非芦花雄鸡(ZbZb)交配,那么F1中,雄鸡都是芦花鸡(ZBZb)雌鸡都是非芦花鸡(ZbW)。这样,对早期的雏鸡就可以根据羽毛的特征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从而做到多养母鸡,多得鸡蛋。
4. 雄性(雌性)有某性状的概率≠有某性状雄性(雌性) 的概率
“雄性(雌性)有某性状”是指雄性(雌性)中有某性状的,不考虑雌性(雄性);“有某性状雄性(雌性)”则是所有子代中有某性状的雄性(雌性),二者主要是概率计算的范围不同。
(1)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①问雄性(雌性)有某性状的概率时,不用考虑性别,即雄性(雌性)有某性状的概率=有某性状子代的概率。
②问有某性状雄性(雌性) 的概率时,“有某性状”与“雄性”(雌性)是两个独立事件,因此需把有某性状的概率×性别比例,即有某性状雄性(雌性) 的概率=有某性状子代的概率×1/2。
(2)由Z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Z性染色体上,它的遗传与性别连锁,即有某性状雄性(雌性)的概率=有某性状雄性(雌性)在后代全部子代中的概率,雄性(雌性)有某性状的概率=后代雄性(雌性)中有某性状的概率。
5.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
(1)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
①正交和反交法(未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且亲本均为纯合子)
②“隐雄×显雌”(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已知)
(2)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还是位于Z、W染色体同源区段上
“隐雄×纯合的显雌”(已知性状的显隐性和控制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若W染色体上含有隐性基因,则其遗传结果与伴Z染色体遗传相似,所以设计实验时应选择W染色体上带有显性基因的个体进行杂交,如ZaZa×ZAWA、ZaZa×ZaWA、ZAZa×ZaWA等。
(3)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W染色体同源区段上
①在已知性状的显隐性的条件下,若限定一次杂交实验来证明,则可采用“隐性雄×显性雌 (杂合)”[即aa(♀)×Aa(♂)或ZaZa×ZAWa或ZaZa×ZaWA]杂交组合,观察分析F1的表型。分析如下:
②在已知性状的显隐性的条件下,未限定杂交实验次数时,则可采用以下方法,通过观察F2的性状表现来判断:
1. (2022广东深圳二模·T16)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ZW 型。研究发现椭圆形蚕茧和圆形蚕茧分别为常染色体基因(R 和 r)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雄蚕比雌蚕食桑量低,产丝率高。为了达到只养雄蚕的目的,科研人员培育了杂合的椭圆形蚕茧的雄蚕(甲),其 Z 染色体上带有两个隐性胚胎致死基因 e、f 及其等位基因,W 染色体上无相关基因。利用甲与杂合的椭圆形蚕茧雌蚕(乙)进行杂交,杂交后代雌蚕在胚胎期死亡,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R/r 基因与性染色体之间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甲的基因型为 RrZ EFZ ef ,乙的基因型为 RrZEFW
C.若后代有雌蚕成活,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D.甲与乙的后代雄蚕中出现圆形蚕茧雄蚕的比例为 1/8
1.【答案】C
【解析】甲与乙的杂交后代雌蚕Z EfW、Z eFW在胚胎期死亡。
A、从题干信息“椭圆形蚕茧和圆形蚕茧分别为常染色体基因(R 和 r)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可知:R/r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与性染色体属于非同源染色体,它们之间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项错误;
B、若甲的基因型为 RrZ EFZ ef ,乙的基因型为 RrZEFW,则杂交后代雌蚕ZEFW存活,与题干信息“雌蚕在胚胎期死亡”不符合,B项错误;
C.依据科研人员利用甲与乙进行杂交实验的结果可以推出甲的基因型为 RrZ EfZ eF ,乙的基因型为 RrZEFW,若甲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产生了Z EF的配子,后代雌蚕ZEFW存活,C项正确;
D.甲与乙的杂交后代雌蚕Z EfW、Z eFW在胚胎期死亡,所以甲与乙的杂交后代雄蚕中出现圆形蚕茧雄蚕的比例为 1/4,D项错误。
2.(2022山东等级考模拟考·T5)已知某种鸟(2N=40) 的羽毛颜色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A+ 、A、a 三种基因控制,显隐性关系为 A+ >A>a。研究人员用甲、乙、丙三种基因型个体做了两组实验:实验一为灰红色( 甲) ×蓝色( 乙) →2灰红色∶1蓝色∶ 1巧克力色;实验二为蓝色( 乙)×蓝色( 丙) →3蓝色∶1巧克力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 、A、a 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B.实验一的亲代和子代中灰红色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0
C.实验一的子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1/3
D.实验二子代中的蓝色鸟随机交配,后代出现蓝色鸟的概率为1/8
2.【答案】D
【解析】实验二中亲本蓝色( 乙)×蓝色( 丙),子代中出现了巧克力色,说明巧克力色对于蓝色是隐性性状,而实验一中亲本灰红色( 甲) ×蓝色( 乙),子代中灰红色占2/4,说明灰红色对蓝色为显性,结合题干信息“显隐性关系为 A+ >A>a”可以推出:基因A+控制的是灰红色,基因A控制的是蓝色,基因a控制的是巧克力色。
A、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是指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的A+ 、A、a 三种基因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A项正确;
B、实验一中亲本甲为灰红色,后代出现了蓝色和巧克力色,由此可知:亲本灰红色甲和蓝色乙的基因型可以是ZA+Za和ZAW时,其子代灰红色个体基因型为ZA+W 和ZA+ZA;亲本灰红色甲和蓝色乙的基因型还可以是ZA+W和ZAZa时,其子代灰红色个体基因型为ZA+ ZA和ZA+Za,所以实验一的亲代和子代中灰红色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0,B项正确;
C、当实验一亲本灰红色甲和蓝色乙的基因型是ZA+Za和ZAW时,其子代基因型为ZA+ZA、ZA+W 、ZAZa、ZaW;当实验一亲本灰红色甲和蓝色乙的基因型是ZA+W和ZAZa时,其子代基因型为ZA+ ZA、ZA+Za、ZAW、ZaW,两种情况中Za基因频率=1+1/2×2+1+1=2/6=1/3,C项正确;
D、实验二亲本蓝色乙和蓝色丙基因型为ZAZa和 ZAW,子代中的蓝色鸟基因型为ZAZA、ZAZa、 ZAW,蓝色鸟随机交配,后代出现巧克力色鸟的概率为1/4×1/2=1/8,为出现蓝色鸟的概率为1-1/8=7/8,D项错误。
3.(2022 广东卷·T19)(12分)《诗经》以“蚕月条桑”描绘了古人种桑养蚕的劳动画面,《天工开物》中“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表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已拥有利用杂交手段培育蚕种的智慧,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蚕桑的遗传育种,更为这历史悠久的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条件下蚕采食桑叶时,桑叶会合成蛋白醇抑制剂以抵御蚕的采食,蚕则分泌更多的蛋白酶以拮抗抑制剂的作用。桑与蚕相互作用并不断演化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
(2)家蚕的虎斑对非虎斑、黄茧对白茧、敏感对抗软化病为显性,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上述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F1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若上述杂交亲本有8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400枚,理论上可获得________________只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用于留种。
(3)研究小组了解到:①雄蚕产丝量高于雌蚕;②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③卵壳的黑色(B)和白色(b)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④黑壳卵经射线照射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为达到基于卵壳颜色实现持续分离雌雄,满足大规模生产对雄蚕需求的目的,该小组设计了一个诱变育种的方案。图11为方案实施流程及得到的部分结果。
统计多组实验结果后,发现大多数组别家蚕的性别比例与I组相近,有两组(Ⅱ、Ⅲ)的性别比例非常特殊。综合以上信息进行分析:
①Ⅰ组所得雌蚕的B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
②将Ⅱ组所得雌蚕与白壳卵雄蚕(bb)杂交,子代中雌蚕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b表示)。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其优势是可在卵期通过卵壳颜色筛选即可达到分离雌雄的目的。
