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怀疑与学问
测试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难(nán) 步骤(zhòu) 折扣(zhé)
B.大儒(yú) 思索(suǒ)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譬如(pì) 辨伪去妄(wàng)
D.停滞(zhì) 墨守(mài) 融化(róng)
2.下列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辨论 流俗 停滞 怀疑 B.启迪 观察 根据 虚忘
C.轻信 锻练 来源 女娲 D.丰富 治学 盲从 程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区扶贫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涉及多个方面,解决交通问题首当其冲。
B.面对警察的多番审讯,他百般狡辩,但供词前后矛盾,不攻自破。
C.要想有新学说产生,对旧学说进行辨伪去妄是必要的步骤。
D.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要有所判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B.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C.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
D.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
迷信。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B.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C.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我们要加强足球特长文化课教学管理和考试招生政策,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
6.(2019四川遂宁蓬溪12月月考)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描写了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并将“迁客骚人”的情怀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抒发了作者的旷达情怀和政治抱负。
B.《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的态度变化,揭示了金钱社会中冷酷的人际关系。
C.《故乡》一文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贫困、衰败的现实,表达了改造社会的愿望。文中的“我”就是鲁迅。
D.《怀疑与学问》中论述“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
二、填空题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________而________,因________而________是非;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________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________新学说、_____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③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________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________,常常________书中的学说,常常________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8.下面是对文段中心论点的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
A.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B.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C.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9.文段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用了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请问用了哪个事实论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画线的句子哪些是正面说理?哪些是反面说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文中加点的句子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9江苏南京鼓楼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独立判断
[西班牙]圣地亚哥 拉蒙-卡哈尔
杰出的研究者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既兼容并包,又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他们不会迷信前人和自己的导师已经做出的定论,而是细心观察、敢于提问。天才人物如哈维(他纠正了盖伦的解剖学理论)、哥白尼、开普勒、牛顿、惠更斯(他完全推翻了古代天文学的观点)等人无疑都是卓越的思想家。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野心勃勃、严格谨慎的个人主义者,拥有非凡而大胆的批判洞察力。性格驯服恭顺的人里面可能会出圣人,但很少出现学者。我相信,过分尊重传统、固执地因循科学陈规的人,不是懒于思考,就是希望借此掩盖自己的错误。
一头扎进书本却长久保持沉默的人最为不幸。对书中内容的极度崇拜把他本人的个性吸干殆尽,像乌云一样遮蔽他的理解力,使其不假思索地接受那些未经证明的假设,无视亟待用真理辨明的问题。
我敢肯定,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能从中发现错误与不足之处的。过度的推崇,就像所有情绪化的想法一样,阻碍人们做出客观的评判。如果我们在阅读深思一番之后感到精疲力竭,那就休息几天,然后带着一颗冷静的脑袋和沉着的判断力读第二遍甚至第三遍。渐渐地,书中的缺点和薄弱环节便会清晰可见,貌似精妙的设想也失去往日的权威。我们不再受到原书风格魅力的影响,简而言之,我们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大家不会再去做盲目的崇拜者,相反变成一位评判该书的法官。真正的研究工作始于此刻,通过逐一考察和评判每一个细节,更为合理的设想将取代原作者的假设。分析法相当于一架显微镜,将研究对象放大,像展示挂毯上的粗糙之处一样揭示它们的瑕疵。当我们清楚地发现刺绣上的做作之处和设计缺陷时,错误的观念自然消失。
有人可能会说,这个时代已有太多的偶像被赶下王座,太多的幻觉被打破或者遗忘,所以没必要强调什么批判力和怀疑精神。当然,过去比现在更用得着这些东西,但是,旧习惯总难根除——许多杰出人物的学生还是经常不惜耗费精力与才华捍卫老师的错误,而不是运用它们解决新的问题。还应该注意的是,在这个流行肆意指责、价值观频繁转换的时代,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学校中校规独断专行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使是最有创造精神的个体也遭到了压制,还有正在成熟的原创思想也被扼杀。而据我们所知,有许多聪明热情的知识分子成为“杰出人物”的学生,这可以说是他们的不幸。尤其值得在此一提的是,这些善良、懂得感恩的学生,虽知道如何寻找真理,却由于害怕分走导师的名誉而不敢行动,然而所谓的一些名气迟早会被那些不怎么讲究谦逊之道的对手推翻,因为它们建立在错误之上。
