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9 19:5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安市碑林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缘情说”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产物,表现了天与人、心与物的同情同构。
它不同于重视个人、自我和主体的西方浪漫主义情感理论,也不是西方学者所认为的“抒情说”。一些西方学者曾以“抒情说”来定义中国诗学传统,这脱离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语境,是在用西方抒情诗的概念和模式来看待中国文学,将中国的诗歌解释为主观的、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自我表白。存在这样的理论偏失,除了受“以西律中”的思维模式影响之外,还在子对中国诗学的“情”之产生缺乏深入的体认。
对中国古代诗学“情”之产生的体认,可以用魏晋文学家陆机提出的“诗缘情”这一观点来概括。陆机将诗歌创作的缘起归结为一个“情”字,这在中国诗学史上是第一次。陆机是在比较诗和赋的不同时提出这一观点的。“缘情”的“缘”是“起”“因”的意思,说的是诗歌产生的动因在于情,情为诗歌之生命本源,它反映了中国古代诗论家对“情”的认识的高度自觉。不过,对“缘情说”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此,更重要的是把握“缘情说”所规定的“情”的内涵。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从他关于“缘情”的描述可见,“缘情”的基本含义是“感物”,是感物兴情,“缘情”的“情”即“物感之情”。以“感物”和“物感之情”来解释“缘情”并非陆机个人的看法,钟嵘在《诗品序》中也曾提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陆机所说的“物感之情”主要指向自然事物,与个人对时间季节变化和自然事物的体验相关,钟嵘等人所理解的“物感之情”与陆机所说的“物感之情”也有不同,他将其扩展到人伦社会领域,强调诗歌要抒发对社会人生的真情实感。如钟嵘《诗品序》所说的“物感之情”就蕴含着丰富广阔的社会内容:“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缘情说”在魏晋时期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社会的动荡、儒家经学的衰落、士子文人生命价值的发现等等。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受汉代天人合一、物我相感的哲学观念的影响。汉代哲学的基本观念是天人感应,认为宇宙天地在本质上是一个可以与人的心理和性情感应沟通的世界,将自然界的事物与人的生命对应起来,将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有情的世界。“缘情说”就是建立在这一哲学观念基础上的,体现了感物兴情的中国诗学传统。中国诗学的许多重要概念如“兴”“感兴”“意兴”“情景”“意境”“意象”等,也都是建立在这一哲学基础上的。比如,贾岛曾说:“兴者,情也。谓外感于物,内动于情,情不可遏,故曰兴。”这是将“兴”看成心与物的自然契合和人与物的情感相通的结果。
综上所述,自然不能将“缘情说”与西方文学中那种重视个人和自我的情感学说等同起来。“缘情说”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天与人、主体与客体的情感相通,而不像西方诗歌那样将主体突出出来,将主体情思的倾诉和个人情感表达放在突出的位置。
(摘编自毛宣国《“缘情说”和“性情说”中国诗学“情”之内涵探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一些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语境后发现,中国诗学“情”的内涵本质是浪漫主义精神。
B.陆机在《文赋》中强调自然万物和社会百态都能触发诗人感情,并基于此提出了“诗缘情”理论。
C.中国古代诗学家在汉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影响下,提出了“情景”“赋”“意境”等诗学概念。
D.“缘情说”认为诗歌产生的动因在于情,诗人之情因外物而生,诗人之心与外在世界是感应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论及了中西方诗歌特点的不同,并且认为以“抒情”来定义中国诗学传统并不准确。
