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川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化因交流而繁荣,文明因互鉴而兴盛。文化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发展自己,文化安全只有在文化发展中才能实现。
从历史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中华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在于其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博采众长的基因。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汉民族主动接受草原民族文化的“胡服骑射”,再到中华文化对各国文化的兼收并蓄,多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交流与融合,造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从现实看,今日之中国,正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从近代以来的被动卷入到今天的主动拥抱,充分展现了强大的文化包容性和适应力。近代以来的屈辱史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唯自强而后安,唯开放而后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亦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发展自己,唯有开放环境下的斗争和磨砺才能使自己强起来。文化发展同样如此。我们珍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孤芳自赏,而是要在文化开放发展中强基固本,使其根深叶茂,焕发旺盛生机。在此意义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与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内在一致的。只有强基固本,才能抵御外来文化病毒的侵袭;只有把文化深层次的优质基因激活,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具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
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话语权的争夺。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强势文化,与其背后一整套知识体系建构是分不开的。我们今天维护文化安全,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就是要站在人类文化制高点谋划文化发展,回应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具有解释力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近代以来,西方强势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特别是文化启蒙以来西方世界创设的一整套现代性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影响着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图式,相应地,人们也习惯于在西方知识谱系内寻找自己的存在坐标,这正是西方文化处于优势地位的学理基础。例如,关于现代与传统的“二元”划分,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意识形态话语,实际上都包含着历史建构主义的主观企图。我们并不怀疑启蒙话语的历史进步性,但也应清醒意识到其时代局限性,进而确立文化对话的平等地位,这是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前提之一。
作为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应该也有责任为人类文明做出知识贡献,这是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历史民族的重要标志。在信息革命推动下,人类文明形态正在发生剧变,已有知识体系发生“哥白尼式的革命”,由启蒙话语构建的知识体系在应对诸多新问题时频频失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其经验,则构成人类新知识得以产生的丰厚土壤。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创造旨在实现文化霸权有所不同,中国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倡导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我们建构的知识体系,着眼人类共同未来,以知识创新回应时代难题。只有这样的文化创造,才能在摆脱“跟着说”的困境之后,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摘编自邢云文《在文化开放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材料二:
当今时代,伴随着中国与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文化交流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近日,记者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惠鸣进行了访谈。
惠鸣指出,国家文化安全包括国家文化认同安全、文化传播安全、文化资源安全和文化产业安全。
在文化传播安全领域,由于互联网革命和数字化革命,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个人传媒终端、全球性社交媒体等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原有文化传播体系面临技术革命的挑战,也面临着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加强对我国进行价值体系渗透的挑战。
在文化资源方面,数字化技术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文化资源,造成传统文化资源、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等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加速流失,给国家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带来挑战。
文化产业领域,主要挑战是我国内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薄弱,无法有效担当起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清中华民族的内在价值取向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的重大使命。
惠鸣接着指出,数字文化时代,强调国家文化安全有利于增加国家文化认同和国家核心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在文化传播方面,借助数字化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空前强大,其价值观进入我国的路径与方式更加多样、便利,对我国的国家文化认同造成的影响与冲击也更大。对此,需要始终保持文化安全的意识。
数字化传播容易在网络空间形成意见共振,放大某些不良信息。非主流、个别声音容易混淆视听,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需要进行必要的规范。
为此,要坚持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健全文化法制,依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完善文化市场,培育思想市场,在市场竞争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扩大中国发展理念、中国价值取向、中国智慧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要防止借文化安全之名走文化封闭之路。
(摘编自段丹洁《维护信息时代文化安全——访惠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是因为中华文化对各国文化兼收并蓄,能够与不同文化相互激荡、交流与融合。
B.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并不是要封闭自己、孤芳自赏,而是要在开放中发展自己,不断发展壮大我们文化的内生动力。
C.西方强势文化关于现代与传统的“二元”划分,关于自由、民主、人权的意识形态话语,都是历史建构主义的实质。
D.新时代传统文化生活方式被迫改变,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速流失,给国家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带来挑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中华文化着眼人类共同未来,以知识创新回应时代难题,而其他国家进行文化创造却旨在实现文化霸权。
B.学界越来越关注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是因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深入,文化交流面临的挑战日益复杂。
C.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价值体系渗透是由于互联网、个人传媒终端、全球性社交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
