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单元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科学家推算,宇宙中可能存在的第119号未知元素,位于第IA族,有人称为“类钫”。根据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下列有关“类钫”的预测中正确的是
A.其原子半径小于铯的原子半径
B.其单质有较低的熔点
C.“类钫”与钫互为同位素
D.其单质能与水反应,浮在水面,四处游动
2.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X、Y、Z、Q、W组成的化合物的结构如图所示,基态Q原子最外层电子是电子层数的3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电离能的顺序为: B.由X、Y、Q、W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不一定显碱性
C.氢化物的沸点 D.简单离子半径:
3.化合物是一种含氟牙膏的添加剂,其中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三元酸,Y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W与X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简单氢化物的沸点:
B.离子半径:
C.Z的最高价氧化物可用作干燥剂
D.离子可以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4.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说法正确的是
A.在过渡元素中找优良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
B.元素所在族序数等于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C.元素周期表中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一定在第ⅡA族
D.元素周期表有七个横行,分为七个周期,有18个纵行,分为18个族
5.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且X、Y、Z位于同一周期。无机物[YW4]+[ZXY]-与某种有机物(如图)互为同分异构体。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电负性:XB.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XC.X、Y、Z均可形成至少两种氢化物
D.有机物X2W5YW2结合质子的能力强于YW3
6.下列各组元素中按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降低的顺序排列的是
A.Li Na K B.Be B C C.Na Mg Al D.P S Cl
7.下列能级符号错误的是
A.2s B.2p C.3d D.3f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与非金属化合时,都可以形成离子键
B.第一电离能越大的原子越容易得到电子
C.电负性相差越大的元素间越容易形成离子键
D.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均依次增大
9.X、Y、Z、W、R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由这五种元素构成的某种物质M(结构如同所示)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和吸湿性,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等行业,已知X、W、R位于三个不同的周期。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R的含氧酸的酸性强于Y的含氧酸的酸性
B.简单离子半径:R>W>Z
C.Z与X、Y、R均能形成两种化合物
D.常见的最简单氢化物中,W的氢化物的沸点最低
10.下列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属于激发态原子的是
A. B. C. D.
11.下列是几种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②③④
A.①②两种粒子所属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横行
B.②③④对应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C.①③对应的元素是同一周期元素
D.③④可形成X2Y型化合物
二、填空题
12.核外电子排布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在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它们的自旋相反,这个原理称为泡利不相容原理;对于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上排布时,将尽可能分占不同的原子轨道并且自旋状态相同称为洪特规则。
依据以上原则,下列原子或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正确的是_______,违反能量最低原理的是_______,违反洪特规则的是_______,违反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是_______。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C:
13.根据已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N原子中,核外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的符号是___________,占据该能层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形状为___________。
(2)写出3p轨道上有2个未成对电子的元素的符号:___________。
(3)某元素被科学家称之为人体微量元素中的“防癌之王”,其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4s24p4,该元素的名称是___________。
(4)已知铁是26号元素,写出Fe的价层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在元素周期表中,该元素在_____________填“s”“p”“d”“f”或“ds”)区。
(5)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B、N和O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电负性的顺序是___________。
(6)写出C的核外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____。
(7)Zn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
14.(1)中的质子数是__________,中子数是__________,核外电子数是__________,质量数是__________。
(2)Fe、、是__________元素的三种粒子,它们的__________数相同,它们的__________数不相同。
(3)由与所代表的物质中,共有__________种元素,__________种原子,互为同位素的原子有__________。
