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30 18:4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精选题(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阅读《弈秋》课文,完成练习。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 ) ②非然也( )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 )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惟弈秋之为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阐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5.解释文中带点的词语。
鼓——( ) 若——( ) 不复——( )
6.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伯牙鼓琴》中概括写出俞伯牙和锺子期心意相通,互为知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什么样的人可称“知音”?(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择“善”的正确义项。
善:A 善良 B 擅长,长于 C 好,表示赞同 D 熟悉 E 容易
①伯牙善鼓琴 ( )
②善哉乎鼓琴( )
③我看这位老太太很面善( )
④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
10.“志在太山”的正确解释是( )
A.志向远大如高山 B.立志攀登高山
C.心里想到高山 D.心里向往高山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1)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2)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3),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4)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1)履:鞋子。 (2)操:拿。 (3)罢:集市已经解散。 (4)宁:宁可。
1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先自度其足( ) (2)吾忘持度( )
12.说一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郑人犯了个什么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郑人买履》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位同学读了西汉刘向的《说苑·谈丛》,向你推荐了《枭逢鸠》一文,请你尝试阅读理解。
枭逢①鸠
①枭逢鸠,鸠曰:“子将②安之?”
②枭曰:“我将东徙③。”
③鸠曰:“何故④?”
④枭曰:“乡人皆恶⑤我鸣,以故东徙。”
⑤鸠曰:“子能更⑥呜,可矣;不能更呜,东徙犹⑦恶子之声。”
注释:①逢:遇到。②将:准备。③徙:搬迁。④故:原因。⑤恶:厌恶。⑥更:改变。⑦犹:仍旧。
16.先解释加点字,再写写句子意思。
(1)子将安之?安:________之: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皆:____东: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鸠对枭的东徙持怎样的态度?请用横线在文中勾画。
18.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可推想“枭”和“鸠”都属于____类。本文显然是通过拟人化的动物故事,以此喻彼,是一则_______(按文学体裁分类填写)。
19.鸠的态度对枭有没有影响呢?请合理推想,续写故事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个小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小古文
华歆、王朗①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②,歆辄③难④之。朗曰:“幸尚⑤宽,何为不可?后贼⑥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⑦,正为此耳⑧。既已纳其自托⑨,宁可以急相弃邪⑩?”遂携拯 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①华歆(xīn):三国魏平原高唐人。王朗:三国魏东海人,博学多才。②依附:依傍附从,这里指搭船。③辄(zhé):立即。④难:感到为难。⑤尚:还。⑥贼:这里指作乱的人。⑦疑:犹豫。⑧耳:罢了。⑨既已纳其自托: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即同意他搭船。⑩邪(yé):相当于“呢”。 携拯:携带救助。
21.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的意思是: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 )
(2)从文中看出:华歆人品不如王朗。( )
22.王朗让人搭船的原因是:“________”。王朗想抛弃“所携人”的原因是:“贼追至”。华歆认为不该抛弃“所携人”的原因是:“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23.请结合文章情境,展开想象,揣摩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和动作。(用现代文形式填写)
(1)朗__________曰:“幸尚宽,何为不可?”
(2)歆________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24.如果用一句格言诠释古文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最合适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C.言必信,行必果
文言文阅读
荀巨伯探病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②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③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④?”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⑤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荀巨伯:东汉桓帝时颖川人。②胡贼:古代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人。胡贼就是敌兵。③败:毁坏。④独止:一个人留下。⑤委之:丢下他。⑥班军:回师,指退兵。
25.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值胡贼攻郡(适逢) B.友人语巨伯曰(告诉,对……说)
C.子可去(到某地) D.子令吾去(叫,让)
26.本文语言精练,一句话就把事情及背景交代清楚了,请找出这句话并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友 人 有 疾 不 忍 委 之 宁 以 吾 身 代 友 人 命
2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_____”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荀巨伯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师旷①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日:“何不炳②烛乎?”
