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鸿优化设计】2014高中语文(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练习题】3-4 咬文嚼字——消灭 错别字(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志鸿优化设计】2014高中语文(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练习题】3-4 咬文嚼字——消灭 错别字(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0-14 09:06:34

文档简介

课时训练11 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度日如年  渡假村  斧正  破釜沉舟
B.默守成规 莫须有 相马 相时而动
C.通货膨胀 涨工资 鸟剿 不落窠臼
D.不卑不亢 热炕头 坑人 引吭高歌
解析:A项,“渡”应为“度”;B项,“默”应为“墨”;C项,“剿”应为“巢”。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贷款 篇幅 星罗旗布 丁是丁,卯是卯
B.掂量 符合 难以启齿 言必信,行必果
C.烦躁 引申 白璧微暇 雄纠纠,气昂昂
D.振灾 耗废 雷厉风行 胜不骄,败不馁
解析:A项,“旗”应为“棋”;C项,“暇”应为“瑕”,“纠纠”应为“赳赳”;D项,“振”应为“赈”,“废”应为“费”。
答案:B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匡正  伫立  自强不息  温故而知新
B.追溯 释怀 根深缔固 一言以敝之
C.暮霭 聚讼 纭纭众生 小人常戚戚
D.篡位 挑衅 手足无挫 携泰山以超北海
解析:B项,“缔”应为“蒂”,“敝”应为“蔽”;C项,“纭纭”应为“芸芸”,“常”应为“长”;D项,“挫”应为“措”,“携”应为“挟”。
答案:A
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穿凿附会 明火执仗 别出心裁 突如其来
B.自出机杼 一如既往 怦然心动 名副其实
C.呕心沥血 层峦叠嶂 勿庸置疑 纷至沓来
D.要言不烦 金碧辉煌 山清水秀 急流勇退
解析:C项,“勿”应为“毋”。
答案:C
5.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沽取  陶磁  洗炼  至高无上
B.果脯 母指 蹊跷 艰苦卓绝
C.滑腻 赊欠 羁旅 文过则喜
D.阻击 孝悌 喝彩 兴高彩烈
解析:A项,“磁”应为“瓷”,“炼”应为“练”;B项,“母”应为“拇”;C项,“文”应为“闻”;D项,“兴高彩烈”应为“兴高采烈”。
答案:A
6.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怄气  疏峻  安分守己  前言不搭后语
B.诙谐 肿涨 变换莫测 吉人自有天相
C.渲染 通缉 不胫而走 无所不用其极
D.亵渎 编簒 既往不究 风马牛不相及
解析:A项,“峻”应为“浚”;B项,“涨”应为“胀”,“换”应为“幻”;D项,“簒”应为“纂”,“究”应为“咎”。
答案:C
7.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把汉语修辞方式溶入花鸟画创作中的实例不胜枚举,屡屡被众多画家广泛使用。
B.面对浩如烟海的有字书,尽管我们浩首穷经、读破万卷,也只能涉猎沧海一粟。
C.晚清时期,随着诸多脍炙人口的反满革命文章的流播,不几年,革命论胜行于中国。
D.巴尔扎克曾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解析:A项,“溶入”应为“融入”;B项,“浩首穷经”应为“皓首穷经”;C项,“胜行”应为“盛行”。
答案:D
8.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文人视为人间静土、世外桃源。秋雪庵、泊庵、梅竹山庄、西溪草堂在历史上都曾是众多文人雅士开创的别业,他们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诗文辞章。
B.歌声不仅仅代表了音律的变迁,更多的是对那些岁月、那个闪耀着理想光辉的年代的留恋与思索。于是,浮躁的渴望回归,遥远的成为永远,30年来的歌曲形形色色,那一份朴实和简单的快乐却还在心里。
C.这是一个只有夜晚的人的真相:他无法相信色采斑斓的,哪怕是虚拟的白天。尽管偶尔到来的有关美好的人与事也曾让他有过短暂的惊讶。
D.生活里最美好的东西,从来不是有形的东西,财富的意义也并不只于金钱。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年代,每个人都需要停下脚步来想想了。显然,对美好生活而言,速度不是第一位的。一切正如甘地所说:“如果方向错了,速度快又有什么用呢?”
