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2、探讨深意,学习驳论。
3、揣摩语言,理解深层含义,体味语言特点。
学习关键:
1、学习驳论的论证方法。
2、揣摩语句,理解深层含义。
学法指导:这节课从写法入手,首先在整体感知,初步了解的基础上,理解驳论文的思维流程,深层探讨课文内容,体会驳论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最后总结列出提纲。通过朗读去感知、领悟、理解,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对文中的关键语句,用品读法品味其思想内涵以及作者杂文语言的特点。
学习过程:
—、预习平台
1、走近鲁迅(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知识及我们学过的作品写在下面。)
2、积累字词(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并写在下面。)
3、文中运用了很多难以理解的词语、句子,请你找出来写在下面,查资料弄懂它们的意思,解决不了的做好标记。
4、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辱,“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5、知识链接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分为立论和驳论。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但从广义上来看,又是杂文,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语言风格: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彩浓。
二、学习新课,深入理解
(一)自由朗读,体会语气
1、联系前面学过议论文中设问句的用法知识,谈谈在看课文后,从标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从本文来看,你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 、分段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分段是否合理,边读边体会文章中作者的语气。
(二)、分析内容,学习驳论方法
1、读完课文后,你认为对方的观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
2、与前面的文章相比,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特色?
3、所谓“驳论":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分析,指其错误或偏激等。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
4、鲁迅怎样看待对方的这个观点、论据及其对方的论证的?
5、接下来鲁迅亮出了自己怎样的观点?依据是什么?
6、作者在文章结尾得出结论,他提出判断自信力有无的标准是什么?
(三)学习总结、理清思路
根据以上学习的内容,请你完成下表:
1、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1、2)
a论据①两年前: ②不久: ③现在:
b论点:
2、直接反驳(3—5)a失掉的是 b发展着
3、间接反驳(6--8)a论点 b论据
4、结论:
(四)研讨探究,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根据美称写出鸟的名字:
灭鼠专家——( )、森林大夫——( )、特种通讯兵——( )。
2、以上这些是人们给鸟特定的名称,那么文中“中国的脊梁”指的是哪些人?
3、做课后练习二,掌握语言的指代作用。
(五)研读课文,体味讽刺意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研读第一段,体味其中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它们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揣摩“自欺力”、“他信力”造语的新奇.
3、读第八段,品味“……一面总在被摧残,……那简直是污蔑”句中“总”和“简直”的表达作用。
(六)联系实际,回顾反思
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呢,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人们”,在上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说一段话,作一番介绍。
(七)质疑讨论
1、翻开你预习平台中标记的内容,看都解决了吗?如果有没解决的,先小组讨论,再解决不了的我们共同讨论。
2、这篇课文学到现在,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先小组讨论,再解决不了的我们共同讨论。
(八)收获平台:学完本文你觉得你收获了什么,请写下来吧!
三、达标检测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 》,这篇文章是作者批驳( )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 )而写的,本文用( )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 )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说理全面,深刻有力。
2、根据拼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Kuāng( )骗 诬mie( ) 慨叹( ) 省悟( )
3、解释词语
怀古伤今:
诓骗:
自欺欺人:
4、70年后的今天,假使让你站在当今历史的高度,用具体的事例驳斥对方的谬论,你将选出那几个事例?请写出2-5个。
5、想一想,历史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中国的脊梁”?写一篇表达自己感悟的短文,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