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河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
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三则:“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无论是冯延巳词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还是秦观词中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无不表现出强烈的“我之色彩”。而“无我之境”则不同,不管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是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其中都看不到“我”;或者换句话说,“我”似乎都已消失在“物”之中、被彻底“物化”了,从而进入了“无我”状态。所以,王国维说“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1)二者都是从“我”与“物”的关系来说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境界之中,“我”与“物”的强弱关系有所不同。
在“有我之境”中,“我”的主体意识偏强,而“物”的客观状态偏弱。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中的所有客观“物”象,无不渗透着“我”的强烈的主观情绪。可以这样说,“有我之境”就是“物”的“我化”,可以叫做“我化之境”。而“无我之境”呢,其中的“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
中国诗歌向来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关雎序》),王国维自己也曾说,“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文学小言》)。既然“情动于中”,既然是“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这其中便是有“我”,只不过在“无我之境”中,作为“我”的主体意识不是那么的突出和强烈罢了。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诗中作为“我”的主体意识似乎已然隐退,而作为“物”的客观状态却得到最大的自然呈现。所以,“无我之境”乃是“我”的“物化”,可以称作“物化之境”。
深刻影响了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其《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有一段话更能说明“无我之境”产生的这种审美心理状态:“按一句有意味的德国成语来说,就是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存在而没有觉知这对象的人了,所以人们不能再把直观者和直观分开来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一了;这同时即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觉景象所充满,所占据。”
这就是“我”化于“物”的“无我之境”,是一种“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
(2)二者都是超越于世俗功利之上的审美境界。
对于“有我之境”很多人都有误解!比如叶嘉莹先生说:“‘有我之境’原来乃是指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对立之利害关系时之境界。”(《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当“我”与“物”之间存在对立的利害关系时,就不是理想的审美状态,而是现实的功利状态。“有我之境”中尽管有“我”,有强烈的“我”的主体意识,但这个“我”不是现实的“利欲之我”,而是审美的“有情之我”。正因如此,朱光潜先生用近代美学中的“移情说”来解释“有我之境”,并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其实就是“同物之境”。他说:“‘移情作用’的发生是由于我在凝神观照事物时,霎时间由于物我两忘而至物我同一,于是以在我的情趣移注于物,换句话说,移情作用就是‘死物的生命化’或是‘无情事物的有情化’。”(《诗论》)朱先生的观点,切中肯綮,他提出的“同物之境”,就是因为看到了王国维“有我之境”中“有情之我”的和谐的审美状态,而不是“利欲之我”的对立的功利状态。
(3)二者没有难易之别、高下之分。
