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9.怀疑与学问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9.怀疑与学问同步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9 21:0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怀疑与学问
1.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拒绝(mò)____守成规,打破常规,便是寻找一条路,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反之,便会停(zhì)____不前,故步自封。
2.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这一番事前的________,不随便________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________,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________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思维 相信 传闻 学说
思维 轻信 传说 学识
思索 轻信 传说 学说
思索 相信 传闻 学识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4.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句子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和名词。
“牢记使命”“批判精神”“熟读精思”依次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
“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描画了网络强国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网信事业的前进方向。”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句子中加点的关联词属于递进关系。
5.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作为研究者,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然而,问题意识缘何而来?我们常说开拓创新,开拓和创新的起点何在?我认为有一点很重要,_____________ ___。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够发现问题,并形成问题意识。所谓新观点、新见解,离不开对旧观点、旧见解的怀疑和批判。人类文明的发展,固然离不开传承和积累,但发展和进步的直接动力源离不开质疑与批判。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学贵质疑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没有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止步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有删改)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宪章的话的目的是什么?
7.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 _。
8.本文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从正面举例论证了
“ ”这一观点,从而得出“__ 这一结论。
9.“如果没有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内容相近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试题中的例子)。
10.据报载:某专家以每分钟2 500转的电钻钻木,通过多次实验,木头只冒烟不出火,于是写出了《钻木不能取火》的文章。由此,中学历史教材删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内容。某校学生刘昱对此心存疑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实验,最终钻木取火成功,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请结合对《学贵质疑》一文的理解,谈谈你对这件事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建议答题字数:80字左右)
11.阅读下面的故事,说说你的感悟。(100字左右)
芝诺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一次,一位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19 怀疑与学问答案
1.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拒绝(mò)__墨__守成规,打破常规,便是寻找一条路,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反之,便会停(zhì)__滞__不前,故步自封。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墨”指的是墨子,注意不要写作“漠”或“默”。“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注意“滞”不要写作“止”。
2.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1)这一番事前的________,不随便________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________,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________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思维 相信 传闻 学说
思维 轻信 传说 学识
思索 轻信 传说 学说
思索 相信 传闻 学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义的辨析。(1)“思索”是动词,表示一种心理活动;“思维”是名词,是一种行为方式。这里应用“思索”。“轻信”意思是很容易地相信,跟“不随便”搭配符合语境。(2)“传说”不一定真实,但是它有真实的影子存在,口述无书籍流传;“传闻”的真实性往往能够被证实。这里应用“传说”。“学识”指学术上的知识和修养,“学说”指学术上的有系统的主张或见解。要怀疑的是学者的“学说”,而不是“学识”。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辨析。B项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本项引文独自成句,意思完整,句末句号应放在双引号内。
4.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个句子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和名词。
“牢记使命”“批判精神”“熟读精思”依次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
“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描画了网络强国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网信事业的前进方向。”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句子中加点的关联词属于递进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短语、语病和关联词。B项“批判精神”是偏正短语。
5.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作为研究者,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然而,问题意识缘何而来?我们常说开拓创新,开拓和创新的起点何在?我认为有一点很重要,_____________ ___。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够发现问题,并形成问题意识。所谓新观点、新见解,离不开对旧观点、旧见解的怀疑和批判。人类文明的发展,固然离不开传承和积累,但发展和进步的直接动力源离不开质疑与批判。
【答案】示例:要有问题意识 那就是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或那就是善于质疑和批判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作答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一空注意后文“问题意识”,第二空注意后面的“怀疑(或质疑)和批判”。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学贵质疑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没有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止步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有删改)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宪章的话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中心论点:学贵质疑。目的: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中心论点及开头的作用。论点一般是一个旗帜鲜明的肯定的判断,不能模棱两可。它不能用疑问句式,不能用短语,不能以比喻等形式出现。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本文的标题。引述陈宪章的话是为了引出论证的话题。据此分析即可。
【答题技巧】
寻找中心论点的技巧
①在文题,标题就是论点。如果题目为一句话,并且是肯定的判断,则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②在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③在文中,在初步展开议论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④在文尾,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对文章的总结中推出中心论点。寻找时可从标志性词语入手,一些在结尾推出中心论点的文章,论点前常有“总之”“综上所述”“所以”等标志性词语。⑤此外,也有些文章对论点表述不很集中,需要通读全文后才能概括归纳出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引用格言警句(诗词名句)的目的(作用)
①……这句格言(警句)引出了论证的话题;②提出了本文的论点(或论题);③作为文章的道理论据;④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7.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示例:知识也是无止境的__。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衔接。“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这句话把知识比作海洋,然后说海洋是怎样的,那么接下来应该说知识是怎样的。
8.本文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从正面举例论证了
“__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__”这一观点,从而得出“__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__”这一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论点与结论。第③段先提出“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的分论点,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9.“如果没有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内容相近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试题中的例子)。
【答案】示例:如果没有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论据。补充论据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②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10.据报载:某专家以每分钟2 500转的电钻钻木,通过多次实验,木头只冒烟不出火,于是写出了《钻木不能取火》的文章。由此,中学历史教材删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内容。某校学生刘昱对此心存疑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实验,最终钻木取火成功,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请结合对《学贵质疑》一文的理解,谈谈你对这件事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建议答题字数:80字左右)
【答案】示例:学贵质疑。质疑是获取新知识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刘昱同学正是因为敢于质疑,善于探疑,才最终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和书本,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第⑤段的内容“‘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11.阅读下面的故事,说说你的感悟。(100字左右)
芝诺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一次,一位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答案】示例: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际的,而人们已知的部分总是极为有限的。这正像圆圈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一样,知识越渊博,所接触的未知面就越广泛,疑问也就越多。反之,知识越贫乏,接触的未知面就越狭窄,疑问自然也越少。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叙写读后感。故事主要讲述了“学贵质疑”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也应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写作读后感时,最好能引用名言警句来论述你的观点,使得文章文辞斐然,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