平公曰:“安③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 )而好( )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且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④昧⑤行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小学生小古文100课》
【注释】①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然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②炳:点。③安:怎么,哪。④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⑤昧:昏暗。
30.括号里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shǎo hǎo B.shǎo hào C.shào hǎo D.shào hào
31.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盲 臣 安 敢 戏 其 君 乎 !
3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关于画横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小时候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B.“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
C.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
D.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
文言文阅读。
怀素练字
怀素居零陵①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② 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注释】①零陵:今湖南零陵。②庵:住所。
34.联系上下文,把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乃种芭蕉万余株_______ 盘板皆穿_______
名其庵曰“绿天”_______ 贫无纸可书_______
35.“乃漆一盘书之”中“之”的用法和下面相同的一项是(   )
A.通国之善弈者也 B.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C.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36.小学阶段我们欣赏了怀素的草书作品《_____》,还认识了很多有名的书法家,如:_______和_______。
37.请写出一个与“盘板皆穿”意思相近的成语,再写下你最想对怀素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教诲 这样 引,拉 聪明才智 2.C 3. 只听弈秋的教导。 谁说你智慧多呢?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的意思: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诲:教导。
②“非然也”的意思:不是这样的。然:这样。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援:拉,引。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智:智力。
2.本题考查对句式的理解。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的意思: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是判断句。
A.“夫战,勇气也”的意思:作战,靠的是士气。是判断句。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意思: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是判断句。
C.“甚矣,汝之不惠”的意思:你非常的不聪明。状语提前,是倒装句。
D.“莲,花之君子者也”的意思:莲花是花中的君子。是判断句。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
①惟:只;之:指代,弈秋的教导。句子的意思:只听弈秋的教导。
②为:因为;其:指后一个人;智:智力;弗:不。句子的意思: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4.本题考查对短文主旨的理解。
通过阅读可知,本文通过讲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点睛】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5. 弹 好像 不再 6.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7.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8.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如:生活中有共同爱好的伙伴;对自己真诚相待的朋友等。 9. B C A E 10.C
【解析】5.本题考查解释词语。
伯牙鼓琴:伯牙擅长弹琴。鼓:弹;
巍巍乎若太山: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若:就像;
终身不复鼓琴:终生不再弹琴。不复:不再。
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读句子“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可知,伯牙不再弹琴的原因是钟子期死后,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懂他的知音了。文章中“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说明了原因。
7.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读句子“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可知,这句话说明两个人心意相通,当伯牙弹琴时想到泰山的时候,钟子期就赞叹,说他感觉巍峨的泰山在眼前,当伯牙想到宽广的河流时,钟子期赞叹说,他好像看到有江河在他面前流动。
8.本题考查综合实践能力。
本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知音一词来源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相传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子期死后伯牙再不弹琴因为再没有知音的人。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直至今天,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如:我认为懂得相互的想法,有共同理想,能赏识自己的人可以称为知音。
9.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
①伯牙善鼓琴:伯牙善于弹琴。善:擅。故选B。
②善哉乎鼓琴:你弹得真好呀。善:好,表示赞同。故选C。
③面善:面目和蔼。善:善良。故选A。
④多愁善感: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善:容易。故选E。
10.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鼓琴而志在太山:(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故选C。
