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英杰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英杰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PDF版含解析)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7-02 05:2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英杰学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试卷
第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4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的一项)
1. 已知等比数列 中, 4 = 2,则 1 2 7 =( )
A. 8 B. 14 C. 128 D. 256
2. 已知函数 = 3 2 ′ 1 ,则 ′ 1 的值为 ( )
A. 1 B. 1 C. 2 D. 2
3. 若随机变量 X~B(10,0.6),则 D(2X-1)=( )
A. 4.8 B. 2.4 C. 9.6 D. 8.6
4. 已知(2 1)2024 = 0 + 1 + 2 2 + + 20242024 ,则 1 + 2 + 3 + + 2024 =( )
A. 1 B. 0 C. 32024 D. 1
5. 记 , , , 为 1,2,3,4的任意一种排列,则使得( + )( + )为偶数的排列种数为( )
A. 8 B. 12 C. 16 D. 18
6. (1 )(2 + )8 的展开式中
3 5的系数为 ( )
A. 672 B. 112 C. 672 D. 112
7. 曲线 ( ) = ln 在点(1,0)处的切线 与抛物线 = 2 相切,则 =( )
A. 13 B.
1 1
4 C. 2 D.
2
3
8. 已知有编号为 1,2,3的三个盒子,其中 1号盒子内装有两个 1号球,一个 2号球和一个 3号球; 2
号盒子内装有两个 1号球,一个 3号球; 3 号盒子内装有三个 2号球,两个 3号球.若第一次先从 1号盒
子内随机抽取一个球,将取出的球放入与球同编号的盒子中,第二次从该盒子中任取一个球,则在两
次取球编号不同的条件下( )
A. 第二次取到 1号球的概率最大 B. 第二次取到 2号球的概率最大
C. 第二次取到 3号球的概率最大 D. 第二次取到 1,2,3号球的概率都相同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在每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9. 3已知随机变量 的分布列如表,若 ( ≤ 0) = 4,则( )
1 0 1
1
2
A. = 14 B. =
1 1 1
4 C. ( ) = 4 D. ( ) = 4
10. 已知数列{ }的前 项和 满足 = 2 + 11 + ( , ∈ , ∈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0 是{ }为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
B. { }可能为等比数列
C. 若 > 0, ∈ ,则{ }为递增数列
D. 若 = 1,则 中, 5, 6最大
11. 以下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回归分析中,决定系数 2的值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大
B. 对于相关系数 ,| |越接近 1,相关程度越大,| |越接近 0,相关程度越小
C. 由一组样本数据( 1, 1), ( 2, 2), , ( , )得到的回归直线方程为 = + ,那么直线 = +
必经过点( , )
D. 2是用来判断两个分类变量是否有关系的随机变量,只对于两个分类变量适合
12. 定义域为 的函数 ( )的导数为 ′( ),若 (1) = 1,且 0 < ′( ) < ( ),则 ( )
A. ( 12 ) >
1
2 B. (2) < 2
C. 2 ( 12 ) > (
1
4 ) D. (
1 2
2 ) (2) <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13. 函数 ( ) = 4 2 1 在[ 1,0)上的最小值为 .
1 14. 在 的展开式中第 4项和第 5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则 = .
15. 设等比数列{ }的前 项和为 8 ,若 = 6,则
16
4
= .
4
16. 已知数列{ }的前 项和为 ,且 = 2 + , ∈ ,则 = ; 10的值为 .
四、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 (本小题 10.0分)
已知等差数列{ }满足 1 = 2, 3 = 8,数列{ }的前 项和 满足 3 = 2 2.
(1)求数列{ }和{ }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 }的前 项和 .
18. (本小题 12.0分)
已知函数 ( ) = 3 3 2 + 6( > 0).
(1)若 = 1 是 ( )的极值点,求 ;
(2)当 > 2 时, ( ) > 0 在区间[ 1,1]上恒成立,求 的取值范围.
19. (本小题 12.0分)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周进行 2.5至 5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已知 社区有 20%的居民每周运动总时
间超过 5小时, 社区有 30%的居民每周运动总时间超过 5小时, 社区有 50%的居民每周运动总时间
超过 5小时,且 , , 三个社区的居民人数之比为 3: 3: 4.
(1)从这三个社区中随机各选取 1名居民,求至少有 1名居民每周运动总时间超过 5小时的概率;
(2)从这三个社区中随机抽取 1名居民,求该居民每周运动总时间超过 5小时的概率;
(3)假设这三个社区每名居民每周运动总时间为随机变量 (单位:小时),且 ∽ (4, 2),现从这三个社
区中随机选取 1名居民,求该居民每周运动总时间为 3至 5小时的概率.
20. (本小题 12.0分)
设数列 的前 项和为 , 1 = 3.数列 + 3 为等比数列,且 1, 3, 4 2 1成等差数列.
(1)求数列 的通项公式;
(2) ≤ ( 1)