15.比较物质的性质(用化学式和“>”、“<”表示)
(1)Na、Mg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___________
(2)Si、P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___________
(3)O、S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_____
(4)P、Cl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_______
(5)Be、Mg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___________
(6)S、C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___________
(7)N、P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___________
16.已知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8纵行。如图所示实线表示元周期表的边界,按电子排布,可把元素周期表划分为s区、p区、d区、ds等,除ds区外,其他区的名称均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符号来命名。
(1)请在图中用实线画出s区、p区、d区、ds区的边界线,并标记分区_____。
(2)有的同学受这种划分的启示,认为d区内6、7纵行的部分元素可以排在另一区,你认为应排在___________区。
(3)请在元素周期表中标出4s轨道半充满的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 _____。
(4)请利用电子排布的相关知识解释Fe3+比Fe2+稳定的原因:___________。
(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元素被发现。现在第七周期已经排满,则元素周期表共可以排布___________种元素。
17.运用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表)相关规律或知识,回答下列相关的问题。
(1)以下列出的是一些原子的2p能级和3d能级中电子排布的情况。试判断:违反了泡利原理的是____。
① ② ③ ④ ⑤
(2)某元素的激发态(不稳定状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13p33d2,则该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
(3)用符号“>”“<”或“=”表示下列各项关系。
①第一电离能:Na____Mg。
②电负性:O____F。
③能量高低:ns____(n+1)s。
④除O、F元素外,主族序数____价电子数。
18.5种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
A.1s22s22p63s23p63d54s2 B.1s22s22p63s2 C.1s22s22p6 D.1s22s22p63s23p2 E.[Ar]4s1
(1)属于稀有气体_______,元素符号是_______。
(2)A的元素符号是_______,写出A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_______。
(3)B、D、E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
19.(1)在短周期元素中基态原子的p轨道有1个未成对电子的元素可能是_______(填元素符号,下同),其核外电子排布式分别是_______。
(2)基态原子的N层有1个未成对电子,M层未成对电子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其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
(3)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是_______,其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
(4)Cu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
(5)下列表示的为一激发态原子的是_______。
A.1s12s1 B.1s22s22p1 C.1s22p53s1D.1s22s22p63s2
参考答案:
1.B
【分析】根据元素周期律,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依次减弱,同主族从上到下依次增强;“类钫”位于第IA族,与Li、Na等化学性质相似;
【详解】A.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从上到下依次增大,所以其原子半径大于铯的原子半径,选项A错误;
B.第IA族元素的金属单质沸点,从上到下依次降低,所以“类钫”形成的单质沸点较低,选项B正确;
C.“类钫”与钫原子序数不同,质子数不同,属于两种不同的元素,不互为同位素,选项C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律,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依次减弱,同主族从上到下依次增强;“类钫”位于第IA族,与Li、Na等化学性质相似,金属性很强,与水剧烈反应,但密度大于水,沉在水下,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2.B
【分析】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X、Y、Z、Q、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基态Q原子最外层电子是电子层数的3倍,则Q为O元素;由化合物的结构示意图可知,W能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阴离子中X、Y、Z形成的共价键数目分别为1、4、3,则X为H元素、Y为C元素、Z为N元素、W为Na元素。
【详解】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氮原子的2p轨道为稳定的半充满结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相邻元素,则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O>C,故A错误;
B.由氢、碳、氧、钠四种元素形成的碳酸氢钠是强酸弱碱盐,碳酸氢根离子在溶液中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溶液呈碱性,形成的草酸氢钠也是强酸弱碱盐,草酸氢根离子在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呈酸性,则由氢、碳、氧、钠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不一定显碱性,故B正确;
C.碳元素的氢化物可能是固态烃,固态烃的沸点高于水,故C错误;
D.电子层数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氧离子的离子半径大于钠离子,故D错误;
故选B。
3.B
【解析】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其中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三元酸,则Z为P;Y的原子半径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最大的,则Y为Na;W与X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二者原子序数小于Na,且最外层电子数小于8,则W为O,X为F元素,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W为O,X为F,Y为Na,Z为P元素。