解析:A项,“静土”应为“净土”;C项,“色采”应为“色彩”;D项,“不只”应为“不止”。
答案:B
9.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大个子上飞机时一个趔趄,身体失去了平衡,眼看着肩上那价值不绯的新式摄像机要摔在弦梯上了。
B.可自从他调进了一个很有权势的行政机关以后,原来那股子温良恭俭让荡然无存,一股子冲天豪情油然沛然,无论到哪儿都是一股子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C.最令人焦灼的莫过于腐败的大肆蔓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人的良知,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的无休止的冷漠和麻木之中。
D.天一阁藏书之丰富斐声学术界,阁中明代的典籍较多,并汇集了许多有价值的碑帖,其中最著名的是北宋的拓本。
解析:A项,“价值不绯”应为“价值不菲”,“弦梯”应为“舷梯”;C项,“消蚀”应为“销蚀”;D项,“斐声”应为“蜚声”。
答案:B
10.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根据观察的结果,凡是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着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特别灌注在象征他们痴(chī)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
B.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zuó mo)的问题。
C.从呀呀学语到初识句读,他从曲径通幽、绿树蓊(wěng)郁、红荷映日的朗润园走出了绚丽人生的第一步。
D.老板的本意是让客户知道自己团队的实力,却没想到他以主角自居,发挥过了头,不仅不尊重老板的存在,甚至得意忘形,泄露(lù)了公司的机密。
解析:A项,“灌注”应为“贯注”;C项,“呀呀学语”应为“牙牙学语”;D项,“露”应读“lòu”。
答案:B
二、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3题。
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够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文化具有稳定性,又能够与时俱进。文化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
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龙能腾空潜水,能升天入地。龙究竟长的什么样呢?谁也没有见过。其实,龙是中国先民的一种图腾。在甲骨文里,龙字有几十种写法。最早记录龙的书是《易经》,有“飞龙在天”“龙跃于渊”的记载。后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关于龙的传说,越来越丰富。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是单一形态,有一种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统一化的龙,上下几千年,一以贯之。其实,历史上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标准龙,并不存在固定形态和模式的龙。今天人们常见的龙,多半是宋元明清时代的龙,这种龙是在上下几千年间演变形成的,既不是龙的原初形态,更不是龙的唯一形态。发展变化才是龙的本性。
龙的起源发展,大体上是与中华文明同步前进的。北京大学的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认为,按其来龙去脉,大体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起源期,大体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炎黄时代,存在着十来种原龙形态,是古代民族融合的象征,成为中国原始国家起源的文化标志。第二阶段,公元前1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雏形期,大体相当于夏、商、周三代的殷周之际。这时期的夔龙“头上有角,身体能飞”,作为龙的雏形已成,并成了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国家的文化象征。第三阶段,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元年前后的中华文明定型期,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这一时代龙走向基本定型的飞龙形态,并成为中国古代文明与中央集权国家的文化象征。第四阶段,公元1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转型期,大体相当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宋时代,这一时代龙向着二元格局的黄龙形态发展:一方面龙更多地成为国家意识的皇权的象征,另一方面在民间社会心理中龙成为与农业农民休戚相关的水神象征。
如果说近现代是第五个阶段的话,那么今天的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现代复兴的象征。陈富成先生认为,龙纹演化基本沿着一条主线进行,即蛇龙—夔龙—应龙—苍龙—黄龙。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牛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龙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理想。
11.下列关于文化的相关特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由文化决定的,没有人能够超越文化而存在,文化就是创造,文化创造了人类。
B.所有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
C.文化是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对立统一,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它会相对稳定,但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
D.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史,文化创造的历史就是人类发展史,两者相互依存,没有创造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
解析:该题选项的信息均来自原文第一段。A项,“文化创造了人类”有误,原文有“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的信息。
答案:A
12.下面说法与原文信息相符的一项是(  )
A.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正因为龙能腾空潜水,能升天入地,因而被中国先民视为图腾。
B.中华文明雏形期相当于夏、商、周三代的殷周之际,这时期的夔龙“头上有角,身体能飞”,作为龙的雏形已成,并成为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国家的文化象征。
C.龙并非单一形态,也不存在一种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统一化的龙,发展变化是龙的本性,最终形成了相对较为固定的形态。
D.陈富成先生认为:龙纹演化基本沿着一条主线进行,即蛇龙—夔龙—应龙—苍龙—黄龙;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牛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
解析:A项属于强加因果,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二段,“龙能腾空潜水,能升天入地”直接作为事实呈现显得牵强;B项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三段,原文是“大体相当于”,并非“相当于”;D项并非都是陈富成的观点,注意原文“定型后……”前的句号。
答案:C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和审美理想,足以证明文化就是创造,并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B.文化具有稳定性,又能够与时俱进,龙的起源发展,大体上是与中华文明同步前进的。北京大学的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和陈富成先生充分论证了这一观点。
C.据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的观点,龙的起源发展,按其来龙去脉,大体分为四大阶段。前三个阶段龙的形态呈现为一元格局,只在第四阶段龙向着二元格局的黄龙形态发展。
D.定型后的龙的特点是牛首、象鼻、鹿角、马鬣、牛耳、蛇身、鳄棘、鹰爪、鱼尾,可见牛、象、鹿等动物都为人们所喜欢,然而它们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能取代龙在中华民族的地位。
解析:B项,陈富成的观点并未证明龙的起源发展与中华文明同步前进。
答案: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