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分类突破:文言文阅读-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1.解释:
①署( ) ②适( ) ③弈( ) ④对( ) ⑤夸( )
2.翻译:
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遽诘之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庄以实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何难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园中有树,其①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②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③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④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3.翻译划线处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处出现了“其”字,其中①②③④处的“其”分别指: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①树;②蝉;③螳螂;④黄雀 B.①树;②蝉;③黄雀;④螳螂
C.①它们;②蝉;③螳螂;④黄雀 D.①它们;②螳螂;③蝉;④黄雀
5.读了这则故事,我们想到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雀在后。
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6.解释下列词语。
鼓:__________少选:__________志:____________汤汤:______________
7.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伯牙鼓琴》中概括写出俞伯牙和锺子期心意相通,互为知音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择“善”的正确义项。
善:A.和善 B.擅长,长于 C.好,表示赞同 D.容易
(1)伯牙善鼓琴。 ( )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 )
(3)我看这位老太太很面善。( ) (4)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 )
10.请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什么样的人可称“知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1.解释加点字。
(1)诸儿竞走取之:__________(2)唯戎不动:__________(3)取之,信然:__________
1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标2处),并用自己的话写出其大概意思。
看 道 边 李 树 多 子 折 枝。
13.《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_____________,从中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填四字词语)的王戎,他是晋朝人,是“_______________”之一。
14.仔细阅读全文,试推测王戎为什么说“此必苦李”(少说两点)?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古文阅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5.这番话是写__________的。在这段话里,他谈到的读书的要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_________________
(2)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___________________
17.“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这句话是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为什么说“此三者缺一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小古文《书戴嵩画牛》,完成练习。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9.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_______。《牛》指_______的______________。
2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所宝以百数:计算一日 B.一曝书画曝:暴露
C.今乃掉尾而斗:摆动,摇动 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21.翻译: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引用古人的话“耕当问奴,织当问”,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 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
24.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___________
25.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③,文首④,白喙⑤,赤足,名日“精卫”,其鸣自詨⑥。是炎帝⑦之少女⑧,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⑨为⑩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 于东海。
——选自《山海经 北山经》
【注释】
①发鸠(jiū)之山:传说中的山名。
②柘(zhè)木:柘树,桑科植物。
③鸟:乌鸦。
④文首:头上有花纹。文,通“纹”,纹理。
⑤喙(huì):鸟兽的嘴。
⑥其鸣自詨(xiào):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詨,呼唤,大叫。
⑦炎帝:传说中的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为五帝之一。
⑧少女:小女儿。⑨故:所以。⑩为:化为,变成。
堙(yīn):填塞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认真读文章,然后思考填空。
“精卫”的样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8.女娃死后化为精卫鸟,决心衔高山上的木头石块去填塞大海的情节有什么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猴弈
西蕃①有二仙,弈于山中树下。一老猴子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猴即下树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国人奇之,献于朝②。上诏③,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为于狱,诏释出之。靖请以盘盛桃,置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
注释:①西蕃:古代对西城带的泛称。 ②朝:朝廷。③上诏:皇帝下诏书。④系:拘囚。
29.下列句子中的“之”在文中分别指谁?
诏释出之___________
征能弈者与之较___________
30.下列句子停顿合适的一句是( )
A.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
B.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
C.猴即下树/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
D.靖/请以盘盛/桃,置/于猴前。
31.“国人奇之,献于朝”时,他会如何介绍这只奇猴呢?
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官府 正巧 下棋 对“对子” 夸张、吹牛 2. 差役们因为他年幼而忽视了他。 立刻问他道。 庄有恭用事实回答。 有什么难的呢!
【分析】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既有神童的名声。(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曾经学过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了,那有什么难的!”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将军以为他在吹牛,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说:“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应声对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诗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差役们因为他年幼而忽视了他。
②遽诘之曰:立刻问他道。
③庄以实对:庄有恭用事实回答。
④何难之有:有什么难的呢!