有些人根据王国维所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便认为“无我之境”的创造要难于“有我之境”,而在美学品格上,也以为“无我之境”要高于“有我之境”。这实在是对王国维绝大的误解!如我上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是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境界。在审美超功利的层面,前者以“有情之我”浸染“客观之物”,达到“物”的“有情化”、“生命化”——也即“我化”,最终实现“物”合于“我”,乃至“物”“我”同一;后者的“无我”,也即庄子的“忘我”、“丧我”。相对于“有我之境”的“物”合于“我”,“无我之境”是一个“我”合于“物”的过程,但最终所臻之境,仍然也是“物”“我”的同一。正因为如此,王国维认为诗词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无我之境”(如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还是“有我之境”(如李后主之“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都能给人以审美的享受,都能“使吾人离生活之欲而入于纯粹之知识者(人生之真理)”(《红楼梦评论》),从而真正实现人生的慰藉与安顿。
(选自《朱子辉谈〈人间词话〉》有删改)
材料二: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这两种境界作为中西思想全面碰撞融汇时期的美学理论成果,这位国学大师以“境界”统筹他的诗学,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化诗论方式,吸纳西方大哲如康德、叔本华的哲学。同时,当中国传统思想面临西方哲学大洗牌时,作为中国文化担当者——王国维,犹能固守中国传统的诗论方式,径直延续了中国固有的诗话。因而后人剖析王国维的“境界说”这一美学观点,我们既可以看到近代国学是如何转型并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又有助于“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的勃兴。
(选自《浅析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和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国维说“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是说“无我之境”是只有“物”而没有“我”,“我”是不存在的。
B.作者不赞同叶嘉莹先生“‘有我之境’原来乃是指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物有某种对立之利害关系时之境界。”这一说法,认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都是超越于世俗功利之上的审美境界。
C.材料一举朱光潜先生用近代美学中的“移情说”来解释“有我之境”之例,是为了与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形成对比,判断正误。
D.王国维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可见,“无我之境”在美学品格上要高于“有我之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审美功能,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王国维的“境界说”这一美学观点,中国诗歌发展不受其他任何思想影响,都具有“中国特色”,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
C.秦观词中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无不表现出强烈的“我之色彩”。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丰富的营养。
D.中国诗歌向来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材料中的“物化之境”是“我”化于“物”的“无我之境”,是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是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境界”的一项是( )(3分)
A.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B.使吾人离生活之欲而入于纯粹之知识者(人生之真理)——《红楼梦评论》
C.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也。——王国维
D.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冯友兰人生四境界。
4、请借鉴鲁迅《拿来主义》中的观点,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如何进行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分)
5、请运用文本一中的观点分析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魔笛之声
【前苏联】彼得·基朵夫