杰出研究者的温顺的随员们(他们容易动摇、懒散而且坚持错误)的任务永远都是取悦天才并为他们的错误鼓掌。智力平庸的人乐于仅凭动动嘴巴就博得天才们的欢心,因此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常与错误而不是真理为伍了,因为前者非常容易获得,而追求后者则需面对严酷的考验。
(选自《致青年学者: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生忠告》,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
12. 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全文来看,作者为什么认为“性格驯服恭顺的人里面”很少出现学者?请概括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1)分析法相当于一架显微镜,将研究对象放大,像展示挂毯上的粗糙之处一样揭示它们的瑕疵。(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智力平庸的人乐于仅凭动动嘴巴就博得天才们的欢心,因此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常与错误而不是真理为伍了,因为前者非常容易获得,而追求后者则需面对严酷的考验。(这里的“前者”和“后者”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结合下面这句名言,为本文补写一个结尾,总结全文。(60字左右)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法]笛卡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怀疑与学问
一、选择题
1.答案 C A.难nàn。B.儒rú。D.墨mò。
2.答案 D A. 辨→辩。B.忘→妄。C.练→炼。
3.答案 A A.首当其冲: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B.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C.辨伪去妄:(对一些事物)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留下真的)去除虚假的。D.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4.答案 C 逗号应放引号外。
5.答案 D “加强”和“政策”搭配不当,应删去“和”,在“考试”前加上“并完善”。
6.答案 C C项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故乡》是小说,所以文中的“我”不是鲁迅。
二、填空题
7.答案 ①怀疑 思索 思索 辨别 怀疑 思索 辨别 ②辨伪去妄 建设 启迪 ③怀疑 辩论 评判 修正
解析 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回答。
三、阅读理解
8.答案 B 文段中“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开启下文,提出分论点。文段围绕“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进行论述。
9.答案 用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例子。
解析 戴震幼时读朱子《大学章句》时对其质疑的事例,证明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观点。
10.答案 前两句是反面说理,后两句是正面说理。
解析 前两句从反面论述没有怀疑的思想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后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11.答案 (示例)我们要学习“一切学问家”的治学精神,在学习中不但要善于“学”,善于“问”,还要有怀疑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的质疑精神,提高学习能力,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学习。
解析 紧扣加点句子陈述观点,围绕做学问“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得出对自己今后的学习的启示,要言之有理。
12.答案 杰出的研究者需要有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
解析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提取关键句分析作答即可。如可提取第一句“杰出的研究者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既兼容并包,又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然后结合下文论述的中心内容去理解,全文主要论述的是这句话的后半部分。所以即可归纳出“杰出的研究者需要有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的论点。
13.答案 他们与天才相比,缺乏大胆的批判洞察力;他们过分尊重传统,固执地因循科学陈规;他们容易动摇、懒散而且坚持错误。
解析 提取概括类的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合乎要求的答案。如可提取“过分尊重传统、固执地因循科学陈规的人,不是懒于思考,就是希望借此掩盖自己的错误”“许多杰出人物的学生还是经常不惜耗费精力与才华捍卫老师的错误,而不是运用它们解决新的问题”“独断专行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使是最有创造精神的个体也遭到了压制,还有正在成熟的原创思想也被扼杀”等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14.答案 (1)运用比喻论证,将分析法比作显微镜,将揭示书中瑕疵的过程比作展示挂毯的粗糙之处,形象生动地证明了使用分析法读书是通过逐一考察和评判每一个细节,获得更为合理的设想。(2)“前者”指取悦天才,博得天才们的欢心;“后者”指与真理为伍(或“真理”)。
解析 (1)这句话明显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而有力地证明了使用分析法读书能获得更为合理的设想这一观点。(2)首先要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答案就在问题的上文。“前者”指“取悦天才并……博得天才们的欢心”,而“后者”指“常与错误而不是真理为伍了”的反面,即与真理为伍。
15.答案 (示例)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儿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我们要对已有的学说抱有怀疑的态度,也要拥有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这样才能成为杰出的研究者。
解析 本题要求为本文补写一个结尾,同时要结合“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这句名言。首先要理解好“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的意思。还要注意补写的语句在结尾,应当有如下作用:收束全文,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点明中心。如结尾可以解释“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这句话的深刻含意并重新点明中心论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