若 ≤ ,求 的最小值.
21. (本小题 12.0分)
湘潭是伟人故里,生态宜居之城,市民幸福感与日倶增.某机构为了解市民对幸福感满意度,随机抽
取了 120位市民进行调查,其结果如下:回答“满意”的“工薪族”人数是 40人,回答“不满意”的
“工薪族”人数是 30人,回答“满意”的“非工薪族”人数是 40人,回答“不满意”的“非工薪族”
人数是 10人.
(1)请根据以上数据填写下面 2 × 2列联表,并依据 = 0.01的独立性检验,分析能否认为市民对于幸
福感满意度与是否为工薪族有关联?
满意 不满意 合计
工薪族
非工薪族
合计
(2)用上述调查所得到的满意度频率估计概率,机构欲随机抽取部分市民做进一步调查.规定:抽样的
次数不超过 ( ∈ ),若随机抽取的市民属于不满意群体,则抽样结束;若随机抽取的市民属于满意
群体,则继续抽样,直到抽到不满意市民或抽样次数达到 时,抽样结束.记此时抽样次数为 .
①若 = 5,求 5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②请写出 的数学期望的表达式(不需证明),根据你的理解说明 的数学期望的实际意义.
附:
0.050 0.010 0.005
0 3.841 6.635 7.879
( )2
参考公式: 2 = ( + )( + )( + )( + ),其中 = + + + .
22. (本小题 12.0分)
设函数 ( ) = ln + 1 + ( , ∈ ).
(1)讨论 ( )的单调性;
(2)若函数 ( )有两个零点 1, 2,求证: 1 + 2 + 2 > 2 1 2.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解析】已知等比数列 中, 4 = 2,则 1 2 7 = 47 = 128.
2.【答案】
【解析】因为 = 3 2 ′ 1 ,所以 ′ = 3 2 2 ′ 1 ,
所以 ′ 1 = 3 2 ′ 1 ,解得 ′ 1 = 1.故选 B.
3.【答案】C
【解析】因为 X~B(10,0.6),所以 D(X)=10×0.6×0.4=2.4,所以 D(2X-1)=4D(X)=4×2.4= 9.6.故选 C.
4.【答案】
【解析】令 = 0,得 20240 = ( 1) = 1.令 = 1,得 0 + 1 + 2 + + 2024 = 1,
所以 1 + 2 + 3 + + 2024 = 0.
5.【答案】
【解析】因为只有(1 + 3) × (2 + 4)为偶数,所以使得( + )( + )为偶数的排列种数为
1 22 2 22 = 8.故选 A.
6.【答案】
【解析】因为(2 + )8的展开式的通项为 = (2 )8