(1)我童年时代居住的小村庄隐没在无边的库伦达草原上,距离热闹的城市有几百俄里远。如果那里出现一个陌生人,就会成为一件大事,村民们将会长时间地对他评头论足。战后来到我们村庄的特罗萨大叔,是一个身体瘦弱又残疾的战士,他满是皱纹的脸上,有两只蓝得出奇,蓝得像阳春的天空似的眼睛。
(2)听说,他的故乡在库尔斯克近郊,那儿被德国人烧得瓦片无存,他的父母也音信皆无。他的战友,我们村里的尼可拉伊收留了这位残疾战士,于是特罗萨大叔就住在他家里了。
(3)他当了集体农庄的牧牛人。一天早上,我们全村人都被一种奇怪的、从未听到过的声音唤醒了。无拘无束的悦耳的旋律,在深蓝的空中飘荡,忽高忽低,若隐若现……连大嗓门的雄鸡都惊得停止了打鸣,椋鸟也改变了它们的曲调,随声伴唱起来。村里的大娘们觉得奇怪,跑到门外来瞧。只见特罗萨大叔面带自豪,大步流星地在村里大道上走着,他仰着头,在吹一支用直直的牛角做成的长笛。笛声时而漫长时而洪亮,时而像春天的溪水一样细碎而温柔。
(4)不久,全村人都听惯了这清晨的笛声。黎明,它唤醒了农妇们,那些被繁重的劳动和过多的忧虑压得经常愁眉苦脸的女人们,现在都会对特罗萨大叔微笑。
(5)母牛更是叫人难以理解。以前的牧牛人要费很大劲,才能把牛群从村里赶到村外去——放大炮般抽得山响的鞭子,抽得母牛时常闯入人家的院子和菜园。现在,牛群却自己走出大门,规规矩矩地跟在特罗萨大叔后面,顺从地走向田野,就像一支在统帅率领下的有犄角的军队。
(6)不少人感到这件事不可思议,我们这些小孩子也都十分惊讶。
(7)“大叔,牛会听音乐吗?”我们问特罗萨大叔。
(8)“当然,”他不动声色地回答,“我的牧笛可不是普通的笛子,这是一支魔笛。”
(9)“魔笛?”我们半信半疑。
(10)“唉,你们要是不信,那就在明天太阳出来之前,到阿尼辛池塘边去看看!我让你们看见比这还要奇怪的事儿……”
(11)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到池塘边去了。特罗萨大叔已经等在那里。
(12)阿尼辛池塘的边上,长满了绿色的浮萍,那里的水颜色很深,却是透明的,很像黑色的玻璃。宽大的睡莲叶子浮在黑乎乎的水面上,像缝上去的大补丁。
(13)一阵微风吹来,池塘中起了涟漪,睡莲的叶子在水上噼噼啪啪地拍起了巴掌;一条凶猛狗鱼的身影,在水深处一闪而过;一条极小的小鳊鱼掉在叶子上,打了几个挺儿,翻了几个跟头,又重新扑通一声落回水里……稍扁的火红的太阳,从地平线下冒了出来,开始缓缓地上升。就在这一刹那,奇迹发生了。
(14)“你们瞧着,我一吹魔笛,睡莲花就开了!”特罗萨大叔郑重其事地说。
(15)清脆的牧笛声,惊破了清晨的寂静,周围睡梦中的世界一下子苏醒了,从草原上发出了自由而奔放的悦耳声音;看上去卷得紧紧的褐色睡莲花蕾开始绽裂、蠕动——活像在起飞之前舒展翅膀的金龟子。我们眼看着睡莲慢悠悠地开了:从花蕾里,先露出耀眼的洁白色,然后伸出了晶莹的花瓣。阳光射过它们,变成了浅粉色。
(16)这奇迹,并非梦境中的童话,使我们像着了迷似的呆立在池边。牧牛人还在继续吹魔笛,把他那做工粗糙的牛角笛子,时而放得很低,时而举向天空。他脸上的那双水汪汪的眼睛,蓝得像矢车菊。我们忽然发现我们的特罗萨大叔还非常年轻,只是被战争折磨得憔悴不堪,面目全非了……
(17)打那以后,已经过去了许多年。我早已识破了特罗萨大叔的魔法:我从知识性读物里知道,睡莲有一个有趣的特点——总是在同一个时间开放,早上6点开,晚上7点钟闭合。
(18)是的,童话里才有奇迹。但是,在我的童年时代,残疾牧牛人用粗糙的魔笛吹出的那个童话,至今还活在我的心中。直到今天,我还能在想象中看见草原上那个愉快的早晨,睡莲的花,在黑黝黝的水面上缓缓地展开,活像夜空里逐渐明晰的硕大的白色星辰,只是在草原上才有那样的星辰。
(19)我不知道,会不会还有某个人跟睡莲花一样,用他纯洁的、充满朝气的心,迎着我的童话开放……
(《文苑·经典美文》2016.5,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运用倒叙,从童年写起,将故事情节娓娓道来,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B.第(5)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用“统帅”“率领”“军队”等庄重的大词来描写特罗萨大叔以及他牧放的牛群,生动而又不失严肃地写出了牛群规矩有序的情形,从而表现悦耳笛声的魔力。
C.全文细致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既表明特罗萨大叔保持美好人性的难能可贵,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所带来的伤害的控诉。
D.小说的结尾,作者看似提出了一个问题,其实答案是肯定的,作者认为无论在哪种环境下,都会有美好的人性存在。
7、第(1)段和第(16)段,两次写到特罗萨大叔的“眼睛”,联系上下文,体会这种聚焦描写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运用“成年的我”与“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运用这两种视角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小题。
材料一:
