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 滑轮组、轮轴和斜面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滑轮组的作用。
2.会根据要求使用滑轮组,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2.难点:了解滑轮组的绕线方式不一样,省力情况也不一样;轮轴和斜面的省力情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动滑轮各自的实质和作用。如果把两种滑轮组合起来使用,那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学习完今天的课程后,我们将会知晓。
(二)新课教学
1.滑轮组
教学情境:请同学们观看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图片后,教师讲解滑轮组的定义。
知识归纳: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常常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
2.探究滑轮组的特点
教学情境:上节课学习完定滑轮和动滑轮知识后我们清楚地知道,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是不能省力;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下图所示的情况,联系生活从图中分析总结,使用滑轮组的原因:
a.使用滑轮组是为了省力;
b.使用滑轮组是为了改变力的方向。
提出问题:使用滑轮组一定能改变力的方向吗?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其大小与重物的重力大小有什么关系呢?滑轮的个数越多越省力,还是绕线的有效绳子段数越多越省力?使用滑轮组的拉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定滑轮、动滑轮、钩码、弹簧测力计、细线、刻度尺
(2)实验步骤
①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竖直向上提拉一定数量的钩码,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G,并用刻度尺测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为h;
②将步骤①中的钩码用细线绕过滑轮组,如图a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向下拉动钩码,将其提升相同的高度h,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并用刻度尺测量出细线移动的长度为s1;
③将步骤①中的钩码用细线绕过滑轮组,如图b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向上拉动钩码,将其提升相同的高度h,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2,并用刻度尺测量出细线移动的长度为s2;
④重复上述操作,将滑轮组更换为如图c所示,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3,测量出细线移动的长度为s3;
⑤更换不同数量的钩码,依次重复上述①②③④步骤,并且记录下对应的实验数据;
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滑轮组里动滑轮的重力为G动;
实验次数 G/N h/cm F1/N s1/cm F2/N s2/cm F3/N s3/cm
1
2
3
⑦根据最终的实验数据,并结合图d、e、f,让同学试着总结出滑轮组的特点。
a.滑轮组既能省力,有时也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费距离;
b.相同的滑轮组,绕线方式不一样,最终的拉力大小也不一样,且有效绳子段数越多,拉力越小;
c.上升相同的高度,有效绳子段数越多,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长度越长;
d.由b、c图可知,拉力的大小与滑轮的个数无关。
知识归纳:
(1)用滑轮组提拉重物时(不计绳重与摩擦),滑轮组用n段绳子提升物体,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绳是重物提升高度h物的n倍,即:s绳=nh物。
(2)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拉是物体和动滑轮总重的,即:F拉=(G物+G动)。
(3)若不考虑摩擦与动滑轮的自重,则:F拉=G物。
(4)n是指直接与动滑轮连接的有效绳子段数。
(5)滑轮组绕线问题:奇动偶定,先里后外,一动配一定。
a.奇动:指的是当动滑轮上的有效绳子段数为奇数时,绳子的起始端在动滑轮上;
b.偶定:指的是当动滑轮上的有效绳子段数为偶数时,绳子的起始端在定滑轮上。
说明:滑轮组水平放置时,水平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拉力的大小(不计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为F拉=f(f为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s绳=ns物(s物为物体移动的距离)。
3.斜面与轮轴
教学情境:生活中的简单机械除了杠杆、滑轮和滑轮组之外,常见的还有斜面、轮轴等。比如:盘山公路,井上的辘轳、方向盘、门把手、螺丝刀等。
(1)井上的辘轳从右边看过去,可画成图乙所示的示意图:
知识归纳:
①轮轴的实质是一个变形杠杆;
②使用轮轴时,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费距离。
(2)生活中的斜面
知识归纳:
①斜面是一种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但费距离;
②在不计物体与斜面的摩擦时,斜面的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越省力。
四、布置作业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