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吉安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30 06:0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吉安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东汉无名氏文人假托李陵所作的三首抒情诗,及假托苏武所作的四首诗,被人们合称为苏李诗——编者按),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如果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都称作乱世,也许并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其中之一就是生死主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
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是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诗人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节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诗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那么对生死存亡的思考就不可能出现。
B.东晋末至魏晋诗歌中突出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悲伤,这是人的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表现。
C.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是乱世,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文学创作上出现生死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D.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中,诗人的第四种态度无疑是与同时代其他诗人不同,从而使这类作品别具一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的跨度上,也体现在群体的广度上。
B.魏晋时期之所以会产生出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是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原先一切事物怀疑和否定的结果。
C.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中,我们可以想见,酒和药在文人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D.作者以曹操及江淹的诗为例,是要说明:因为对生死主题有了真实的生命体验,作品往往能有血有肉。
3.最能体现材料二中所提到的“对待人生的第四种态度”的一项是( )
A.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B.朱门何足荣?未若托蓬莱。
C.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D.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4.请简述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你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来说明它如何体现了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马石山上(节选)
峻青
篝火,一堆连着一堆,在山脚下燃烧着。
熊熊的火光,撕破了夜的黑幕,照见了篝火后面敌人的影子。他们有的端着枪在篝火的旁边走来走去,有的在烤火,有的在东倒西歪地睡大觉。熊熊的火光,也照见了山脚下面的乱石纵横的山路、光秃秃的枯树、冻了冰的发光的小溪。
一个正在来回走动的鬼子哨兵,突然停住了脚步,侧起耳朵听了一下,山坡上面传来了一阵奇怪的声音,在狂风怒吼的树下,他断不定这是一种什么声音,像洪水冲破了堤岸,又像暴雨横扫着山野。他眯起眼睛,竭力地向那响着声音的地方望去。可是,火光晃着他的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他端起枪来,砰砰地向山上打了两枪,山上没有响枪,可是,那声音却还在响着。
当鬼子打枪的时候,宫班长和战士们已经冲到了离火堆不远的地方,他们在水沟沿上的一堆岩石后面停了下来。紧随在他们后面的人群,也都在离火堆稍远一点的地方停了下来。当这些怀着紧张的心情的人们气喘吁吁地收住了脚步的时候,他们感到了一种深沉的寂静。在这深沉的寂静中,他们听见了篝火燃烧的毕剥声,寒风吹着松树的呜呜声,溪水在冰下奔流的叮咚声,饥饿了的战马的嘶鸣声,鬼子们叽哩哇啦的说话声。这寂静在继续地深沉着,扩大着,变成了一种难耐的紧张,在叩击着人们的心。
