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5张PPT)
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分析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1
本章教材的地位和功能
本章的新课标要求及建议
本章的教学建议
本章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
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2
3
4
5
一、本章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素养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核心观念
核心认识
主题素材
具体知识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金属
矿物
利用资源、关注环境
海水
资源
化石
燃料
金属冶炼的方法
从海水中提取各种物质
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
一、本章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本章的新课标要求及建议
化学与
社会发展
化学促进
可持续发展
化学科学在
材料科学、人类健康等
方面的重要作用
化学在
自然资源和
能源综合利用
方面的重要价值
化学在环境保护
中的作用
化学应用的
安全与规则意识
新课标内容要求 新课标学业要求 情境素材建议
化学促进可持续发展 认识到化学科学与技术对我国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将发挥重要作用,树立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信念。 结合实例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合理使用的重要性。认识化学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结合实例认识化学原理、化工技术对于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形成资源全面节约、物能循环利用的意识。 能列举事实说明化学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能列举我国体现化学科学与技术应用的重要成果。 能举例说明与化学有关的职业,简单分析这些职业与化学科学的关系。 中外历史上的化学成就:合成氨、人工合成尿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提取青蒿素,以及中国近30年化学科学与技术及其应用的重要成果。
与化学有关的职业及其与化学科学领域的关系。
二、本章的新课标要求及建议
新课标内容要求 新课标学业要求 情境素材建议
化学在自然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结合合成氨、工业制硫酸、石油化工等实例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认识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以海水、金属矿物、煤、石油等的开发利用为例,了解依据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方法。 认识化学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所能发挥的作用,体会化学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能举例说明重要资源和能源的主要类型、成分和用途。 能从化学的角度分析从资源到产品的转化途径,能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能源的使用方案进行评价。 辩证地看待资源使用的利弊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硫铁矿、煤等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从沙子到单晶硅;海水淡化;太阳能分解水制氢气(如使用TiO2催化剂);燃料电池;化学在光伏产业中的应用;“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的实施案例。
二、本章的新课标要求及建议
新课标内容要求 新课标学业要求 情境素材建议
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依据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认识环境污染的成因、主要危害及其防治措施,以酸雨的防治和废水处理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了解关于污染防治、环境治理的相关国策、法规,强化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责任。 能列举常见的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物及其危害,能说明常见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措施的化学原理,能结合具体的污染问题设计简单的防治方案。 能举例说明化学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雾霾的主要成分与来源,汽车尾气与雾霾的关系;大气中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成分与来源;煤和石油的脱硝脱硫,烟囱排放中污染物的吸收;采矿和金属提炼的环境代价;水体富营养化、COD(化学需氧量)或BOD(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垃圾及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处理与循环利用;
可降解塑料(如聚乳酸)。
二、本章的新课标要求及建议
三、本章教材的地位和功能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说明要求 第一节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 第二节
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
以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知道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 知道常见污染成因和防治措施的化学原理。
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新能源开发、化学电源应用的意义。
知道合成高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主要性质。
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三、本章教材的地位和功能
进一步确定、学习后续的选修模块
选择自己未来的升学和就业方向
承
上
启
下
高中必修模块的系统梳理和应用
提升核心素养
化学是
有用的科学
§4-1
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
海水资源
§4-2
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
改变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功能更优异
合成新物质
保护自然环境
开发新能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