B.“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可作为论据支撑“缘情说”观点。
C.作者将“诗”与“赋”进行了比较,之后对“缘情说”中“情”的两层内涵进行了论述。
D.从贾岛关于“兴”的阐述,可看出“兴”这一诗学概念和“物我相感”的观念密切相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方诗歌注重突出个人主体地位,中国古代诗歌侧重把情感和自然社会相联系,这一差异与中西方文化背景相关。
B.魏晋时期,社会动荡让诗人更重视自我表达,将情感的直接抒发放在突出位置,这是“缘情说”产生的重要原因。
C.孟浩然《秋登南山寄张五》“愁因薄暮起”和岑参《巴南舟中夜市》“见雁思乡信”都体现了“缘情说”理论。
D.本文对诗歌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在论述的过程中,如果能列举出具体的中西方诗歌作品,则更利于读者理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中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高能爆发探索者”和“慧眼”卫星等三大科学装置,通过天地联合,同时探测到迄今最亮的伽马射线暴,这将给神秘的宇宙事件及其背后机制的研究带来曙光。
伽马射线暴是宇宙中最剧烈的天体爆发现象,它短至几毫秒,长达数小时,其释放的能量超过太阳一生辐射能量的总和。持续时间较长的伽马射线暴产生于比太阳大几十倍的恒星星体坍缩爆炸,而持续时间较短的伽马射线暴则产生于两个致密天体(比如黑洞或中子星)合并爆炸,后者还可能伴随发射引力波。
此次,“慧眼”卫星装载的高能、中能、低能X射线望远镜首次在伽马射线暴观测中同时探测到信号。它采用直接解调成像方法,通过扫描观测X射线和伽马射线,完成宽波段、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空间硬X射线成像。这些能量相差上十亿倍的测量结果,对于建立正确的伽马射线暴爆发机制模型极为重要。
(摘编自孙自法《中国天地联合观测到迄今最亮伽马射线暴》,中国新闻网2022年10月17日)
材料二:
记者:为什么会在20多年前提出用直接解调技术来发展下一代硬X射线望远镜呢?
李惕碲:硬X射线是研究邻近黑洞强引力场区域时间、空间和物质性质的关键波段。硬X射线探测最大的困难是成像。国外学者发展了编码孔径成像方法,这个方法要求的探测器和编码孔径都很复杂,造价也高,我们承担不起,只能走另外的路。我们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直接解调成像方法,用非成像仪器扫描观测对象,然后对扫描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实现空间硬X射线的高分辨成像,并于1993年提出了空间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卫星项目的建议。
记者:当初提出直接解调是一种很新的想法,有没有人对此质疑?
李惕碲:科学概念和工程技术的原始性创新通常会引起广泛的质疑。国内外学者对直接解调方法的质疑,促使我们在方法的理论基础、算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即便如此,由于直接解调成像的分辨能力突破了仪器的内禀分辨,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的模拟计算和数据分析结果仍被部分学者视为“魔术”,甚至怀疑是“弄虚作假”。
记者:那么天文学家是怎样被说服的呢?这一方法在国内外有哪些应用?
李惕碲:1995年,我在名古屋大学作直接解调方法的报告,一位学生请我解释为什么直接解调具有像“魔术”一样令人难以置信的能力。我建议他自己动手,一步一步地重作我们文章中所举实例的成像计算,去直接体会非线性数学迭代的能力。当天晚上,主持报告会的教授就高兴地告诉我,那个学生已经重现和信服了我们的结果,他所在团队将把直接解调技术应用于激光大气探测。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国的空间科学界也先后提出在“慧眼”卫星项目上进行合作的建议,美国哈佛大学则在其下一代硬X—伽马卫星预研中引入直接解调技术。
(摘编自《二十年磨一剑——专访李惕棓院士》,《中国国家天文》2017年第7期)
材料三:
现在,人类能够探索月球、火星、甚至太阳系内很多其他的天体。我们在地球附近时,可以用北斗卫星系统来导航;但一旦远离地球,就像电影《流浪地球》里所说的,我们就会面临着星际迷航的问题:谁能判断出我们处于宇宙中的什么地方?谁来指引前进的方向?