③尽管Ⅲ组所得黑壳卵全部发育成雄蚕,但其后代仍无法实现持续分离雌雄,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请简要说明理由。
3.【答案】
(1)协同进化
(2)3/64 50
(3)①常
②ZbWB
③Ⅲ组所得黑壳卵雄蚕为杂合子(基因型为 ZBZb),与白壳卵雌蚕杂交,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
【解析】 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是 ZW 型,雌蚕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ZW,雄蚕的性染色体组成是 ZZ。
(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2)由题意可知,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即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可先将三对基因分别按照分离定律计算,再将结果相乘,即 F1各对性状中,虎斑个体占 3/4,白茧个体占 1/4,抗软化病个体占 1/4,相乘后 F1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 3/4×1/4×1/4=3/64。
若上述杂交亲本有 8 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 400 枚,子代总产卵数为 8×400=3200 枚,其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占 1/4×1/4×1/4=1/64,即 3200×1/64=50 只。
(3)分析题意和图 11 方案可知,黑卵壳经射线照射后,携带 B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转移情况可分为三种,即携带 B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常染色体上、转移到 Z 染色体上或转移到 W 染色体上。
将诱变孵化后挑选的雌蚕作为亲本与雄蚕(bb)杂交,统计子代的黑卵壳孵化后雌雄家蚕的数目,结合图 11 的三组结果分析,Ⅰ组黑卵壳家蚕中雌雄比例接近 1:1,说明该性状与性别无关,即携带 B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常染色体上;Ⅱ组黑卵壳家蚕全为雌性,说明携带 B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 W 染色体上;Ⅲ组黑卵壳家蚕全为雄性,说明携带 B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 Z 染色体上。
①由以上分析可知,Ⅰ组携带 B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常染色体上,即所得雌蚕的 B 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由以上分析可知,Ⅱ组携带 B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 W 染色体上,亲本雌蚕的基因型为ZbWB,与白卵壳雄蚕 ZbZb杂交,子代雌蚕的基因型为 ZbWB(黑卵壳),雄蚕的基因型为 ZbZb(白卵壳),可以通过卵壳颜色区分子代性别。将子代黑卵壳雌蚕继续杂交,后代类型保持不变,故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③由以上分析可知,Ⅲ组携带 B 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移到了 Z 染色体上,亲本雌蚕的基因型为 ZBWb,与白卵壳雄蚕 ZbZb杂交,子代雌蚕的基因型为 ZbWb(白卵壳),雄蚕的基因型为 ZBZb(黑卵壳)。再将黑壳卵雄蚕(ZBZb)与白壳卵雌蚕(ZbWb)杂交,子代为 ZBZb、ZbZb、ZBWb、ZbWb,其后代的黑壳卵和白壳卵中均既有雌性又有雄性,无法通过卵壳颜色区分性别,故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1. (2022山东青岛5月模拟·T4)某种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该昆虫幼虫的正常体壁(D)对油质体壁(d)为显性。一对正常体壁的雌雄亲本杂交,F1 中雄性全部为正常体壁,雌性正常体壁﹕油质体壁=1﹕1,已知d基因使卵细胞致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D/d位于Z染色体上,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
B.雄性亲本为杂合子,F1中有部分个体只能产生雌性后代
C.油质体壁性状只能出现在雌性个体中,不可能出现在雄性个体中
D. F1 难雄个体随机交配,理论上产生的后代中雌雄比例为3:1
1.【答案】D
【解析】
A、该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正常体壁(D)对油质体壁(d)为显性。假设基因D/d位于Z染色体上,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那么一对正常体壁的雌雄亲本杂交,亲本基因型为ZDW和ZDZd,F1 中雄性(ZDZD和ZDZd)全部为正常体壁,雌性正常体壁(ZDW)﹕油质体壁(ZdW)=1﹕1, 与题干实验结果吻合,A项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雄性亲本为杂合子。依据提供信息“d基因使卵细胞致死”,F1中油质体壁(ZdW)个体只能产生“W”活卵细胞,只能产生雌性后代,B项正确;
C、依据提供信息“d基因使卵细胞致死”可以推知:油质体壁性状只能出现在雌性个体(ZdW)中,不可能出现在雄性个体(ZdZd)中,C项正确;
D、F1 中雄性个体基因型为ZDZD和ZDZd,雄配子为ZD﹕Zd=3﹕1;雌性个体基因型为ZDW和ZdW,雌配子为ZD﹕W=1﹕2,F1 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理论上产生的后代中雌雄比例为(2×3+2×1):(1×3+1×1)=2:1,D项错误。
2.(2022山东济南市章丘区高三测试)家鸽(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的羽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有灰白羽、瓦灰羽和银色羽三种类型。用不同羽色的雌雄个体杂交,对后代羽色进行统计的结果如下表(不考虑基因位于Z和W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情况;灰白羽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组别 亲代 子代
一 灰白羽♂×瓦灰羽♀ 灰白羽♂∶瓦灰羽♀=1∶1
二 灰白羽♂×银色羽♀ 瓦灰羽♂∶瓦灰羽♀=1∶1
三 银色羽♂×瓦灰羽♀ 瓦灰羽♂∶银色羽♀=1∶1
A.控制家鸽羽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B.家鸽决定羽色的基因型共有5种
C.灰白羽鸽的基因型为ZAZA,银色羽鸽的基因型为ZaZa、ZaW
D.若选用瓦灰羽雌雄个体杂交,则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灰白羽∶瓦灰羽=1∶2
2.【答案】D
【解析】从题干信息“不考虑基因位于Z和W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情况;灰白羽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灰白羽”及实验结果可以推知:羽色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家鸽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雄性性染色体为ZZ,所以灰白羽雄性基因型为ZAZA,即同时具有2个A基因表现为灰白羽,只有一个A基因表现为瓦灰羽,不具有A基因只有a基因表现为银色羽。
A、从题干信息“不考虑基因位于Z和W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情况;灰白羽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灰白羽”可以推知:羽色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A项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家鸽决定羽色的基因型有ZAZA、ZAZa、ZaZa、ZaW、ZAW,共5种,B项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灰白羽鸽的基因型为ZAZA,银色羽鸽的基因型为ZaZa、ZaW ,C项正确;
D、若选用瓦灰羽雌雄个体杂交,基因型组合为ZAZa×ZAW,后代有ZAZA(灰白羽♂)∶ZAZa(瓦灰羽♂)∶ZAW(瓦灰羽♀)∶ZaW(银色羽♀)=1∶1∶1∶1,D项错误。
3.(2022届东莞东华高级中学月考·T15)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雄家蚕均有体色正常和油质透明的个体,也均有结绿色茧和结白色茧的个体。家蚕体色正常与油质透明由基因T、t控制,结绿色茧与结白色茧由基因G、g控制。现有一只纯合体色正常结白色茧的家蚕甲与一只纯合体色油质透明结绿色茧的家蚕乙杂交,后代雄蚕均为体色正常结绿茧,雌蚕均为体色油质透明结绿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控制家蚕体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B.结绿色茧基因对结白色茧基因为显性
C.体色正常结白茧的亲本的基因型为ggZTW
D.F1中的家蚕相互交配,F2中体色正常结白茧的个体占3/16
3.【答案】D
【解析】
