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省名校联考(新课标全国卷)2023届高三高考押题卷文综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指出,殷墟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生产使用了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金属原料。另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测定,三星堆青铜器中的铅也是从云南输人的。蜀、滇两地相邻,虽然蜀地有铜矿,但商代开采的记载极少,而锡料更是必须仰给于云南。这可以用于佐证商代( )
A.长江流域已成为经济中心 B.中原文化向边远地区传播
C.区域间存在一定经济联系 D.长途贩运业得到迅速发展
2.下表内容是秦汉至魏晋时期三公的设置及其主要职能的演变。这反映出( )
朝代 秦 西汉 东汉至魏晋
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司徒、司空、太尉
职能 丞相掌行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 大司徒掌政务、大司马掌军事、大司空掌水土工事 都是名义上的最高官职,无实际权力
A.中央行政效率降低 B.三公的职能趋同
C.三公职级不断下降 D.中枢权力的异化
3.下表所示为唐朝前期管理西南地区的做法。这说明唐朝( )
皇帝 做法
唐高祖 册封南越首领冯盎为越国公
唐太宗 对来长安朝见的贵州各族首领授官封州
唐玄宗 赐名南诏首领皮逻阁“归义”,并册封其为云南王
A.对边疆实行一体化管理 B.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
C.管理边疆采取怀柔政策 D.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4.下表反映了宋代江南地区镇江府和秀州华亭县商税收入的状况。这可用于说明宋代( )
地区 时间 商税收入
镇江府 熙宁十年(1077年) 39502贯962文
嘉定年间(1208~1224年) 206298贯298文
秀州华亭县 熙宁十年(1077年) 10618贯671文
绍熙年间(1190~1194年) 48463贯774文
A.坊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 B.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减弱
C.商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 D.市场经营环境较为宽松
5.明末,黄宗羲主张建立“太学”议政制度。在这套制度中,“太学”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天子和重要官僚作为弟子要定期到学校接受有关为政的评议,学校在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中拥有一定裁决权。此主张意在( )
A.提高君臣的儒学素养 B.发展君主制下的民意政治
C.恢复宰相集体议政制 D.完善官方学校的教育体系
6.《瀛寰志略》出版后,在朝的统治者、满汉官员、理学家、社会士绅,无不为《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无不为大清帝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天下之尊”的事实所震骇。《瀛寰志略》的发行( )
A.引导传统地理观变革 B.推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重整
C.削弱了封建专制统治 D.极大冲击了传统礼教价值观
7.1933年10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了《暂定传染病预防条例》,针对霍乱、天花、肠伤寒、流行性脑脊膜炎、猩红热、鼠疫、斑疹伤寒、白喉等传染病,制定了疫情报告、病人隔离和卫生消毒等方面的防疫措施。此举旨在( )
A.保障红军的有生力量 B.普及医疗卫生知识
C.改善苏区的生活环境 D.壮大医疗卫生队伍
8.1957年,毛泽东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强调“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主要是基于( )
A.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实行 B.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
C.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D.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9.雅典的陪审员通过随机抽签产生,其中大部分人来自平民阶层。在重要政治审讯中,陪审员最关心的不一定是被告人是否有罪,而是什么样的裁决和惩罚措施最符合雅典作为一个民主城邦的最大利益。这表明,雅典的陪审制( )
A.旨在维护城邦民主政治的稳定 B.背离民主自由的社会原则
C.成为广大平民参政的主要保障 D.着眼于抑制贵族政治特权
10.路德认为属灵阶级和属世阶级,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基督徒都是属灵阶级,是真正的神父、主教和教皇。所谓差别,只不过是职务和工作上的差别。教士是信众的代理人,本身没有任何特权,一切信徒都有充当教士的权利。路德此番言论的主要意图是( )
A.肯定因行称义的价值 B.彰显世俗王权的地位
C.确保等级秩序的稳定 D.倡导个人信仰的自由
11.明治维新时期,井上毅指出“文明之邦皆有政党,召开议院,分席而坐”,各政党“通过阴险狡猾手段在众议院聚集多数,其议不能称作舆论”。他认为政府应在全能君主的信任下,“调和社会各阶层利害……不基于议会,与政党无涉”。这一言论旨在( )
A.揭露西方近代政党制度的虚伪性 B.消除西方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C.推动日本责任内阁制的逐步完善 D.维护政治变革中的君主权威
12.1956年9月开始,在美国新闻署的鼓励下,美国国内成立了40多个独立的公民委员会:美术、电影、音乐、体育等。美国政府希望它们能够鼓励其成员和兴趣相投的外国人交换信息,制定亲善计划,激励群体行动,参与美国的各种公共关系活动。美国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
A.服务美国的霸权战略 B.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
C.促进国家间文化交流 D.扭转冷战中的被动局面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7年7月,日本对考试取士制度加以修订,将文官考试分为“高等考试”和“普通考试”,取消“学术考试”。高等考试适用于选拔奏任官,普通考试适用于选拔判任官。“试补”指高等考试合格后的“练习实务”,时间为三年。“见习”指普通考试合格后的“练习实务”,时间为两年。法学博士、文学博士或法科大学、文科大学及原东京大学法学部、文学部的毕业生可不经高等考试,直接担任奏任官试补。官立、府县立中学或同级的官立、府县立学校及受帝国大学监督的私立法律学校、原司法省法律学校的毕业生可不经普通考试,直接担任判任官见习。其他人员参加考试则有严格的限制。
——摘编自吕万和、张健《明治时期日本官吏任选制度的改革》
材料二 1913年初,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1919年,北洋政府又公布了《文官高等考试法》《文官普通考试法》《文官高等考试典试令》《文官普通考试典试令》。新法适用的对象主要为行政官、技术官、审计官、征收官。各专门学科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等二十三科,各学科所考科目少则十几门,多则二十多门。行政官、技术官、审计官与征收官以外的其他种类文官的任用考试适用特别考试法,如外交官适用《外交官领事官考试法》、法院书记官适用《法院书记官考试暂行章程》等。上述各种类文官的考试科目一般是与该种类工作有关的学科。