+1 8 = 828 8 ,所以(1 )(2 + )
8的展开
式中 3 5的系数为 5823 4248 = 672.故选 A.
7.【答案】
( ) = 1【解析】由 ′ ,则 ′(1) = 1,
因为 (1) = 0,切线 的方程为 = 1,
= 2
联立方程 = 1 ,
消去 后整理为 2 + 1 = 0,
有 = 1 4 (1 ) = 4 2 4 + 1 = (2 1)2 = 0 = 1,得 2.故选 C.
8.【答案】
1 1 1
【解析】两次取球编号不同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到 1号球的概率 1 = 4 × 2 = 8 ;
1 1 1 1 1
两次取球编号不同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到 2号球的概率 2 = 2 × 4 + 4 × 2 = 4 ;
1 1 1 1 3
两次取球编号不同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到 3号球的概率 3 = 2 × 4 + 4 × 4 = 16.
故两次取球编号不同的条件下,第二次取到 2号球的概率最大.
9.【答案】
【解析】由题意得:
( ≤ 0) = 1 32+ = 4
1 ,
2+ + = 1
1 1
解得 = 4, = 4,故 AB 均正确;
( ) = 1 × 12 + 0 ×
1
4 + 1 ×
1
4 =
1
4,故 C 正确;
( ) = ( 1 + 1 )2 × 1 + (0 + 1 )24 2 4 ×
1
4+ (1 +
1 2 1 11
4 ) × 4 = 16,故 D 错误.故选: .
10.【答案】
【解析】 = 2 + 11 + , 1 = 1 = + + 11;
当 ≥ 2时, = 1 = 2 + 11 + ( 1)2 11( 1) = 2 + 11 ,
当 = 0 时, 1 = + 11,满足通项公式 = 2 + 11 ,数列为等差数列;
当{ }为等差数列时, 1 = 2 + 11 = 11 + + , = 0,故 A 正确;
当 = = 0 时, = 11,是等比数列,B 正确;
2 = 3 + 11,取 = 2 ,则 2 = 1,C 错误;
当 = 1时,从第二项开始,数列递减,且 = 2 + 12,故 6 = 0,故 5, 6最大,D 正确.故选:
11.【答案】
【解析】在回归分析中,决定系数 2越大,残差平方和越小,回归效果就越好,A 错误;
在回归分析中,相关指数的绝对值越接近于 1,相关程度就越大,B 正确;
回归直线 = + 必经过样本中心点 , ,C 正确;
2是用来判断两个分类变量是否有关系的随机变量,只对于两个分类变量适合,D 正确.故选 BCD.
12.【答案】
【解析】因为 0 < ′( ) < ( ), (1) = 1,
所以 ′( ) ( ) < 0,

设 ( ) = ( ) ,则 ( ) =
( ) ( )
′ < 0

( ) = ( )所以 在 上是单调递减函数,
(1) (1) 1 1 1 1
则 21 > = ( ) > >
2
,所以 2 1 2,故 A 正确; 2
(2) < (1) = 1 2 ,所以 (2) < ,无法得到 (2) < 2,故 B 错误;
( 12) (
1
4) 1
1 > ,所以 (
1 ) < ( 1 14 ) < 2 ( ),故 C 正确;
2
1
4 4 2 2
( 1 ) > 1由(2) 1 2知无法判断 (2) < 2,即有可能 (2) 2,此时,由于 2 1,则 ( ) (2) > ,故 D 错误. 2 2
故选 AC.
13.【答案】3
’( ) = 8 + 1 = 8
3+1
【解析】 2 2 ,令 ’( ) = 0 ,得 =
1
2,
当 1 ≤ < 12 时, ’( ) < 0;
1
当 2 < < 0时, ′( ) > 0,
( ) [ 1, 1在 2 )
1
上单调递减,在 ( 2 , 0)
1
上单调递增,所以 ( )的最小值为 ( 2 ) = 3.
14.【答案】7
【解析】若展开式中第 4项与第 5项二项式系数最大,即 3 = 4 ,则 = 7.故答案为:7.
15.【答案】156
【解析】法一:设等比数列{ }的公比为 ,显然 ≠ 1.
8 1 8因为 =
4
1 4 = 1 + = 6,所以
4 = 5,
4
16 = 1
16
所以 1 4 = (1 +
4)(1 + 8) = 6 × (1 + 52) = 156.
4
法二:设 4 = ,则 8 = 6 .因为{ }为等比数列,所以 4, 8 4, 12 8, 16 12仍成等