科学家发现,中子星是宇宙中密度最高的天体,它转动非常稳,产生的脉冲信号到达地球也非常有规律。在宇宙中,如果能精确地测量脉冲信号到达我们的时间以及其他信号的变化,那么就能计算出我们相对中子星的位置与我们运动的速度。“慧眼”卫星对中子星进行观测后,可以把轨道位置误差确定在几公里的范围内。对星际旅行而言,这足够让我们判断出自己相对下一个旅行目标的位置和方向了。
“慧眼”卫星的另一个重大成果,是观测到了疑似外星人的快速射电暴老家。在宇宙的不同方向都有快速射电暴产生,而且它到达的时间并不确定。有些脑洞大的学者猜测,这些会不会是外星人的活动呢?有天早晨,“慧眼”望远镜恰好在观测一个非常有趣的中子星。10小时后,在加拿大的射电望远镜发现快速射电暴的同时,“慧眼”卫星的望远镜里出现了一个非常强烈的、甚至可以亮瞎眼的X射线爆发,它让“慧眼”卫星所有的探测器都被饱和了。我们团队花了很大的工夫,把数据重建了出来。我们发现,确定下来的爆发位置就是那颗中子星,快速射电暴信号与X射电信号在时间结构上也完全相同,可以确定是同一次爆发。由于中子星的表面引力非常强,表面的原子都被吸成了扁的,趴在了中子星上。而且,中子星表面温度达到上千万度甚至更高,在如此高温的状态下,原子是无法独善其身的。因此,快速射电暴就不可能是外星人的信号了。2020年,我们对这类现象终于有了一个确定的回答:快速射电暴来自于一个已知的天体——磁场很强的中子星,即磁星。中国的“慧眼”卫星为这项成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一发现也入选了《自然》和《科学》杂志,被推举为当年十大科学突破。
(摘编自张双南《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普博览“2021科学大咖讲科学”上的演讲》)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伽马射线暴持续时间长短与爆炸天体的类型有关,其释放的能量超过太阳一生辐射能量的总和。
B.中国科研团队采用直接解调成像方法,通过非线性数学迭代计算,探测到迄今最亮伽马射线暴。
C.直接解调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观测宇宙空间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还可能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D.我国和加拿大科研团队联合探测出快速射电暴来自同一中子星,该发现入选当年十大科学突破。
6.三则材料文体不同,关于“慧眼”卫星的内容也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逐日(节选)
刘鹏艳
那一年,红军走了,
和所有的苏区一样,国民党还乡团鸡犬不留地杀进这个小小的村落,一时间狼烟四起,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搜捕和屠杀开始了。
桂芝抱着一对尚未满月的双胞胎,还要牵着景荣,她歪歪扭扭的步伐显得那么拖沓和可怜。她恨不得生出一双像丈夫那样的大脚板,挑上一副利落的担子,把孩子们担在柔弱的肩上。可是,她只能颠着小脚,抱着孩子,仓皇而滑稽地出逃。
丈夫是秋天走的,走的时候连声招呼也没打。
大雪封山以后,吃喝更是难觅,她躲在洞里,能扒拉出来的,只有枯枝败叶和孩子的哭声。挤不出一滴奶,她愧疚地看着怀里皱成一团的黄巴巴的小脸儿,心里难受得要命。真是要了她的命了,这个身陷绝境的母亲欲哭无泪,眼看着孩子的呼吸一点点弱下去,她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紧紧地抱着他们……
他和她抱头痛哭这幅画面如梦一般。他摸摸她的脸,还是他离家时光溜溜的脸蛋子;她扯扯他的腿脚,还是她送他时全须全尾的样子。
她不晓得此生可有这样的一天,于是痴痴地等。一直等了他十年,没有等到那一天,终于,她醒来了。
这天她推开门,见景荣攀在半截土墙上和他陈叔说话。两人头抵着头,嘀嘀咕咕的,见她出来,就歇了。
隔壁陈福是老邻居。其实她嫁过来的时候,他就从轿缝里偷偷瞧过她。只是那时他还是青皮后生,多少晓得臊。往后的日子轻快得很,并不因为过得艰难而停滞在那里,她怀景荣,生景荣,养大景荣,陈福都看在眼里。陈福是桂芝见过的最没脾气的男人,有时候她都觉得他不像个男人。可就是这个不像男人的男人,在她最难的时候帮衬着她,把支离破碎的日子补缀起来,多少像个样子。
景荣算是没吃太大的苦,她忧伤地想,就算老洪还在,也不过就是给口吃的,把他拉扯大。她算对得起老洪了,这条根到底没断在她手里。
那对双胞胎可没那么幸运。那阵子天天“跑反”,大人都莫得吃的,哪里有奶水哟!山下,烧村的火光还若隐若现,她只有搂着怀里的一对双胞胎,眼看着他们气息奄奄的小脸,红了,紫了,青了,白了……
多亏了陈福,是他领着景荣躲了几天几夜。等她失魂落魄地回到山下,见到景荣的那一刻,便发了疯地一把将景荣抱住了,恨不得立时把他塞回到自己的肚腹里,才好保他的周全。她嘴唇哆嗦着,喃喃发着梦呓般的咒:“景荣,景荣,你要好好的,好好的呀,娘的命给你,都给你……”
1932年秋天,那个一心盼望丈夫能从部队上回来看一眼的妇人刚刚生下一对双胞胎,孩子才十六天大,尚未得到过父亲的爱抚,没想到男人那样绝情,一声不响地就要远遁。
那天,当年仅八岁的景荣见到一条长龙似的队伍从他们家门口蜿蜒而过时,景荣奋不顾身地倒腾着两条细弱的小腿追上去。他抿紧嘴巴,睁大眼睛,追逐着,奔跑着,到底在人群中发现了垂头缩脑的父亲。
“爹,爹!”儿子一边哭一边喊,奔到父亲面前,“回家哩!”