宫班长伏在潮湿的沟沿上,用力地紧贴着地面,把头从枯草中探出来,眼睛一动不动地凝视着他面前的火堆,他看见了隐在火堆后面的密集的敌人和那无数黑洞洞的枪口,铁似的下颚又剧烈地蠕动起来了。他知道,火光照耀,是非常不利于突围的,他要设法弄熄几处篝火,把这个火网撕破。突然,他的眉毛一扬,迅速地把棉大衣脱了下来,轻轻地砸开了小溪里的薄冰,把棉大衣放在水里浸了一浸,向着大老矫把手一挥,就向火堆那面猛扑过去。大老矫会意地把机枪在岩石上架好,他看见班长像一道闪电似的窜到了篝火的前面,把湿淋淋的大衣往火上一罩,扑灭了篝火。于是,他端起机枪,就向着敌人猛烈地扫射起来。紧接着,南面和北面的战士,也都用手榴弹炸熄了山头上的几堆篝火,杀开了一条血路,立刻,寂静的山谷,突然震天动地地沸腾起来了。滚滚的人群,就像一道冲破了堤坝的洪水似的,顺着黑黝黝的山谷,猛烈地倾泻出来了。
敌人被这意外的打击弄昏了,他们慌乱地怪叫着,谩骂着,跌跌撞撞地奔跑着,乱成了一片。
大老矫冲出火网,把机枪架在一个小山岗上,猛烈地扫射着慌乱的敌人,几天来积压在心底的怒火,此刻总算爆发了。黑洞洞的枪口,在漆黑的夜间,吐出了一串串耀眼的火花,照亮了他因激动而变红的脸。
人群潮水似的在汹涌地倾泻着。
这里是被累年的山洪冲刷成的一道长而深的山谷,它从半山腰里,弯弯曲曲地一直通到山脚下。靠着马石店村的一个放牛老人的指引,班长选择了这样一个好的突围地点。敌人的火网在这里被撕破了一个缺口,潮水似的人群,就像一股汹涌的山洪,顺着弯弯曲曲的深谷,从山腰间直冲下来。深谷两旁高地上的篝火被扑灭了,谷口周围是一片黑暗,虽然在这浓密的黑暗中,仍然闪烁着机枪、步枪射击的火光,但是深谷仍然保障了大部分突围群众的安全。
这时候,敌人已经从突然震惊中清醒过来了,但是,他们的兵力来不及集中,一时间又弄不清突围的确切地点,只有盲目地乱打枪。漫山遍野都是一片砰砰叭叭的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呜哩哇啦的喊叫声。
一片大骚动,大喧嚷,好像天要塌下来一般。
然而,在突围的人群中,却是一片坚毅的沉默。除去杂沓而紧张的脚步声和急促的呼吸声,什么声音都听不见。老头子们咬着牙忍住咳嗽不声不响地往外冲,母亲们用奶头塞住婴儿的嘴不声不响地往外冲,前面的一个倒下了后面的立刻把他背起来不声不响地往外冲。
大老矫继续在射击着,和他在一起的是小张,他们不断地变换着阵地,敌人始终弄不清他们有多少人,有几挺机枪。在紧张的战斗中,他们不断地回头向山谷里张望,山谷里乌沉沉的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千万只脚踏着乱石的一片巨大的轰鸣,这声音把大地都震动起来了。从这巨大的脚步声中,他们觉得似乎是他们两人用两双有力的手,在撑住了这个网口,于是,他们感到了一种特别的兴奋。现在,在他身旁的只有小张一个人,然而,他们并不感到孤单,他们继续在射击着,撑住了网口。
人群,继续从撕破了的网口里,汹涌地向外倾泻。
(选自峻青《马石山上》,有删改)
【注】《马石山上》是峻青根据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真实事件”写成的。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拉网合围式大“扫荡”,数千名群众被围困于马石山区。路过此地的八路军胶东军区的10名战士,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帮助身陷绝境的群众突围。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贴”“探”“凝视”等词语细致刻画了宫班长的沉着冷静,只有准确掌握敌情,才能制定有效的作战方案。
B.大老矫准确领会了班长手势的含义,“会意地把机枪在岩石上架好”,向着敌人猛烈扫射,掩护班长顺利地扑灭了篝火。
C.敌人虽然从震惊中清醒过来,依然陷入“一片大骚动,大喧嚷”,这主要是因为我方突围时选择了恰当的时机、地点,行动果敢坚决。
D.文中最后两段多次写到“网口”,这张“网”是鬼子布下的围捕之“网”,又是日本鬼子疯狂的阴谋之“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对宫班长、战士大老矫英勇形象的刻画与对群众突围的描写均为场面描写,突出军民的同心协力。
B.突围的人群中“一片坚毅的沉默”,与后文“这声音把大地都震动起来了”前后矛盾,形成巨大的张力。
C.小说从鬼子和抗日军民两个角度反复更替交织来展开情节,既把突围的过程表现得更加完整全面,也在对比中表现了抗日军民的勇敢、坚毅与机智。
D.本文从正面描写与敌人战斗的激烈,《荷花淀》从侧面描写表现战事的紧张,都写得富有诗情画意。
8.小说中有多处划线的句子,都用潮(洪)水似的汹涌倾泄来描写突围的人群,这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析。
9.这篇小说的战斗情景写得真切、动人,气氛异常悲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徐霖字景说,衢州西安人。年十三,有志圣人之道,取所作文焚之,研精《六经》之奥,探赜①先儒心传之要。淳佑四年,试礼部第一。知贡举官入见,理宗曰:“第一名得人。”嘉奖再三。登第,授沅州教授。时宰相史嵩之挟边功要君,植党颛②国。霖上疏历言其奸深之状,以为:“其先也夺陛下之心,其次夺士大夫之心,而其甚也夺豪杰之心。今日之士大夫,嵩之皆变化其心而收摄之矣。且其变化之术甚深,非章章然号于人使之为小人也。常于善类择其质柔气弱易以夺之者亲任一二其或稍有异已则潜弃而摈远之以风其余”疏奏,见者吐舌,为霖危之。未几,嵩之匿父丧求起复,君子并起而攻之,上大感悟。丞相范钟进所召试馆职二人,上思霖之忠,亲去其一,易霖名。及试,则曰:“人主无自强之志,大臣有患失之心,故元良未建,凶奸未窜。” 八年夏,添差通判信州,霖皆力辞,竟未拜,改秩之命故也。寻令守臣勉谕之,特改宣教郎、主管云台观,霖乃拜受。十二年,迁秘书省著作郎,累辞,不许。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上曰:“今日所当言者,当备陈之。”乃上疏言:“叶大有阴柔奸黠,为群憸冠,不宜久长台谏,乞斥去。”不报。兼权左司。霖知无不言,于是谗嫉者思以中伤,而上亦不悦。乞补外,知抚州。祠先贤,宽租赋,振饥穷,诛悍将,建营砦,几一月而政举化行。以言去,士民遮道,不得行,及暝,始由径以出。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四》