是时,魏王泰礼秩如嫡,群臣未敢谏。……遂良曰:“今四方仰德,谁弗率者?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帝尝怪:“舜造漆器禹雕其俎谏者十余不止小物何必尔邪?”遂良曰:“雕琢害力农,纂绣伤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也。漆器不止,必金为之,金又不止,必玉为之,故谏者救其源,不使得开。及夫横流,则无复事矣。”帝咨美之。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褚遂良》)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曰:“汉、晋以来,诸王皆为树置失宜,不预立定分,以至于灭亡。人主熟知其然,但溺于私爱,故前车既覆而后车不改辙也。今诸王承宠遇之恩有过厚者,臣之愚虑,不惟虑其恃恩骄矜也。昔魏武帝宠树陈思,及文帝即位,防守禁闭,有同狱囚,以先帝加恩太多,故嗣王从而畏之也。此则武帝之宠陈思,适所以苦之也。且帝子何患不富贵,身食大国,封户不少,好衣美食之外,更何所须?而每年别加优赐,曾无纪极。俚语曰:‘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言自然也。今陛下以大圣创业,岂惟处置见在子弟而已,当须制长久之法,使万代遵行。”疏奏,太宗甚嘉之,赐物百段。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孙伏伽,贝州武城人。仕隋,以小史累劳补万年县法曹。高祖武德初,上言三事。初,帝受禅,伏伽最先谏,帝欲尽下情,故不次见拔,以示群臣。是时,军兴赋敛重,伏伽数请厘损。帝语裴寂曰:“平乱责武臣,守成责儒臣,虚心尽下,冀闻嘉言。若李纲、孙伏伽可谓谊臣矣。俯首噤默,岂朕所望哉?”东都平,大赦天下,又欲责贼支党,悉流徙恶地。伏伽谏曰:“臣闻王者无戏言,今四方已定,法者陛下自作,须自守之,使天下百姓信而畏也。自为无信,欲人之信,岂可得哉?臣愚以为贼党于赦当免者,宜一切加原,则天下幸甚。”又表置谏官。帝皆钦纳。
节选自《新唐书·孙伏伽传》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舜A造B漆C器D禹E雕F其G俎H谏I者J十K余L不M止N小O物P何Q必R尔S邪?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贞观是年号,从汉武帝开始,历代帝王会给自己确定一个年号,有些帝王只有一个年号,有些则有多个。
B.“以”指由于,与《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以”意思不相同。
C.“患”指祸患,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的“患”意思相同。
D.“恶”指“偏远的”,与《逍遥游》中“彼且恶乎待哉?”的“恶”意思不同。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褚遂良作为谏官,在其他大臣们都不敢谏言时,勇于进言规劝,唐太宗很受触动,深表赞同。
B.马周关于封侯权利分配问题叙述详尽,贯穿古今,向皇帝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得到了太宗的赞赏。
C.唐武德年间,战事不断,赋税繁重,百姓苦不堪言,孙伏伽为民请命,多次请求整治裁减;高祖不仅予以采纳,还夸他为谊臣。
D.孙伏伽认为法令是陛下自己制定的,必须自己先遵守它,才能让天下百姓信服且敬畏。他认为那些按赦令应当赦免的贼党,应当一律加以原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则武帝之宠陈思,适所以苦之也。
(2)帝欲尽下情,故不次见拔,以示群臣。
13、唐朝的兴盛离不开文人谏诤,请根据材料分别概括谏臣褚遂良、马周、孙伏伽的谏言。(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牡丹
(唐)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①,因何重有武陵期②。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注〗:
①巫峡散:典出于战国楚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的故事。
②武陵期:指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意外发现桃花源仙境和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唐人多把武陵渔人和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见王涣《惘怅诗》。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诗中“唯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写出诗人赏花之细心。
B.白诗用“衰红”描写牡丹花,用词准确、形象;薛诗以“馨香”、“不语”刻画牡丹形象,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
C.薛诗首句从去年与牡丹的相聚落笔,把人世间的深厚情谊浓缩在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
D.两首诗都文气跌宕回环,语意层层深入,构思新颖纤巧,独具艺术风采。