孩子发了疯一样扑上来,内疚的父亲的一条腿被死死抱住了。战友们一个个从身边走过去,自觉地绕开了这个窘迫的父亲。老洪心里又急又疼,眼看着队伍越走越远,终究不敢再犹豫,一脚把孩子踢到路边……
老洪为这事痛了一辈子。
1949年,离家十七年的老洪才有机会从隆隆的枪炮声里彻底脱了身。他,得回家了。山坳里的那片竹园还在,这么多年风风雨雨,竟还蓊郁得不像话。只是房子眼生,不是他离家时的模样。
远远地,一个挎着竹篮的小脚女人的身影一摇一晃地走过来。老洪只瞧了一眼,就认出那正是被十七年遥迢的岁月从缝隙里丢出来的桂芝!他激动地迎上去,然后不声不响地停在她面前。
埋头走路的桂芝吓了一跳,一个陌生男人挡住了她的去路。可是,慢着,等她把那张满是沟壑的脸细细瞅一遍,就从那难言的沧桑里面认出了他。天哪!竟然是他!她一步没站稳,顿时跌坐在地上。不,不可能!她固执地摇摇头,随即爬起来,跌跌撞撞地朝家里奔去。
天杀的!她砰的一声把大门关上。接着,就听到门里传来女人透不过气的哭声。
“你开开门吧,”老洪乞求,“那一年,你才生下孩子,俺就狠心离开了你,这一辈子,俺欠你的太多了……”老洪哽咽地搅起沉渣般的往事,使门后的女人哭声更加汹涌。
良久,她终于抽噎地说:“你走吧,俺没脸见你……没法子,两个孩子,连名字也没来得及取,就……为了把景荣拉扯大,我才……”
老洪一愣,接着使劲拍门:“你开门,让我好好看看你,你开开门呀!”
门没开,始终也没开。老洪的嗓子眼儿里都冒出血腥味儿了,号啕大哭的桂芝也没放他进门。就这样,一个在门里,一个在门外,把一辈子的相思和忏悔都喊完了,哭完了。
……
(选自《小说月报》,有删改)
文本二:
对女性文学研究而言,其侧重点不必放在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上,而应该将其作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视角来对待,也就是说,女性主义提供了看世界的另外一种视角、另外一种方式、另外一种态度。
……她(刘鹏艳)说:“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正因为彼时有很多那样的父亲而获得新生。”她的这些想法基本上还是革命叙述的思路,但她的思路并没有止步于此,她觉得,一个严肃的写作者还应该去想想“怎样处理父亲和儿子、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一种女性主义的视角,因为这一视角的加入,她就将革命历史中的人性问题和人道主义问题凸显了出来。
(节选自贺绍俊《第十五届中国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闭幕词》,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描写还乡团的残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后文主人公生活的艰难做了铺垫。
B.“她算对得起老洪了,这条根到底没断在她手里”一句,侧面反映出桂芝作为传统农村妇女,思想封建守旧。
C.小说中划线的两句前后呼应,暗示了桂芝在艰苦生活的压迫之下,为了抚养孩子,只好与邻居陈福成为一家人。
D.小说通过对桂芝的描写,不仅写出了战争给妇女带来的巨大伤痛,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深刻反思。
8.随着故事的发展,“桂芝”对丈夫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二提到了“女性主义的视角”,在文本一中有哪些方面的表现?请结合你对文本一主题的理解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种①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曰:“伐吴有九术。”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余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美女,以荧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于是作为荣楯②,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曰:“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种,敢修下吏,问于左右。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殿,有余财,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说。申胥②谏曰:“不可。王勿受。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道死巷哭。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洿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喜。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竞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给,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般亡于妲己,周亡于褒以。”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骨为不忠而杀之。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懿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书·内经九术》)
【注】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②荣楯:装饰文彩的栏杆。③申胥:伍子胥,名贠(yún),字子胥,吴国著名谋臣,因封于申,故称申胥。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胥闻A越王勾践B服C诚行D仁E听谏进贤F士G是H人不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疲,文中为使动用法,与《过秦论》中“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的“固”字用法相同。
B.说,文中为通假字,通“悦”,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字意思相同。
C.晦,由昏暗引申为夜晚,与《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的“晦”指农历月末意思不同。
D.利害,为偏义复词,与《六国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存亡”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越王勾践要复仇灭吴,问计于文种,文种给出九术,勾践一一实行,最终如愿。
B.文种两次代表越王出使吴国,送物送人,言辞极其谦恭,不辱君命,成效显著。
C.越王勾践为完成复仇,勤于政事、俭朴生活、施行仁义、采纳谏言、崇贤尚能。
