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题西林壁
1课时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看图画,猜地名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
[宋]苏轼
庐山
1.认识生字“缘”,会写“题、侧”等5个汉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会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其中
蕴含的道理。
学习目标
本节重点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yuán
shì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诵读正音
héng
lú
lǐng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书写指导
半包围结构,页部
半包围结构,广部
缘
庐
题
侧
峰
题
庐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书写指导
缘
庐
题
侧
峰
右上角是“互”少一横,注意写好撇折与横撇。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题西林壁: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壁:西林寺的墙壁。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题 西 林 壁
解读诗题
/
怎么读?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知人论世
苏轼
(1037-1101)
大家好,我是苏轼,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我精通诗、文、书、画,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我的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也很有优秀,我们合称“三苏”。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
在黄州度过四年贬谪生活
四年后又被改为贬谪汝州
任途途经庐山,与友同游
知人论世
题西林壁
有感而发,题诗在墙壁上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①[题]书写,题写。
②[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③[缘]因为。
注释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借助课文注释、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自主探究
探究任务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书写,题写。
西林寺,在今江西庐山脚下。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呀!
成果展示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高耸入云。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因为。
借助课文注释、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感悟《题西林壁》一诗中蕴含的道理。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想象庐山的不同样子。
·小组合作:扮演庐山和苏轼,按诗中描述感受看山者
位置的不同。
·班级交流: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的?
合作探究
探究方法
探究任务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1.选一选:哪一幅是“山岭”,哪一幅是“山峰”?为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山岭
山峰
山岭连绵起伏,语调要有连绵之感;山峰高耸入云,应有高亢之音。
横看:连绵起伏
侧看:高耸入云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2.说一说:苏轼不仅正看,侧看,还怎样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一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远”的读音延长,读出远的感觉,“高”则以高昂的语调来表现。山的远近高低,都可用朗读来表达和体会。
从远处看:重峦叠嶂
从近处看:危崖险岩
从高处看:深沟幽壑
从低处看:遮天蔽日
千姿百态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3.小组合作:扮演庐山和苏轼,按诗中描述感受看山者位置的不同。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
横看
侧看
苏轼
远看
近看
苏轼
从低处看
苏轼
从高处看
苏轼
观察点不同,看到的景象就会不同。
苏轼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探究活动
4.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诗人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感悟。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貌。
诗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全貌。启示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要跳出局部,从整体上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重读“真面目”,在“只缘”后稍作停顿,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游山体会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成果展示
感悟《题西林壁》一诗中蕴含的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观察点不同,看到的景象就会不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跳出局部,从整体上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诵读指导
带着你的理解和体会,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吧。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山岭连绵起伏,朗读时语调要有连绵之感;山峰高耸入云,朗读时应有高亢之音。
“远”的读音延长,读出远的感觉,“高”则以高昂的语调来表现。山的远近高低,都可用朗读来表达和体会。
重读“真面目”,在“只缘”后稍作停顿,读出恍然大悟的感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千姿百态
游山体会
要跳出局部,从整体上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期渐多,至唐代,题壁开始成为一种风气,宋代题壁之风仍方兴未艾,元代以后,题壁诗已远不如唐宋之盛了。为什么唐宋时期题壁成风呢?重要原因之一是当时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题壁”就成为“发表”诗作的最佳方式之一。同时,题壁诗之多,也是当时诗歌创作繁荣的具体体现之一。千百年来题壁诗不胜枚举,唐代崔颢题壁诗《黄鹤楼》被严羽《沧浪诗话》评价为唐诗七律第一,引得李白初登黄鹤楼时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苏轼《题西林壁》、林升《题临安邸》则是宋代题壁诗中的佼佼者。
(改编自曹之《古代的题壁诗》,《文史知识》1994年第8期)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什么是“题壁诗”?
知识拓展
课程导入
夯实基础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2.写一写:把从古诗《题西林壁》中体会到的道理写在日记中。
课后作业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