——摘编自武乾《论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
材料三 1982年,《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颁布,文件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要实行公开招收,自愿报名,同时,文件还明确了考试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并确定政府人事部门的主导作用,将此前以各系统、各部门为主的分散考试改为统一组织的考试。针对干部人员范围过于庞大、缺乏分类管理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着力推进不同类别干部的管理改革。1993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也随之确立。
——摘编自句华《中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文官考试改革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洋政府文官考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的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义。
三、论述题
14.图片是探究历史的重要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一日语中平假名和汉字对照表 图二用喃字创作的越南文学作品 图三日本平城京东大寺唐式大佛殿
图四唐朝长安(左)与日本平城京(右) 图五始建于752年的韩国佛国寺石塔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历史知识,任选两幅图片,围绕“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写一则历史小论文。(要求:选择明确,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四、材料分析题
15.二战前后,国际贸易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2年七八月间,英国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纽芬兰、印度缔结了号称“帝国特惠制”的共同保护关税协定,规定:英国对从自治领和殖民地输入的商品给予免税或减税优待,对大约80%的进口商品免税;英国限制本国从帝国以外国家和地区输入农产品;英国工业品输往自治领和殖民地时享有优惠待遇;提高对英国以外国家进口货物的关税率。1929~1938年,英国自治领和殖民地在英国出口中的比重由44.4%上升为49.9%;英帝国提供英国的进口物资,由1930年的29%增加到1936年的40%。
——摘编自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打算建立一个国际贸易组织,但因为遭到西欧国家强烈反对而未能实现。于是,美国退而建议签订一项多边的关税和贸易协定。1947年10月30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日内瓦签订,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生效。该协定按照美国提倡的“门户开放”原则,宣称要“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货物的生产与交换”“降低关税”“消除国际商业上的差别待遇”等。由于西欧国家的抵制,该协定仍保留了某些关于特惠制和关税同盟的条款,并且允许发展中国家采取保护本国工业的必要措施。
——摘编自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199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主导建立“帝国特惠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主导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目的,并简析其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根据材料“黄河流域的青铜生产使用了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金属原料”、“三星堆青铜器中的铅就是从云南输入的”、“而锡料更是必须仰给于云南”等信息可知,商代西南地区的铅、铜、锡原料输入黄河流域和蜀地,反映出区域间存在一定经济联系,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时间是商朝,当时经济中心是黄河流域,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黄河流域和四川地区与云南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是中原文化与边远地区关系,排除B项;“长途贩运"与材料中“蜀、滇两地相邻”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至魏晋时期(中国)。表格反映了秦汉到魏晋三公职能的演变过程,通过分析可知,三公的权力由实权转为虚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以来中枢权力逐渐由以丞相为首的外朝转移到尚书令等中朝大臣手中,尚书令的作用逐渐加强,D项正确;中朝设立后,中枢决策权力转移至中朝和皇帝手中,外朝负责具体行政,反而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依据材料可知,三公职能不同,排除B项;表格反映的是三公权力大小的变化,不是职级的转变,因为职级包括职位职能和品级,三公的品级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前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前期册封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拉拢少数民族贵族,由少数民族首领自行管理民族地区,这体现了怀柔政策,C项正确;唐朝对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并不是实行一体化管理,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是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并没有体现少数民族在唐政府中担任官职,不能由此得出唐朝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这一结论,排除B项;因俗而治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材料没有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镇江府和华亭县在宋朝时,商税收入都大幅增加,这与当时江南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活动不受到政府的直接监管,市场经营环境较为宽松,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业的发展,不能直接体现坊市的时空界限被打破,排除A项;宋代商业活动不受到政府的直接监管,并不意味着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减弱,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代商税收入的增加,没有对比不同税种比例,无法得出商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思想领域出现活跃局面,涌现出黄宗羲等一批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