D.伍子胥、文种均为得力的谋臣,吴王、越王对待谋臣的态度决定了各自的结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4分)
(2)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懿与其妻子。(4分)
14.伍子胥以哪些理由劝谏吴王不要接受越国献上的美女?结果如何?(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腊日①
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陵雪色还登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②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③
【注释】①腊日:农历腊月初八。至德二年(757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长安任左拾遗。②紫宸:宫殿名,皇帝接见群臣的内朝正殿,在大明宫内。③口脂面药:皇帝于腊日召见近臣,晚自北门入于内殿,赐食,并赠口脂腊脂。“口脂面药”实即防冻膏之类。翠管银罂:用以盛“口脂面药”的容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从天气写起,将今年与往年对比,“冻全消”同时写诗人内心的感受。
B.颔联中的“侵陵”“漏泄”,描写今年春回大地之早,富有动态感和情韵美。
C.诗人本来想要趁此良夜回家纵酒狂欢,无奈却被天子召回,不得不连夜上朝。
D.尾联照应标题,将古代腊日习俗与朝廷礼仪相结合,包含对皇帝恩泽的歌颂。
16.本诗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是杜甫的有关收复失地之作,但诗人的情感表达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小刚攀登峨眉山,因为山峰高耸险峻,没能成功翻越。登山教练用《蜀道难》中的诗句安慰他:“_________,_________”更何况你呢?
(3)同是写愁,李煜《相见欢》中,以“_________”一句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氛围来抒写离愁,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则化用古人建功立业的典故来抒发戍边难归的愁苦。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无论你靠着枕儿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的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淹没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本没有秋虫这东西。呵,不容留秋虫的地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令满耳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或者轻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或者徐缓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唯一的足以感动心情的就是虫儿们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徐、作、歌,仿佛曾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踌躇满志。(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酸酸的麻麻的味道,这种味道在一方面是非常隽永的。
(节选自叶圣陶《没有秋虫的地方》)
18.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字“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还有四五个月,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B.你不信吗?院子里还有一棵更老的呢。
C.有什么好玩的等会儿再说,我看书呢。
D.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19.下列选项中填入文中括号处没有语病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其实每一个它们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合奏声成了人间的绝响。
B.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C.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合奏出人间绝响的声音。
D.其实每一个它们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20.同样是表达这里没有秋虫的意思,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和“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却有着不同意味。请简要说明。(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你有没有遇到过下面这些情况?每月月初,你信心十足地制定了严密的学习计划,但到月末时,却沮丧地发现你不知道怎样才能完成?你一直很希望做好某件事,可不知道为什么总也开始不了?我们往往以为这是因为自己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但事实上, ① 。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但是不同的精力状态,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在体力劳动的时代,劳动时间和效率几乎成正比;而在脑力劳动的时代,精力代替时间成为了更重要的资源。
精力管理金字塔可以分为4种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精力,依次是体能、情感、思维、意志。这意味
着身体不好的时候,心情也不好; ② ,做判断容易失误;强大的思维能力背后,往往是坚定的意志力。 ③ ,我们做事才能“全情投入”。了解了精力金字塔后,当我们重新看待很多人说的“状态不好”就明白这实际上意味着很多东西。比如,脑力活动者的疲倦是思维疲倦,对他们来说,需要的不是体力休
息,而是精力补充,他们应当散步、读书、听音乐、看电影,以这样的方式“换个脑子”。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小丽呀,明天是教师节,我们送老师一张自己绘制的漂亮贺卡吧。
B.老校长说:“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会踔厉奋发,不负韶华!”