D.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空前强大,致使我们无法传播与弘扬国家核心文化,无法增加国家文化认同感。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要性”的一项是( )
A.在文化交流中必须使国家文化性质得以保持、文化功能得以发挥、文化利益免遭侵犯。
B.在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中保持和延续自身文化特质,是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必须考虑的问题。
C.信息化时代国家安全面临新挑战、国家间文化软实力竞争加剧、传统文化遭遇挑战。
D.必须从文化观念、体制机制、内容形式等方面加强文化创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4.材料二中,惠鸣主要谈了哪两个方面的问题?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安而不忘危”,维护文化安全工作是一项关系全局、利在长远的战略工程。如何在文化开放的信息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狗之晨①
老舍
东方既明,宇宙正在微笑,玫瑰的光吻红了东边的云,大黑在窝里伸了伸腿,把嘴更往深里顶了顶,稍微一睁眼,只能看见自己的毛。
“大黑!”
老太太!大黑的灵魂是在她手里拿着呢。假如不服从她,而她三天不给端那热腾腾的食来?好吧。夹起尾巴,到门洞去看看。顺着门缝往外看,喝,四眼已经出来遛早了!四眼是老朋友:那天要不幸亏是四眼,大黑一定要输给二青的!二青那小子,处处是大黑的仇敌:抢骨头,闹恋爱,和大黑过不去!
“大黑,快来,到大院去跑一回!”
大概也要开门了,大黑猜摸着。这么一想,赶紧跑到大院去。果然,刚到大院,就听见开门声。大黑心中暗笑,觉得自己的智慧足以使生命十分有趣而平安。
出了街门,抖了抖身上的毛,向空中闻了闻,觉得精神十分焕发,在门前蹲坐起来,耳朵立着,坐着比站着身量高,加上两个竖立的耳朵,觉得自己很伟大而重要。
刚这么坐好,黄子由东边来了。黄子是这条胡同里的贵族,身量大,嘴是方的,叫的声音瓮声瓮气。大黑的耳朵渐渐往下落,心里嘀咕:是坐着不动好呢,还是向黄子摆摆尾巴好呢,还是以进为退假装怒叫两声呢?他知道黄子的厉害,同时又要顾及自己的尊严。他微微地回了回头,呕,没关系,坐在自己家门口还有什么危险?耳朵又微微地往上立,可是其余的地方都没敢动。
黄子过来了!几乎是要挨着大黑了。大黑的胸部有些颤动。可是黄子还好似没看见大黑,昂然走过去。
大黑不像黄子那样在道路当中卷起尾巴走,而是夹着尾巴顺墙根往前溜。这样,如遇上危险,至少屁股可以拿墙作后盾,减少后方的防务。在这里就可以看出大黑并不“大”;大黑的“大”和小花的“小”,都不许十分较真的。可是他极重视这个“大”字。特别和他主人在一块的时候,主人一喊“大”黑,他便觉得自己至少有骆驼那么大,跟谁也敢拼一拼。狗的世界是不和平的,大黑专仗着这个“大”字去欺软怕硬地享受生命。
远处有吠声,好几个狗一同叫呢。细听,有她的声音!她,小花!大黑向她伸过多少回舌头,摆过多少回尾巴,可是她,她连正眼瞧大黑一眼也不瞧!不是她的过错。战败二青和黄子,她自然会爱大黑的。大黑决定去看看,谁和小花一块唱恋歌呢。快跑。别,跑太快了,和黄子碰个头,可不得了,谨慎一些好。四六步地跑。
看见了:小花,喝,围着七八个,哪个也比大黑个子大,声音高!无望!不便于过去。可是四眼也在那边呢;四眼敢,大黑为何不敢?可是,四眼也个子不小哇,至少四眼的尾巴卷得有个样儿。有点恨四眼,虽然是好朋友。
大黑叫开了。虽然不敢过去,可是在远处示威总比那一天到晚闷在家里的小哈巴狗强多了。那边还有个小板凳狗,安然地在家门口坐着;大黑的身分增高了很多。凡事就怕比较。
那群大狗打起来了。打得真厉害,啊,四眼倒在底下了。哎呀四眼;呕,活该;到底他已闻了小花一鼻子。大黑的嫉妒把友谊完全忘了。看,四眼又起来了,扑过小花去了,大黑的心差点跳出来了,自己耗着转了个圆圈。啊,好!小花极骄慢地躲开四眼。好,小花,大黑痛快极了。
那群大狗打过这边来了,大黑一边看着一边退步,心里说:别叫四眼看见,假如一被看见,他求我帮忙,可就不好办了,往后退。眼睛呆看着小花,她今天特别的骄傲,好看。大黑恨自己!退得离小板凳狗不远了。唉,拿个小东西杀杀气吧!闻了小板凳一下,小板凳跳起来,善意地向大黑腿部一扑,似乎是要和大黑玩耍玩耍。大黑更生气了:谁和你个小东西玩呢?牙露出来,耳朵也立起来示威。小板凳真不知趣:轻轻抓了地几下,腰儿塌着,尾巴卷着直摆。大黑知道这个小东西是不怕他,嘴张开了,预备咬小东西的脖子。正在这个当儿,大狗们跑过来了。小板凳看着他们,小嘴儿噘着巴巴地叫起来,毫无惧意。大黑转过身来,几乎碰着黄子的哥哥,它比黄子还大,鼻子上一大道白,这白鼻梁看着就可怕!大黑深恐小板凳的吠声引起他们的注意,而把大黑给围在当中。可是他们只顾追着小花,一群野马似的跑了过去,似乎谁也没有看到大黑。大黑的耻辱算是到了家,他还不如小板凳硬气呢!
风也似的,小花在前,他们在后紧随,又回来了!躲是来不及了。大黑的左右都是方嘴——都大得出奇!小花,好像是故意的,挤了他一下。他一点也不觉得舒服,急忙往后退。后腿碰着四眼的头。四眼并没招呼他。
一阵风似的,他们又跑远了。大黑哆嗦着把牙收回嘴中去,把腰平伸了伸,开始往家跑。后面小板凳追上来,一劲巴巴地叫。大黑回头龇了龇牙:干吗呀,你!似乎是说。
回到家中,看了看盆里,老太太还没把食端来。倒在台阶上,舐着腿上的毛。
门外有人拍门。大黑立刻叫起来,往下扑着叫,觉得自己十二分的重要威严。老太太去看门,大黑跟着,拼命地叫。
送信的。大黑在老太太脚前扑着往外咬。邮差安然不动。
老太太踢了大黑一腿:“怎这么讨厌,一边去!”
大黑不敢再叫。回去依旧卧在墙根。肚中发空,眼瞭着食盆,把一切都忘了,好像大黑的生命存在与否只看那个黑盆里冒热气不冒!