3.这三种小动物,都力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他们身后隐伏的后患啊! 4.A 5.螳螂捕蝉
【解析】3.略
4.略
5.略
6. 弹。 一会儿。 心志,情志。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7.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8.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9. B C A D 10.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如:生活中有共同爱好的伙伴;对自己真诚相待的朋友等。
【分析】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伯牙鼓琴”意思是伯牙弹琴,鼓:弹奏。
“少选之间”意思是不一会儿,少选:一会儿,不久。
“而志在流水”意思是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志:心志,情志,想到。
“汤汤乎若流水”意思是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从句子“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可知俞伯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惋惜。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从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可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写出俞伯牙和锺子期心意相通,互为知音。
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伯牙鼓琴”意思是伯牙善于弹琴,善:擅长,长于。故选B。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意思是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善:好,表示赞同。故选C。
(3)面善,指面熟;面目和蔼。故选A。
(4)多愁善感: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善:容易。故选D。
10.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知音一词来源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直至今天,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我认为懂得自己想法,有共同理想,能赏识自己的人可以称为知音。
11. 争着跑过去。 只有。 的确如此。 1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看见路旁李树上有许多李子,折断树枝,众小孩儿相继跑着抢走李子。 13. 《世说新语》 善于观察 竹林七贤 14.在道边,易于摘取;李子挂满枝头,无人采摘。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解析】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11.本题考查的是对加点字的解释,结合原文的语境和含义进行分析和理解。
(1)“诸儿竞走取之”意思时候他的那些孩子争着跑过去摘李子,所以“竞走”的意思时候争着跑过去。
(2)“唯戎不动”意思是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所以“唯”的意思是只有。
(3)“取之,信然”意思是摘来一尝,的确如此。所以“信然”的意思是的确如此。
12.本题考查的时候语句的翻译和理解,根据原文的语境进行翻译。划出句子中的停顿即可。“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的意思是看见路旁李树上有许多李子,折断树枝,众小孩儿相继跑着抢走李子。根据译文断句应该是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1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根据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得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他是晋朝人,是“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是指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1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王戎说“此必苦李”是因为“树在道边而多子”,即在道边,易于摘取。从中获取到的收获是要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要学会换一个角度想问题,而不是总从一个角度看问题。
15. 曾国藩 有志 有识 有恒 16. 读书立下志向,这样才能不甘落后。 有恒心,能持之以恒,就没有完不成的事。 17.目光短浅、缺乏见识的人。 18.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相辅相成,因为做任何事只有树立远大志向,有学无止境的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决心,才能成功。
【分析】译文:
读书的人,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5.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短文内容。通过阅读短文我们知道,这番话是写曾国藩的。对于第二问,我们可以从以下句子找到答案: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16.同学们想要做好此类题目,首先要仔细阅读全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然后,我们根据上下文对句子进行合理解释。另外,同学们应该注意一些常见文言文句子意思的积累。
17.通过平时的学习我们知道,“河伯观海”和“井底之蛙”都是形容目光短浅、缺乏见识的人。同学们想要做好此类题目,应该注意一些常见成语意思的积累。
18.通过阅读短文我们知道,“此三者缺一不可”的原因是: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19. 宋 苏轼 戴嵩画 一幅画 20.B 21.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22.作者借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遇事要向内行请教,要尊重常识和经验。艺术创作也要遵循这个规律。
【分析】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19.本题考查作家作品和内容理解。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从“有戴嵩《牛》一轴”可知《牛》指戴嵩画的一幅画。
20.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一曝书画曝”翻译:有一天,他晾晒书画。
曝(pù):晒。
21.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方法:(1)在读通顺的前提下,利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及关键字词等方法进行翻译。(2)原则: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3)方式:直译和意译①直译: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方法:对:对译,逐字逐句翻译。比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翻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它们集中到咸阳。留:保留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年号、人名、地名、朝代等。比如:“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翻译为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②意译:用意译将文中的比喻、借代、用典等翻译出来,使文意更通顺。比如:翻译“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翻译: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此文引用了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引用得恰到好处,在文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一,点题。“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是为了说明“画牛当问牧童”,充分肯定了牧童熟悉生活,对名画批评得当。作者运用“引用”法,在篇末点题,不但突出主题,而且使主题得以升华,带有普遍意义。第二,结尾。引用古语结尾,留有余味,发人联想。第三,精警。此文所引用的古语,一共两句八字精炼深刻可以说是优美的“警句”,比用作者自己的话来叙述要精炼生动得多,从而节省了文字,效果也好得多。告诉我们遇事要向内行请教,要尊重常识和经验。艺术创作也要遵循这个规律。
23.A 24.凿壁偷光 25.凿壁偷光、佣作求书、说《诗》;匡衡是个爱学习,爱读书的人,我们应该刻苦研读。
【详解】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鼎”是匡衡的小名。当时的人们竟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
26. 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 女娃去东海游玩,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 (精卫鸟)经常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27. 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持之以恒、艰苦奋斗 28.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分析】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叫发鸠的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在那里有一只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这只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在东海游历,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变成精卫。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26.本题考查句的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本题注意“状”、“文首”、“喙”、“赤足”、“溺”、“衔”、“堙”的翻译。
27.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细节的掌握。本题根据原句“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和“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进行作答。精卫日复一日地填海,表现了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2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精卫日复一日地填海,表现出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改造自然的愿望。
29. 杨靖 猴子 30.C 31.这只猴子特别神奇,特别是下棋方面,全国没有几个能下得过它。
【解析】29.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
“诏释出之”的意思是:皇上下令释放他。之:代指杨靖。
“征能弈者与之较”的意思是:皇上召集善于下棋的人和它较量。之:代指猴。
3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A.“一老猴子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的意思是:一只老猴子每天都在树上偷偷看他们运用棋子的方法。故可断句为:一老猴子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
B.“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的意思是:国里人听到这件事都前往观看,等他们到时神仙已经隐去了。故可断句为: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
C.“猴即下树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的意思是:老猴就下树和人下棋,全国上下没有人能赢它。故断句为:猴即下树/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
D.“靖请以盘盛桃,置于猴前”的意思是:靖请求用盘子来装满桃子,放在老猴的面前,故可断句为:靖/请以盘盛桃,置/于猴前。
故选C。
3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达。
结合语境可知这只老猴子下棋特别厉害,将它献给朝廷时,说出猴子的厉害之处即可。
示例:这只老猴子特别神奇,它会下棋,而且下棋特别厉害,目前还没人能赢过它。
【点睛】参考译文:在西蕃有两位神仙,在山中的树荫下下围棋,一只老猴子每天都在树上偷偷看他们运用棋子的方法,于是就获得了他们的下棋的技巧。国里人听到这件事都前往观看,等他们到时神仙已经隐去了。老猴就下树和人下棋,全国上下没有人能赢它,国人感到这件事奇怪,把猴子献给朝廷。皇上召集善于下棋的人和它较量,(但他们)全部不是老猴的对手。有人说有个叫杨靖的人擅长下棋,当时杨靖因为犯法被囚禁在监狱中,皇上下令释放他。杨靖请求用盘子来装满桃子,放在老猴的面前,老猴的心思被桃子牵绊,没有心思下棋,于是便被杨靖打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