【点睛】译文参考: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像大山一样高峻。”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1. 量 尺寸,尺码 12. 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解散了,他最终没买到鞋。 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13.郑人做事太死板,不知变通。 1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5.削足适履、如履薄冰、履险如夷。
【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1)先自度其足:自己先用尺子量了自己的脚。度:度量。
(2)吾忘持度:我忘了带尺码。度:量好的尺码。
1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及:等;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遂:于是
(2)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宁:副词。宁可,宁愿;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自信:相信自己。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
1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故事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的事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
15.本题考查仿写成语。
带“履”的成语有:步履艰难、如履平地、步履维艰、西装革履、履仁蹈义。
【点睛】参考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6. 哪里 到……去 你将要到哪儿去? 都 向东 乡里的人都讨厌我叫的声音,因为(这样),我才向东面迁移。 17.子能更呜,可矣;不能更呜,东徙犹恶子之声。 18. 鸟 寓言/寓言故事 19.猫头鹰听了斑鸠的话,觉得没道理,不同地方的人是不同的。于是它迁移到东方去了,那里的老鼠特别多,人们深受其害。猫头鹰来后,每天晚上抓老鼠。很快,它就帮那里的人平息了鼠患,人们都很感谢它,赞美它。
20.这则寓言故事告诫人们,对待自己的重大缺点和某些重大问题,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能像猫头鹰搬家那样,就事论事,回避矛盾,这样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举例:有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学习不好,非常自卑,可是,老师发现他的体育很好,为班级争得荣誉。
【解析】16.本题考查字词句的翻译。
(1)子将安之:你打算到哪里去呀?安:哪里;之:到。
(2)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皆:都;东:向东。
1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当枭回答说,乡里人都讨厌他的叫声,所以他要迁移时,鸠的回答,就是它对此事的一个态度,把鸠说的话划线即可。如:子能更呜,可矣;不能更呜,东徙犹恶子之声。
18.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和内容的理解。
“枭”和“鸠”都含有“鸟”字,故它们都属于鸟类。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本文就是以此喻彼,故为寓言故事。
19.本题考查理解和表达能力。
斑鸠得知猫头鹰要迁移时,给出了它的看法,即:如果你能改变叫声,就没必要迁移了;如果不改变叫声,不管你迁到哪里,还是会遇到相同的状况。据此,可以想象一下猫头鹰的做法。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如:
猫头鹰听了斑鸠的话,觉得有道理。于是它每天飞到树林里,听喜鹊的叫声,跟着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猫头鹰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叫声,但人们似乎还是不太喜欢它。
20.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和综合实践能力。
本则寓言的寓意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改正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与肯定。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遵循自然去找一个合适自己的新家。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缺点或问题,要及时改正。采用回避的态度是不对的;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就像有些同学上课不遵守纪律被老师批评,就不喜欢这位老师,想换班级。即使换去别的班级,如果仍然不守纪律,还是会有同样的问题。
【点睛】译文参考:
一天,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打算到哪里去呀?”
猫头鹰说:“我要向东边搬迁。”
斑鸠问:“是什么原因呢?”
猫头鹰说:“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向东迁移。”
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叫声,就可以了;你要是不改变叫声,那么即使你向东迁移,那里的人照样会讨厌你的叫声。”
21. √ × 22. 幸尚宽,何为不可?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23. 欣然接受,向他招手 神情严肃,抬手阻止
24.C
【解析】21.考查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1)“有一人欲依附,歆辄准之。”的意思是: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故此说法正确。
(2)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都弃的。故从文中看出:王朗不如华歆人品,故此说法错误。
22.考查提取古文关键句子。
“幸尚宽,何为不可?”意思是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王朗让人搭船的原因是船很宽,可以搭人。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意思是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呢?华歆认为不该抛弃“所携人”的原因是既然已经接受了别人的托付,就不能言而无信,丢下别人置于危险中。
23.考查内容理解和赏析能力。
(1)“幸尚宽,何为不可”意思是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这句话表现出王朗遇事没有深思熟虑,为人轻率的性格特点,据此可以想象到他的神态和动作,如“招手”“欢迎”等。
(2)文中“歆辄难之”意思是华歆感到十分为难而没有立刻答应,“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意思是刚才我之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这两句话表现出华歆遇事沉稳,目光长远,信守承诺,所以,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是很严肃的,当王朗想舍弃那个人时,华歆坚定抬手地予以阻止。如“挺起胸膛,面色凝重地反驳”等。
24.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作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
A.句意: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B.句意:将美丽的花朵赠送于人,自然会收获经久的花香。多用于形容付出了也会使自己快乐,当你帮助别人获得成功之后,自然在助人为乐之余而得到回馈。