三、本章教材的地位和功能
一、学习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明确待开发的资源
查阅资料如何开发,
开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提炼其中可能用到的化学知识,并进行整理复习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学生讨论研究,梳理出较为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学以致用
四、本章的教学建议
二、从化学角度认识如何避免或消除资源开发研究过程中引发的环境问题。
明确开发研究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查阅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炼其中可能用到的化学知识,并进行整理复习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学生讨论研究,梳理出较为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学以致用
源头上避免的方法研究
过程中、产生后消除的方法研究
四、本章的教学建议
1、使学生认识如何应用化学手段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使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个关键的问题。
2、传递“化学是有用的科学”的理念,重视化学学科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四、本章的教学建议
3、本章是高中必修模块的最后一章,是对必修阶段知识和技能的总结、拓展和应用;通过对开发和利用资源过程中化学反应的教学,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
4、对本章内容的教学可先达到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要求,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再提升。
四、本章的教学建议
本章内容主要是作为高考试题的背景素材,多以工业流程题形式出现,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内容:中间试剂的选择、中间产物的确定、工艺环节的目的、产物的除杂提纯、仪器设备的选择、方案优缺点评价等。
试题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陌生信息的处理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及绿色化学思想。
本章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
四、本章的教学建议
特点:1.背景源于课本,或学生比较熟悉2.流程并不复杂3.隐含对化学反应原理及概念的考查4.考查对表、图的识别、理解能力5.简答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6.对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考查7.考查可持续发展观及绿色化学思想四、本章的教学建议本章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的体现P107/9.卤块的主要成分是MgCl2,此外还含Fe3+、Fe2+、Mn2+等离子。若以它为原料按下图所示工艺流程进行生产,可制得轻质氧化镁。如果要求产品尽量不含杂质离子,而且成本较低。请根据表1和表2提供的资料,填写空白:
物 质 开始沉淀 沉淀完全
Fe(OH)3 2.7 3.7
Fe(OH)2 7.6 9.6*
Mn(OH)2 8.3 9.8
Mg(OH)2 9.6 11.1
表1 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表2 原料价格表
物质 价格/元·吨-1
漂液(含25.2% NaClO) 450
双氧水(含30% H2O2) 2400
烧碱(含98% NaOH) 2100
纯碱(含99.5% Na2CO3) 600
*Fe2+氢氧化物呈絮状,不易从溶液中除去,所以常将它氧化成为Fe3+,
生成沉淀Fe(OH)3而除去。
四、本章的教学建议
(1)在步骤②中加入的物质X,最佳选择应
是 ,其作用是 ;
(2)在步骤③中加入的试剂应是 ;之所以要控制pH=9.8,其目的是 ;
(3)在步骤④中加入的试剂Z应是 ;
(4)在步骤⑤中发生的反应是 。
目的:除杂
目的:转化
考查点:试剂的选择、作用、目的、涉及的反应
四、本章的教学建议
P107/10.腈纶织物广泛地用作衣服、床上用品等。腈纶是由
CH2=CH—CN聚合而成的,CH2=CH—CN可以由下列反应制得:
2CH3—CH=CH2 + 2NH3 + 3O2 → 2CH2=CH—CN + 6H2O
丙烯可以由石脑油裂解制得:C10H22 → 2C3H6 + X
(1)写出上述反应式中X的名称和结构简式;
(2)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如腈纶等)部分地取代了棉、麻等天然材料,为什么前者作为废弃物易产生环境污染,而后者却不会?
(3)生物质含有葡萄糖、淀粉和纤维素等糖类,也称碳水化合物,绿色植物将二氧化碳和水变成碳水化合物的过程称为什么?写出由二氧化碳、水变成葡萄糖的化学方程式。
《学探诊》的习题和章节测试已经很全面了。足矣。
四、本章的教学建议
教学内容 教学 策略 学生主要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方面 素养提升
金属 矿物 的 开发 利用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问题引导、实验探究、 文献分析、 调查交流讨论的方法 实验探究活动:实验室模拟金属的冶炼(炼铜、炼铁等)。 调查:金属冶炼的各种方法。 氧化还原概念(辩证、强弱关系)。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知道化学方法在实现物质间转化中的作用。
海水 资源 的 开发 利用 实验探究活动:实验室模拟海水提溴、镁。 调查:海水淡化的方法,海水中溴、碘、镁提取的方法。 从氧化还原角度分析实际问题,应用提升。 物质提纯分离的方法。 无机物部分知识系统提升应用(卤族)。 工业流程图的提炼与绘制(模型的建立)。
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教学 内容 教学 策略 学生主要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方面 素养提升
煤、 石油、天然气 的综合利用 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问题引导、调查、汇报、讨论、交流的方式 调查:化石燃料的组成和综合利用情况 有机物(烷烃、烯烃性质,加聚反应)。 能从化学的角度分析从资源到产品的转化途径,能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能源的使用方案进行评价。
环境 保护 与 绿色 化学 调查:酸雨及其形成原因;如何避免酸雨的形成。 无机物部分知识系统提升应用(硫和氮的氧化物、氨、硝酸、硫酸的性质)。 能从化学视角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
能结合具体的污染问题设计简单的防治方案。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基本要求:
1.知道根据金属活动性的不同,可分别采用加热分解、电解、用还原剂还原等方法冶炼金属。并能从能量角度选择金属的冶炼方法,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2.知道海水淡化的几种方法,掌握海水蒸馏的原理。
3.知道从海水中提取溴、碘的原理。了解非金属的置换反应。