15、两首诗同写牡丹花,但思想情感却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是描绘音乐,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乐曲的激越雄壮,而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助具体形象,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箫声的凄凉幽怨,使人如闻其声,凄然泪下。
(2)被贬文人的三种人生境界,第一境之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人生迷茫,不知前路几何;第二境之屈原《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坚定,这是一份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第三境之苏轼《定风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要泰然处之的乐观豁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云南玉溪禄充,被上天宠溺着,三面环山一面朝湖,依山临水,蕴天地之灵气,聚万物之精华,使这方水土物华天宝、①,留下“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美誉。景区内的麒麟山气势雄伟,有的说麒麟山是禄充的神山,有的说麒麟山是禄充的风水宝地,有的说麒麟山就是禄充的象征…….我对笔架山②,它因山形如笔架而得名,是禄充风景区的灵魂所在。山如其名,她天生丽质,兼女子的娟秀、文人的灵气于一身,是天水之崖温柔的一抹,是尘世之中避难的心岛。“青峰远峙入湖清,秀骨嶙峋净若莹。”楚图南先生赠题“仙海蓬莱”,真是③。湖光千顷碧,山色四围青,山融水色,风月双清。禄充的山水,就这样尽得超凡脱俗之妙,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禄充看一看,走一走,感受下她的清雅秀丽,古朴醇厚。但我要提醒每一位旅游者:文明旅游,让美丽风景与文明同行。不仅文明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更是丈量自身行为规范的尺度。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与原文“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的美誉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
C.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根据经典的记载,中国栽培菊花历史已有3000多年。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瓣、重瓣,扁形、球形等;①,可分为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等;根据花径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如此,有些菊花还可食用,可冲饮,可入药。如果从花类的中药里选出一种有“灭火器”之称的,②。清代药学专著《本草正义》中记载“凡花皆主宣扬疏泄,独菊花则摄纳下降,能平肝火。”中医认为肝为刚脏,主升主动,内寄相火,所以平肝火的花类中药必须是有降下作用的。
中医认为菊花还有一定的降压功效,尤其对于肝阳上亢导致的高血压病患者,喝菊花茶可以有效缓解其头昏脑涨和肝气郁滞的临床症状,然而许多高血压患者不知道喝菊花茶有9大禁忌,不乏出现喝了菊花茶拉肚子的现象,所以③,平肝降压。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菊花”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35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2022年热播的韩剧《什么都不想做》的第一集里,由金雪炫饰演的李夏天,在职场上遭遇了项目被抢、上级PUA、同事挤兑,在亲密关系里遭遇了母亲去世、哥哥窝囊、男友分手,短时间内的人生冲击让她变得麻木而机械。就这样,在一次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上班路上偶然见到的花瓣和春景,她清醒了,反省了自己的人生,觉得人生不该如此,于是在公司群里揭穿上司真面目,裸辞来到乡村,开启了‘躺平’生活。
材料二:
西西弗斯触怒了天神宙斯,于是宙斯决定要给他一个简单粗暴而又严酷无情的惩罚:把一块巨石从山脚推到山顶,但巨石被施了咒语,一旦推到山顶,它就会自动滚下山。于是,西西弗斯日复一日将巨石推向山顶,又亲眼看着巨石滚下山去。于是,他只能不断重复这项工作,直到永远。虽然一切都是徒劳的,但西西弗斯拒绝躺平,一直精神焕发地去推动这块石头。
“‘躺平’”,已成为当下的网络流行词,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宁河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0分)
