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17 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
一、夯基训练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培养坚强的性格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 懂得很多好道理, 未必真有用处, 正像温室里的花卉似的,是经不起日晒雨淋的。?
A.如果 那么 无论 都 就
B.如果 那么 即使 也 因为
C.因为 所以 无论 都 因为
D.因为 所以 即使 也 就
解析:此句为一假设复句,故可排除C、D两项;“懂得很多好道理”与前面表示的是让步假设关系,用“即使”,故可排除A项。
答案:B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伊拉克军官一向美军使用自杀性爆炸行动,萨达姆 就追授这位军官两枚勋章。?
(2)这几年他 住在北京,没有到别的城市去过。?
(3)但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遍的实际生活 高、 强烈、 有集中性,因此就 带普遍性。(填同一字)?
A.随后 向来 更
B.随后 一向 越
C.随即 一向 更
D.随即 向来 越
解析:“随即”所表示的时间非常短促,有强调“立刻”的意思;“随后”则侧重表示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向来”和“一向”两词都可以用来说明行为状态从过去到现在都是这样,但是如果限定了时段,就只能用“一向”,不能用“向来”了。“更”和“越”都能表示程度深,但“越”表明程度因某一情况或时间的推移而加深;“更”用于比较两种或几种事物性质、状态的差别。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是不是国奥队强劲还未可知, 对手防线的弱不禁风是肯定的; “打烂篱笆墙”说明不了什么, 国奥小将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多次打烂过来自不同国家的“篱笆墙”。 这次主场迎战韩国队有所突破, ,一切侥幸都证明不了什么问题。?
A.但是 由于 因此 除非 那么
B.虽然 所以 因此 如果 那么
C.但是 所以 尽管 除非 否则
D.虽然 由于 尽管 如果 否则
解析:一、二分句间是转折关系,可排除B、D两项;第一、二句与第三句间是因果关系,可排除A项。C项逻辑上最为合理。
答案:C
4.下面这段话应选择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是( )
任何生物的活动都有时间上的周期性节奏, 宇宙飞船中宇航员的活动也要符合地球上昼夜循环的规律,白天工作,夜间休息, 他们在密闭舱里,没有习以为常的昼夜交替, 通过仪表和控制台使之同地球上生活的人的睡眠一致, 睡眠不好,他们会感到筋疲力尽, 无法完成宇航任务。?
A.当然 正如 如果 也就 由于 而
B.固然 那么 否则 也要 只有 就
C.既然 正如 如果 也就 由于 就
D.既然 那么 尽管 也要 否则 而
解析:可根据句间关系来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本题采用排除法是最为便捷的方法。比如最后一个空,前面表明“睡眠不好”的客观情况,后面是这种情况造成的结果,据此排除B项。C项“就”表述过于绝对,不合句意,据此可排除C项。A项,关联词语相互不搭配。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是虚心还是骄傲,不仅涉及思想作风问题,也关系到一个人能否进步,能否创新。
B.尽管红学界基本认为后40回是续貂之作,显然不会为此而贬损《红楼梦》的价值。
C.因为用了含铅量超标的柴油,汽车运行中故障频发,不但没省了钱,反倒污染了环境。
D.他之所以不辞而别的原因,婶婶心里清楚——丑娃不忍心让叔父撑着病身子去送他。
解析:B项,语句前后应为转折关系;C项,“反倒”与前文“不但”不搭配;D项,“之所以”不可与“原因”并用。
答案:A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是 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我 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 那是音乐、绘画 书籍。?
A.迷醉 不止 不管 还是
B.陶醉 不只 不管 还是
C.迷醉 不只 如果 或者
D.陶醉 不止 如果 或者
解析:“迷醉”,意为迷恋,陶醉;沉迷。“陶醉”,指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不只”,指不但,不仅。“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如果”表假设,“或者”表选择,二者不能搭配。
答案:A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建设文明寝室,首先要 文明寝室的量化指标,再按指标对学生寝室进行考评。?
(2)在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生命。但中国人民 、不屈不挠,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3)培养公民的法制观念是一个长期过程, 从学生时代就进行法制教育, 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A.确定 前仆后继 只有/才
B.决定 前仆后继 只要/就
C.确定 前赴后继 只有/才
D.决定 前赴后继 只要/就
解析:“确定”意为“明确而肯定”,“决定”意为“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根据与后文“量化指标”的搭配,(1)句只能用“确定”。(2)句中根据上文“无数英雄儿女献出了生命”,只能选“前仆后继”。(3)句中前后句之间的关系应为必要条件,所以选“只有/才”。
答案:A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只有养成了习惯,才是 的、自觉的行为,道德建设才会见到实效。?
(2)该校在培养音乐、美术、体育特长生方面有着 特点和 优势。?
(3)在评价标准上, 要看数字, 不能只看数字,要防止“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现象。?
A.稳固 明显/鲜明 虽然/但是
B.稳固 鲜明/明显 既/又
C.稳定 明显/鲜明 虽然/但是
D.稳定 鲜明/明显 既/又
解析:“稳固”指安稳而巩固;“稳定”指稳固安定,没有变动。“明显”指清楚地显露出来,容易让人看出或感觉到;“鲜明”指分明而确定,一点也不含糊。“虽然……但是……”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而“既……又……”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就(3)句来看不应该是转折关系。
答案:D
9.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语言的形式, ① 能是美的, ② 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 ③ 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 ④ 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 ⑤ 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 ⑥ 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① ② ③ ④ ⑤ ?
⑥ ?
解析:文段一共有四句话,首先要分割,分割开来之后可以得出各个分句的关系:第一句,因果倒装;第二句,因果;第三句,并列;第四句,转折。了解清楚了这些,关联词就很容易填写正确。
答案:①也 ②因为 ③所以 ④也 ⑤虽然 ⑥但
二、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2题。
文言之现代生命
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半功倍!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的会“时不我待”了!
10.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B.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因为它是体匿而性存。
C.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D.学习文言虽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但是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解析:A项,只是表明学习文言的态度,并非文言之现代生命。B项,前后两句说的是同一个现象,没有因果关系。D项,表明学习文言的态度,且不符合本文的主张。
答案:C
1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文言功不可没。
B.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C.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可见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D.信息时代,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养。
解析:B项,少了“几乎”一词,过于绝对。
答案:B
12.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其母体。
B.中华大家庭虽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但是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
C.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D.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就可以达到循序渐进,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的目的。
解析:D项,“循序渐进”是方法,而不是目的。
答案:D
课件18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