【注】①《狗之晨》是一篇寓人于狗,寓庄于谐的幽默小品,把人性的弱点放大到狗的身上,透视现实社会的世态人心。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太太给狗取“大黑”这个名字,寄托了她对狗的希望,希望大黑改变胆小怕事的性格。
B.大黑认为自己的灵魂在老太太手里拿着,既表现大黑是一条非常忠诚的狗,也与结尾呼应。
C.大黑在知道门外的是送信的邮差的前提下,依然作“扑着往外咬”之势,可见护主心切。
D.大黑对小花的爱并非是真诚坚定的,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自恋的心理安慰和自大的臆想。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情节冲突主要来自性格矛盾,如大黑的自大和自卑,想象中的野心和性格上的懦弱。
B.小说以“狗之晨”为题日,“晨”既是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也展现了作者对国民精神觉醒的乐观态度。
C.小说写了一只狗从早晨睡醒到胡同上跑了一圈回到住家这样简单的故事,但情节却起伏有致,变化多端。
D.小说在描写大黑时采用了动作和心理描写以及对比的手法,通过细节展示出大黑形象的丰富性和典型性。
8.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了“大黑”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9.有评论家认为西方现代小说创作中的幽默、讽刺以及新奇的叙述视角,均被老舍吸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骞,建元中为郎。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墓慕,使月氏,与堂邑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单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译,抵康居。康居转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留岁余,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明年,骞为卫尉,与李将军俱出右北平击匈奴。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是后,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言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匈奴西边小国也。蛮夷俗贪汉财物,今诚以此时而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天子以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使,使遗之他旁国。骞因分遣副使诸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岁余,卒。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节选自《史记·大宛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骞因分遣副使诸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
B.骞因分遣副使诸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
C.塞因分遣副使诸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
D.骞因分遣副使诸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骞还到/拜为大行/列于九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用称号,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B.庶人,古代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与百姓、黎庶、庶民、黔首、布衣等意思相同。
C.蛮夷,古代对华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一种称呼,具体指南蛮、北狄、东戎、西夷。
D.外臣,诸侯国的士大夫对别国君主的自称,文中指归附汉朝的外族部落或政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骞坚韧不拔,心系国家。张骞以郎官身份出使月氏,经过匈奴时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其间他即使有了匈奴家室,也始终保留着汉朝的符节。
B.张骞机智勇敢,不忘使命。当匈奴的监管渐渐宽松时,张骞趁机和他的随从逃出匈奴,到达大宛后,他又因势利导,让大宛帮助使团抵达大月氏。
C.张骞富有远见,善于谋划。张骞建议天子用财物贿赂乌孙以招引他们的部落往东迁移和汉朝结为兄弟,并认为此计若成便斩断了匈奴的右臂。
D.张骞功绩卓著,影响深远。张骞出使后,汉朝派往西域各国的使者都称为博望侯来取信于外国,从此,西北各国便开始和汉朝有了交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2)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14.张骞第一次出使先后经过了哪些地方?此次出使历时多久后张骞归汉?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注]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觉:醒。
15.下列各项中对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了诗人早起后看到晨光初照,屋室通明,听到“开门鼓”正被咚咚敲响的情景。“晨光”与“开门鼓”说明时间之早。
B.颔联写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因为大地变得潮湿而懒洋洋地爬起来,小鸟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美好天气的到来。这两句通过对犬、鸟的传神刻画,紧扣了“早”的主旨。
C.“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这两句照应诗题。近来乡梦惹人愁思,于是诗人借酒消愁,不料饮酒过量,一夜昏睡,暂时忘记了乡愁。这两句诗用衬托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D.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诗人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调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都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
