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训练19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老王看到我们非常惊讶,连忙把我们热情地拉到他家去。
B.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C.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当今大公司的发展战略,而企业兼并则是它们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的重要手段。
D.他制定五年的防护林规划,由于对这个地区复杂的气候、水文和植被情况没有掌握清楚,最后还是失败了。
解析:A项,“老王看到我们非常惊讶”有歧义,非常惊讶的可能是“我们”,也可能是“老王”。如果是“我们”,可改为“老王看到我们非常惊讶的样子”;如果是“老王”,可改为“老王看到我们后非常惊讶”。因为句子成分间存在着多样的意义关联,所以不同的关联搭配,就会形成不同的句意理解。B项,成分赘余,“的对象”和“面向”可删去一个。D项,“他制定五年的防护林规划”应是“他制定的五年防护林规划”,由于虚词“的”的移位,造成句意的不同。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痛打落水狗”是鲁迅先生向革命人民发出的彻底消灭敌人的战斗号召。
B.他没有听从导师的建议,对论文的观点加以修改,影响了论文的水平。
C.“有偿新闻”当受到严肃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
D.主管领导同意占用耕地建房要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解析:B项,“没有”管到哪里不明确,“对论文的观点加以修改”是导师的建议呢,还是他自作主张呢?不明确。C项,“这”指代不明,可以是指“有偿新闻”这种现象,也可以是指“‘有偿新闻’当受到严肃批评”这件事。D项,一种理解是主语是“主管领导”,“同意”是谓语,以下全是宾语;一种理解是“主管领导同意占用耕地建房”这件事是主语,以下的是谓语。按前一种理解,要处分的是“占用耕地建房”的人;按后一种理解,要处分的是“同意占用耕地建房”的主管领导。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上海交响乐乐迷中近六成的人士收入并不丰厚,难以承受百元甚至数百元的高价票。
B.本店热忱为各位旅客服务,购买车船、飞机、饭票者请到一楼服务台联系。
C.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D.在病中她仍没忘记被造反派抄去的她同“李先生”的300多封家信。
解析:B项,省略不当造成歧义,由于“车船”“飞机”后省略了“票”,容易使人产生误解。C项,词语的多义造成歧义,“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有时也可理解为“人死(婉辞)”。D项,介词选用不准确造成歧义,“被造反派抄去的”是“她”的家信和“李先生”的家信共300多封呢,还是“她”与“李先生”的往来家信300多封呢?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莲藕是有花植物中最古老的种属之一,现在就发现了一万万年前的侏罗纪的莲叶的化石。
B.新闻标题:“豆制品会长 不敢买豆腐。”
C.对王先生捐给村小学的十万元钱,村委委员中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
D.这段时间,患流感的同学很多,为了让同学们及时得到治疗,学校请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
解析:B项,随意使用简称造成歧义,“会长”是协会会长,还是豆制品质量差,会膨胀?所以不能随便使用简称,应将“豆制品会长”改为“豆制品协会会长”。C项,指代不明造成歧义,“这种主张”到底是指“接受”,还是“反对”,不清楚。D项,数量词作定语产生歧义,“三个”可以修饰医院也可以修饰医生,将“个”改成“位”或“所”即可消除歧义。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为了推动读好书,《中国青年报》文化生活部、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中华千字歌”征文活动。
B.对于这种盲目投资、虚掷钱财的行为,迄今在有些部门仍未得到制止。
C.使用300电话不需要专用的电话机,如果能牢记自己的卡号和密码,您可以不必随身携带300卡,因此它比磁卡和IC卡更加方便。
D.在滴水成冰的冬季,筑路大军冒着料峭的北风在工地上紧张地劳动着。
解析:A项,成分残缺,“推动读好书”的后面应有“的活动”作宾语;另外,“读好书”也有歧义,可理解成 “读内容好的书”,也可理解成“把书读好”。B项,滥用介词,“这种盲目投资、虚掷钱财的行为”应作主语,删去介词“对于”。D项,用词不当,“料峭”形容微寒,且多指春寒,而这里所说的是冬季。
答案:C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本书记载了小平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斗争业绩,刻画了他可敬、可爱的音容笑貌,再一次激起了人们对这位革命老前辈的深切怀念。
B.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然而,为了争权夺势,曹丕竟然不顾手足情,威逼曹植在七步之内吟成一首诗,否则“决不宽恕”。
C.澳大利亚人麦士几十年来在许许多多厕所的门上画了彩画,给人们增添了生活情趣。他去世后,群众虽然怀念他,但是艺术界却不把他列为艺术家。
D.这个观点,最近报刊上提出了一些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解析:A项,搭配不当,“可敬”不能修饰“音容笑貌”。C项,前后分句的主语不一致,“虽然”放在“群众”前。D项,表意不明,是认为“这个观点”正确,还是认为那些“异议”是正确的呢?
