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分类教案 四年级下册 数学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图形分类教案 四年级下册 数学北师大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7-01 15:3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图形分类
教学目标:
1. 经历对已学图形分类整理的过程,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2. 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
3.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把图形进行分类整理,认识图形的类别特征,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及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图形了,来看一看,它们分别是什么?
生:它们分别是三角形、平行四方形、正方体、圆、长方形、长方体、正方形、圆柱、球。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各个图形的名称,为下面图形的分类作铺垫
探究新知
师:你认为这些图形可以分为几类?怎么分呢?
请小组内的同学合作把这些图形分一分。
大屏幕出示分类要求:
(1)把你们小组的学具用你们都认同的方法分分类。
(2)把你们组这样分类的理由记录下来。
师:哪一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分类结果?
一类: 另一类:
师:能说一说你们组为什么这样分吗?
生:我们觉得这类都是什么什么体的,而这一类都是什么什么形的,所以我们分成了这两类。
师:那你们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生:我们是根据它们的名称特点来分的。
生:我们组认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其他的都只占有一个平面。
师:说得多好呀!刚才我们把图形分成了两类: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分为一类,我们把这一类能立起来并且占有一定空间的图形统称为立体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分为一类,我们把这些只在一个平面的图形也起一个名字,叫平面图形。
师:有那么多平面图形,你们觉得这些平面图形还可以再分类吗?大家分小组,把平面图形再分一分,并说明你们为什么这样分?
师:哪一组的同学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分类结果?
生:我们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分为一类,圆自己分为一类。因为这四个图形都有角,而圆没有角。
师:你们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
生:按有没有角来分的。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生1:直线。
生2:线段。
师: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圆的边是弯曲的一条线,它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师:还有哪一组来汇报一下?
学生:我们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为一类,把三角形分为一类。
师:你们是按照什么来分的?
生:根据角的数量或根据边的数量。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我想请同学来拉一拉。
(学生上前分别拉四边形和三角形)
师:拉一拉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很灵活、很容易拉动。
师:三角形呢?
生1:很牢固。
生2:不容易变形。
师:生活中利用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例子有很多,让我们观察一下,这是哪里?(课件出示学校大门)
生:我们的学校大门。
师:请你认真观察自动伸缩门为什么这么容易开和关?
生:有平行四边形,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生:衣服架。
师:你们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吗?
生1:自行车架。
生2:我家的太阳能架子是三角形的。
(课件出示金字塔和东方明珠图片)
教师:看一看,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
生:三角形和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角形和半球形不容易变形
师:生活中三角形建筑和半球形建筑是很坚固的,生活中的四边形不但容易变形,而且还比较美观,可见是图形创造了生活的美,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用数学知识把生活创造的更加美丽!
设计意图:多种方法对图形进行分类,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巩固练习
1. 填一填。
平面图形有(       ),立体图形有(       )。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区分。
2. 指出下图中有哪几种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图形的掌握。
3. 用一条线段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相同的图形。你能想出几种分法?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填空。
(1)在现实生活中,三角形具有广泛的应用,因为它具有(  )的特性。
(2)许多电动门、防盗门都是由平行四边形组成的,这是因为它具有(   )的特性。
(3)我们常见的自行车架子就是根据(      )的特性制造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能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图形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应不同的类别。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