比数列.因为 8 4 = 5,所以 12 8 = 25 , 16 12 = 125 ,所以
16
4 16
= 156 ,即 = 156.4
16.【答案】 2 + 1
2036
【解析】由 = 2 + , ∈ ,
得当 = 1 时,
1 = 1 = 2 1 + 1,所以 1 = 1;
当 ≥ 2时, 1 = 2 1 + 1,
两式相减,得 = 2 + 2 1 + 1,
即 = 2 1 1,即 1 = 2( 1 1),
且 1 1 = 2,
所以{ 1}是以 2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所以 1 = 2 × 2 1,即 = 2 + 1,
所以 10 = 1 + 2 + … + 10
= (2 + 22 + … + 210) + 10

17.【答案】(1)因为{ }为等差数列,且满足 1 = 2, 3 = 8,
则 = 3 13 1 = 3,所以 = 3 1.
又数列{ }满足 3 = 2 2,则 = 1时,3 1 = 2 1 2 1 = 2.
≥ 2时,3 1 = 2 1 2,两式相减可得 3 = 2 2 1,即 = 2 1( ≥ 2),
所以{ }是以 2为首项, 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所以 = ( 2) .
(2)由(1)可得 = (3 1) ( 2) ,
所以 = 2 × ( 2) + 5 × ( 2)2 + 8 × ( 2)3 + + (3 4) × ( 2) 1 + (3 1) × ( 2) ,
2 = 2 × ( 2)2 + 5 × ( 2)3 + 8 × ( 2)4 + + (3 4) × ( 2) + (3 1) × ( 2) +1,
两式相减可得 3 = 2 × ( 2) + 3 × [( 2)2 + ( 2)3 + + ( 2) ] (3 1) × ( 2) +1,.
2
3 = 4 + 3 × ( 2) ×[1 ( 2)
1]
所以 (3 1) × ( 2) +1 = 3 ( 2) +1 1 ( 2) ,
所以 +1 = ( 2) .
18.【答案】(1)因为 ( ) = 3 3 2 + 6,所以 ′( ) = 3 2 6 .
因为 = 1 是 ( )的极值点,所以 ′(1) = 3 6 = 0,解得 = 2.
当 = 2 时, ′( ) = 6 2 6 = 6 ( 1).
令 ′( ) > 0,得 ∈ ( ∞,0) ∪ (1, + ∞);令 ′( ) < 0,得 ∈ (0,1).
所以 ( )在( ∞,0),(1, + ∞)上单调递增,在(0,1)上单调递减,
故 = 1 是 ( )的极小值点.
综上, = 2.
(2)因为 ( ) = 3 3 2 + 6,所以 ′( ) = 3 2 6 .
令 ′( ) < 0 2 2,得 0 < < ,令 ′( ) > 0,得 < 0 或 > ,
2 2
所以 (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0, ),单调递增区间为( ∞,0),( , + ∞).
2
当 > 2 时,0 < < 1,
所以 ( )在( 1,0) 2 2上单调递增,在(0, )上单调递减,在( , 1)上单调递增.
( 1) = + 3 > 0
因为 ( ) > 0 在区间[ 1,1]上恒成立,所以 ( 2 ) =
4
2 + 6 > 0
解得 6 < < 3.又因为 > 2,所以 2 < < 3,故 的取值范围是(2,3).3
19.【答案】(1)设从 , , 三个社区中各选取的 1名居民的每周运动总时间超过 5小时分别为事件 , ,

