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第八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哈密市第八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6-30 11:4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密市第八高级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0分)
1.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众多的科学家参与其中并作出重要贡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尔文提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的尖端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了某种“影响”
B.鲍森·詹森认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温特提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是生长素并证明其化学本质是IAA
2.与农业生产上“瓜熟蒂落”现象最直接相关的植物激素是( )
① 生长素 ② 乙烯 ③ 赤霉素 ④ 脱落酸 ⑤ 细胞分裂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⑤
3.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合成部位的生长素含量往往低于积累部位的生长素含量
B.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C.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D.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与光照有关
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和赤霉素对茎的生长有协同作用
B.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苗尖端的极性运输,导致向光生长
C.萌发的种子中赤霉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
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叶片衰老
5.如下图所示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根和芽生长的生理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①代表的是根,②代表的是芽
B.图中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C.c~d段表示生长素对②的抑制作用在增强
D.图中c点对应浓度是②生长的最适浓度
6.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通过人工合成获得,也可从植物体内提取获得
B.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激素进行调节,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C.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效果稳定、无副作用,应大力推广
D.用低浓度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时常用沾蘸法处理插条
7.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调查跳蝻,用样方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平方米左右
C.调查蒲公英,要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和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8.欧洲穴兔新迁入澳大利亚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穴兔种群停止增长时,种群的增长倍数为0
B.人为一次性捕杀穴兔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穴兔的增长速率为0时,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D.穴兔种群的增长速率降低时,其种群数量随之下降
9.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另一些因素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是作用的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这些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C.传染病与病毒、细菌的传播能力有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与种群密度无关
10.如图表示种群的数量特征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和②分别是死亡率和出生率,属于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B.春节前后,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与③和④有关
C.⑤为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D.“全面放开三胎”政策可以影响⑥,但一般不会影响⑤
1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池塘里全部的鱼为一个种群 B.市场里全部的山羊为一个种群
C.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等位基因A、a称为种群的基因库 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2.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呈镶嵌分布
C.田间的玉米合理密植,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13.如图是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实验中常用的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装置利用了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
B.试管中的N可以是70%的酒精溶液,用于固定小动物
C.该装置通常用于采集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
D.实验中所获得的个体总数即为物种丰富度
14.水稻是重要粮食作物,福寿螺啃食水稻幼茎叶、稻飞虱以刺吸植株汁液危害水稻,是稻田常见的两种害虫。某地采用稻田养鸭的生态农业模式,能将它们的种群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稻生物群落除水稻外,还包括害虫、杂草等各种生物
B.通过稻田养鸭来控制福寿螺和稻飞虱数量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C.鸭子的存在增大了稻飞虱生存的环境阻力,也减缓了稻飞虱种内斗争
D.福寿螺和稻飞虱获取营养的途径不同,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15.甲、乙两玉米地,甲地因火灾导致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在收获玉米后弃耕(地表存在一些草本植物),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而形成灌木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B.两地群落的演替都会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加剧
C.在乙地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出现,草本逐渐消失
D.两地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
16.在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巨型管蠕虫,其体内的硫细菌占到体重的一半。巨型管蠕虫体色鲜红,是因为体内有一种特殊的血红蛋白,可以运输氧气供给自身和硫细菌。硫细菌利用氧气、硫化氢与CO 反应生成有机物,还能将有机物供应给巨型管蠕虫。在该生态系统中生存的动物多视觉退化,但是有感受红外线的能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硫细菌与硝化细菌都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
B.巨型管蠕虫和体内硫细菌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C.该生态系统是由硫细菌和巨型管蠕虫等生物所构成
D.从进化角度分析,动物多视觉退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7.环境中的汞、铅等重金属随食物、饮水进入生物体内,能够形成多种比较稳定的化合物,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某种重金属的浓度,结果如图。关于该生态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
B.该重金属在极地生态系统的生物体内也可检测到
C.该重金属可以通过食物链回归非生物环境
D.丁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18.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物链上植食、肉食动物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
B.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C.一条食物链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19.下图为某人工鱼塘中第二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字母代表能量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含水生植物和饵料中的部分能量