C.我们要照顾好各自学校的“小菜园”,劳动基地不能虚有其表啊。
D.有了我们这位小皓歌手,你想听歌太容易了,要多少,就有多少。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拒绝修剪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800字。
西安市碑林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答案
1.D【解析】A“中国诗学‘情’的内涵本质是浪漫主义精神”错;B“陆机在《文赋》中强调社会百态能触发诗人感情”错;C“提出了‘赋’的诗学概念”错。
2.C【解析】“作者将‘诗’与‘赋’进行了比较”错。
3.B【解析】“将情感的直接抒发放在突出位置”错。
4.C【解析】根据材料三第二段,如果出现星际迷航,需要精确地测量脉冲信号到达我们的时间以及其他信号的变化,从而计算出我们相对中子星的位置。C项中子星信号到达地球,并不能解决星际迷航的“我们”的相对位置的问题。C项信息梳理不正确、不完整。
5.D【解析】D项,我国和加拿大科研团队并不是联合探测出快速射电暴来自同一中子星的。根据材料三第三段可知,我国“慧眼”望远镜是恰好在观测一个非常有趣的中子星,10小时后,在加拿大的射电望远镜发现快速射电暴的同时,“慧眼”卫星的望远镜也同时发现该中子星发出了X射线,经过重建数据,辅证了加拿大团队的探测结果。
6.①材料一是新闻报道,侧重介绍“慧眼”卫星在这新闻事件中的作用,凸显新闻价值;
②材料二是专业刊物访谈,侧重回顾“慧眼”卫星直接解调技术的攻关历程,彰显中国科学家的自主创新精神;
③材料三是科普演讲,侧重讲述有关“慧眼”卫星应用的趣闻轶事,激发听众兴趣。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7.B【解析】“侧面反映出桂芝作为传统农村妇女,思想封建守旧”错误,这是桂枝内心对丈夫的情分和作为妻子的责任的体现,不是封建思想。
8.①抱怨。丈夫跟队伍离开时的抱怨,“没想到男人那样绝情,一声不响地就要远遁”。
②思念。丈夫离开后对他深深的思念“他和她抱头痛哭——这幅画面如梦一般”,痴等十年。
③愧疚与痛苦。丈夫突然回来时的震惊、愧疚与巨大痛苦;“俺没脸见你……没法子”;号啕大哭。
9.①从女性视角讲述故事:小说并未从丈夫的男性视角讲述宏大严肃的战争主题,而是从桂芝这个妻子和母亲的视角讲述故事,体现了女性视角。
②书写女性生活,塑造女性形象:并不同于其它的战争小说,把男性作为主人公,而是把笔触指向后方的妇女,描述他们艰辛的生活和痛苦复杂的内心世界,表现了被战争摧残的普通妇女形象。
③表现作者的悲悯情怀;小说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男性为国献身的精神,但小说更多的是关注战争中的女性,体现了作者对革命战争中的女性、家庭、人道主义、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10.BEG【解析】句意:我听说越王勾践,秉持诚信推行仁道,虚心听取谏言并提拔贤能之人,这个人不死。
11.D【解析】A.正确。疲,使动用法,使……疲敝;固,使动用法,使……牢固。两个词用法相同。
B.正确。都是通假字,高兴。C.正确。D.错误。用法不同。“利害”为偏义复词,只有“害”起作用;“存亡”虽也与“利害”均为反义合成词,然“存”“亡”都有实际意义,而非偏义复词。句意:一定会成为吴国的大患/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
12.A【解析】A.“勾践—一实行”错,文种所献九术,由原文“于是作为荣栖……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可知,仅用“四术”起宫室、“五术”送美女。