16.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本诗颈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唱着歌走回家。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斥责秦的统治者对百姓毫无限度地搜刮,自己却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苏洵用精妙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柴烧不完,火就不会灭,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属于孩子们的纯真夏日是① 的。刘仁杰的《夏至》中,孩子抬着头,若有所思,身后的老人埋头劳作,屋檐下酣睡的黄狗正享受着夏日的宁静。画面中,地里的菜叶儿、盛开的花儿、飞舞的蝴蝶以及孩子的脸庞,都沐浴着日光,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夏至正是莲花初放的时节,“赏莲”便成了夏日里一项极具风雅的活动。莲花素有“水宫仙子”的雅称,大家熟知的宋代文学家周敦颐,就在他的府衙中栽种莲花,千古名篇《爱莲说》② ,赏莲既要看莲花娇艳,也要看荷塘碧绿,离开了骄阳,夏日夜晚的莲花也同样娇媚可人。陈孟听的工笔画作品《夏塘风轻花落迟》描绘了一片夏夜的莲池幻境,画面中,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似有皓月普照,清透明亮,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
夏至之景,有阳光熠熠,有③ ,更有宁静闲适的温柔面孔,它交织着多样的情绪,也是生活热度自然的延绵。
18.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B.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递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了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C.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递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的充满诗意和无限遐想的夏夜画面。
D.画家以独特的色彩,传播出日退暑散后的清凉之感,呈现的充满诗意和遐想无限的夏夜画面。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如今,赶上周末或节假日,走进电影院观影成为很多人的不二之选。然而, ① ,背后其实凝聚着文化产业和各种产业融合发展的轨迹。比如电影众筹、保底发行等。事实上, ② ,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和著作权、专利权等无形文化资产融资租赁业务的展开也都表明,文化产业和金融产业早已在各个领域深度融合。文化产业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所追求的高品质美好生活,很大程度上 ③ 。大众对优质文化产品的渴求,让更多人看到了文化产业的巨大前景,类型众多的金融产品也纷纷进入文化领域。
总体而言,我国文化企业营收呈现增长态势,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文化产业自身存在的轻资产、高不确定性等特点导致的融资难成为不少文化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拦路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产品创新升级。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根据下面材料作文。
著名作家毕淑敏说,山的存在,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立意自定;(3)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4)全文不少于800字。
1.C 2.B 3.D 4.①当前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②信息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5.①在文化开放发展中强基固本,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抵御外来文化病毒的侵袭;激活文化深层次的优质基因,使我们的文化具有不断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②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要保持高度警惕,要认识到其局限性、目的性,确立文化对话的平等地位;构建属于自己的具有解释力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核心竞争力。③在数字化技术背景下,要始终保持文化安全的意识,深化传媒体制改革和技术革新,建立强有力的文化传播体系;健全文化法制,完善文化市场,提高我国文化内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6.D 7.B 8.①四眼曾经帮助过大黑,而现在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哎呀四眼”,大黑不免有些担心四眼。
②大黑嫉妒四眼比自己更亲近小花,现在看到四眼被其他大狗打倒在地,“呕,活该”,幸灾乐祸,心中痛快。 9.①幽默:如,心理描写幽默,“大黑”碰到“黄子”时的心理;动作描写幽默,“大黑”夹着尾巴顺着墙根往前溜;语言幽默风趣,如“主人一喊‘大’黑,他便觉得自己至少有骆驼那么大,跟谁也敢拼一拼”;情节生动逗人幽默,如“大黑”与“小板凳”的“玩耍”等。
②讽刺:通过对大黑的形象刻画,暗讽时人,揭示国民性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③新奇的叙述视角:本文以“狗”的视角展开叙述,显得新颖奇特。
10.A 11.C 12.D 13.(1)汉朝正打算消灭匈奴,听说这个消息,于是想派使者和月氏往来。出使月氏的路上必须经过匈奴境内,于是招募能够出使月氏的人。
(2)大月氏已经臣服于大夏并在那里居住下来,那里土地肥沃富饶,少有敌人来犯,月氏又认为自己离汉朝很远,完全没有向匈奴报仇的想法。 14.①张骞出使先后经过的地方有∶匈奴、大宛、康居、大月氏、匈奴。②张骞出使历时十三年后归汉。
15.C 16.“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诗人因心情愉快开怀畅饮,从而饮酒过多,到次日早晨仍有头重脚轻之感“新脱冬衣”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诗人因脱冬衣而感到身体猛然间轻松:“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17.(1)浴乎沂 风乎舞雩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18.①无忧无虑 ②应运而生 ③疾风骤雨 19.B 20.(1)构成:三个“蓝紫相交的夜空”“女子素雅的粉红衣衫”“白净通透的莲荷”都是定语+名词的偏正结构短语共同组成主语,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为成分排比。(2)表达效果:①形式上,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②内容上,一气列举了画面中三种不同的景物,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突出了画面独特的色彩和莲池幻境。
21.①一场看似普通的观影之旅;
②不仅是电影产业;
③离不开优质的文化产品 22.文化产业自身存在轻资产、高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导致企业融资困难,而融资难成为不少文化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拦路虎”。
试卷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