4.能参照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完成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要求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弹性要求:
1.初步学会梳理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能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对一些化工生产流程的化学原理步骤进行解释或分析。
不宜拓展:
金属冶炼及海水资源的化工工艺技术。
教学要求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教学建议
重视以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为基础(知识与技能),进行解释或分析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化学问题(知识与方法),从而认识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与拓展
物质分离的方法
我们调整在第一章后讲解,让学生的知识相对集中,减少遗忘,也能在后期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引入金属冶炼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学习金属冶炼
热还原法
电解法
热分解法
金属元素
在自然界的
存在形式
金
Au
银
Ag
铂
Pt
游离态
化合态
磁铁矿 Fe3O4
孔雀石
CuCO3 Cu(OH)2
辰砂 HgS
菱镁矿MgCO3
赤铁矿 Fe2O3
黄铁矿 FeS2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西汉鎏金长信宫灯
商 司母戊鼎
春秋 越王勾践宝剑
古代人民很早就开始使用各种金属材料
金
青铜
铁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人类历史发展的几个重要时代:
石器时代: 使用打制石器为主
青铜器时代:人类大量锻造和使用青铜器
铁器时代: 人类开始锻造铁器制造工具
……
结合已有知识思考:
人类发现和使用不同金属材料的大致时间顺序;
这个顺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1、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金属?它们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
2、金属冶炼指什么?如何将金属矿物转化为金属单质?
3、为什么不同金属的冶炼方法不同?
4、金属活动性顺序与金属冶炼有什么关系?
提出问题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金属冶炼的步骤:
第一步:矿石的富集。除去杂质,提高矿石中有用成分含量。
第二步:冶炼。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把金属离子还原成单质。
第三步:精炼。采用一定方法,提炼纯金属。
金属冶炼的实质: Mn+ + ne- = M
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用于生产和制造各种金属材料的过程,在工业上称为金属的冶炼。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铝热反应
实验探究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要求掌握:
反应原理
反应装置
每种试剂的作用
反应现象
用途
铝热反应的应用
思考:你能总结出铝热反应的规律吗?
铝热反应的原理可以应用在生产上,如用于焊接钢轨等。在冶金工业上也常用这一反应原理,使铝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冶炼钒、铬、锰等高熔点的金属。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2008年3月19日早5时58分,随着一声闷响,沈阳天涯宾馆23层高楼轰然倒塌定向爆破铝热反应的应用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为什么电解铝用氧化铝而非氯化铝?
熔点 Al2O3 AlCl3
2200℃ 190℃
为什么电解镁用氯化镁而非氧化镁?
熔点 MgO MgCl2
2852℃ 710℃
讨论交流:金属冶炼常用到的方法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金属?有什么规律?
… Na Mg Al … Fe … Cu Hg Ag Pt Au
电解法
热还原法
热分解法
物理提纯
小结:活泼性不同的金属采取不同的冶炼方法。
金属活动性:强 弱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物质转化是多途径的
物质转化是有条件的
条件是可以控制的
金属回收的意义
节约矿物资源
节约能源
减少环境污染
金属回收的实例
废旧钢铁用于炼钢
废铁屑用于制铁盐
定影液用于回收银
金属回收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地球上的资源就会越来越少,直至有一天枯竭。怎样才能使金属资源可持续发展?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1、海水水资源的利用
海水淡化的方法:
①蒸馏法(最先使用,技术成熟,但成本高)
②电渗析法(成本低,但未能大量生产)
③离子交换法(目前正迅速发展,但需要不断更新离子交换树脂)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丰富的海洋资源
海洋水资源
占全球水量的97%。低盐度海水灌溉农作物的试验正在进行。
化学资源
含元素80多种,除H、O处还含有大量Na、Cl、Mg、Br、I等。
矿产资源
锰结核、可燃冰、砂和砾石。
生物资源
海洋生物品种繁多,我国就有20278种。
能 源
波浪、潮汐、海流等动能和温差能、盐度差能等,用之不竭。
空间资源
交通、海上作业、旅游。
海水淡化的同时可能得到较大量的哪种物质?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总储量大
富集程度低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80多种元素
(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海水中大多数元素的特点:富集程度很低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 元素 浓度 (mg/L) 元素 浓度 (mg/L) 元素 浓度
(mg/L)
锂 Li 0.17 钴 Co 0.0005 碘 I 0.06
硼 B 4.6 镍 Ni 0.002 铯 Cs 0.0005
钠 Na 10770 溴 Br 67 钡 Ba 0.03
镁 Mg 1290 铷 Rb 0.12 金 Au 0.000004
硫 S 885 锶 Sr 8 汞 Hg 0.00003
氯 Cl 19350 钼 Mo 0.01 铀 U 0.003
钾 K 380 银 Ag 0.00004
钙 Ca 400 镉 Cd 0.00011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海水淡化……粗盐提纯从海水中提取镁海带中碘的提取从海水中提取溴海水综合利用分离提纯(除杂)分离富集转化分离提纯 海水中碘元素总储量930亿吨,但海水中含碘量只有0.00006%。海水中碘以有机化合物形式存在,但许多海藻植物可吸收碘元素,有高度富集碘的本领。一般海带中含碘量达0.3%-0.5%,有的高达1%,约比海水中的碘浓度提高了10万倍!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实验4-2 如何通过实验证明海带中存在碘元素?