13.(1)把白璧缠绕在上面(做装饰),用黄金镶嵌,形状像龙蛇舞动一样。
(得分点:“婴”,缠绕;“镂”,镶嵌;“类”,像。)
(2)勾践灭了吴国,活捉了吴王夫差,同时杀了太宰伯話和他的妻子儿女。
(得分点:“禽”,捉拿;“戮”,杀死;“妻子”,妻子儿女。)
14.理由:①美色会使吴王迷惑。②赠送美女的勾践居心不良。结果:吴王认为伍子胥不忠,杀了他。
参考译文:
从前,越王勾践问大夫文种说:“我想讨伐吴国,怎么才能成功呢?”大夫文种回答说:“讨伐吴国有九条计策。”越王说:“哪九条计策?”文种说:“第一条是尊崇天地,敬事鬼神;第二条是拿出丰厚的财物,来馈赠给吴国的国君;第三条是抬高价格向吴国购买粮草,使吴国的储备变得空虚;第四条是送美女给吴王,来消磨吴王的意志;第五条是送能工巧匠给吴王,让吴国建宫殿造高台,耗尽吴国的财物,使吴国的力量疲敞;第六条是送阿谀奉承的臣子给吴王,使吴国容易遭受讨伐;第七是让吴国的忠谏之臣变得刚强,迫使他们一一自杀;第八条是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物资器材;第九条是使自己国家军队强大,武器锐利,随时准备利用吴国的弊败之机。所以说做到了这九件事,就无需担心了。只要注意保密,不把自己的意图宣扬出去,那么夺取整个天下都不是困难的事,何况只是对付一个吴国呢?”越王说:“太好了!”越王就命人制作了饰有文彩的栏杆,用白璧做装饰,用黄金镶嵌,形状像龙蛇舞动一样。就派遣大夫文种把它献给吴王,说:“东海边的奴仆勾践,派遣使者文种,斗胆让他修饰整洁后,来问候君王您。幸好有赖天地的力量,我私下造了一座小殿,多余的财物就再拜献给大王您。”吴王非常高兴。伍子胥进谏说:“不能这样做,大王您不能接受这些礼物。大王您如果接受了,这以后必定会有灾祸。”吴王没有采纳,就收下了越国进献的礼物,开始建筑姑胥台。花了三年时间聚集材料,五年后才建成。姑胥台非常高,站在台上,视野可见二百里。因为筑台徭役繁重,行路上有死人,里巷中有哭声。越国于是把西施、郑旦两位美女打扮整齐后,派大夫文种献给吴王,说:“从前,越王勾践私下里得到了上天馈赠的两个美女西施、郑旦,越国地势低洼,十分贫穷,不敢留下她们,派遣下臣文种再拜献给大王。”吴王大悦。伍子胥进谏说:“不能这样做,大王您不能接受这两个女子。我听说多看五色会让人眼睛看不清,多听五音会让人耳朵听不清。大王您如果接受了,这以后必定会有灾祸。我听说越王勾践白天不知疲倦地起草文件,夜晚还诵述到天亮,他聚集了几万名敢死之士,这个人不死,一定会实现他的愿望。我听说越王勾践服膺诚信推行仁道,虚心听取谏言,提拔贤能之人,这个人不死,一定会获得好的名声。我听说越王勾践冬天只披着粗陋的毛皮衣服,夏天只穿粗葛布衣,这个人不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大惠。我听说贤能之士是国家的珍宝,美女是国家的祸根。夏朝就是因为末喜而灭亡,殷代因为妲己而灭亡,周朝因为褒姒而灭亡。”吴王不听从伍子胥的进谏,于是就接受了越国送来的这两个美女,以伍子胥不忠的借口把他杀了。越国于是发兵攻打吴国,在秦余杭山把吴军打得大败,灭了吴国,活捉了吴王夫差,同时杀了太宰伯話和他的妻子儿女。
15.C【解析】颈联意思是我和同僚尽情饮酒在这美好的夜晚谋求一醉,此时刚刚在紫宸殿朝罢天子兴冲冲回家。
16.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从忽然传来收复失地的消息写起,直接描摹妻子和诗人听闻消息的欣喜,进而畅想回归故乡的欢乐(2分),整首诗直抒胸臆,情感奔放热烈。(1分)
②《腊日》写收复失地只是从“冻全消”的景物描写中一语双关、含蓄地传达出来,收复失地的喜悦也只是从春回大地的景物描写、皇帝召见赐食的叙写中透露出一点点信息(2分),情感表达含蓄而有节制。(1分)
17.(1)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 秋燕然未勒归无计