A、体色正常甲与体色油质透明乙杂交,后代雄蚕均为体色正常,雌蚕均为体色油质透明,在子代雌雄个体中性状不同,可判断控制家蚕体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并且体色正常为显性,且亲本的基因型为ZtZt、ZTW,A项正确;
B、纯合结白色茧的家蚕甲与纯合结绿色茧的家蚕乙杂交,后代无论雌雄均结绿茧,据此可判断结绿色茧基因对结白色茧基因为显性,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亲本的基因型为gg、GG,B项正确;
C、依据以上分析,则体色正常结白茧的亲本基因型为ggZTW、体色油质透明结绿色茧的亲本基因型为GGZtZt,C项正确;
D、依据以上分析,亲本基因型为ggZTW、GGZtZt,则F1雄蚕体色正常结绿茧(GgZTZt)与雌蚕体色油质透明结绿茧(GgZtW)相互交配,F2中体色正常结白茧的个体(ggZTW、ggZTZt)占1/4×1/2=1/8,D项错误。
4.(2022届郴州月考一·T9)某动物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眼色红眼、伊红眼、白眼分别受Z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1、A2、A3控制。某小组用一只伊红眼雄性与红眼雌性杂交,F1中雄性全为红眼,雌性既有伊红眼,也有白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该动物的眼色有关的基因型有9种
B.A1、A2、A3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C.3个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A1>A2>A3
D.选择白眼雌性与红眼雄性个体杂交可快速鉴定子代性别
4.【答案】 D
【解析】从题干信息 “一只伊红眼雄性与红眼雌性杂交,F1中雄性全为红眼,雌性既有伊红眼,也有白眼。”可知:在子代雌雄个体中性状不同,可判断控制该动物眼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F1中雌性有两种表型说明亲本雄性为杂合子且伊红眼对白眼为显性,F1中雄性个体均为红眼能说明红眼对伊红眼、白眼为显性,所以分别控制眼色红眼、伊红眼、白眼的基因显性关系是A1>A2>A3。
A、该动物群体中与眼色有关的基因型雌性有ZA1W、ZA2W、ZA3W三种,雄性有ZA1ZA1、ZA1ZA2、ZA1ZA3、ZA2ZA2、ZA2ZA3、ZA3ZA3六种,共有9种,A项正确;
B、基因突变的不定向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A1、A2、A3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B项正确;
C、F1中雌性有两种表型说明亲本雄性为杂合子且伊红眼对白眼为显性,F1中雄性个体均为红眼能说明红眼对伊红眼、白眼为显性,即3个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A1>A2>A3,C项正确;
D、选择白眼雌性ZA3W与红眼雄性(ZA1ZA1、ZA1ZA2、ZA1ZA3)个体杂交,产生的后代中无论哪种表型均为既有雌性,也有雄性,故无法快速鉴定子代性别,D项错误。
5.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甲、乙是两个纯合品种,均为红色眼。根据下列杂交结果,推测杂交1的亲本基因型是( )
杂交1 ♂甲 × 乙♀ 杂交2 ♀甲 × 乙♂
雌雄均为褐色眼 雄性为褐色眼、雌性为红色眼
A.甲为Aabb,乙为aaBB B.甲为aaZBZB,乙为AAZbW
C.甲为AAZbZb,乙为aaZBW D.甲为AAZbW,乙为aaZBZB
5.【答案】 B
【解析】
A、根据杂交1和杂交2的结果(正反交结果子代表现型不同)可推知,这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中必定有一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另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合题干可判断,A项错误;
B、若杂交1的亲本基因型为B中的aaZBZB和AAZbW,则其子代雌性(AaZBW)、雄性(AaZBZb)个体表现型相同,均为褐色眼,与题中杂交1子代的结果相符,B项正确;
C、若杂交1的亲本基因型为C中的AAZbZb和aaZBW,则其子代雌性(AaZbW)、雄性(AaZBZb)雌雄个体眼色表现不同,与题中杂交1子代的结果不相符,C项错误;
D、杂交1的甲亲本为雄性,乙为雌性,D项错误。
6.(2022湖南师大附中一模·T18) (10分)蝴蝶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某种野生型蝴蝶的体色是深紫色,深紫色源自于黑色素与紫色素的叠加。黑色素与紫色素的合成分别受A/a、B/b基因(均不位于W染色体上)的控制。现有一种黑色素与紫色素合成均受抑制的白色纯合品系M,研究人员让该品系M与纯合野生型蝴蝶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F1的体色均为深紫色。利用F1又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让F1的雌蝶与品系M的雄蝶杂交,后代为深紫色和白色,且比例为1 : 1。
实验二:让F1的雄蝶与品系M的雌蝶杂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深紫色(占45%)、紫色(占5%)、黑色(占5%)和白色(占45%)。
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一可知,蝴蝶体色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两组实验结果推断,若让F的雌、雄蝶相互交配,子代中深紫色、紫色、黑色和白色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
(2)多次重复上述两组实验,发现极少数实验一中所得后代全为深紫色,而实验二的结果保持不变。由此推测,F1中有个别雌蝶产生的含有_________基因的卵细胞不育,这种雌蝶记作N。
(3)野生型蝴蝶及品系M均为P*基因纯合子。研究发现,雌蝶N的一个P*基因突变为P基因,P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与特定DNA序列结合,导致卵细胞不育。将雌蝶N与品系M杂交,子代全为深紫色,选取子代雌蝶与品系M继续杂交,所得后代仍全为深紫色。据此判断,P基因为____ (填“ 显性”或“隐性”)基因,P基因与A/a、B/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
(4)用射线照射雌蝶N,得到一只变异的雌蝶Q,两者体内部分染色体及等位基因(P、P* )情况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该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___。
将Q与品系M的雄蝶杂交,子代中深紫色雄
蝶:白色雄蝶≈1:1。据此推测,卵细胞不育现象与染色体上一段DNA序列t有关(其在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对应的序列记为T),请在右图雌蝶Q中标注序列t和序列T的可能位置。
6.【答案】
(1)品系M与纯合野生型蝴蝶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E的体色均为深紫色,故F1个体基因型
为AaBb,品系M基因型为aabb。由实验一结果F2表现型及比例深紫色:白色=1:1可知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b基因在另一条染色体上
深紫色:紫色:黑色:白色=29:1:1:9
(2)ab
(3)显性 P基因与A、B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4)易位 见右图
【解析】
(1)品系M与纯合野生型蝴蝶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F1的体色均为深紫色,与性别无关,说明控制蝴蝶的体色的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F1个体基因型为AaBb,品系M基因型为aabb。由实验一结果F2表现型及比例深紫色:白色=1: 1,可知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A和B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b基因在另一条染色体上,由此可知,蝴蝶体色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实验一与实验二的F2表现型及比例不同的原因是实验一中的雌蝶AaBb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体色基因之间的染色体片段不发生交叉互换,而实验二中的雄蝶AaBb可以发生交叉互换。由此可得让F1的雌、雄蝶相互交配,雌配子是AB: ab=1 : 1.雄配子是AB: Ab: aB: ab=9: 1 :1: 9,利用棋盘法可以推出,子代中深紫色、紫色、黑色和白色个体的比例为29: 1: 1:9。
(2)根据(1)分析可知,F1的雌蝶基因型为AaBb可以产生AB、ab两种卵细胞,品系M基因型为aabb可以产生ab一种精子,由于F1中有个别雌蝶产生的含有ab基因的卵细胞不育,所以F1的雌蝶与品系M的雄蝶杂交所得后代全为深紫色(AaBb)。
(3) 一个P*基因突变为P基因,P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就表达出来,可判断P基因相对于P*基因为显性。将雌蝶N( AaBb)与品系M(aabb)杂交,子代雌蝶与品系M继续杂交,所得后代仍全为深紫色,由此推测P基因与A/ a、B/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P基因与A、B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4)从题图可知,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将雌蝶Q与品系M(aabb)的雄蝶杂交,子代中深紫色雄蝶:白色雄蝶≈1:1,只有雄蝶,没有雌蝶,说明雌蝶Q产生的含W的卵细胞不育;再根据题干信息“卵细胞不育现象与染色体上一段DNA序列t有关”,推出DNA序列t在W染色体上,DNA序列T在P基因所在染色体上。如下图:
7.(2022广东三模·T20)家蚕养殖是华南地区的一种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家蚕养殖业中雄蚕(性染色体组成为ZZ)的桑叶利用率高,且蚕丝质量好。家蚕卵(受精卵)的颜色受10号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a基因纯合时卵表现为杏黄色,b基因纯合时卵表现为黄褐色,a基因和b基因同时纯合则为黄色,其它基因型则表现为黑色。回答下列问题:
(1)家蚕卵色的遗传遵循 定律。纯合杏黄色卵家蚕与纯合黄褐色卵家蚕杂交,F1表现型为 。F1相互杂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不考虑变异的情况)。
(2)育种工作者用辐射诱变的方法处理上述F1,通过特定方法选出缺失a基因或b基因的个体。有人提出可通过正常黄色卵个体( aabb)与经辐射后的F1个体杂交来选择a基因或b基因缺失的个体。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缺失a基因或b基因的配子存活力不受影响,且aa与a 表现型相同、bb与b 表现型相同) 。
(3)若已获得a基因或b基因缺失的家蚕,再通过其他方法使有部分片段缺失的10号染色体转移到W染色体上,如图14所示。在产生配子时两条正常染色体移向一极,则仅考虑图中染色体和基因,该突变体能产生的两种配子分别为 。进一步选育后共形成了甲乙丙丁四个品系家蚕,如图15所示。通过在四个品系中选择特定的杂交组合,可实现连续多代根据卵色筛选雄蚕进行生产。请写出杂交和选择方案(答出一种方案即可)。 。
7.【答案】
(1)分离定律 黑色 杏黄色:黄褐色:黑色=1:1:2
(2)不同意,正常黄色卵个体与待测个体杂交后,无论是否存在 a 基因缺失或 b 基因缺失,后代均为杏黄色:黄褐色=1:1
(3)aBZ、(W 染色体和 A 基因的书写形式不作要求)
选择甲品系与丙品系杂交,选择杏黄色卵进行生产,同时选择杏黄色卵和黑色卵进行留种。或选择乙和丁品系杂交,选择黄褐色卵进行生产,同时选择黄褐色卵和黑色卵进行留种。(3 分)(答出一种方案即可得分)
【解析】
(1)两对基因均位于 10 号染色体上,不能自由组合,但遵循基因分离定律。纯合杏黄色卵家蚕(aaBB)与纯合黄褐色卵家蚕(AAbb)杂交,F1基因型为 AaBb,表现型为黑色。F1 AaBb(a与B在一条染色体上、A与b在另一条染色体上)产生的配子为 Ab:aB=1:1,相互杂交后F2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2:1:1,故表现型为黑色:黄褐色:杏黄色=2:1:1.
(2)若未缺失 a 基因或 b 基因,则与 aabb 杂交后代基因型为Aabb:aaBb=1:1;表现型为黄褐色:杏黄色=1:1;若缺失 a 基因,则与 aabb 杂交后代基因型为 Aabb:a Bb=1:1,aa与a 表现型相同,杂交后代表现型为黄褐色:杏黄色=1:1;若缺失 b 基因,则与 aabb 杂交后代基因型为 Aab :aaBb=1:1,bb与b 表现型相同,杂交后代表现型为黄褐色:杏黄色=1:1,因此不能通过与 aabb 杂交进行选择。
(3)在产生配子时两条正常染色体移向一极,可确定产生的两种配子为aBZ、 。选择甲品系与丙品系杂交,后代中杏黄色卵全为雄性,因此选择杏黄色卵进行生产,同时子代中杏黄色卵和黑色卵继续杂交则可继续在子代中获得雄性的杏黄色卵,因此选择杏黄色卵和黑色卵进行留种。选择乙和丁品系杂交,后代中黄褐色卵全为雄性,因此选择黄褐色卵进行生产,同时子代中黄褐色卵和黑色卵继续杂交则可继续在子代中获得雄性的黄褐色卵,因此选择黄褐色卵和黑色卵进行留种。
8.(2022江西五市九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T29)某二倍体鳞翅目昆虫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染色体数为2N),翅型有大翅和小翅两种,眼色有红眼和绿眼两种。研究小组选取一大翅红眼雌昆虫与一小翅绿眼雄昆虫杂交,子代(数量足够多)中雌雄均为大翅红眼:大翅绿眼:小翅红眼:小翅绿眼=1:1:1:1。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及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1)对该昆虫进行基因组研究时需测定______条染色体。
(2)仅根据题述实验结果能否判断翅型以及眼色的显隐性?_____________(填“翅型能眼色不能” “翅型不能眼色能” “翅型眼色都能”或“翅型眼色都不能”)
(3)科研人员另选取一大翅红眼雄昆虫与一小翅绿眼雌昆虫进行反交,发现得到的结果相同,表明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___________。仅从上述信息判断,这两对性状的遗传____ (填“遵循” “不遵循”或“不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请以题述昆虫作为材料设计一次遗传实验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8.【答案】
(1)N+1(2分)
(2)翅型眼色都不能(2分)
(3)常染色体上(1分) 不一定遵循 (1分)
实验思路:选择子代中大翅绿眼雌(雄)昆虫和小翅红眼雄(雌)昆虫进行杂交,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2分)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F2表现为大翅红眼:大翅绿眼:小翅红眼:小翅绿眼=1:1:1:1,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分)
若F2表现为大翅红眼:小翅绿眼=1:1,则两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分)
【解析】
(1)该昆虫染色体数为2N,一个染色体组有N条染色体,Z、W有非同源区段,都需要测,因此进行基因组研究时需测定N+1条染色体。
(2)一大翅红眼雌昆虫与一小翅绿眼雄昆虫杂交,子代(数量足够多)中雌雄均为大翅红眼:大翅绿眼:小翅红眼:小翅绿眼=1:1:1:1。子代大翅:小翅=1:1,红眼:绿眼=1:1,雌雄均相同,符合测交性状比值,无法判断显隐性。
(3)一大翅红眼雄昆虫与一小翅绿眼雌昆虫进行反交,得到的结果与正交相同,可以判断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
若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则大翅红眼(Aabb)雄昆虫与一小翅绿眼(aaBb)雌昆虫进行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若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则大翅红眼(AaBb或Aabb)雄昆虫与一小翅绿眼(aabb或aaBb)雌昆虫进行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
或
所以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或两对常染色体上,均会出现上述实验结果,不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要以题述昆虫作为材料设计一次遗传实验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则
实验思路:选择子代中大翅绿眼雌(雄)昆虫和小翅红眼雄(雌)昆虫进行杂交,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若F2表现为大翅红眼:大翅绿眼:小翅红眼:小翅绿眼=1:1:1:1,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若F2表现为大翅红眼:小翅绿眼=1:1,则两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9.(2022届长沙雅礼中学月考二·T8)蝴蝶的紫翅(M)对黄翅(m)为显性,绿眼(N)对白眼(n)为显性,其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
(1)两纯合的蝴蝶杂交后代的雌雄个体交配,子二代个体中,紫翅与黄翅的个体数比例为3∶1,白眼与绿眼的个体数比例为1∶3。据此,能否确定控制翅色与眼色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试说明理由。 。
(2)研究小组假定控制眼色和翅色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都位于常染色体上;第二,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翅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第三,控制翅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①若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蝴蝶的基因型有 种;若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翅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蝴蝶的基因型有 种;若控制翅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雌性蝴蝶的基因型有 种。
②现有各种纯合蝴蝶若干可供选,欲通过一代杂交实验来鉴别以上三种情况,可选择的杂交组合的表型是 ;请写出能支持上述三种情况的预期实验结果: 。
9.【答案】
(1)否 子二代中的单性状的表型及比例仅能说明两对基因分别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本实验未统计性状组合的表型及比例,即未证明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互不干扰,因此无法推导出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① 9 15 6
②雌性紫翅绿眼×雄性黄翅白眼
子代雌雄蝴蝶均为紫翅绿眼;子代雄蝶均为紫翅绿眼,雌蝶均为紫翅白眼;子代雄蝶均为紫翅绿眼,雌蝶均为黄翅绿眼
【解析】
