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8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
一、夯基训练
1.下面各组汉字中完全符合括号内所注的造字方法的一项是( )
A.木(象形) 休(会意) 江(形声) 房(形声)
B.座(象形) 占(形声) 架(会意) 芳(形声)
C.固(形声) 攻(会意) 旗(形声) 本(会意)
D.语(形声) 究(形声) 材(会意) 见(象形)
解析:B项,“座”是形声字;“占”从“卜”从“口”,是会意字;“架”是形声字,上声下形。C项,“攻”是形声字;“本”是指事字。D项,“材”是形声字;“见”(見)在“人”上加“目”,是会意字。
答案:A
2.下面汉字全都是形声字的一项是( )
A.手 抢 慢 力 海
B.拉 琶 监 弦 裹
C.饮 蜻 跚 峰 地
D.鹉 警 雾 基 羞
解析:A项中“手”是象形字,像手的形状。“力”是象形字,像人筋的形状。B项中“监”(監)字形表示俯首在盛水的器皿里照脸,是会意字。C项中“饮”是会意字。D项中“羞”本义是进献食物,从“羊”,“丑”声,所以也是形声字。
答案:D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提练 贿赂 夙兴夜寐 匪夷所思
B.伶俜 城廓 光怪陆离 藏污纳垢
C.回溯 瑕疵 怨天尤人 莫名其妙
D.樊笼 骐骥 络怿不绝 殒身不恤
解析:A项,“练”应为“炼”;B项,“廓”应为“郭”;D项,“怿”应为“绎”。
答案:C
4.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精萃 白内瘴 要言不繁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B.欠收 爆冷门 渊远流长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C.通牒 绵里针 盘根错结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D.炫丽 殊不知 见风驶舵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解析:A项,“萃”应为“粹”,“瘴”应为“障”,“繁”应为“烦”,“杆”应为“竿”;B项,“欠”应为“歉”,“渊”应为“源”;C项,“结”应为“节”,“失不再来”应为“时不再来”;D项,“炫”应为“绚”,“驶”应为“使”。
答案:A
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祈祷 原动力 突如其来 戴罪立功
B.希冀 螺旋桨 藕断丝连 雍荣大度
C.告磬 电磁波 浅尝辄止 故步自封
D.狼藉 咏叹调 一愁莫展 摇旗呐喊
解析:B项,“荣”应为“容”;C项,“磬”应为“罄”;D项,“愁”应为“筹”。
答案:A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转轨 凭添 芸芸众生 神智不清
B.聒噪 犄角 竭泽而渔 宽宏大量
C.佳奖 装帧 声名鹊起 水乳交溶
D.凑和 睿智 稍安毋躁 言简意赅
解析:A项,“凭”应为“平”,“智”应为“志”;C项,“佳”应为“嘉”,“溶”应为“融”;D项,“和”应为“合”,“稍”应为“少”。
答案:B
7.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杳无音信 层峦叠嶂 直言不讳 明枪暗剑
B.大声急呼 走投无路 翻天覆地 舐犊情深
C.哄堂大笑 关怀备至 遗人笑柄 出类拔萃
D.沧海一粟 语无伦次 入不敷出 始作俑者
解析:A项,“剑”应为“箭”;B项, “急”应为“疾”;C项,“遗”应为“贻”。
答案:D
8.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位中年教师,语调温和,举止儒雅,鲜有花稍的手势,甚至没有幻灯片和教学提纲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是偶尔若有所思地来回踱步。
B.至于地势,伸之则为半岛,缩之则为港湾,聚之则为峰峦,散之则为洲屿,加上舟揖来往,变化多端,乃使海景奇幻无穷。我看了十年,仍然馋目未餍。
C.午后的阳光照在酢浆草的花盏上,有着一种蓬勃的美丽。我的心境也因为天堂和酢浆草的双重润泽而通透和平和。而我们曾经用心经营的三角梅,倒是敛抑着,萧疏着。
D.是的,这里看不到宽阔的地平线,目及的只是各种各样菱角分明的线条;这里的月亮在初升时常常是黄黄的,似乎在什么化学溶液里浸泡过。
解析:A项,“花稍”应为“花哨”;B项,“舟揖来往”应为“舟楫来往”;D项,“菱角分明”应为“棱角分明”。
答案:C
9.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当欣赏杜甫那些千古留传的诗作时,我们一定会感悟到,在忧患重重的现实处境中诗人的感情心志与民生痛苦如胶似漆般地结合在一起。
B.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布署,就完全有条件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C.鲁迅总是独具匠心地抓住一切机会,运用他特有的幽默才能,出奇不意地使词语闪烁出动人的艺术的光芒。
D.辽阔苍茫的戈壁荒漠,缥缈洁白的雪山冰峰,森严幽深的皇城内院,人声鼎沸的京城市井,灵秀旖旎的青山碧水,这一切使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浓郁的诗意美。
解析:A项,“留传”应用“流传”,语境中是“传下来或传播开”的意思,而不是“遗留下来传给后代”的意思;B项,“布署”应为“部署”;C项,“出奇不意”应为“出其不意”。
答案:D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①他很快地从慌唐中走出来,并没有沉湎其中。
②刻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确实可佳,但也要注意劳逸结合,有张有驰。
③可怕的欺诈,金钱至上,使他倍感社会主义的人与人关系的弥足珍贵。