信息:海带灼烧后的灰烬中碘元素以I-形式存在。
教学活动:设计实验方案
优化实验方案
环境保护和经济角度综合考虑
动手实验
仪器的选择;操作方法
氧化还原原理的应用:I-→I2
总结反思
归纳提升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Cl2;H2SO4(浓);H2O2(H2SO4);KMnO4
氧还原理的应用: I- I2
常见氧化剂的价格 价格
(万元/吨)
Cl2 0.155
H2SO4 0.85
KMnO4 3.4
H2O2 1.4
环境与经济综合
Cl2与硫酸带来的污染问题
氧化相同量I—进行比较
海带提碘方案设计优化
2KI + H2O2 + H2SO4= I2+ K2SO4 + 2H2O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元素的实验流程
海带
海带灰
溶解
过滤
灼烧
含I-的溶液
稀H2SO4
H2O2
含I2的溶液
溶液变蓝
海带提取碘:直接把海带剪碎,用水浸泡加热几分钟,取清液进行实验即可,效果很好。
残渣
加淀粉
?
海带海带灰溶解过滤灼烧含I-的溶液稀H2SO4H2O2含I2的溶液含I2的有机溶液元素观--物质观--转化观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残渣加有机溶剂萃取、分液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元素的实验流程化学反应原理与实际应用有相当大的距离。
结论:
问题:
化学原理和实际应用只有一步之遥,对吗?
提升学生的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留有余地和发展空间。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两种方法对比讨论海水提溴
方法一 :二氧化硫吸收-空气吹出法
浓缩海水
溴单质
氢溴酸
溴单质
通氯气
①
通空气吹出,用SO2吸收
②
通氯气
③
结合课本P93习题5、P91资料卡片进行讨论完成
主要流程:
元素不同价态间的转化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此时溶液中溴的浓度太小,若直接蒸馏,处理量大,成本高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设计实验室模拟海水提溴的装置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晒盐所得的母液(卤水)中往往含有较高浓度的Br-,可用来提取单质溴。生产流程如下:
方法二:纯碱吸收-空气吹出法
两种方法对比讨论海水提溴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元素观--物质观--转化观
氢氧化镁
氯化镁溶液
蒸发
结晶
氯化镁
盐酸
过滤
海水
海水提镁生产流程
石灰乳
电解
熔融
镁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元素观--物质观--转化观
加热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基本要求:
1.认识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能源的主要来源。能书写简单代表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了解煤的成分;知道通过煤的干馏可得到多种化工产品及其用途;知道煤的气化和液化可减少燃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3.了解石油的成分;知道通过石油的分馏及裂化可得到多种化工产品及其用途。
教学要求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4.通过乙烯的聚合反应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了解聚合反应的原理。知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5.知道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认识含氮、磷的水体污染问题;知道一些污染的来源及控制方法。
弹性要求:了解原子“原子经济”的概念
不宜拓展:各种控制污染的原理
教学要求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教学重点:煤、石油、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特别是石油的利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的有关知识,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的理念。
教学难点:石油裂化的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本节内容是对有机化学知识的归纳、拓展及应用,需要落实的知识是:煤、石油、天然气的组成及其综合利用,三大合成材料包括什么;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
注意几组概念的辨析:干馏与分馏、裂化与裂解、加成与加聚、加聚与缩聚。这里要强调煤的气化和液化是化学变化,与纯净物的气化、液化是不同的。
教学建议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思考: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被完全消耗掉。我们如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 1、节约现有能源2、加强能源的综合利用3、开发利用新能源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带着问题来学习泥煤煤的组成?煤的综合利用有哪些途径,相应的产物又有哪些?煤中有苯、甲苯、二甲苯吗?煤的干馏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水煤气如何获得?煤的气化和液化是化学变化吗?1、组成元素2、化学组成3、煤与炭有何关系?煤的组成木炭、焦炭等是碳的不纯单质,而煤是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煤的干馏及其主要产物和用途