(1)F2紫翅与黄翅、绿眼与白眼的比例均为3∶1,M与m、n和N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和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均可出现此结果。由于本实验未统计性状组合的表型及比例,即未证明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互不干扰,因此无法推导出控制翅色与眼色的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①若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眼色的基因型有3种(NN、Nn、nn),翅色的基因型有3种(MM、Mm、mm),蝴蝶的基因型有3×3=9(种)。若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基因型有5种(ZNZN、ZNZn、ZnZn、ZNW、ZnW),若控制翅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基因型有3种(如MM、Mm、mm),蝴蝶的基因型有5×3=15(种)。若控制翅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雌性蝴蝶的基因型有2种(ZMW、ZmW),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基因型有3种(NN、Nn、nn),雌性蝴蝶的基因型有2×3=6(种)。
②已知显隐性而且要通过一代杂交实验来鉴别以上三种情况,可选择具有双显性的雌蝶与双隐性的雄蝶测交,观察统计子代的表型及其比例。若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雌蝶MMNN和雄蝶mmnn,子代基因型为MmNn,表型均为紫翅绿眼;若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翅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雌蝶MMZNW和雄蝶mmZnZn,子代基因型为MmZNZn、MmZnW,表现型为雄蝶均为紫翅绿眼,雌蝶均为紫翅白眼;若控制翅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雌蝶NNZMW和雄蝶nnZmZm,子代基因型为NnZMZm、NnZmW,雄蝶均为紫翅绿眼,雌蝶均为黄翅绿眼。
10. (2021八省联考重庆卷·T24) 养鸡场常利用羽毛性状进行家鸡良种选育。在家鸡中,基因E控制羽毛色素合成,显性基因I抑制E的表达,E和I位于非同源的常染色体上;Z染色体上的基因B、b使有色家鸡分别产生芦花羽毛和非芦花羽毛。
(1)有色羽毛家鸡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EEiiZbZb与eeiiZBW交配,F1代个体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雄鸡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纯合芦花公鸡与纯合母鸡作为亲本杂交,若在F2代才能获得纯合芦花母鸡,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有_______种,其中一个杂交组合F2代群体中芦花母鸡所占比例为1/16,请用遗传图解阐明利用该杂交组合繁育芦花母鸡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某家鸡群体中,Ⅱ基因型频率为60%,ii基因型频率为10%,那么该群体中i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
10.【答案】
(1) EEii或者Eeii
(2)有色芦花羽毛公鸡和有色非芦花羽毛母鸡 EeiiZBZb
(3) 2
(4) 25%
【解析】
(1)根据题意基因E控制羽毛色素合成,显性基因I抑制E的表达,可推出,有色羽毛家鸡的基因型为EEii或者Eeii。
(2)若用EEiiZbZb与eeiiZBW交配,F1代个体的基因型为:EeiiZBZb和EeiiZbW,表现型为有色芦花羽毛和有色非芦花羽毛,其中雄鸡的基因型为EeiiZBZb。
(3)用纯合芦花公鸡EEiiZBZB与纯合母鸡eeiiZbW作为亲本杂交,则F1代个体的基因型为EeiiZBZb,EeiiZBW,在F2代才能获得纯合芦花母鸡EEiiZBW,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有2种,除此外还有纯合芦花公鸡EEiiZBZB与纯合母鸡eeIIZbW,其中一个杂交组合F2代群体中芦花母鸡所占比例为1/16,遗传图解如下:
(4)如果某家鸡群体中,Ⅱ基因型频率为60%,ii基因型频率为10%,那么该群体中i基因的频率为10%+(1-60%-10%)/2=25%。
11.(2018全国Ⅱ卷·32)某种家禽的豁眼和正常眼是一对相对性状,豁眼雌禽产蛋能力强。已知这种家禽的性别决定方式与鸡相同,豁眼性状由Z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控制,且在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用纯合体正常眼雄禽与豁眼雌禽杂交,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理论上F1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___________,F2雌禽中豁眼禽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
(2)为了给饲养场提供产蛋能力强的该种家禽,请确定一个合适的杂交组合,使其子代中雌禽均为豁眼,雄禽均为正常眼。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要求标明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M/m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m基因纯合时可使部分应表现为豁眼的个体表现为正常眼,而MM和Mm对个体眼的表现型无影响。以此推测,在考虑M/m基因的情况下,若两只表现型均为正常眼的亲本交配,其子代中出现豁眼雄禽,则亲本雌禽的基因型为____,子代中豁眼雄禽可能的基因型包括______。
11.【答案】
(1)ZAZA、ZaW ZAW、ZAZa,雌雄均为正常眼 1/2
(2)杂交组合:豁眼雄禽(ZaZa)×正常眼雌禽(ZAW) 预期结果:子代雌禽为豁眼(ZaW),雄禽为正常眼(ZAZa)
(3)mmZaW MmZaZa,mmZaZa
【解析】
(1)依题意可知,在家禽中,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豁眼性状由Z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控制,且在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由此推知,亲本纯合体正常眼雄禽的基因型为ZAZA,亲本豁眼雌禽的基因型为ZaW,二者杂交所得F1的基因型为ZAZa、ZAW,F1的雌雄个体均为正常眼。F1的雌雄个体交配,所得F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ZAZA∶ZAZa∶ZAW∶ZaW=1∶1∶1∶1,可见,F2雌禽中豁眼禽(ZaW)所占的比例为1/2。
(2)雌性亲本将Z染色体遗传给子代的雄性,将W染色体遗传给子代的雌性,而子代的雌性的Z染色体则来自雄性亲本。可见,若使子代中的雌禽均为豁眼(ZaW)、雄禽均为正常眼(ZAZ_),则亲本的杂交组合为:豁眼雄禽(ZaZa)×正常眼雌禽(ZAW);该杂交组合产生的子代的基因型为ZAZa、ZaW,表现型为:子代雌禽均为豁眼(ZaW),雄禽均为正常眼(ZAZa)。
(3)依题意可知:m基因纯合时可使部分应表现为豁眼的个体表现为正常眼,而MM和Mm对个体眼的表现型无影响。两只表现型均为正常眼的亲本交配,其子代中出现豁眼雄禽,这说明子代中还存在正常眼雄禽(ZAZ_);因子代出现的豁眼雄禽的基因型为ZaZa,所以亲本雌禽必然含有Za,进而推知该亲本正常眼雌禽的基因型为mmZaW,亲本正常眼雄禽的基因型为MMZAZa或MmZAZa或mmZAZa,子代中豁眼雄禽可能的基因型包括MmZaZa、mmZaZa。
12.(2018江苏卷·T33)以下两对基因与鸡羽毛的颜色有关:芦花羽基因B对全色羽基因b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而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T的存在是B或b表现的前提,tt时为白色羽。各种羽色表型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_____型。
(2)杂交组合TtZbZb×ttZBW子代中芦花羽雄鸡所占比例为______,用该芦花羽雄鸡与ttZBW杂交,预期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为______。
(3)一只芦花羽雄鸡与ttZbW杂交,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芦花羽∶全色羽=1∶1,则该雄鸡基因型为_________。
(4)一只芦花羽雄鸡与一只全色羽雌鸡交配,子代中出现了2只芦花羽、3只全色羽和3只白色羽鸡,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其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理论上为____。
(5)雏鸡通常难以直接区分雌雄,芦花羽鸡的雏鸡具有明显的羽色特征(绒羽上有黄色头斑)。如采用纯种亲本杂交,以期通过绒羽来区分雏鸡的雌雄,则亲本杂交组合有(写出基因型)____。
12.【答案】
(1)ZW
(2)1/4 1/8
(3)TTZBZb
(4)TtZBZb×TtZbW 3/16
(5)TTZbZb×TTZBW;TTZbZb×ttZBW;ttZbZb×TTZBW
【解析】从题干信息“芦花羽基因B对全色羽基因b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而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T的存在是B或b表现的前提,tt时为白色羽。”可知:芦花羽雄鸡的基因型为T_ZBZ_,芦花羽雌鸡的基因型为T_ZBW;全色羽雄鸡的基因型为T_Zb Zb,全色羽雌鸡的基因型为T_ZbW;白色羽鸡雄鸡的基因型为tt Z_ Z_,白色羽鸡雌鸡的基因型为