④对于富商巨贾来说,这区区数百元简直是微忽其微,不足挂齿。
⑤不徇私情、仗义执言的品质尤其可贵。
⑥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倒头睡去了。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④
解析:①句中“慌唐”应为“荒唐”,②句中“可佳”应为“可嘉”,“有张有驰”应为“有张有弛”,④句中“微忽其微”应为“微乎其微”。
答案:C
二、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3题。
文字是语言的表象。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有着长远的历程。只要民族的生命还存在,或者没有受到强大外力的长期扼制,文字也和语言一样,总要不断地发展,它们仿佛都是有生命的东西,不断地在新陈代谢,一刻也不曾停止,一刻也不会停止。
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6 000年左右。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薄质坚硬的黑陶为其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刻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铜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传统,特别是殷代的青铜器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类似。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彩陶上的花纹。结构虽然简单,而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引人的魅力。其中有些绘画,如人形、人面形、人着长衫形、鱼形、首形、鸟形、草木形、轮形(或以为太阳)等等,画得颇为得心应手,看来显然在使用柔软性的笔了。有人以为这些绘画是当时的象形文字,其说不可靠。当时应该是有象形文字的,但这些图形,就其部位而言,确是花纹,而不是文字。
在陶器上既有类似文字的刻画,又有使用着颜料和柔软性的笔所绘画的花纹,不可能否认在别的质地上,如竹木之类,已经在用笔来书写初步的文字:只是这种质地是容易毁灭的,在今天很难有实物保留下来。如果在某种情况之下,幸运的还有万一的保留,那就有待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掘和幸运的发现了。
总之,在我看来,彩陶和黑陶上的刻画符号应该是汉字的原始阶段。创造它们的是劳动人民,形式是草率急就的。
(节选自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发展》)
11.作者认为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具有文字性质,其理由是 ( )
A.半坡彩陶上的刻画比较简单,因而意义至今尚未阐明。
B.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记号同殷代青铜器上的一些刻画文字极相类似。
C.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虽没有意义,但和器物上的花纹明显不同。
D.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常见,而黑陶上的刻画为数不多。
解析:殷代青铜器上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由后以例前”,因此断定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具有文字性质。
答案:B
1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石器时代已有象形文字,作为仰韶文化典型的彩陶上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就是象形文字。
B.由黄河下游向上溯源到星宿海,所出土的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C.我们的古人在六千年前已经使用柔软性的笔了,其使用范围当不只限于彩陶上,只是因为其他质地的载体难于保留至今罢了。
D.彩陶上既有类似文字的刻画,也有花纹,其花纹的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引人的魅力,而且都画得得心应手。
解析:A项,“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只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B项,原文中“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是比喻,来说明上文的“由后以例前”,并非那里出土了彩陶;D项,“都画得得心应手”,不对,“画得得心应手”的只是部分花纹。
答案:C
13.下列几种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和龙山文化的黑陶上的刻画符号都是原始文字。
B.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的意义已能解释,而龙山黑陶上的刻画的意义尚未阐明。
C.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已有了用笔书写的初步文字,只是难以保留到今天。
D.半坡彩陶上的刻画符号合乎古代“物勒工名”的传统,因此它们是有意义的。
解析:C项,“难以保留到今天”的是写在诸如“竹木之类”质地上的文字。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