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30 18:3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文言文阅读。
宋濂嗜学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①书以观,每假②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注释】①致:得到。②假:借。③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1.把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宋濂嗜学________ 手自笔录_______
走送之________ 余因得遍观群书_______
2.下列句中的“之”字分别是什么意思,请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每假借于藏书之( )家。
(2)录毕,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A.助词,相当于“的”。 B.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C.动词,到……去。 D.在句子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想对宋濂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②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⑥孔子不能决也。
⑦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5.本文选自________。
6.根据课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填空。
7.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1)两小儿辩斗 ( )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3)及其日中如探汤( ) (4)孔子不能决也 ( )
8.《两小儿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欧阳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②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孤:失去父亲。 ②太夫人:欧阳修的母亲 ③荻:禾本科芒属植物。
9.下面句子中,朗读停顿节奏正确的是( )
A.以至/昼夜忘寝食 B.自/幼所作诗/赋文字
1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之:________________
(2)或因而抄录 或:_______________
11.翻译下列句子。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②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③,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长(zhǎng):首领。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②逆,违抗;③不信:不诚实,说假话。】
13.下列三个句子中的“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虎求百兽而食之( )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①它们,代百兽。 ②它,代老虎。 ③它,代狐狸。 ④它们,代老虎和狐狸。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④③①
14.对“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看看百兽和我不离开吗? B.看看百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
C.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敢不走开吗? D.看看百兽见到我是不是离开?
15.从这则寓言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的人。像这样用一个小故事来讲述大道理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我知道的有_____________,它说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若故事中的老虎突然醒悟又将如何?请发挥想象,给这个故事换个新的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前倨后恭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17.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蛇行匍伏( )
A.蛇一类的动物 B.像蛇一样 C.与蛇有点儿像
②自跪而谢( )
A.谢罪 B.感谢 C.凋谢
18.选文写出了苏秦富贵后路经家乡时父母妻嫂热烈迎接的情形,他们都是怎么表现的?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19.联系文言文理解“前倨后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最后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②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心神安适)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其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释】①蹊:踩,践踏;②曷:通“何”为什么。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听已( ) (2)或牵牛来责蹊田( )
(2)父怒,挞之( ) (4)冕因去( )
21.翻译下列句子。
(1)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痴如此,曷②不听其所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其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请摘录文中最能表现王冕读书专心入迷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文章,概括王冕“遂为通儒”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古文阅读。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①,蝉高居、悲鸣②、饮露,不知螳螂③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⑤在其下也。
选自《说苑.正谏》
【注释】①蝉:昆虫,又叫知了。②悲鸣:动听地鸣叫。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④委身曲附:形容弯着身子,屈着前肢。⑤弹丸:弹弓铁丸。这里指拿着弹弓的人。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欲取蝉( )②黄雀延颈( )
24.出自本文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这则古文揭示的道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
B.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顾此失彼。
C.我们要保护动物,不要随意伤害弱小。
小古文阅读。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孤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①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①长:首领②信:诚实)
26.“求”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设法得到;②恳请;③需要。在“虎求百兽而食之”中应选第____种解释;“虎以为然”中“然”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文中“故遂与之行”中的“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兽见之皆走”中的“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特别喜欢 抄写、抄录 跑
我 2. A B 3.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水都已经结冰了,(我的)手指也已经冻僵了,但是(我)不敢懈怠。 4.宋濂,你刻苦学习的精神和遵守诺言的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1.本题考查了对文言文中词语的理解。
宋濂嗜学: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嗜:喜欢。手自笔录:亲手抄录。录:抄录。走送之:马上跑去还书。走:跑。余因得遍观群书: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余:我。
2.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之:助词“的”。故选 A。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预定的期限。之:代指书。故选 B。
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句中重点词语:大寒:非常寒冷。曲:弯曲。怠:放松。句意为:冬天特别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冰了,手指已经被冻僵,(我)也不敢懈怠。
4.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
要根据原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作者虽然家贫不能买书来读,但总是想办法读书,即便天气寒冷之时,抄书读书也不懈怠。所以我想对宋濂说:在学习中我们一定学习您不怕吃苦,持之以恒的精神。
【点睛】参考译文:
我从小就特别爱好学习。可是家境贫寒,没办法买到书来读,之后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自手抄并按约定日期归还。天气特别寒冷时,砚台中的墨水冻成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5.《列子·汤问》 6.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其日中如探汤 7. 争论,争辩 离 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 判断 8.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平时要养成善于观察和研究的习惯。学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
【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6.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根据文中句子“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和句子“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答案。
书写时注意“盂”“探”的正确写法。
7.本题考查了解释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结合句意理解。
①两小儿辩斗 :两个小孩在争辩。辩:争论,争辩。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去:距离。