A.氟化氢和水分子之间都存在氢键,但水分子之间氢键更多,则水的沸点更高,即简单氢化物的沸点:W>X,故A正确;
B.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半径:W>X>Y,故B错误;
C.Z的最高价氧化物为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具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故C正确;
D.为F-属于弱酸酸根离子,能发生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故D正确;
故选:B。
4.A
【详解】A.优良的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大多属于过渡元素,应在过渡元素区域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新材料,故A正确;
B.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族序数,而副族元素不符合此规律,故B错误;
C.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不一定在第ⅡA族,如He最外层含有2个电子,He为稀有气体元素,位于零族,故C错误;
D.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8、9、10三个纵行合称第Ⅷ族,则分为16个族,故D错误;
答案选A。
5.B
【分析】根据有机物的结构可知W形成1个共价键,Y形成三个共价键,X形成四个共价键,Z形成两个共价键,又X、Y、Z位于同一周期和无机物[YW4]+[ZXY]-,则W为H、X为C、Y为N、Z为O,据此解题。
【详解】A.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故CB.H2O常温为液体,NH3常温为气体,故沸点H2O>NH3,故B错误;
C.C、N、O均可形成CH4、C2H6、NH3、N2H4、H2O、H2O2至少两种氢化物,故C正确;
D.有机物C2H5NH2结合质子的能力强于NH3,故D正确;
故选B。
6.A
【详解】A.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第一电离能呈减小趋势,Li、Na、K第一电离能逐渐降低,A正确;
B.Be原子的2s轨道全充满较为稳定,故其第一电离能大于B,B错误;
C.Mg原子3s轨道全充满,第一电离能大于相邻元素,C错误;
D.P原子3p轨道半充满,较为稳定,第一电离能大于S,D错误;
故答案选A。
7.D
【详解】当n=2时,有2s、2p两个能级;当n=3时,有3s、3p、3d三个能级,没有3f能级;D项错误;
答案选D。
8.C
【详解】A.金属和非金属化合时,可能会形成共价键,如铝与氯气化合时形成共价键,故A错误;
B.第一电离能越大的原子越难以失去电子,故B错误;
C.电负性越大,越容易以得到电子;电负性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所以电负性相差越大的元素间越容易形成离子键,故选C;
D.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增大趋势,但并不是依次增大,第IIA、VA族第一电离能大于与其同周期的下一主族元素的电离能,故D错误。
答案选C。
9.C
【分析】X、Y、Z、W、R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五种短周期元素,且X、W、R位于三个不同的周期,即X位于第一周期,Y、Z、W位于第二周期,R位于第三周期,可知X为H;从结构上可以看出,W连有一个化学键,R有两个双键和两个单键,则W为F,R为S;Y连有四个化学键,则Y为C;Z只有一个双键,则Z为O。
【详解】A.由于未指明两种含氧酸的浓度,故无法进行比较,A错误;
B.R、W、Z的简单离子为S2-、F-、O2-,其中,硫离子为三个电子层,氟离子和氧离子为两个电子层,即硫离子的半径最大,氟离子和氧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氟元素的核电荷数大于氧,故离子半径氧离子更大,故简单离子半径R>Z>W,B错误;
C.Z、X、Y、R分别为O、H、C、S,O都可以与其它三种元素形成两种化合物,分别是H2O、H2O2、CO2、CO、SO2、SO3,C正确;
D. 常见的最简单的氢化物分别为CH4、H2O、HF、H2S,其中水和HF分子间存在氢键,其他两种氢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为CH4,其沸点最低,D错误;
故选C。
10.B
【详解】A.是F原子的基态原子排布式,选项A不符合;
B.是Ne原子的激发态,电子从能级跃迁到能级,表示的是激发态原子,选项B符合;
C.是N原子的基态原子排布式,选项C不符合;
D.由于半充满结构比较稳定,所以24号元素Cr的电子排布式为,是基态电子排布式,选项D不符合;
答案选B。
11.C
【详解】A.①表示的是Cl元素,位于第三周期;②表示的是Ne,是第二周期的元素,古两种粒子所属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不是同一横行,错误;
B.②是Ne性质稳定,③是Na+,该元素具有强的还原性,④是Cl-,该元素的原子具有强的氧化性,故三者对应的元素化学性质不相似,错误;
C.①表示的是Cl元素的原子,位于第三周期,③表示的是Na元素,位于第三周期,故二者对应的元素是同一周期元素,正确;
D.③④可形成化合物是NaCl,属于XY型,错误。
12. ①⑥ ⑤ ③④ ⑦
【详解】由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①⑥的电子排布式正确;②中2p轨道应填充6个电子,书写错误;⑤中最外层1个电子应填充能量低的4s轨道,违反能量最低原理;③中3p轨道的电子应分占3个不同的轨道,④中3d轨道应为半充满稳定结构,则③④违反洪特规则;⑦中1s、2s轨道的电子自旋应相反,违反泡利不相容原理,故答案为:①⑥;⑤;③④;⑦。
13.(1) L 球形和哑铃形
(2)Si或S
(3)硒
(4) 3d64s2 d
(5) N > O > B O > N > B
(6)
(7)1s22s22p63s23p63d10
【详解】(1)N原子核外有7个电子,基态N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 2s2 2p3,核外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的符号是L,s轨道电子云为球形、p轨道电子云为哑铃形,占据该能层电子的电子云轮廓图形状为球形和哑铃形;
(2)3p轨道上有2个未成对电子的元素是Si和S;
(3)某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4s24p4,该元素的电子排布式是[Ar]3d104s24p4,该元素的名称是硒;
(4)铁是26号元素,Fe的价层电子排布式3d64s2;在元素周期表中,Fe是Ⅷ族元素,该元素在d区。
(5)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增大趋势,N原子2p轨道半充满,N原子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 B、N和O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 > O > 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负性依次增大,电负性的顺序是O > N > B;
(6)C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和泡利原理,核外电子排布图为;