tt Z_W。
(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
(2)根据题意分析,TtZbZb与ttZBW杂交,后代芦花羽雄鸡(TtZBZb)所占比例为1/2×1/2=1/4;用该芦花羽雄鸡(TtZBZb)与ttZBW杂交,子代中芦花羽雌鸡(TtZBW)所占比例为1/2×1/4=1/8。(3)芦花羽雄鸡的基因型为T_ZBZ_,与ttZbW杂交,子代中芦花羽(T_ZB_)∶全色羽(T_Zb_)=1∶1,说明该雄鸡基因型为TTZBZb。
(4)一只芦花羽雄鸡(T_ZBZ_)与一只全色羽雌鸡(T_ZbW)交配,子代中出现了白色羽鸡,说明两个亲本都含有t,后代出现了3只全色羽,说明父本含有b基因,因此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TtZBZb、TtZbW,则子代中芦花羽雌鸡(T_ZbW)所占比例为3/4×1/4=3/16。
(5)利用纯合亲本杂交,①TTZbZb×TTZBW,后代雌鸡全部是全色羽,雄鸡全部是芦花羽;②TTZbZb×ttZBW,后代雌鸡全部是全色羽,雄鸡全部是芦花羽;③ttZbZb×TTZBW,后代雌鸡全部是全色羽,雄鸡全部是芦花羽。易错点12 关于“ZW”型伴性遗传的遗传题
关于“ZW”型伴性遗传的遗传题多数是以杂交实验为背景的选择题或非选择题。这类题的错误率高多数是因为对伴性遗传特点理解不透、与变异和细胞分裂等知识的联系掌握不好、对 “XY”型性别决定定势思维等。在复习备考中,需要进行专项练习,加深对“ZW”型伴性遗传特点及其与“XY”型伴性遗传异同点的理解,破除定势思维,改变“张冠李戴”的现象,提高得分率。常见易错陷阱有:
易错陷阱1:子代表现型及比例的推断。与XY型性别决定方式混淆,造成雌性和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及其子代性状和比例的错误推断;在书写表现型和统计后代比例时,忽略性别也是性状造成错误。
易错陷阱2: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与XY型性别决定方式混淆,造成实验设计方案错误而失分。
易错陷阱3: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雄性(雌性)有某性状的概率和有某性状雄性(雌性) 的概率计算。混淆雄性(雌性)有某性状的概率和有某性状雄性(雌性) 的概率计算范围造成计算错误。
易错陷阱4:位于Z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忽略ZW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位于ZW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遗传分离规律,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例题1、(2022全国卷· T6)依据鸡的某些遗传性状可以在早期区分雌雄,提高养鸡场的经济效益。已知鸡的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芦花鸡和非芦花鸡进行杂交,正交子代中芦花鸡和非芦花鸡数目相同,反交子代均为芦花鸡。下列分析及推断错误的是
A. 正交亲本中雌鸡为芦花鸡,雄鸡为非芦花鸡
B. 正交子代和反交子代中的芦花雄鸡均为杂合体
C. 反交子代芦花鸡相互交配,所产雌鸡均为芦花鸡
D. 仅根据羽毛性状芦花和非芦花即可区分正交子代性别
例题2、(2022海南卷·T18)(12分)家蚕是二倍体生物(2n=56),雌、雄个体性染色体组成分别是ZW、ZZ。某研究所在野生家蚕资源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隐性纯合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表型、基因及基因所在染色体见表。回答下列问题。
突变体表型 基因 基因所在染色体
第二隐性灰卵 a 12号
第二多星纹 b 12号
抗浓核病 d 15号
幼蚕巧克力色 e Z
(1)幼蚕巧克力色的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该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所列的基因,不能与b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是___________。
(3)正常情况下,雌家蚕的1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雌家蚕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含有________条W染色体。
(4)幼蚕不抗浓核病(D)对抗浓核病(d)为显性,黑色(E)对巧克力色(e)为显性。为鉴定一只不抗浓核病黑色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某同学将其饲养至成虫后,与若干只基因型为ddZeW的雌蚕成虫交配,产生的F1幼蚕全部为黑色,且不抗浓核病与抗浓核病个体的比例为1∶1,则该雄性幼蚕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5)家蚕的成虫称为家蚕蛾,已知家蚕蛾有鳞毛和无鳞毛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纯合的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家蚕蛾雌、雄个体若干只,设计实验探究控制有鳞毛和无鳞毛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不考虑Z、W同源区段),并判断有鳞毛和无鳞毛的显隐性。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
1. XY型与ZW 型性别决定的异同(A为常染色体)
类型 XY型 ZW型
性别 雌 雄 雌 雄
体细胞染色体组成 2A+XX 2A+XY 2A+ZW 2A+ZZ
配子染色体组成 A+X A+X或A+Y A+Z或A+W A+Z
实例 人、果蝇等大部分动物和一些植物 蛾、蝶、蚕等鳞翅目昆虫;鸡、鸭、鹅、鸽等鸟类
2. ZW 型伴性遗传与基因遗传定律之间的关系
(1)ZW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在ZW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2)在分析既有ZW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遗传时,位于ZW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基因的分离定律处理,整体则按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处理。
(3)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联系。在书写表现型和统计后代比例时,一定要与性别相联系。
3. ZW型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依据鸡、蚕等ZW型性别决定动物的某些遗传性状可以在早期区分雌雄,提高养鸡、养蚕等的经济效益。例如,芦花鸡羽毛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这是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B决定的,当它的等位基因b纯合时,鸡表现为非芦花,羽毛上没有横斑条纹。如果用芦花雌鸡(ZBW)与非芦花雄鸡(ZbZb)交配,那么F1中,雄鸡都是芦花鸡(ZBZb)雌鸡都是非芦花鸡(ZbW)。这样,对早期的雏鸡就可以根据羽毛的特征把雌性和雄性区分开,从而做到多养母鸡,多得鸡蛋。
4. 雄性(雌性)有某性状的概率≠有某性状雄性(雌性) 的概率
“雄性(雌性)有某性状”是指雄性(雌性)中有某性状的,不考虑雌性(雄性);“有某性状雄性(雌性)”则是所有子代中有某性状的雄性(雌性),二者主要是概率计算的范围不同。
(1)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①问雄性(雌性)有某性状的概率时,不用考虑性别,即雄性(雌性)有某性状的概率=有某性状子代的概率。
②问有某性状雄性(雌性) 的概率时,“有某性状”与“雄性”(雌性)是两个独立事件,因此需把有某性状的概率×性别比例,即有某性状雄性(雌性) 的概率=有某性状子代的概率×1/2。
(2)由Z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Z性染色体上,它的遗传与性别连锁,即有某性状雄性(雌性)的概率=有某性状雄性(雌性)在后代全部子代中的概率,雄性(雌性)有某性状的概率=后代雄性(雌性)中有某性状的概率。
5.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
(1)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
①正交和反交法(未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且亲本均为纯合子)
②“隐雄×显雌”(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已知)
(2)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还是位于Z、W染色体同源区段上
“隐雄×纯合的显雌”(已知性状的显隐性和控制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若W染色体上含有隐性基因,则其遗传结果与伴Z染色体遗传相似,所以设计实验时应选择W染色体上带有显性基因的个体进行杂交,如ZaZa×ZAWA、ZaZa×ZaWA、ZAZa×ZaWA等。
(3)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W染色体同源区段上
①在已知性状的显隐性的条件下,若限定一次杂交实验来证明,则可采用“隐性雄×显性雌 (杂合)”[即aa(♀)×Aa(♂)或ZaZa×ZAWa或ZaZa×ZaWA]杂交组合,观察分析F1的表型。分析如下:
②在已知性状的显隐性的条件下,未限定杂交实验次数时,则可采用以下方法,通过观察F2的性状表现来判断:
1. (2022广东深圳二模·T16)家蚕(2n=56)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ZW 型。研究发现椭圆形蚕茧和圆形蚕茧分别为常染色体基因(R 和 r)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雄蚕比雌蚕食桑量低,产丝率高。为了达到只养雄蚕的目的,科研人员培育了杂合的椭圆形蚕茧的雄蚕(甲),其 Z 染色体上带有两个隐性胚胎致死基因 e、f 及其等位基因,W 染色体上无相关基因。利用甲与杂合的椭圆形蚕茧雌蚕(乙)进行杂交,杂交后代雌蚕在胚胎期死亡,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R/r 基因与性染色体之间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甲的基因型为 RrZ EFZ ef ,乙的基因型为 RrZEFW
C.若后代有雌蚕成活,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D.甲与乙的后代雄蚕中出现圆形蚕茧雄蚕的比例为 1/8
2.(2022山东等级考模拟考·T5)已知某种鸟(2N=40) 的羽毛颜色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A+ 、A、a 三种基因控制,显隐性关系为 A+ >A>a。研究人员用甲、乙、丙三种基因型个体做了两组实验:实验一为灰红色( 甲) ×蓝色( 乙) →2灰红色∶1蓝色∶ 1巧克力色;实验二为蓝色( 乙)×蓝色( 丙) →3蓝色∶1巧克力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 、A、a 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B.实验一的亲代和子代中灰红色个体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0
C.实验一的子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1/3
D.实验二子代中的蓝色鸟随机交配,后代出现蓝色鸟的概率为1/8
3.(2022 广东卷·T19)(12分)《诗经》以“蚕月条桑”描绘了古人种桑养蚕的劳动画面,《天工开物》中“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表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已拥有利用杂交手段培育蚕种的智慧,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蚕桑的遗传育种,更为这历史悠久的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条件下蚕采食桑叶时,桑叶会合成蛋白醇抑制剂以抵御蚕的采食,蚕则分泌更多的蛋白酶以拮抗抑制剂的作用。桑与蚕相互作用并不断演化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
(2)家蚕的虎斑对非虎斑、黄茧对白茧、敏感对抗软化病为显性,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上述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F1中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若上述杂交亲本有8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400枚,理论上可获得________________只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用于留种。
(3)研究小组了解到:①雄蚕产丝量高于雌蚕;②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③卵壳的黑色(B)和白色(b)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④黑壳卵经射线照射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为达到基于卵壳颜色实现持续分离雌雄,满足大规模生产对雄蚕需求的目的,该小组设计了一个诱变育种的方案。图11为方案实施流程及得到的部分结果。
统计多组实验结果后,发现大多数组别家蚕的性别比例与I组相近,有两组(Ⅱ、Ⅲ)的性别比例非常特殊。综合以上信息进行分析:
①Ⅰ组所得雌蚕的B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
②将Ⅱ组所得雌蚕与白壳卵雄蚕(bb)杂交,子代中雌蚕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b表示)。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其优势是可在卵期通过卵壳颜色筛选即可达到分离雌雄的目的。
③尽管Ⅲ组所得黑壳卵全部发育成雄蚕,但其后代仍无法实现持续分离雌雄,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请简要说明理由。
1. (2022山东青岛5月模拟·T4)某种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该昆虫幼虫的正常体壁(D)对油质体壁(d)为显性。一对正常体壁的雌雄亲本杂交,F1 中雄性全部为正常体壁,雌性正常体壁﹕油质体壁=1﹕1,已知d基因使卵细胞致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D/d位于Z染色体上,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
B.雄性亲本为杂合子,F1中有部分个体只能产生雌性后代
C.油质体壁性状只能出现在雌性个体中,不可能出现在雄性个体中
D. F1 难雄个体随机交配,理论上产生的后代中雌雄比例为3:1
2.(2022山东济南市章丘区高三测试)家鸽(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的羽色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有灰白羽、瓦灰羽和银色羽三种类型。用不同羽色的雌雄个体杂交,对后代羽色进行统计的结果如下表(不考虑基因位于Z和W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情况;灰白羽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组别 亲代 子代
一 灰白羽♂×瓦灰羽♀ 灰白羽♂∶瓦灰羽♀=1∶1
二 灰白羽♂×银色羽♀ 瓦灰羽♂∶瓦灰羽♀=1∶1
三 银色羽♂×瓦灰羽♀ 瓦灰羽♂∶银色羽♀=1∶1
A.控制家鸽羽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B.家鸽决定羽色的基因型共有5种
C.灰白羽鸽的基因型为ZAZA,银色羽鸽的基因型为ZaZa、ZaW
D.若选用瓦灰羽雌雄个体杂交,则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灰白羽∶瓦灰羽=1∶2
3.(2022届东莞东华高级中学月考·T15)家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雄家蚕均有体色正常和油质透明的个体,也均有结绿色茧和结白色茧的个体。家蚕体色正常与油质透明由基因T、t控制,结绿色茧与结白色茧由基因G、g控制。现有一只纯合体色正常结白色茧的家蚕甲与一只纯合体色油质透明结绿色茧的家蚕乙杂交,后代雄蚕均为体色正常结绿茧,雌蚕均为体色油质透明结绿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控制家蚕体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B.结绿色茧基因对结白色茧基因为显性
C.体色正常结白茧的亲本的基因型为ggZTW
D.F1中的家蚕相互交配,F2中体色正常结白茧的个体占3/16
4.(2022届郴州月考一·T9)某动物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眼色红眼、伊红眼、白眼分别受Z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1、A2、A3控制。某小组用一只伊红眼雄性与红眼雌性杂交,F1中雄性全为红眼,雌性既有伊红眼,也有白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与该动物的眼色有关的基因型有9种
B.A1、A2、A3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C.3个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为A1>A2>A3
D.选择白眼雌性与红眼雄性个体杂交可快速鉴定子代性别
5.鸟类的性别决定为ZW型。某种鸟类的眼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甲、乙是两个纯合品种,均为红色眼。根据下列杂交结果,推测杂交1的亲本基因型是( )
杂交1 ♂甲 × 乙♀ 杂交2 ♀甲 × 乙♂
雌雄均为褐色眼 雄性为褐色眼、雌性为红色眼
A.甲为Aabb,乙为aaBB B.甲为aaZBZB,乙为AAZbW
C.甲为AAZbZb,乙为aaZBW D.甲为AAZbW,乙为aaZBZB
6.(2022湖南师大附中一模·T18) (10分)蝴蝶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某种野生型蝴蝶的体色是深紫色,深紫色源自于黑色素与紫色素的叠加。黑色素与紫色素的合成分别受A/a、B/b基因(均不位于W染色体上)的控制。现有一种黑色素与紫色素合成均受抑制的白色纯合品系M,研究人员让该品系M与纯合野生型蝴蝶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F1的体色均为深紫色。利用F1又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让F1的雌蝶与品系M的雄蝶杂交,后代为深紫色和白色,且比例为1 : 1。
实验二:让F1的雄蝶与品系M的雌蝶杂交,后代有4种表现型:深紫色(占45%)、紫色(占5%)、黑色(占5%)和白色(占45%)。
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一可知,蝴蝶体色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两组实验结果推断,若让F的雌、雄蝶相互交配,子代中深紫色、紫色、黑色和白色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