C.句意:说出的话一定要足以信任,行动一定要有结果。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表示为难。王朗却说:“好在船还比较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后来敌人追来了,王朗就想丢下那人不管了。华歆说:“开始我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为了这一点。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托付,怎么可以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呢?”于是仍像当初那样携带关照那个人,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王朗的优劣。
25.C 26.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7.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28.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 29.示例:他是一个大义凛然、坚守信义、舍生取义的人。
【解析】25.考查字词解释。
C.子可去:你赶紧离开。“去”的意思是“离开”。
故选C。
26.考查提取文章关键句。
细读文章,分析人物和对话内容。“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的意思是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点明故事背景。
27.考查断句。
结合句意理解,句意: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应划为: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28.考查翻译句子。
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疾:重病;委之:丢下他;宁:宁愿;代:代替,换取。
29.考查对文章人物形象的理解。
短文写了荀巨伯探望生病的友人,被匈奴人抓住。匈奴人敬佩他的仗义,就撤兵回国了。故事赞扬了荀巨伯重视友情、先人后己、舍身取义的高尚品质,告诉人们做人要像荀巨伯那样讲义气、不背叛仁义与道德,方可获得他人的赏识与尊重。
【点睛】参考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30.D 31.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32.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33.A
【解析】30.本题考查字音。
少:[shǎo](1)数量小(跟“多”相对)。(2)短缺,距原来的要求还差。(3)使少,减少;削弱。(4)丢失,遗失。
[shào](1)年纪轻(跟“老”相对)。(2)少爷。
好:[hǎo](1)优点多的;令人满意的(跟“坏”相对)。(2)表示某方面的性质令人满意。(3)亲爱;友爱。(4)(身体)健康;(疾病)痊愈。
[hào](1)嗜爱、喜爱。(2)心中所喜爱的事。
“少而好学”的意思:少年时喜好学习。根据字义和句意,“少”字读shào;“好”字读hào。
3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文言文断句要通读全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仔细体会字词、短语之间的关系,做到准确断句。“盲臣安敢戏其君乎”的意思: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主谓断开“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再从“安敢”断开。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为: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3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炳:点。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昧:昏暗。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的意思: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
3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划线句子“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师旷用这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有志不在年高,只要有着一颗热爱学习的心,学习在什么时候都是不会晚的。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拿蜡烛呢?”平公说:“哪里有为人臣子而戏弄自己的国君的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强烈);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点上蜡烛走路和摸黑走相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34. 于是,就 穿透 命名 书写
35.B 36. 自叙帖 颜真卿 柳公权 37.滴水穿石
怀素,我要向你学习,勤学苦练,有恒心,有毅力。
【解析】3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乃种芭蕉万余株:于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乃:于是。
盘板皆穿:板子和木板都被磨穿。穿:通过,透过。
名其庵曰“绿天”:把他的庵叫做“绿天”。名:命名,取名。
贫无纸可书: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书:书写。
3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乃漆一盘书之”的意思是又漆了一个木盘来书写。之:代词,指字。
A.句意:全国的下棋高手。之:助词,的。
B.句意:反复地书写,最后木盘和方板都被磨穿了。之:代词,指字。
C.句意: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之:助词,的。
故选B。
36.本题考查书法知识的识记。
怀素,唐代著名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怀素的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书法率意颠逸,千变万化,法度具备。他的草书作品《自叙帖》,笔笔中锋,运笔变化莫测,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激荡,被后世称为“第一草书”。这也是大家在练习草书的时候不可放过的法帖。
有名的书法家有很多,如:王羲之、欧阳询、张旭。
37.本题考查近义词与语言表达。
“盘板皆穿”的意思是板子和木板都会被磨穿,用来形容练字刻苦认真。近义词有:磨杵成针、星火燎原。
怀素和尚为了练字没有纸就种芭蕉,没有钱,就制作木漆盘用来磨墨,用木漆板用来写字。最后木盘被磨漏,木板被擦穿。说明怀素是一个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人。将自己最想对怀素说的话写出来,可以赞扬他的品质,如:怀素,你真是一个勤学苦练、坚持不懈的书法家,我要向你学习!
【点睛】参考译文: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贫穷得没有纸来写,于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蕉叶来挥文洒墨,把他的庵命名为“绿天”。这样还是不够书写,又漆了一个木盘来书写,又漆了一块方板来书写,反复地书写,最后木盘和方板都被磨穿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