(7)Zn原子和有30个电子,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得到Zn2+,Zn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
14. 16 18 18 34 铁 质子 核外电子 2 4 与、与
【详解】(1)中四个角标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A表示X元素原子的质量数,Z表示X元素原子的质子数,n表示所带电荷的数目,m表示中所含X元素原子的数目。所以中质子数为16;中子数为18;核外电子数为:18;质量数为:34,故答案为:16;18;18;34;
(2)Fe、、是铁元素的三种粒子,其中和是铁原子分别失去2个电子和3个电子后形成的,三种粒子所含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故答案为: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和中共含有氢、氧2种元素,共有、、、4种原子,其中和 互为同位素,和互为同位素。故答案为:2;4;与、与。
15.(1)Na>Mg
(2)Si<P
(3)H2O>H2S
(4)PH3<HCl
(5)Be(OH)2<Mg(OH)2
(6)H2SO4<HClO4
(7)HNO3>H3PO4
【解析】(1)
金属活动性钠大于镁,所以Na、Mg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Na>Mg;
(2)
非金属性磷大于硅,所以Si、P的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Si<P;
(3)
非金属性氧大于硫,氧原子更容易得到电子,所以O、S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H2S;
(4)
非金属性氯大于磷,氯原子更容易得到电子,所以P、Cl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PH3<HCl;
(5)
金属活动性镁大于铍,所以Be、Mg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Be(OH)2<Mg(OH)2;
(6)
非金属性氯大于硫,氯原子更容易得到电子,所以S、Cl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2SO4<HClO4;
(7)
非金属性氮大于磷,所以N、P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HNO3>H3PO4。
【点睛】
金属性越强,对应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非金属越强,对应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16.(1);
(2)ds;
(3)K、Cr、Cu;
(4)Fe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4s2,Fe2+和Fe3+的价电子排布式分别为3d6、3d5,依据“能量相同的轨道处于全空、全充满和半充满时能量最低”的原则,3d5处于半充满状态,结构更稳定,故Fe3+比Fe2+稳定;
(5)118;
【分析】结合原子结构的填充规则,且特别注意部分元素的全充满或全充满状态,据此解答。
【详解】(1)ⅠA、ⅡA族最后填充s电子,为s区;ⅢA~零族为p区,第ⅢB~ⅤⅡB族和第ⅤⅢ为d区;ⅠB和ⅡB族为ds区;
(2)d区内6、7纵行的部分元素,d轨道半满,s电子半满或全满,为稳定结构,与ds区元素的稳定结构相似,则可以排在ds区;
(3)K的外围电子排布为3d64s1,为4s轨道半充满;Cr的外围电子排布为3d54s1,为4s轨道半充满;Cu的外围电子排布为3d104s1,为4s轨道半充满,所以4s轨道半满的为K、Cr、Cu;
(4)Fe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4s2,Fe2+和Fe3+的价电子排布式分别为3d6、3d5,依据“能量相同的轨道处于全空、半充满和全充满时能量最低”的原则,3d5处于半充满状态,结构更稳定,故Fe3+比Fe2+稳定;
(5)各周期元素数目依次为2、8、8、18、18、32、32(如果第七周期排满),则惰性气体原子序数依次为2、2+8=10、10+8=18、18+18=36、36+18=54、54+32=86、86+32=118。
17.(1)②
(2)1s22s22p63s23p4
(3) < < < =
【详解】(1)根据泡利原理,同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2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违反了泡利原理的是②,应该是;
(2)某元素的激发态(不稳定状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13p33d2,核外共16个电子,根据能量最低原理,该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
(3)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增大趋势,第一电离能:Na②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负性依次增大,电负性:O③能量高低:ns<(n+1)s;
④除O、F元素外,主族序数=价电子数。
18. C Ne Mn [Ar]3d54s2 K>Mg>Si
【详解】由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可知,A~E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25、12、10、14、19,即分别为Mn、Mg、Ne、Si、K元素,
(1)属于稀有气体元素为C,元素符号是Ne;
(2)A的元素核外电子数为25,元素符号是Mn,其简化电子排布式:[Ar]3d54s2;
(3)B、D、E三种元素分别为Mg、Si、K,均为第三周期元素,同周期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K>Mg>Si。
19. B、F、Al、Cl 1s22s22p1、1s22s22p5、1s22s22p63s23p1、1s22s22p63s23p5 Cr 3d54s1 O AC
【详解】(1)在短周期元素中基态原子的p轨道有1个未成对电子的元素可能是B、F、Al、Cl,其电子排布式分别为:1s22s22p1、1s22s22p5、1s22s22p63s23p1、1s22s22p63s23p5;
(2)基态原子的N层有1个未成对电子,M层未成对电子最多的元素是Cr,其价电子排布式为3d54s1;
(3)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该元素有2层电子,第一层为K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为L层,有6个电子,该元素为O,其电子排布图为 。
(4)Cu的核电荷数为29,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根据电子排布式可画出铜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5)激发态原子即为基态原子中的电子从低能级跃迁到了高能级。
A.核外共有2个电子,基态应为2个电子都排在1s能级上,所以1s12s1为激发态;
B.1s22s22p1为基态B的电子排布式,不是激发态;
C.核外有8个电子的O的基态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所以1s22p53s1为激发态;
D.1s22s22p63s2为基态Mg的电子排布式,不是激发态;
故选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