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分类突破:诗词曲鉴赏-(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分类突破:诗词曲鉴赏-(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30 10:06: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分类突破:诗词曲鉴赏-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
青玉案①·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③。宝马雕车④香满路。凤箫⑤声动,玉壶⑥光转,一夜鱼龙舞⑦。  蛾儿雪柳黄金缕⑧,笑语盈盈⑨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⑩处。
【注释】①青玉案:词牌名。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④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⑤凤箫:指笙、箫等乐器演奏。⑥玉壶:比喻明月。⑦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⑧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指盛装的妇女。⑨盈盈:声音轻盈悦耳。⑩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1.《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指的是传统节日中的____,此夜称元夕或元夜。“青玉案”是词的________。
2.描写元宵夜的灯光,以花喻灯,表明灯的灿烂多姿的词句是(  )。
A.东风夜放花千树。 B.更吹落,星如雨。
C.宝马雕车香满路。 D.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3.结合注释,试着描述下面词句描写的热闹的场面。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的上阕以生花妙笔渲染佳节之夜欢腾热闹的景象,其中写到的传统习俗有:___、___、___等。
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吹落,星如雨”描写了漫天的繁星,一明一灭,好像雨一样落下来,比喻新颖奇特,而又贴切自然。
B.“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C.词的上阕极力渲染元夜繁华热闹的场面,为下阕人物的出现布置好背景。
D.“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词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首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
阅读理解。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6.这首词的作者是清代的________,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
7.找出文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清平乐·村居
____________,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
9.按原文填空。
10.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翁媪:________ 亡赖:________   村居:________
11.《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_____代词人__________。“清平乐”的“乐”读音是_____,“亡赖”的“亡”读音是_____,“卧剥莲蓬”中“剥”读音是_____。
12.全词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活动。“溪上”有_______ ,溪东_______在锄草,溪头________卧剥莲蓬。
13.全词在写人方面,写了一对翁媪和_______ 个儿子,大儿锄草,中儿_______ ,小儿_______ ,各具情态,表现了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
14.“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课文中表达这个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关于《清平乐·村居》说法错误的是( )
A.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四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B.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
C.该词的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D.全词以白描手法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6.这是一首词,词牌名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
17.苏轼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其_____及_____并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8.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写出有关“月”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诗词,完成练习。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22.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主要描写红军长征途中攻打娄山关战斗的情景。词可分为________两阕。上阕主要写战斗的残酷激烈,从词中的“________”可以看出。下阕主要写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大无畏精神和胜利后娄山关的壮美景色,词中“________”写了娄山关的壮美景色。
23.写出词中的拟人句:________。
24.用横线画出词中的比喻句,并说说把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把_______比喻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你读过的毛泽东的诗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诗词,完成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_。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______。
26.在横线上将词句补充完整。
27.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题目中的“西江月”是词牌名。( )
(2)“夜行黄沙道中”的“夜”是地点,“黄沙”是时间,“行”交代事件。( )
(3)这首词的下片主要写词人找地方避雨的经过和感受。( )
28.这首词和《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结合下面的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我体会到诗人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我体会到词人________________之情。
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9.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词人________________。
30.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_____。
31.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____________,鲍浩然要去的地方是________。这是一首( )(填序号)
A.写景词 B.言志词 C.思乡词 D.送别词
32.“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比作___;把山比作____。词人运用这样的比喻意在凸显( )
A.山水的柔美多姿 B.山水像人一样有情有义 C.作者内心的明朗欢喜 D.作者内心的郁闷愁苦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3.句子中的“春”有两层含义,既指________________,也喻指_________________。
34.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练习。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5.《春夜喜雨》题目中的题眼是______(一个字)
3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填序号)
A.诗人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因而喜爱春雨。
B.“知时节”赋予了春雨人的生命和情感。
C.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喜爱春雨之情。
D.“花重”中“重”读“chóng”。
37.在表现春雨细腻轻盈特点的诗句下画横线。
38.朗读这首诗适宜用______语气朗读。
A.激昂 B.高亢 C.赞美 D.陶醉
参考答案:
1. 元宵节 词牌名 2.A 3.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人们整夜舞动着鱼形、龙形的彩灯,通宵达旦载歌载舞,笑语喧哗。 4. 点花灯 放烟火 舞彩灯 5.A
【详解】译文:
东风拂过,数不清的花灯晃动着,仿佛催开了千树花,焰火纷乱,往下坠落,又像是空中的繁星被吹落了,宛若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凤萧那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月亮在空中发出明亮的荧光,光华流转。热闹的夜晚里,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处。