注:①赜(zé):深奥、玄妙。②颛:通“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常于善类择其质柔/气弱易以夺之者/亲任一二/其或稍有异已/则潜弃而摈远之/以风其余
B.常于善类/择其质柔气弱易以夺之者/亲任一二/其或稍有异已/则潜弃而摈远之/以风其余
C.常于善类择其质柔/气弱易以夺之者/亲任一二/其或/稍有异已则潜弃而摈远之/以风其余
D.常于善类/择其质柔气弱易以夺之者/亲任一二/其或/稍有异已/则潜弃而摈远之/以风其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礼尊意味与殿下相等。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会试因而称礼部试。
C.台谏,台官与谏官之合称。唐、宋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与监察御史掌纠弹,通称为台官,谏议大夫、拾遗、补阙、正言掌规谏,通称谏官,合称台谏。
D.营砦也作营寨,意思是古时驻兵的地方;军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霖十三岁时,有志于学习圣人的道义,就把自己的文章烧掉,精心研究《六经》的奥妙,深入探求前辈学者传授的精要。
B.在宰相史嵩之独揽政权,培植党羽时,徐霖直言史嵩之所做的真实目的,可惜皇上并没有立刻有所察觉和行动。
C.丞相范钟推荐征召应试官职二人,皇上想到徐霖的忠心,就在两个人中间选择了徐霖。
D.徐霖出任抚州知州时,由于治理得当,不到一个月政事和教化就有了改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日之士大夫,嵩之皆变化其心而收摄之矣。
(2)叶大有阴柔奸黠,为群憸冠,不宜久长台谏,乞斥去。
14.结合文本,概括徐霖的人物形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千。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借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B.《客至》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浓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C.《宾至》“老病人扶再拜难”写自己老病,需人搀扶,不能尽礼,在致歉中隐含着诗人有老友来访的万分喜悦。
D.《宾至》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
16.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眼前秋景和长年漂泊、年老多病的处境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强烈的悲凉之感。
(2)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摹了曹操吟咏《短歌行》时的动作情态。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当地百姓错把入侵者的行宫当做祠庙来祭祀的情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人,个子高高的,扛着锨,走路一摇一晃。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并不知觉。他正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影子在他前面,长长的。妻子在院子里,做好了饭,看见丈夫的影子从敞开的大门伸了进来:先是一个头——戴帽子的头,接着是脖子,然后是弯起的一只胳膊和横在肩上的一把锨。“你爸的影子已经进屋了,”她喊孩子,“快打洗脸水,准备吃饭了。”孩子打好水,看见父亲的影子像一渠水,悠悠地朝家流淌着。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
B.房里又热又闷,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
C.“连长他牺——”铁柱哽咽起来。
D.坚强,纯洁,正直——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19.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修辞效果。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西边田野上走来一个个子高高的、扛着锨、一摇一晃的人,他并不知觉他的脊背上爬满了晒太阳的蜻蜓,他从一个大斜坡上下来时前面留下长长的影子”。从语意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健身场所限流歇业,部分人群外出受限。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便利,一些网络主播开始在短视频平台进行健身直播,吸引了大批粉丝,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居家“云健身”的行列中。跟着直播跳操,① ,另一方面可以缓解被迫“宅家”的负面情绪,让心情变好。
