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优化设计】2014高中语文(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练习题】3-2 规矩方圆 ——汉字的简化和规范(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优化设计】2014高中语文(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练习题】3-2 规矩方圆 ——汉字的简化和规范(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14 09:05:41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9 规矩方圆——汉字的简化和规范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颠簸 帮交 大杂烩 乐不可知
B.坐落 毕竟 发祥地 召之即来
C.渔利 搏弈 仪仗队 令人扼腕
D.装潢 盘绕 一溜烟 荣膺桂冠
解析:A项,“帮”应为“邦”,“知”应为“支”;B项,“召”应为“招”;C项,“搏”应为“博”。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渡假 甘拜下风 不假思索 厝火积薪
B.秸秆 箭拔弩张 顶礼摩拜 鞭辟入里
C.妨碍 永保青春 两全齐美 琳琅满目
D.靓妆 蜂拥而至 苦思冥想 顾名思义
解析:A项,“渡”应为“度”;B项,“箭”应为“剑”,“摩”应为“膜”;C项,“保”应为“葆”,“齐”应为“其”。
答案:D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表率 百页窗 出人头地 天网恢恢
B.必竟 明信片 改邪归正 名副其实
C.端详 跑龙套 合盘托出 故事梗概
D.更迭 现行犯 倍道兼程 万事俱备
解析:A项,“页”应为“叶”;B项,“必”应为“毕”;C项,“合”应为“和”。
答案:D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遴选 边缘化 骨鲠在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彩排 实名制 张慌失措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煤碳 压轴戏 口蜜腹剑 万壑争流,千崖竞秀
D.座谈 勘误表 翻云覆雨 百尺杆头,更进一步
解析:B项,“慌”应为“皇”;C项,“碳”应为“炭”;D项,“杆”应为“竿”。
答案:A
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国粹 辞藻 平地风波 骠肥体壮
B.忘形 汪洋 兔死狐悲 无独有偶
C.什物 国殇 过目成颂 过眼云烟
D.视野 士途 舐犊情深 视若无睹
解析:A项,“骠”应为“膘”;C项,“颂”应为“诵”;D项,“士”应为“仕”。
答案:B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蕴育 分争 驰骋 疾风劲草
B.诀别 朝廷 问候 震耳欲聋
C.演译 松弛 困扰 粗制滥造
D.世利 掂量 砝码 目不暇接
解析:A项,“蕴”应为“孕”,“分”应为“纷”;C项,“译”应为“绎”;D项,“世”应为“势”。
答案:B
7.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订票 坐右铭 颐养天年 八杆子打不着
B.歉收 不理睬 亟待解决 有眼不识泰山
C.讫今 眼中钉 安置若素 宰相肚里能撑船
D.烦燥 爵士乐 不肖子孙 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解析:A项,“坐”应为“座”,“杆”应为“竿”;C项,“讫”应为“迄”,“置”应为“之”;D项,“燥”应为“躁”,“拣”应为“捡”。
答案:B
8.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墙脚 善款 闻者足诫 势不可当
B.字帖 阻击 言近旨远 声名狼藉
C.渲泄 精萃 置若罔闻 有口皆碑
D.文身 校勘 记忆尤新 耳提面命
解析:A项,“诫”应为“戒”;C项,“渲”应为“宣”,“萃”应为“粹”;D项,“尤”应为“犹”。
答案:B
9.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他走路的时候有一点哈腰,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被脂粉腻死了,远看是平滑的,近看就惨不忍睹了,枯黄的头发随着身形左右晃动,仿佛赢弱的螳螂顶着一团蓑草。
B.“大锯活人”“利剑穿箱”“口接子弹”……这些令人心惊胆战的名字,是魔术师在故弄玄虚,还是暗示他们的表演确实有生命危险?
C.人生如下棋,需要统观全局,思前顾后,紧抓机遇;还要有顽强的斗志,处境艰难仍能顽强拼搏,不言放弃;还需要有平和淡定的心态,一帆风顺马到成功而不得意妄形举止失常。
D.西西弗斯之所以是荒缪的英雄,还因为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并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语言描述的非人折磨。
解析:A项,“赢弱”应为“羸弱”,“蓑草”应为“衰草”;C项,“得意妄形”应为“得意忘形”;D项,“荒缪”应为“荒谬”。
答案:B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位代表激动地说,党的干部要敢于碰硬,要有为民造福的远大抱负,不能只想自己加官进爵。
B.某医院以周末为由拒为孕妇实施剖腹产置男婴死亡,法院一审判决医院赔偿人民币七万余元。婴儿夭折,是无论用多少金钱都不能弥补的,医院应当引以为戒。
C.斯巴达人是以要言不繁见称的。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称霸希腊的马其顿国王致函斯巴达说:“贵邦宜及早来附。设若朕挥军入境,将掠汝农田,戮汝丁壮,毁汝城池也。”斯巴达人的回信只有两个字:“设若!”