③及其日中如探汤: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里指天气很热。
④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决:判断。
8.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及思维拓展。
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示例:学问是无止境的。观察事物、研究问题要全面、细致,用科学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去认识奇妙的自然界。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
9.A 10. 代词,代指书 有时 11.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 12. 勤奋苦读 专心致志 母亲的严格要求
【解析】9.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
A.结合参考译文可知,“以至昼夜忘寝食”的意思: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正确停顿为:以至/昼夜忘寝食。
B.结合参考译文可知,“自幼所作诗赋文字”的意思: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正确停顿为:自幼/所作诗赋文字。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字义。
(1)结合参考译文可知,“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的意思: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之:指代词,指代书。
(2)结合参考译文可知,“或因而抄录”的意思: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或:有时。
11.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结合注释中“孤:失去父亲”,贫:贫穷;资:钱。故句子的意思是: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
1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短文中的“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可知,欧阳修的成功是因为他勤奋好学、专心致志;结合短文中“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可知,欧阳修的成功还离不开母亲的教育和严格要求。
【点睛】参考译文: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荻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没抄完,但是已经能背诵这篇文章了 。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能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13.B 14.B 15. 狐假虎威 仗势欺人
守株待兔 做事情时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依赖运气,不劳而获 16.老虎见识到狐狸的厉害后,便忌惮三分,灰溜溜的走了。可老虎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何这矮小的狐狸能有如此威力。在回家的路上,老虎听见有两只猴子在树上在讨论:“这老虎看似凶狠无比,但脑袋也不灵光嘛,被狐狸借了势力……”老虎突然醒悟,它被狐狸利用了,气冲冲的返回找狐狸算账,却发现狐狸已经不见踪影。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要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推测“之”的意思。
虎求百兽而食之: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之:代词,指百兽。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之:代词,指狐狸。
兽见之皆走: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之:代词,指老虎和狐狸。
故选B。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在作答时要反复阅读全文,先清楚每个词语的意思,再将词语意思串联起来,翻译句子的意思。
此句的意思为:“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观:看。见:看见。
15.本题考查成语积累。
狐假虎威:狐假虎威原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后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还有: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等。
例如: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
16.本题考查结尾改写。在作答时,要合理想象,符合原文的逻辑,注意语言尽量简洁,篇幅不宜过长。
例如:狐狸以为自己能蒙骗过老虎,却不曾想老虎回忆起自己平时出行,动物们一样吓得四处逃散,顿时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但老虎装作默不作声,趁狐狸得意洋洋时,抓住了狐狸。狐狸一边哭喊,一边挣扎,最终舍弃了自己的尾巴侥幸逃了出来。
17. B A 18.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19.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人势利眼。
【解析】17.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蛇行匍伏:像蛇那样匍匐在地上爬行。蛇行:像蛇一样伏地爬行。蛇,名词作状语,意为像蛇那样。故选B。
②自跪而谢: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谢:谢罪。故选A。
18.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读题干,抓住关键词“苏秦富贵后路经家乡时父母妻嫂热烈迎接的情形”,结合文章句子,可知“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可知父母妻嫂热烈迎接的表现。
19.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
从苏秦嫂子前后的反应中可以理解“前倨后恭”的意思,过去苏秦的嫂子趾高气昂,苏秦富贵后,则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因此“前倨后恭”指的是对同一个人先傲慢无礼,后来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变得十分恭敬。
【点睛】参考译文: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
20. 以后 有人 打 离开 21. 他偷愉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22.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心神安适)若不见。 王冕的好学、苦学。他家庭贫困,就在学堂外偷听;为了读书,小小年纪就无所畏惧,在寺庙里映着长明灯学习。正是这份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这份执著,促使王冕走向了成功。
【解析】20.本题主要考查字词解释。
(1)听已:听完以后。已:以后。
(2)或牵牛来责蹊田:有人责备说踩了他们的田。或:有人。
(3)父怒,挞之: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挞:打。
(4)冕因去: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去:离开。
21.本题主要考查翻译句子。
(1)句中的重点词有:窃;偷愉地。学舍,学堂。句子翻译为:他偷愉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2)句中的重点词有:痴,痴迷。曷,何。句子翻译为: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
(3)重点词语有:闻,听说;异,感到惊异;录,招收;通儒,大学问家。句意为: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2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
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和自己的课外知识积累,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可以从勤学和从师两方面回答。
【点睛】参考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责备说踩了他们的田,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对他感到惊异,就收(录取)他为弟子,王冕努力学习,于是成为当时的大儒。
23. 将要,正要 伸长 2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5.C
【解析】2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①欲取蝉:正要捕捉这只蝉。欲:将要,正要。
②黄雀延颈:黄雀伸着脖子。延:伸长。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通过阅读可知,出自这则故事的成语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原义是螳螂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后面正想吃它,后比喻为了利益损害别人,而不知道有人跟着算计他;在句中一般充当分句。
25.本题考查了对寓意的理解。
通过阅读可知,螳螂只想捕捉眼前的蝉,却没想到后面还有黄雀,黄雀想捕螳螂,却没想到后面还有要捕捉它的人。据此可知,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危险,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顾此失彼。
C.与文章主旨不同,说法不当。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
26. ① 是这样、对 27.你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28. 狐狸 狐狸和老虎
【解析】26.此题考查字词解释。
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虎求百兽而食之”意思是: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求:寻找;设法得到。因此应选第①种解释。
“虎以为然”意思是:老虎信以为真。“然”在句中的意思是:对,真的。
27.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意思是:你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28.此题考查代词“之”的意思。
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故遂与之行”意思是:所以老虎就和狐狸同行。“之”在这里是代词,代指狐狸。
“兽见之皆走”意思是: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之”在这里也是是代词,代指狐狸和老虎。
【点睛】参考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所以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