答案:B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B.很多人利用长假出游,怎样才能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有关部门对此作了相关提示。
C.伦敦奥运会即第三十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奥运会历届开幕式最节俭、安保规模最大、裁判争议最多的一次运动会。
D.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
解析:A项,“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有歧义;B项,否定不当,应删掉“不”字;C项,语序不当,“奥运会历届”应为“历届奥运会”。
答案:D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京广高铁北京至郑州段的开通运营及全线的贯通,对于缓解京广铁路通道运输能力紧张局面,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短沿线城市间时空距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人社部专家表示,要积极探索和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实行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双轨制导致的养老金待遇不公平。
C.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D.结束瑞典之行回国后的莫言保持一贯的低调,近期又消失在公众视野之中,但是围绕着他的话题却仍然没有消停的迹象。
解析:A项语序不当,并列分句的顺序应为“对于缩短沿线城市间时空距离,缓解京广铁路通道运输能力紧张局面,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B项成分残缺,在“不公平”后加“问题”;C项“看了十天的报纸”有歧义,是指“最近十天的报纸,还是看的时间是十天”,不明确。
答案:D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日本政府自从悍然宣布购买钓鱼岛以来,中国各地爱国民众以不同的方式对日本政府的丑恶行径予以强烈的谴责和声讨。
B.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出神秘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C.像《 ××好声音》这类“零门槛”的节目,让拥有音乐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一展歌喉享受舞台,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相信梦想勇于追求,敢于创造奇迹。
D.在灾难性地震发生后,虽然东京陷入交通瘫痪,通讯不畅,但人员的避难和疏散过程并未造成伤亡和明显混乱。
解析:A项语序不当,“日本政府”应移到“自从”之后;B项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是“采取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和陌生化的处理”;D项成分残缺,应在“通讯不畅”后加“的局面”,“但人员的避难和疏散过程并未造成伤亡和明显混乱”一句并列结构有歧义。
答案:C
二、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2题。
国学热中的大众心态
贾秀云
近年来,国学逐渐走热。国学热一方面表现为学者们对国学的热烈讨论,一时出现百家争鸣的景象。国学热另一方面的表现是大众对国学的热情不断增加,从电视里的国学节目广受欢迎到各类国学研修班纷纷走俏,都表明国学已经走出书斋,对大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大。大众为何对国学充满热情?探讨国学热中的大众心态,对于更好地促进国学研究颇有意义。而国学热中的大众心态,一些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国学囊括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精华,其中的许多内容涉及修身养性的方法、为人处世的哲理、成就大业的路径等,反映了先哲们对人生的种种体悟,蕴含着超越时空的智慧。这些智慧,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曾经对国学持否定态度,普通大众对国学比较陌生。但随着学者们对国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国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渴望得到国学中所蕴含的智慧的滋养。
其次,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不只是因为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还因为国学中蕴含着传统美德。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有的人精神世界空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道德领域的这些问题引起了大众对传统美德的关注和期待,希望用传统的仁爱、宽容、知礼、孝敬等美德来纠正当下道德领域的一些偏差。
最后是对儒雅风度的向往。儒雅风度是中国传统社会对男子形象的重要审美要求。男子不仅要相貌堂堂、威仪赫赫,而且要学识渊博、能力出众,品德高尚、谦和温润。关于女子,“窈窕淑女”则是一个理想形象。这种审美要求对于当下的人们依然具有导向作用。比如,当今社会,企业家最不愿意听到的是“暴发户”这个称号,而对“儒商”这样的评价都会欣然接受。人们相信,懂一点国学可以培养自己的儒雅风度。这是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的重要原因。
国学热中大众的这些心态,对于国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国学研究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唯有如此才能打开国学研究的新局面。无论是对中华智慧的渴求,还是对传统美德的期待、对儒雅风度的向往,其实都反映出当前大众的一种需求。国学能不能继续吸引大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学能否满足大众的需求。如果国学研究不关注现实问题,不满足社会需求,不能把国学与现实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国学不可能长期热下去。对于国学研究,胡适曾提出“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思路,这对于当下的国学研究仍然有启发。
另一方面,国学研究的成果应该更多走向大众。目前,国学热一个层面是在学术圈,一个层面是在普通大众。这两个层面有沟通、有联系,但显然还不够,国学研究的成果并没有很好地走向大众,致使国学热中出现一些乱象。国学研究的成果要走向大众,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从事国学研究的学者要愿意并善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大众。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不仅要给学术界看,还要给普通大众看,应该追求学术性和普及性的统一。当然,要把研究成果普及给大众,还有一个“善于”的问题。在这方面,除了学者的努力,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推动,这也可以说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内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关于原文前四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国学博大精深,人们逐渐意识到其中所蕴含的先哲们的智慧的重要性,对中华智慧的渴求,使得国学走热。
B.当前经济发展较快,但道德观念中的一些境遇令人困扰不安,这引起人们禁不住开始关注传统道德,进而助推国学走热。
C.探讨当前人们对国学充满热情的原因,无疑可以对研究我国博大精深的国学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D.中国传统社会注重个人形象的审美要求,而国学中的一些知识无疑可以培养自己的儒雅风度,这是当前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解析:D项,原文为“这是大众对国学充满热情的重要原因”,“重要原因”不等于“最为重要的原因”。
答案:D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胡适提出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国学研究思路实际上就是强调国学研究应该关照现实问题,国学与现实生活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学的良性持续发展。
B.国学研究的成果要走向大众,不仅需要研究者把研究成果普及给大众,追求学术性和普及性的统一,更需要相关部门的推动。
C.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些领域出现的道德精神层面上的失范,这使得当前大众对以国学中的传统美德纠偏道德失范的期待变得强烈。
D.当前国学的研究更多地还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而与普通大众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还远远不够,导致国学热中出现了一些乱象。
解析:B项,原文中两个方面是并列关系,而此处为递进关系,不符合原文意思。
答案:B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于接受“儒商”的评价而不愿听到“暴发户”的称号,是中国传统社会对个人形象作出重要审美要求这一观念的延续与体现。
B.无论是大众对国学的热情不断增加,还是学者们对国学的热烈讨论,都是推动国学逐渐走热的原因。
C.普通大众能够由对国学比较陌生到开始重新认识到国学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并渴望得到其中超越时空的智慧,这与学者们对国学的研究分不开。
D.如果要打开国学研究的新局面,让国学热持续地热下去,那么国学的研究就必须关注现实问题,就必须满足大众的需求。
解析:B项,不是原因,而是国学逐渐走热的表现。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