D.五色纸门笺用色彩浓重的紫色纸刻制,五张图案相同,均为传统纹样,寓有阖家欢乐、福寿双全、子孙繁衍的意思。
解析:A项,“加官进爵”应为“加官晋爵”;B项,“置男婴死亡”应为“致男婴死亡”;C项,“要言不繁”应为“要言不烦”。
答案:D
二、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3题。
关于繁简字争论的几个问题
简体字与繁体字孰优孰劣?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看。作为信息载体的汉字,在使用中,必须经过认读和书写两个互相衔接的过程。使用者在这两个过程中的要求是矛盾的。认读时要求信息量大、区别度高,也就是繁比简好;书写时却要求迅速、便捷,也就是简比繁好。最优化的办法是寻找一个简繁适度的造型。有人说,现在都用计算机了,书写不怕繁难。首先,汉字真的不需要写了吗?其次,当汉字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笔画到了18画以上,5号宋体的笔形已经难以辨认,更不用说做注的小5号字体了。优劣互补,衡量利弊,孰留孰废,可以一刀切吗?
繁简字之间存在一对多的情况,有人要求恢复一批繁体字,为什么不赶紧去做?汉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恢复几组繁体字,专业领域内的人士恐怕认为这只是一种修修补补,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而在我国教育普及还没有完全到位,人民的汉字素质还不很理想的情况下,会在普及层面上引起什么波动,是很难预料的。至于计算机简繁字自动转换产生的问题,也不都是简化字本身的问题,很多是可以通过扩充和修改词库、设计更多的自动转换技术来解决的,并不会过多地影响海峡两岸的沟通。
照这样说,汉字规范就不能改动?规范汉字要不断修订。因为社会在变化,用字必然有变化。新地名的产生、新科技概念命名等都有用字问题。但是,在处理一些问题、对某些已经规定的事情做个别调整时,最忌在没有全面研究的基础上,灵机一动,想到什么就改动什么,结果常常是改了这里,那里又显露出问题了。人们把这种缺乏总体规划的个别改动称为“添乱”。例如一对多的问题,对群众的意见不能置若罔闻,为了避免“添乱”,应当考虑到全民的需要,应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统一改动。这样做,并不是有意违背汉字的科学性,而是避免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产生新的矛盾,造成社会的波动。
有人提出“识繁写简”,是否可行?提出“识繁写简”这个口号意义不大,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识繁写简”在专业层面实际上已经实现了,高等院校学习历史、古汉语的学生由于专业需要必须读1955年以前的书和港澳台的书,也要读古书,识繁是必然的,无需再提;第二,在基础教育层面,我不赞成这样的口号,现在的孩子们负担已经很重了,学习简体字不影响他们阅读现代书籍,他们长大了自然会认识繁体字,何必那么早去“识繁”?
(选自王宁《从汉字改革史看“繁简之争”》,有删改)
11.对“繁简字争论”中的几个问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繁体字与简体字互有优劣,在还存在书写的前提下,就必须想办法寻找一个简繁适度的造型。
B.简体字与繁体字孰留孰废,需要辩证地认识简体字与繁体字孰优孰劣,绝不可搞一刀切。
C.规范汉字要不断修订,主要是因为社会在变化,特别是新地名的产生、新科技概念命名等都有用字问题。
D.作者认为提出“识繁写简”没必要,因为“识繁写简”在专业层面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一些人在工作、学习时就需要读古书。
解析:A项,“在还存在书写的前提下”错误;C项,文中并没有点明是主要原因;D项,根据文章第四段可知,作者认为提出“识繁写简”没必要的原因主要有两点,这里只说了一点。
答案:B
12.下列关于不急着恢复一批繁体字的理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B.恢复几组繁体字,只是一种修修补补,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C.我国教育普及还没有完全到位,人民的汉字素质还不很理想。
D.利用计算机更加先进的简繁字自动转换技术,不会影响海峡两岸的沟通。
解析:“不会影响海峡两岸的沟通”过于绝对,文中说的是“不会过多地影响海峡两岸的沟通”。
答案:D
13.下列理解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造型的简繁适度,是指汉字的理想造型,它具有书写迅速、便捷,信息量大,区别度高的特点,但是汉字认读和书写的矛盾决定了这种造型是不可能存在的。
B.当前计算机简繁字自动转换产生一定的问题,但是出现这样的问题不能被当作匆匆恢复一批繁体字的理由,况且这样的问题也不都是简化字本身的问题。
C.在汉字修订这一问题上,如果考虑到全民的需要,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统一改动,就不会违背汉字的科学性。
D.作者认为不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提出“识繁写简”的口号,因为现在的孩子们负担已经很重了,而且他们长大了之后自然会认识繁体字。
解析:A项,“不可能存在的”过于绝对;C项,原文说的是“这样做,并不是有意违背汉字的科学性”;D项,还有一点原因,即“学习简体字不影响他们阅读现代书籍”。
答案: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