6.纳兰性德 7.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8.“一程”叠用,突出路程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一更”叠用,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生活的厌恶。
【解析】6.考查作家作品。《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词中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
7.考查了诗歌主旨的理解以及词人思想感情的感悟。诗词“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让人体会到词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表达了诗词主旨。
8.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关键词。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9.茅檐低小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10. 老翁、老妇。 顽皮、淘气。 在乡村居住时看到的景象 11. 宋 辛弃疾 yuè wú bō 12. 青青草 大儿 小儿 13. 三 织鸡笼 卧剥莲蓬 14.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5.A
【解析】9.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全诗,在识记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诗句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0.“白发谁家翁媪”的意思是: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翁媪”的意思是“老翁、老妇”。
“最喜小儿亡赖”的意思是:最令人喜爱的是无赖的小儿子。“亡赖”的意思是“顽皮、淘气”。
“村居”:在乡村居住时看到的景象。
11.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全诗,在识记文学常识和常见字词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诗句内容。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较容易地解答此题。
12.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全诗,深刻理解诗句内容,学会从原文中提取信息。
13.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全诗,深刻理解诗句内容,学会从原文中提取信息,能恰当地想象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14.“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意思是: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这个句子能很好地表达出这个情景。
15.A.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16.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17. 苏洵 苏辙 18.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1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表达出作者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达到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留给后人无尽温暖与美好。 2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解析】16.考查对古诗词标题的了解。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 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水调歌头,标题是明月几时有。
17.考查对作者的了解。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朝及宋朝出现的八位文学巨匠、他们分别是唐朝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朝文学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朝时期的其中苏洵、苏轼、苏辙并称“三苏”,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明朝散文家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的名称从此流传于世,其文章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正统和权威。
18.此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要在理解古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翻译语言要简练明确。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19.考查对诗句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理解诗句含义。理解了诗句含义解答此题就容易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
20.考查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题类一般要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等,此题在了解全诗的基础上,可联系背景,抓住关键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分析 即可。
21.考查对古诗词的积累运用能力,平时要注重积累,书写时不要出现错别字。
22. 上下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23.喇叭声咽。 24.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苍山;大海;夕阳;血; 25.《沁园春·雪》
【解析】2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诗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3.诗中把“喇叭”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24.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25.我们读过毛泽东的诗词有很多,从中写一个即可。
26.清风半夜鸣蝉 路转溪桥忽见 27. √ × √ 28. 孤寂愁苦 丰收在望的喜悦
【解析】略
29. 宋 王观 30.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31. 朋友 浙东 D 32. 美人流动的眼波 美人蹙起的眉毛 B 33. 春天 幸福生活 34.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分析】29.考查作家作品的识记,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30.考查词题的分辨,一般间隔号前面的是词牌名,后面的是题目。
31.考查对题目的理解。“送鲍浩然之浙东”意思是送朋友鲍浩然到浙东去。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因此是一首送别词。
32.“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暗含送别,以人的眼睛来比拟山水,把山水写的有情有义。水是眼波,也就是说眼中的泪水如波,横在眼里而没有流出,说明作者为将行的朋友着想,在尽力克制自己的情感,即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也不使之滴落而增加友人的伤感。山比作眉峰,而此刻眉峰郁结着不少离愁别恨。作者意在凸显内心的郁闷愁苦。
33.考查对诗句中字词的理解。字面意思是春天的美景,深刻内涵指幸福的生活。
34.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逐字解释后,串联成句。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35.喜 36.D 3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8.C
【分析】35.本题考查了诗题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可知,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故题目的“喜”是全诗的诗眼。
3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掌握情况。D选项“重”牢读音为zhòng,写出了花因沾满露水,显得很饱满,花自然就重(zhòng)了。
3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掌握情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春雨在夜间滋润万物。一个“潜”一个“细”突出了雨的轻柔、及时以及默默无闻。形象地表现了春雨的细腻与轻盈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8.本题考查对诗内容的理解。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结合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来对比赏读,我们必将获得对杜诗另一种生命情趣的深刻理解。故用赞美语气朗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