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小数乘法
第6课时 手拉手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小数的加、减、乘混合运算。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乘法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教科书中,围绕学生为希望小学献爱心的情境提出了不同水平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在用不同方法解决淘气的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原来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在用不同方法解决笑笑的问题的过程中,结合情境体会小数混合运算中的运算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整数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范围仍然适用,并能根据所学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进行小数加、减、乘的混合运算。
能解决简单的小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与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能灵活应用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1.先说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 25×3+10 (16+32)×2 100-40×2 师:同学们,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25×(10+4) 25×125×32 师:计算中,用到了整数的什么运算律呢? 师:同学们非常棒,那么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以及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中是否适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举手发言。 生1:先算乘法再算加法:25×3+10=75+10=85 生2: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16+32)×2=48×2=96。 生3: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100-40×2=100-80=20。 学生自由说一说 生1: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生2: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生3: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再说一说。 生1:25×(10+4) =25×10+25×4=250+100 =350。 生2:25×125×32 =25×125×4×8 =(25×4)×(125×8) =100×1000 =100000。 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1:第一个算式用到了乘法分配律 生2:第二个算式用到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以及整数运算律,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环节二 探究新知 一.探究小数加、减、乘混合运算 师:在今年“5.12”的汶川地震纪念日这一天,淘气和笑笑的学校开展了一次帮助灾区小朋友“手拉手”活动。 课件出示: 师:这是淘气和笑笑要捐助学习用品、课外读物的单价。 课件出示: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问题: 淘气要给希望小学的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笔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 师:你能帮淘气算算吗?比比谁想的办法多。 学生独自列式计算,然后汇报: 师:能说说2.8×3和6.1×3分别表示什么吗? 师:说得真好!为什么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呢? 师:表述的真清楚!那么你们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师:2.8+6.1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以3呢? 师:经过大家的一番计算,我们终于知道了一共需要26.7元。那么大家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课件出示: 2.8×3+6.1×3 (2.8+6.1)×3 =8.4+18.3 =8.9×3 =26.7(元) =26.7(元) 师: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有关系吗? 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它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师:原来以前学过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我们再来看看笑笑买的学习用品好吗? 课件出示: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师:你能帮笑笑算一算吗? 学生独自列式计算,交流反馈。 师:你们喜欢哪种方法呢? 师:原来整数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可以让计算简便。在以后的计算中,可依据数据的特点,采用合适的运算律。 学生观察价格表,自由说一说。 生:一本练习本的单价是2.8元,一个铅笔盒的单价是6.1元,一本《数学家的故事》的单价是7.2元。 学生独自列式计算,然后同桌交流算法。 生1:我是这样算的,分步计算:3本练习本需要:2.8×3=8.4(元),3个铅笔盒需要:6.1×3=18.3(元),一共需要:8.4+18.3=26.7(元) 生2:我用综合算式计算:2.8×3+6.1×3=8.4+18.3=26.7(元)。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2.8×3表示3本练习本的钱数,6.1×3表示3个铅笔盒的钱数。 生:只有先算乘法才能分别算出3本练习本和3个铅笔盒需要的钱数,然后求一共需要的钱数,用加法。 学生自由说说。 生1:还可以这样分步计算: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需要:2.8+6.1=8.9(元),3名同学一共需要:8.9×3=2.67(元)。 生2:我也可以用综合算式计算:(2.8+6.1)×3 =8.9×3=26.7(元)。 学生根据自己的算式自由说说。 生:2.8+6.1表示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需要的钱数,练习本和铅笔盒的数量都是3,所以再乘以3表示共要花多少元。 学生分组观察并交流。 生: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是相同的。 生:2.8×3+6.1×3=(2.8+6.1)×3,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学生独自列式计算,然后反馈。 生1:先分别算出5本练习本和5本《数学家的故事》的钱数。 2.8×5+7.2×5=14+36=50(元) 生2:先算出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需要的钱数。(2.8+7.2)×5=10×5 =50(元)。 生:我喜欢第二种方法,计算简便。 利用贴近实际的事件作为导入,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感。 通过说一说,培养学生的审题意识。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将解决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再通过说一说,明确算理以及计算顺序。 通过让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同时为后面得出结论做准备。 利用交流提示引导学生观察,指明方向,学生能够开展有效的讨论与交流。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运算律可以让计算简便的道理,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算法。
环节三 巩固新知 1.这些果汁一共多少元?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列出算式求解,算式多样,列出一种即可。 2.能简算的要简算。 2.5×13+0.9 2.6+1.4×3 0.25×3.7×0.4 0.89×4.8+0.89×5.2 1.83+3.79+0.17 10-0.34-0.66 2.5×0.6-1.8×0.5 (8+0.8)×1.25 学生独自列出算式求解。 生:(24+24+6)×2.5=135(元) 答:这些果汁一共135元。 学生独立计算后,自由说一说。 生: 巩固运用小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运算律。培养学生多思考,多动手的能力。
环节四 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生1: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生2: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仔细观察数据的特点,运用运算律进行运算,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小结课堂,提升总结、表达能力。
环节五 布置作业 教材P45 练一练 第4、5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