1.选B。A选项材料一第(1)点中说“无我之境”呢,其中的“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根据原文,选项中没有“我”,“我”是不存在的,属于曲解文意。
C选项,作者引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是为了论证“有我之境”中尽管有“我”,有强烈的“我”的主体意识,但这个“我”不是现实的“利欲之我”,而是审美的“有情之我”。并没有与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形成对比。
D选项,材料一最后一段“这实在是对王国维绝大的误解!”这指的是前文有些人根据王国维所说得出“无我之境”的创造要难于“有我之境”,而在美学品格上,也以为“无我之境”要高于“有我之境”,误解二字说明作者认为这些人的理解有误,所以选项中可见前后的内容没有必然性。
2.答案:B 中国诗歌发展不受其他任何思想影响错误,材料二原文“吸纳了西方大哲如康德、叔本华的哲学”一句说明受西方哲学思想深刻的影响。
3.选D。这是冯友兰人生四境界中的道德境界。材料一第(3)点中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是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境界。而冯友兰人生四境界中的道德境界,虽不为个人利益做事,但却是为社会利益做事,不是超越世俗功利的审美境界。
4.(5分)(1)继承、借鉴中国古典诗论并创造性地加以阐发。
(2)批判、完善前人诗论中的观点。
(3)继承中国古典诗论的方式,吸纳西方诗论并加以创造性地转化。
(4)既要守住中国传统诗论方式,又要寻求古典诗论与当下审美需求的契合,推动“中国特色”美学思想的勃兴。(答对一点2分,答对2点4分,答对3点5分)
5.(6分)这是“无我之境”。
(1)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就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意思就是说,审美主体“我”已经物化了,不再带有我的意志或情绪去观照外物了。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句话浑然天成,审美主体“我”的主体意识似乎已然隐退,基本感受不到诗人的情绪,“明月,松,清泉,石”这些景作为物的客观状态得到了最大程度地自然呈现,达到物我同一,诗人的心境美与自然美完美合一的审美境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5分)
6.B
解析:B该句用“统帅”“率领”“军队”等庄重的大词来描写特罗萨大叔以及他牧放的牛群,生动而又不失严肃地写出了牛群规矩有序的情形,体现了人们对特罗萨大叔牧放时的牛群与别人牧放时牛群的变化的难以理解与不可思议。A.本文并非倒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先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C.本文对战争场面并无细致描写,细致描写的是田园牧歌的村庄生活,烘托了特罗萨大叔为“我”带来的童话般的童年D.此分析于文无据。作者要表达的是美好人性的启迪和感染,而非认为人性美好处处都在。
7.(6分)①人物形象的塑造。两处写“眼睛”,分别以“阳春的天空”和“矢车菊”作比,都突出了特罗萨大叔眼睛的“蓝”,给人以明亮、美好的感觉,表现人物内心的纯粹、阳光,充满朝气和希望;②前后照应。联系战争给他带来身体其他地方的伤害与他战后的乐观与纯洁;③揭示主旨。控诉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又赞美了特罗萨大叔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每个点2分,意近即可。)
8.(6分)本题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
第一层:能准确分析两种视角在文本中的作用,并归纳妙处。(6—5分)
示例1:①本文在描写特罗萨大叔魔笛的魔法时,运用了“童年的我”视角,表现了孩子们眼中魔笛的各种神奇魔力,在孩子们的心中简直是一则美不胜收的“童话”,让孩子们信以为真佩服之极;②写识破了当年特罗萨大叔魔法的真相以及感受时,却用了“成年的我”视角,真诚地表达了“我”对特罗萨大叔当年用魔笛给村人和孩子们带来美好与神秘的赞美和感叹。③交替运用两种叙述视角,很好地还原了孩童时的真实想法与感受,也易于以成年人的理智抒发情感,也能更好地触发读者的反思。
示例2:①本文在回忆魔笛的魔法表现时,似乎了回到了当时的现场,真切地写出了孩子们眼中魔笛的神奇,以至于大家“像着了迷似的呆立在池边”;“②已经过去了许多年”后,“我”早已识破了当年特罗萨大叔魔法的真相,此时作者以“成人视角”真诚表达了自己对特罗萨大叔当年用魔笛给村人和孩子们带来美好与神秘的赞美和敬佩。③交替运用两种叙述视角,能很好地还原孩童时真实的想法与感受,也易于以成人角度抒发情感或以成人的理智思考问题。
第二层:只从两种视角进行文本分析,或只从一种视角着手,并有一定的抽象归纳。(4—3分)
示例3:①本文在回忆魔笛的魔法表现时,似乎了回到了当时的现场,真切地写出了孩子们眼中魔笛的神奇,以至于大家“像着了迷似的呆立在池边”;②“已经过去了许多年”后,“我”早已识破了当年特罗萨大叔魔法的真相,此时作者以“成人视角”真诚表达了自己对特罗萨大叔当年用魔笛给村人和孩子们带来美好与神秘的赞美和敬佩。(4分)