煤的干馏、气化和液化是化学变化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煤的综合利用煤的干馏煤的气化煤的液化获得洁净的燃料和多种化工原料——物尽其用,保护环境煤直接作燃料——利用率低并污染环境煤的综合利用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煤的用途煤是资源,也是宝藏。背景资料石油,“工业的血液”,它是地质时期的动植物遗体在地下高温及微生物作用下,经漫长复杂的化学变化而形成的一种粘稠的液体混合物。通常显黑色或深棕色,有特殊的气味,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主要含碳、氢两种元素。“石油,这些被禁锢在岩层下数百万年的黑色精灵,一朝喷出地表,就注定要改变整个世界!”如果没有石油,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带着问题来学习(1)石油的组分主要有哪些?(3)石油分离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4)分馏与蒸馏有什么区别?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5)石油分馏后有哪些馏分?每一种馏分是纯净物还是 混合物?(2)石油的综合利用有哪些途径?石油的分馏(工业设备)(1)石油的成分有哪些?
(3)石油产品有哪些应用?
(2)石油炼制的方法有哪些?这些炼制方法有什么本质区别?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石油工业发展史随着石油炼制工业的兴起,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炼气厂,1917年美国C 埃利斯利用丙烯合成了异丙醇,1920年,美国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用此法进行了工业生产,这是第一个石油化工产品,标志着石油化工发展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橡胶的需求,使美国石油化工在合成橡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进入了合成高分子的时代。煤 油 阶 段汽 油 阶 段石油化工阶段裂化是把长链分子断成短链分子,怎样把短链分子接成长链分子?煤 油 阶 段汽 油 阶 段方式:断开不饱和键中的一个或在分子中断下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关键:断开化学键形成成单电子石油工业发展阶段石油化工阶段裂化是把长链分子断成短链分子,怎样把短链分子接成长链分子?煤 油 阶 段汽 油 阶 段方式:断开不饱和键中的一个或在分子中断下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关键:断开化学键形成成单电子石油工业发展阶段石油化工阶段
高分子作为结构材料具有质轻、不腐、不蚀、色彩绚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医疗器械、家用器具、文化体育、娱乐用品,儿童玩具等,大大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
一座年产8万吨的合成橡胶厂相当于145万亩橡胶园的年产量。
一座年产万吨的合成纤维厂相当于30万亩棉田或250万头绵羊的棉毛产量。
耐高温、耐腐蚀的塑料王--特氟隆
塑料
合成纤维
合成橡胶
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1、全球气候变化
温室效应
2、热污染
局部区域的水温上升
3、大气污染
粉尘、酸雨、一氧化碳污染
化石燃料燃烧与环境污染
结合P101思考与交流讨论
思考:如何处理环境污染问题?
重视化学观念的形成,认识化学的作用。
(1)努力揭示化学在面对和解决自然资源开发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
“绿色化学”: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污染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思考:有哪些过程符合“绿色化学”思想?
燃烧产物(从元素组成判断)煤、石油: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氮元素硫元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粉尘水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硫天然气:(CH4)碳元素氢元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思考: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上来考虑应提倡使用哪种燃料?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创新意识、社会责任
地 热 能
潮 汐 能
风 能
核 能
水 能
太 阳 能
开发新能源
(2)适当地引入现代化学的观念。如多金属结核、超分子、原子经济等,对传统的知识内容进行更新。
原子利用率即期望产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比。
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原子利用率为100%。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环境保护
五、本章的课堂设计建议
恳请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