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学习目标
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创作。
2、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3、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目
录
一、知人论世
三、研读文本
二、诵读感悟
四、比较阅读
一、知人论世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诗人。是中国新诗的奠基者。
主要作品
诗歌:《天狗》《凤凰涅槃》《太阳礼赞》《炉中煤》《静夜》《天上的街市》
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孔雀胆》《蔡文姬》
新诗格律化
早期白话诗的作者如胡适、郭沫若等人,他们所写的新诗是不讲究格律的,他们推崇“自由”与“自然”。但后来徐志摩、闻一多等人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即用白话写诗,也讲究诗的韵律。如徐志摩的新诗多以四行一节,且多有押韵。闻一多提出了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建筑美就是要求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句(行)与句(行)之间要均齐。徐志摩、闻一多等是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
资料链接
写作背景
“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震动了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舞,他在日本福冈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此时他读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深受其影响,几乎每天写诗,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爆发期。郭沫若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1919年9、10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二、诵读感悟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919年9、10月间作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阔远、气势磅礴
诗歌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郭沫若
三、研读文本
1.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1.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2.这些意象都是写实的吗?
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展示了大自然所里和壮丽的特征,另一方面,抒发自己“毁坏”“创造”“努力”的主观感受,和对“力”的赞美。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3.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4.“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象征。
巨人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5.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四、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天狗(节选)》《立在地球上放号》思考郭味若这首诗在修辞、句式、标点方面的共同点。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天狗
①排比: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②运用叠词、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③句式自由,节奏鲜明④叹号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