当然,② 。如果说健身房里的教练以专业指导确保运动安全,那么“云健身”则要求相关平台多一些风险提示,主播多一些细致讲解,同时③ 。
“云健身”并不完美,但它以碎片化和轻量化的特点让更多人走进了健身大门,对推广全民健身来说有着独特意义。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我们期待更多人行动起来,加入健身的行列。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朋友云健身房“在云端”开业了,请你写一句广告词在自媒体宣传,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2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对如何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有很多的经典论述,如《论语·雍也篇》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大意是,自己要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腾达,才能博施济众。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己欲达而达人”与“达则兼善天下”实际上具有同一个意思,都是在强调以天下为己任,努力提升自己的硬实力,乐于助人,团结合作。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演讲稿,准备在班级的主题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A 2.B 3.D 4.首先提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人的觉醒,接着以《古诗十九首》和“苏李诗”为例写了“人的觉醒”在当时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的具体表现,并将其上升为时代特征。最后探讨了“人的觉醒”产生的原因和积极意义。 5.①《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哀叹,看似是悲观消极的。②诗歌中还表达了对于“人才难得”的忧愁和广纳人才的渴望。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③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生短促,曹操才如此渴望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建功立业,因此要广纳人才。也就是在这人生短促的消极哀叹中,恰恰深藏着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欲求。
6.B 7.C 8.①运用“人群如潮水”的比喻,突出被围群众之多,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突围时势不可挡的气势。
②多次反复,渲染了紧张激烈的氛围,展示了军民突围的完整过程,勾勒了小说的叙事主线。
③群众如潮水般突围的场面在敌我殊死战斗的情节多次间隔出现,使小说情节推进富有节奏感。 9.①根据史实和自身经历改编,运用细节描写使情节真实可感。端着枪“来回走动”的鬼子哨兵,突然停下来侧耳听了一下,又砰砰打了两枪,使战斗打响之前的紧张氛围真实可感。
②文中多处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班长像一道闪电似的窜到了篝火的前面”,生动写出了班长的敏捷、勇猛。“他们有的端着枪在篝火的旁边走来走去,有的在烤火,有的在东倒西歪地睡大觉”,生动写出鬼子的懒散。
③对特定环境下的人物的描写,使得气氛异常悲壮。班长脱下棉衣向火堆猛冲过去,百姓突围时保持坚毅的沉默等描写,都突显了战争的悲壮。
10.B 11.A 12.C 13.(1)今日的士大夫,史嵩之全都改变了他们的心意而且笼络住他们。
(2)叶大有阴险狡诈,是所有邪恶中最坏的,不应该长期位居御史谏官之尊,乞求斥逐。 14.①潜心研习,有学识。②直言敢谏,忠贞爱国。③治民有方,深得民心。
15.C 16.《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
17.(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3)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18.B 19.①用比喻手法,将“父亲的影子”比作“一渠水”,既与前面“打水”的语境相符,也写出了父亲高高的个子。
②用移就手法,将用于“一渠水”的“流淌”一词,移用到“父亲的影子”上,既是对喻体“一渠水”的自然沿用,也写出了父亲悠然的步伐。 20.①原句将修饰语独立成句,有强调意味,突出了人物的动作、姿态、形象特点。
②原句采用短句,富有节奏感,可增强文章的画面感和感染力,有利于刻画人物。
21.①一方面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②云健身也存在运动风险
③参与者也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意思与“注意运动安全”相关即可) 22.示例:时尚与精彩云端邂逅,健康与律动为你塑形。
23.立意:
1.提升自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他人。
2.个人和社会密不可分,要实现双赢。
3.把自己的发展融入社会发展之中。
试卷第2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