示例4:①文章中,“我”在识破了当年特罗萨大叔魔法的真相后,并没有表现出失望或不屑,而是从“成年的我”视角,真诚地表达了“我”对特罗萨大叔当年用魔笛给村人和孩子们带来美好与神秘的怀念与赞美。②交替运用两种叙述视角,很好地还原了孩童时的真实想法与感受,也易于以成年人的理智抒发情感,也能更好地触发读者的反思。(4分)
第三层:只从一种视角进行分析,或只有抽象的认识。(2—1分)
示例5:文章中,“我”在识破了当年特罗萨大叔魔法的真相后,并没有表现出失望或不屑,而是从“成年的我”视角,真诚地表达了“我”对特罗萨大叔当年用魔笛给村人和孩子们带来美好与神秘的怀念与赞美。(2分,表述欠缺得1分)
示例6:“童年的视角”能很好地还原孩童时真实的想法与感受,“成年的视角”易于以成人角度抒发情感或以成人的理智思考问题。(2分,表述欠缺得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9.(3分)DHN(“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句式结构相同,可据此将DH处断开;“谏者十余不止”为倒装句,故在N处断开。断对一处1分)
10.C “患”均是担心的意思,动词;B《师说》中“作《师说》以贻之”的“以”表目的“来”;D《逍遥游》中“彼且恶乎待哉?”的“恶”是“什么”
11.B “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分析错误,并不是直接陈述。
12.(1)(4分)这就说明魏武帝宠爱陈思王,恰好使他因此受害啊!(或者翻译:反而害了他啊)。(译出大意2分,适:正好,恰好;所以:表原因;苦:使动用法,使……苦。“适”“所以”“苦”翻译准确各1分)
(2)(4分)皇帝想全面了解下情,所以破格提拔了他,来给群臣看。
评分细则:尽:全、都,可译为:全面了解,;不次:不依寻常次序,犹言超擢,破格;示:给人看。(译出大意2分,“尽”“不次”“示”翻译准确各1分)
13.(3分)①褚遂良劝谏唐太宗防微杜渐,不能让奢靡之风开始;②马周劝诫唐太宗厘清“权利”与“等级”,不能使名分都相等,而应该确立好各人的名分区别;③孙伏伽劝谏唐高祖要为百姓裁减赋税,并劝诫唐高祖以身作则,自己制定了法律就要遵守。
译文:
材料一
当时,唐太宗四子魏王李泰颇受宠爱,其礼仪等第及爵禄品级均与太子相同,大臣们都不敢谏言。褚遂良说天下人仰德,没有人不臣服,只是太子、诸王应有定分。唐太宗不以为意,并说:当日舜帝制造了漆器,禹帝雕饰俎器,谏言者不下十人,食器之类的小事为什么要如此苦谏呢?褚遂良答道,雕琢妨害了农事,过分的彩绣耽误了女工,奢侈糜烂的开始就是国家危亡的征兆。如果喜好漆器不止,发展下去一定会用金子来做器具;喜好金器不止,发展下去一定会用美玉来做器具。所以进谏的人拯救源头,不使奢靡之风有开端,等到它横行泛滥时,那就没有办法了。唐太宗很受触动,深表赞同。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侍御史马周上疏说:“汉、晋以来,所分封的诸王都因为所给的权势不合适,没有预先定好各自的地位,才会有灭亡的灾祸。君主大都很清楚这种情况,但沉溺于私爱,因而没有借鉴‘前车之鉴,后车之覆’的教训。现在诸王当中,有的过于受宠,我担心的不仅是他们倚仗宠爱而骄奢自大。从前魏武帝曹操宠爱陈思王曹植,到文帝曹丕即位后,对陈思王监视禁闭,把他当成监狱里的囚犯,这是由于先皇加恩太多,继位的君主加倍提防他的缘故。这就说明魏武帝宠爱陈思王,正好使他因此受害啊!而且皇帝的儿子何愁不富贵,身封大国,食邑户数不少,衣食无愁,还需要什么呢?而且陛下每年还另外给予他们优厚的赏赐,全无规定限制。俗话说:‘穷了不用学节俭,富了不用学奢侈。’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如今陛下创业的目的,难道仅仅是处理安置现在的子弟吗?陛下现在应该制定长远的规章,让万世遵照执行。”疏奏呈上后,太宗相当赞赏,于是赏赐马周绢帛百段。
材料三
孙伏伽,贝州武城人。曾在隋朝做官,以小史累积功劳补授万年县法曹。高祖武德初年,他上书议论了三件事。当初,皇帝接受帝位,孙伏伽最先谏言,皇帝想全面了解下情,所以破格提拔了他,来给群臣看。这时,战事不断,赋税繁重,孙伏伽多次请求整治裁减。帝对裴寂说:“平定祸乱就责成武臣去做,守护成果就责成儒臣去做,虚心礼贤下士,希望能听到美言。像李纲、孙伏伽,可谓正直之臣啊。大臣都俯首闭口不言,岂是朕所希望的吗?”平定东都后,皇帝下诏大赦天下,却又想责罚逆贼的党羽,打算将其全部流放到偏远艰苦的地方。孙伏伽劝谏说:“我听说君王无戏言,如今四方已经安定,法令是陛下自己制定的,必须自己先遵守它,才能让天下百姓信服且敬畏。自己不守信,却要别人守信,这怎么能行呢?我以为那些按赦令应当赦免的贼党,应当一律加以原谅,那将是天下之大幸。”他又上表设置谏官,皇帝都采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C “相聚落笔”错误,应是别离。