(2)多次重复上述两组实验,发现极少数实验一中所得后代全为深紫色,而实验二的结果保持不变。由此推测,F1中有个别雌蝶产生的含有_________基因的卵细胞不育,这种雌蝶记作N。
(3)野生型蝴蝶及品系M均为P*基因纯合子。研究发现,雌蝶N的一个P*基因突变为P基因,P基因编码的蛋白可与特定DNA序列结合,导致卵细胞不育。将雌蝶N与品系M杂交,子代全为深紫色,选取子代雌蝶与品系M继续杂交,所得后代仍全为深紫色。据此判断,P基因为____ (填“ 显性”或“隐性”)基因,P基因与A/a、B/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
(4)用射线照射雌蝶N,得到一只变异的雌蝶Q,两者体内部分染色体及等位基因(P、P* )情况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该种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___。
将Q与品系M的雄蝶杂交,子代中深紫色雄
蝶:白色雄蝶≈1:1。据此推测,卵细胞不育现象与染色体上一段DNA序列t有关(其在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对应的序列记为T),请在右图雌蝶Q中标注序列t和序列T的可能位置。
7.(2022广东三模·T20)家蚕养殖是华南地区的一种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家蚕养殖业中雄蚕(性染色体组成为ZZ)的桑叶利用率高,且蚕丝质量好。家蚕卵(受精卵)的颜色受10号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B/b控制。a基因纯合时卵表现为杏黄色,b基因纯合时卵表现为黄褐色,a基因和b基因同时纯合则为黄色,其它基因型则表现为黑色。回答下列问题:
(1)家蚕卵色的遗传遵循 定律。纯合杏黄色卵家蚕与纯合黄褐色卵家蚕杂交,F1表现型为 。F1相互杂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不考虑变异的情况)。
(2)育种工作者用辐射诱变的方法处理上述F1,通过特定方法选出缺失a基因或b基因的个体。有人提出可通过正常黄色卵个体( aabb)与经辐射后的F1个体杂交来选择a基因或b基因缺失的个体。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缺失a基因或b基因的配子存活力不受影响,且aa与a 表现型相同、bb与b 表现型相同) 。
(3)若已获得a基因或b基因缺失的家蚕,再通过其他方法使有部分片段缺失的10号染色体转移到W染色体上,如图14所示。在产生配子时两条正常染色体移向一极,则仅考虑图中染色体和基因,该突变体能产生的两种配子分别为 。进一步选育后共形成了甲乙丙丁四个品系家蚕,如图15所示。通过在四个品系中选择特定的杂交组合,可实现连续多代根据卵色筛选雄蚕进行生产。请写出杂交和选择方案(答出一种方案即可)。 。
8.(2022江西五市九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T29)某二倍体鳞翅目昆虫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染色体数为2N),翅型有大翅和小翅两种,眼色有红眼和绿眼两种。研究小组选取一大翅红眼雌昆虫与一小翅绿眼雄昆虫杂交,子代(数量足够多)中雌雄均为大翅红眼:大翅绿眼:小翅红眼:小翅绿眼=1:1:1:1。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及Z、W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1)对该昆虫进行基因组研究时需测定______条染色体。
(2)仅根据题述实验结果能否判断翅型以及眼色的显隐性?_____________(填“翅型能眼色不能” “翅型不能眼色能” “翅型眼色都能”或“翅型眼色都不能”)
(3)科研人员另选取一大翅红眼雄昆虫与一小翅绿眼雌昆虫进行反交,发现得到的结果相同,表明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___________。仅从上述信息判断,这两对性状的遗传____ (填“遵循” “不遵循”或“不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请以题述昆虫作为材料设计一次遗传实验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9.(2022届长沙雅礼中学月考二·T8)蝴蝶的紫翅(M)对黄翅(m)为显性,绿眼(N)对白眼(n)为显性,其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
(1)两纯合的蝴蝶杂交后代的雌雄个体交配,子二代个体中,紫翅与黄翅的个体数比例为3∶1,白眼与绿眼的个体数比例为1∶3。据此,能否确定控制翅色与眼色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试说明理由。 。
(2)研究小组假定控制眼色和翅色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都位于常染色体上;第二,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翅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第三,控制翅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①若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蝴蝶的基因型有 种;若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翅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蝴蝶的基因型有 种;若控制翅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雌性蝴蝶的基因型有 种。
②现有各种纯合蝴蝶若干可供选,欲通过一代杂交实验来鉴别以上三种情况,可选择的杂交组合的表型是 ;请写出能支持上述三种情况的预期实验结果: 。
10. (2021八省联考重庆卷·T24) 养鸡场常利用羽毛性状进行家鸡良种选育。在家鸡中,基因E控制羽毛色素合成,显性基因I抑制E的表达,E和I位于非同源的常染色体上;Z染色体上的基因B、b使有色家鸡分别产生芦花羽毛和非芦花羽毛。
(1)有色羽毛家鸡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EEiiZbZb与eeiiZBW交配,F1代个体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雄鸡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纯合芦花公鸡与纯合母鸡作为亲本杂交,若在F2代才能获得纯合芦花母鸡,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有_______种,其中一个杂交组合F2代群体中芦花母鸡所占比例为1/16,请用遗传图解阐明利用该杂交组合繁育芦花母鸡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某家鸡群体中,Ⅱ基因型频率为60%,ii基因型频率为10%,那么该群体中i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
11.(2018全国Ⅱ卷·32)某种家禽的豁眼和正常眼是一对相对性状,豁眼雌禽产蛋能力强。已知这种家禽的性别决定方式与鸡相同,豁眼性状由Z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控制,且在W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用纯合体正常眼雄禽与豁眼雌禽杂交,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理论上F1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___________,F2雌禽中豁眼禽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
(2)为了给饲养场提供产蛋能力强的该种家禽,请确定一个合适的杂交组合,使其子代中雌禽均为豁眼,雄禽均为正常眼。写出杂交组合和预期结果,要求标明亲本和子代的表现型、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M/m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m基因纯合时可使部分应表现为豁眼的个体表现为正常眼,而MM和Mm对个体眼的表现型无影响。以此推测,在考虑M/m基因的情况下,若两只表现型均为正常眼的亲本交配,其子代中出现豁眼雄禽,则亲本雌禽的基因型为____,子代中豁眼雄禽可能的基因型包括______。
12.(2018江苏卷·T33)以下两对基因与鸡羽毛的颜色有关:芦花羽基因B对全色羽基因b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而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T的存在是B或b表现的前提,tt时为白色羽。各种羽色表型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_____型。
(2)杂交组合TtZbZb×ttZBW子代中芦花羽雄鸡所占比例为______,用该芦花羽雄鸡与ttZBW杂交,预期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为______。
(3)一只芦花羽雄鸡与ttZbW杂交,子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芦花羽∶全色羽=1∶1,则该雄鸡基因型为_________。
(4)一只芦花羽雄鸡与一只全色羽雌鸡交配,子代中出现了2只芦花羽、3只全色羽和3只白色羽鸡,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其子代中芦花羽雌鸡所占比例理论上为____。
(5)雏鸡通常难以直接区分雌雄,芦花羽鸡的雏鸡具有明显的羽色特征(绒羽上有黄色头斑)。如采用纯种亲本杂交,以期通过绒羽来区分雏鸡的雌雄,则亲本杂交组合有(写出基因型)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