( ) = 1则 5, ( ) =
3
10, ( ) =
1
2.
设选取的 3名居民中至少有 1名居民每周运动总时间超过 5小时为事件 ,则事件 的对立事件为选取的 3
名居民每周运动总时间都没有超过 5小时,
所以 ( ) = 1 ( ) = 1 (1 15 )(1
3
10 )(1
1 ) = 182 25,
18
故选取的 3名居民中至少有 1名居民每周运动总时间超过 5小时的概率为25.
(2)设 , , 三个社区的居民人数分别为 3 ,3 ,4 ,
则 社区每周运动总时间超过 5小时的人数为 3 × 20% = 0.6 ,
社区每周运动总时间超过 5小时的人数为 3 × 30% = 0.9 ,
社区每周运动总时间超过 5小时的人数为 4 × 50% = 2 ,
0.6 +0.9 +2
所以 = 3 +3 +4 = 0.35,
故从这 3个社区中随机抽取 1名居民且每周运动总时间超过 5小时的概率 = 0.35.
(3)因为 ∽ (4, 2),所以 ( > 4) = 0.5.
因为 ( > 5) = 0.35,所以 (4 < < 5) = 0.5 0.35 = 0.15,
所以 (3 < < 5) = 2 (4 < < 5) = 0.3.
20.【答案】(1)由题意得:
设数列 + 3 的公比为 ( ≠ 0),由 1 = 3,得 1 + 3 = 6,
所以 + 3 = 6 × 1,即 = 6 × 1 3,
因为 1, 3, 4 2 1成等差数列
所以 2 3 = 1 + 2 34 2 1,即 12 × 6 = 6 × 6,解得 = 2,或 = 0(舍去)
所以 = 6 × 2 1 3.
(2)由 = 6 × 2 1 3,当 ≥ 2时, 1 = 6 × 2 2 3,
两式相减得, = 3 × 2 1,对 = 1也成立,
所以 = 3 × 2 1,
= ( 1)

设 = ( 1)
6×2 1 3 1
, 3×2 1
= ( 1) 2 2 1
当 1为奇数时, = 2+ 2 1为递减数列,所以 2 < ≤ 1
当 1 3为偶数时, = 2 2 1为递增数列,所以2 ≤ < 2,
故 3 ∈ ( 2, 1] ∪ [ 2 , 2),
( 1)

而 ,故 = 2, = 2,
所以 的最小值为 4.
【解析】本题考查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性质,数列的函数特征,数列的通项公式,属于中档
题.
(1)设数列 + 3 的公比为 ( ≠ 0),根据题意得出, = 6 × 1 3,由 1, 3, 4 2 1成等差数列得出
2 3 = 1 + 4 2 1,代入,可求得 的值,即可求解.