15.(6分)示例:①诗人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趁着花儿尚未被风吹尽,夜里起来把火看花,也等于延长了花儿的生命,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2分)②薛诗从去年与牡丹离别落笔,用巫山神女与武陵渔人两个典故,并将牡丹拟人化,写出人花相顾无言,但彼此心心相印,表现了诗人希望能陪伴在牡丹的身边,抒发了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3分)(第一点答出对牡丹限怜惜、岁月流逝、青春难驻中的两个点,有适当分析,即可得3分;第二点答出借牡丹抒发相思之情,分析有用典或拟人,即可得3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1)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答出一空1分,有填字、漏字、错别字均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17.(3分)人杰地灵 情有独钟 恰如其分(填写其他恰当的成语,可视情况给分)
第一个空填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照应前文三面环山一面朝湖,依山临水,蕴天地之灵气,聚万物之精华;人杰地灵照应后文“一门双进士,百步两翰林”。
第二个空填情有独钟,前文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赞美了麒麟山,而我偏爱笔架山。
第三个空填恰如其分,意思是说话办事十分恰当,正好达到合适的限度。根据前文语意,楚图南先生赠题与笔架山的特点十分契合。
18.(4分)文明不仅是我们丈量自身行为规范的尺度,更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高度。
【解析】①关联词语与主语位置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文明”,主语一致,关联词放在主语之后。把“文明”放在“不仅”之前。②递进关系语序不当。“丈量……的尺度”在前,“追求……的高度”在后,形成递进关系。
19.D 原句与D选项都是特定称谓。
A.引用B.强调 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C.表示否定和讽刺,大师和发扬国光原文都用了引号,表明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投降媚外,自欺欺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0.(6分)①根据花期的迟早②菊花受之无愧③可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菊花茶
(补写的意思符合语境,前后连贯,即可视情况给分)
第一个空填根据花期的迟早,文中第二个句子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菊花进行了分类,“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是按照花期的迟早来分类的。
第二个空:清代药学专著《本草正义》的记载与中医观点属于证,空白处属于论,原文“独菊花则摄纳下降”,意味着花类的中药中只有菊花有摄纳下降的特点,再根据后文“平肝火的花类中药必须是有降下作用”,说明平肝火,菊花最具实力,受之无愧。
第三个空:喝菊花茶这一行为,作者的态度并非完全认可,也并非完全否定,尾句出现“平肝降压”即是在肯定要喝,那么怎么喝才能不拉肚子呢,前提是听医生的建议。
21.(4分)示例一:菊花是一种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的花卉。
示例二:菊花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
四、写作(60分)
22.作文分析
看到材料,很多正向的、惯性思维的同学会想起,拒绝躺平,要勇于奋斗。这是思维的第一个层次,最最直观、下意识的反应。
思维深入一些,会看到材料一中的主人公不是面对生活的所有都躺平,而是对职场与人际关系躺平,对自己向往的人生还是积极争取的,因此在女主角身上,勇敢放弃与积极争取是一致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到了材料一中不同于下意识反应的第二层,也就是思维深入的下一层:躺平的对象是谁?应对什么生活躺平?于是我们就可以将立意定为:面对不如意的人生,我们要躺平,同时我们要像西西弗斯一样勇敢地奋斗。这个时候我们的立意就深了一步。
但是,要再深入一点,就是把两则材料放在一起思考,如果按第一则材料的思维进行,西西弗斯的生活就不是本人想要的生活,因此也不应奋争,而应躺平。于是矛盾出现了!二者如何统一起来,这样思维就进入了第三层次:矛盾的对立统一。
尼采曾说过三句话:一是人生虚无,二是理论虚假,三是生命强健。罗曼·罗兰也说过:“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这个世界,然后依旧热爱它!”西西弗斯是意识到人生虚无与理论假设后,自己赋予了这种生活以积极的价值,生命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工作,而生活就是在已知的重复中,去发现每天的不同与意义。
面对我们不想要的人生,如果我们能摆脱掉这种生活,我们就要选择躺平;如果已知不能摆脱,我们就要赋予这种苦难以意义,勇敢地面对。将躺平放置在不同情形下探讨,如此我们的立意就有了具体的可指导性,也有思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