18.B【解析】语言的表达情感的功能,除了具有很明确表意表情功能的实词外,虚词具有更强的表情(情感或情绪)功能。这里的“呢”为语气词,原文“谁说是鹑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这句中的“呢”,正是在自问自答中表达作者对“枯燥无味”的强调和确认。这种情感意味,正与B项相同。A项表示反问语气;C项表明动作正在继续;D项句中表示停顿。
19.B【解析】“其实每一个它们”语序不当,所以排除AD两项;“合奏出人间绝响的声音”成分赘余,所以排除C项。
20.①“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与自然隔绝,缺少生机;②“秋虫不屑留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令人厌恶,不值得留恋。
【解析】题干给出两个关键的语言理解和运用的概念:“意思”与“意味”。“意思”倾向于“写了什么(实)”,“意味”倾向于“传递出什么(虚)”,正像我们平时在语用中常常会发现,某人说的一句话,不但要理解到这句话的意思,还要能感受到这句话背后可能有的情绪,意味。“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倾向于“地方……不容”,“秋虫所不屑留的地方!”倾向于“秋虫……不屑”。这两种语言表达方式,蕴含了不同的意味:“不容留秋虫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与自然隔绝,缺少生机;“秋虫不屑留的地方”强调这个地方令人厌恶,不值得留恋。
21.A【解析】原文中的“我们”实指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A.“我们”实指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B.“我们”实指听话的人,不包括说话的人,相当于“你们”。C.“我们”包括说话的人、听话的人和其他人,意义虚化,在这里作句子主语。D.“我们”包括说话的人、听话的人和其他人,意义虚化,在这里作句子定语,相当于“我们的”。
22.示例:①我们或许缺乏的是精力管理能力②情绪不佳的时候③只有管理好这四种精力23.审题立意指导
一、表意
1.看画面
(1)对象:树苗,树干上画的人,剪刀。
(2)抓细节:斜弯的树苗,锋利的剪刀,飞溅的泪水,恐惧(痛苦)的表情(怕痛的心理)。
2.品文字
(1)标题:拒绝修剪
(2)文字:我怕痛
3.抓关系:
剪刀准备修剪树,树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
二、寓意
作者情感趋向:讽刺,批评。
由画面到生活:
俗话说“好花不浇不盛开,小树不修不成才”,树苗如果因为怕痛而拒绝修剪,旁逸斜出的枝条就无法长得笔直高大,那就永远不会成材。联系现实生活,一个人的观念行为如果出现偏差或者错误,如果不愿意接受纠正,就会犯错,或者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因此,漫画批评了那些拒绝改正错误,拒绝放弃无谓的名利,拒绝剔除“糟粕”“陋习”“赘余”“杂念”“忧伤”“虚荣”“放纵”“幻想”“物欲”等的人。
三、正面立意
人生(成才)需要修剪。
什么是修剪?修——修改,修正;剪——去掉,废除,剔除,割舍等。
为什么要修剪?成参天大树,结累累硕果,造美丽景观等:成为健康、合格、有益于社会的人。
修剪什么?错误,糟粕,陋习,赘余,杂念(闲思),忧伤(消沉),虚荣,放纵,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度的物欲,无谓的名利等。
怎样修剪?正视问题,不怕痛,果敢,忍痛割爱、壮士断腕的决心,持之以恒的毅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