(2) ( 1) 1利用数列的递推关系得出数列设 = 3 × 2 1,设

= = ( 1)
(2 2 1 ),分类讨论当 为奇
数时和当 为偶数时两种请况 的取值范围,即可求解.
21.【答案】(1)由题意可得,2 × 2列联表为:
满意 不满意 合计
工薪族 40 30 70
非工薪族 40 10 50
合计 80 40 120
120×(40×10 30×40)2 2 = 4880×40×70×50 = 7 ≈ 6.857 > 6.635,
根据 = 0.01的独立性检验,认为市民对幸福感的满意度与是否为工薪族有关,此推断犯错误的概率不大
于 0.01;
(2)①当 = 5时, 5的取值为 1,2,3,4,5.
由(1) 2 1可知市民的满意度和不满意度的概率分别为3和3,
所以 ( 5 = 1) =
1
3, ( 5 = 2) =
2
3 ×
1 2
3 = 9,
( 5 = 3) = (
2
3 )
2 × 13 =
4
27,
( = 4) = ( 2 )3 × 15 3 3 =
8
81,
( 2 4 165 = 5) = ( 3 ) = 81,
所以 5的分布列为:
5 1 2 3 4 5
1 2 4 8 16
3 9 27 81 81
1 2 4
所以 ( 5) = 1 × 3 + 2 × 9 + 3 × 27 + 4 ×
8 + 5 × 16 = 21181 81 81;
②由上可得 ( ) = 1 ×
1 2 1
3 + 2 × 3 × 3+ . . . + ( 1)(
2 ) 2 × 13 3 + × (
2 ) 13
= 13 [1 × (
2 )0 + 2 × ( 2 )13 3 + 3 × (
2 2
3 ) + . . . + ( 1)(
2 ) 2] + × ( 2 ) 13 3 ,
= 1 × ( 2令 3 )
0 + 2 × ( 23 )
1 + 3 × ( 2 23 ) + . . . + ( 1)(
2 2
3 ) ,①,
∴ 23 = 1 × (
2 1 2 2
3 ) + 2 × ( 3 ) + 3 × (
2 3
3 ) + . . . + ( 1)(
2 1
3 ) ,②,
① 1②得,3 = (
2
3 )
0 + ( 23 )
1 + ( 2 )2 + . . . + ( 2 ) 23 3 ( 1)(
2 1 2 1
3 ) = 3 ( + 2) × ( 3 ) ,
∴ ( ) = 3 2 × ( 2 ) 1 3 ,
当 趋向于正无穷大时 ( )趋向于 3,可以理解为平均每抽取 3个人,就会有一个不满意的市民.
【解析】本题考查独立性检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错位相减求和,是较难题.
(1)根据题意,补全列联表,根据公式计算出 2的值即可得到答案;
(2)①当 = 5时, 5的取值为 1,2,3,4,5,利用独立事件的乘法公式计算分别求出对应的概率,即可
得分布列与期望;
②结合①可得到 的数学期望,利用错位相减法化简即可.
22. (1) ′( ) = 1 1 =
2 1
【答案】
2 2 ( > 0),
设 ( ) = 2 1( > 0),
①当 0时, ( ) < 0, ′( ) < 0, ( )在(0, +∞)上单调递减;
②当 > 0 时,由 ( ) = 0 得 = 1+ 1+4 或 = 1 1+4 2 2 < 0,
记 = 1+ 1+4 ,2 = 0
则 ( ) = 2 1
1 1+ 4
= ( 0)( 2 ), ( > 0),
因 1 1+4 > 0,2
所以当 ∈ (0, 0)时, ( ) < 0, ′( ) < 0,
当 ∈ ( 0, + ∞)时, ( ) > 0, ′( ) > 0,
则 ( )在(0, 1+ 1+4 )上单调递减,在( 1+ 1+4 2 2 , + ∞)上单调递增,
综上,当 0时, ( )在(0, +∞)上单调递减;
当 > 0 时, ( )在(0, 1+ 1+4 )上单调递减,在2 (
1+ 1+4 上单调递增;
2 , + ∞)
1 1
(2)不妨设 1 < 2,由已知得 ( 1) = 0, ( 2) = 0,即 1 = ln 1 , 2 = ln 2 ,1 2
( 2 1) = ln 2 ln 1 (
1

1
),2 1
∴ = ln 2 ln 1 +
1
,2 1 2 1
要证 1 + 2 + 2 > 2
ln ln
1 2,即要证 1 + 2 + 2 > 2(
ln 2 ln 1 1
+ ) 1 2,只需证 1 + > 2
2 1
2
2 1 2 1 2

1
1 2,

只需证 2
2 12
> 2ln
2 2,即要证
1 > 2ln 2
1 2 1 1 2

1
2
设 = ,则 > 1,只需证
1
> 2 ,1
设 ( ) = 1 2ln ( > 1),只需证 ( ) > 0,
1 2 2 2∵ ′( ) = 1 + 2 =
2 +1 ( 1)

2 = 2 > 0
∴ ( )在(1, +∞)上单调递增,
∴ ( ) > (1) = 0,得证.
【解析】本题考查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属较难题.
2
(1)求出 ′( ) = 1 1 = 12 2 ( > 0),分 0和 > 0 讨论函数 ( )的单调性;
(2)由 ( ) = 0和 ( ) = 0,得出 = 2 1 1

1 2 + ,要证 1 + 2 + 2 > 2 1
2 1 2
2转化为要证 > 2 ,2 1 2 1 1 2 1
2 1
令 = ,构造函数设 ( ) = 2 ( > 1),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可证得结论.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