B.c表示用于第二营养级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C.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D.e/a表示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20.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可以是双向的
B.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中
C.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21.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绿色植物 B.B代表消费者
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
2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D.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进行都依赖于食物链和食物网
2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是非生物环境
B.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
C.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24.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质之一,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渐增强
B.—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D.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受到破坏后生态系统稳定性会下降
25.下列关于臭氧减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臭氧减少是地球上局部的生态环境问题
B.臭氧减少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和水产品损失
C.臭氧减少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
D.大量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共0分)
26.图甲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图乙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
(1)图乙中b侧生长素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a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____mol/L。
(2)某生物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顶端优势产生的机理,实验如下:将生长状况相同的某植物幼苗随机分为A、B、C、D四组。其中A组不作任何处理,B、C、D三组除去顶芽,C组再在去顶芽处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D组再_______(将实验操作补充完整)。将四组幼苗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记录侧芽的生长状况。预期______组侧芽不生长。上述生物小组的少数学生在实验中发现,C组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实验现象,分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27.研究机构对某草原的野兔进行了调查,下表表示通过某种方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的结果。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则该草原野兔的种群密度为______。若一部分被标记的野兔被狼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该调查方法称为______法。
(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
(3)如图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_______年,第8年时若调查鼠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_______相似。
(4)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_______,进而增加人口密度。
28.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_____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___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结构。
(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特征的有_____(填序号)。
①性别比例 ②迁入率 ③互利共生 ④物种丰富度 ⑤种群密度
(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6)假设蜘蛛所获得的能量中,1/3来自跳虫,2/3来自蝗虫。若蜘蛛的同化量增加a,至少需要消耗草的同化量为b,则a和b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________。
(7)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少,就不能充分利用牧草所能提供的能量;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就会造成草原的退化,这说明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29.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①②③④为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
(1)植物出现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原因是_____。植物的分布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其原因_____,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_____。(用数字作答)
(2)若地震损毁该栎林,随时间的推移该区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_____演替。
(3)现有4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麻风杆菌和宿主细胞,A、D生物对应的曲线分别是_____。图中④与②所示关系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
(4)若4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
(5)捕捞一个池塘里的某种鱼,应如何才能使效益最高?_____。
30.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入侵种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繁殖力和扩散能力,而且在入侵地缺乏天敌,因而生长迅速,导致本地物种衰退甚至消失。福寿螺于1981年引入中国,现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其活动范围比本地土田螺更大,在大多数水稻田及淡水流域都能看到,因取食水稻等植物而破坏极大。
(1)入侵种爆发时,种群增长曲线往往呈__________增长,从环境因素考虑,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入侵种的爆发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降低,群落发生__________演替。
(2)水稻田中水稻长势相同,因此水稻田群落_________(填“是”或“否”)存在垂直结构。稻田群落与周围山地群落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可反应其物种的__________不同,调查过程中体型较小的动物可使用_________装置进行分离。
(3)野外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由于福寿螺与本地田螺存在___________部分重叠,对本地田螺例如中华田螺的生存造成严重危害。在对福寿螺的治理上,除了常规的农药防治外,还可以在某些年进行旱地植物的轮种。旱地环境可有效降低福寿螺种群的__________,降低福寿螺的出生率并提高死亡率从而降低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D
4.B
5.C
6.B
7.B
8.C
9.B
10.D
11.D
12.C
13.D
14.D
15.D
16.C
17.B
18.A
19.D
20.B
21.D
22.C
23.C
24.A
25.B
26.(每空1分,共5分)
(1) 促进 10-8
(2) 在去顶芽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空白琼脂块) A、C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过低
27.(每空2分,共16分)
(1) 种群密度 144只/hm2 偏大 标记重捕
(2)8:9
(3) 10 C
(4)年龄结构
28.(每空1分,共10分)
(1) 生产者 二、三、四
(2) 大型真菌、跳虫 无机盐、CO2、H2O
(3)水平
(4)①②⑤
(5) c a-b
(6)b=50a/3
(7)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动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9(每空1分,共9分)
.(1) 光照强度 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 ②
(2)次生
(3) ③④ 寄生一般不会使宿主全部死亡
(4) ②④ 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食物制约而使种内斗争加剧),最后趋于稳定
(5)在K/2到K之间捕捞,捕捞后种群数量控制在K/2左右
30.(每空1分,共10分)
(1) “J”形(指数) 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没有敌害等 次生
(2) 是 丰富度 干漏斗分离
(3) 样方法 生态位 环境容纳量 种群密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