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11.短文二篇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11.短文二篇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9 20:4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时 教 案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课题 11.短文二篇 周次
课时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习利用课文注释来理解文言文的读书方法。 2.能体会到一些词语的妙处。 3.领悟作者陶醉于山水美景的自得之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能体会到一些词语的妙处。 2.领悟作者陶醉于山水美景的自得之情。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二次备课及双边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面对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老师想起了很多诗句,比如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落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誉为“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它就是《答谢中书书》。 二、感知山川之美 1.请同学们一边看课文注释一边翻译,自己不会翻译的或把握不准的字词和句子请做好标记,等下拿出来讨论。 2.请同学们讨论刚才做好标记的字词或句子,讨论不出来的大胆举手问老师。 3.全班齐读一遍后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哪些景物?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山峰(高),流水(清澈),石壁(色彩斑斓),树林(青翠),竹子(鲜嫩),猿鸟(自由),沉鳞(欢快)。 4.思考:课文最后两句是描述还是议论抒情? 明确:最后两句是议论抒情。 三、品味山川之美 1.请同学们细细品味刚才所说的描述文字,对文中的一些句子进行赏析评说,采用下列的句式“这里有 ________之美,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 例如: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清澈的溪流可以看到底部。 2.让学生对以下两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将原文中的加点字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啼鸣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跳跃 四、探究作者情怀 1.思考:这篇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屏显)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逃入山林,在美好的自然景物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常常在文章、书信中描山绘水,表明自己的喜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的作者陶弘景就是这样一位隐逸在山水中的文人雅士,那么作者在文章中到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 明确: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陶醉于山水美景的自得之情。 2.再次朗读全文,争取当堂背诵。 五. 悟情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明确:“实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蕴丰。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六、诵经典这样美的景色,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文章,我们一定要背下来.七. 写美文将文中写景句子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答谢中书书总领: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写景:四时之景 晨昏之景抒怀:欲界仙都 与其奇者 总的来说,本课教学设计在继承了文言文教学优秀传统、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又重点在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实现了突破和创新。
课 时 教 案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课题 11.短文二篇 周次
课时 第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 3.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积累文言知识。 2、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二次备课及双边活动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直接关注文本。二、初读感知1.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此文写于元丰六年,流放生活中又有怎样独特的体验。2、学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通过默读,解决字音疑难,为学生解读文本扫除障碍。三、解读记叙1. 学生朗读课文,关注记叙部分,寻找信息。明确: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夜游的原因2.读记叙部分,解决疑难字词、疏通文意,把握情绪变化。明确: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的快乐一点。“念”要拖长,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设计意图:本文篇幅短小,前三句浅显易懂,引导学生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关注记叙部分,在朗读中把握内容和情感。三、细读写景1.学生读写景部分,疏通文意。明确:理解句意,读出心无杂念的宁静,“盖”要拉长。2.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写景的妙处。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喻成积水空明,把竹柏喻成藻荇交横。作者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透明,澄澈,令人神往。全文无一个“月”字,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有动有静,动中愈见静。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3.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描绘承天寺的月夜景色。明确: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示例:在皓月照耀下,庭院里自上而下,都洒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漂浮游荡。清风拂来,树影婆娑、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的恍如仙境。”设计意图:从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写景文字的妙处,初步体会其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心境。四、品读情怀1. 朗读抒情议论句。2. 质疑问句理解,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明确: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3. “闲人”为何重读,怎样理解?明确: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文本,体会作者的独特心境,提高欣赏文言文的品味。五、熟读成诵:通过自由读、齐读等方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设计意图:对文言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六、作业设计:推荐阅读《水调歌头》、林语堂《苏东坡传》。设计意图: 推荐阅读文本,开阔学生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积累。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月夜出游 寻友赏月月夜赏景 空灵清澈月夜感慨 乐观心态闲人雅志 豁达之风 教学时既要完成文言文词语教学任务,又要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蕴含在文章之中的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设计者如果想突破常规,有所创新,就须在教学设计上下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