黄宗羲主张发展“太学”议政制度,君主和官僚要接受学校的约束,学校拥有决策权,这是民意政治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中的学校是议政场所,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育场所,而且提高君臣的儒学素养不是该制度的主要目的,这是“议政”制度,而非教育制度,排除A项;当时宰相制度已经被废除,材料也未涉及恢复宰相制,排除C项;材料中的“太学”是议政场所,不属于官方学校和教育体系,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由材料“在朝的统治者……无不为《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大清帝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瀛寰志略》学习并吸收了西方近代先进的地理学思想,运用当时先进的经纬度学说划分地球,对世界各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有比较准确的划定,这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舆地学观念,引导了传统地理观的变革,A项正确;地理观的改变并不能推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重整,排除B项;《瀛寰志略》并未削弱封建专制统治,排除C项;当时的人们只是为大清帝国并非“天下之尊”所震骇,“极大冲击了”传统礼教价值观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3年(中国)。根据材料“1933年10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了《暂定传染病预防条例》,针对霍乱、天花、肠伤寒、流行性脑脊膜炎、猩红热、鼠疫、斑疹伤寒、白喉等传染病,制定了疫情报告、病人隔离和卫生消毒等方面的防疫措施。”可知,土地革命时期,由于苏区经济社会比较落后,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和经济封锁,苏区军民的医疗卫生状况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为提高根据地军民的健康水平,保留红军的有生力量,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采取了材料中的措施,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防止流行病,目的是军事斗争的需要,而非是普及医疗卫生知识、改善苏区的生活环境、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毛泽东基于国内实际状况和苏联的经验教训,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项正确;1961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排除A项;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中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是2020年,排除B项;1957年,党的工作重心没有发生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雅典。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雅典陪审法庭主要由平民担任陪审员,重要政治审讯强调维护“民主城邦的最大利益”,即维护城邦民主政治的稳定性,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陪审制下,陪审员独立自由参与裁判,这没有背离民主自由原则,排除B项;材料主旨没有涉及广大平民参政是否通过雅典的陪审制得以保障,排除C项;题干中,雅典政治审判并非只针对贵族及其政治特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准确的时空是16世纪的德国。根据材料可知,路德认为属灵阶级和属世阶级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人人都可以充当教士,这就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性,肯定了基督徒身份的平等性,倡导个人拥有信仰的自由权利,D项正确;材料“教士是信众的代理人……一切信徒都有充当教士的权利”表明,路德强调基督徒都是平等的,反映了“因信称义”的价值诉求,而不是因行称义,排除A项;路德的此番言论强调了信徒身份的平等性,抨击的矛头指向罗马教廷,没有涉及世俗王权等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基督徒身份的平等性,倡导个人拥有信仰的自由权利,不利于等级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日本)。根据材料“通过阴险狡猾手段在众议院聚集多数,其议不能称作舆论”可知,井上毅首先指出西方近代政党制度的弊端,进而主张弱化政党和议会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突出“全能君主”对政府施政行为的控制,维护天皇总揽一切的权威,D项正确;A项不是井上毅言论的主要意旨,排除A项;日本在明治维新中吸收了大量西方文化因素,排除B项;责任内阁制强调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向议会负责,这与井上毅的主张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美国新闻署鼓励建立民间组织以此在社会各领域扩大美国的国际影响,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念,为美国全球霸权战略服务,A项正确;结合二战后美国的社会状况和外交战略可知,美国新闻署此举的意图并不是为了推动国内文化发展,B项错误;“文化交流”只是美国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C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在冷战中处于优势地位,D项错误。故选A项。
13.(1)内容:重置考试类别;设置文官见习期;指定学校毕业生有免试资格。(答出两点)
简要评价: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进程;完善文官体系;促进教育发展;能够训练从政者的实际才能,提高文官的行政能力;进一步削弱封建势力影响;不利于部分学校毕业生公平参与竞争。(答出三点)
(2)特点:法令体系完备,文官考试种类繁多;以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为考试内容;对不同种类文官分别考试。(答出两点)
成因: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近代教育的发展;国家治理的需要;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答出两点)
(3)意义:提高了政府机关和干部的行政效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的完善;等等。(答出四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准确的时空是:19世纪80年代的日本。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一中“文官考试分为‘高等考试’和‘普通考试’,取消‘学术考试’”,可得出重置考试类别;根据“‘试补'指高等考试合格后的‘练习实务’,时间为三年。见习’指普通考试合格后的‘练习实务’,时间为两年”,可得出设置文官见习期;根据“法学博士、文学博士或法科大学、文科大学及原东京大学法学部、文学部的毕业生可不经高等考试,直接担任奏任官试补。官立、府县立中学或同级的官立府县立学校及受帝国大学监督的私立法律学校、原司法省法律学校的毕业生可不经普通考试,直接担任判任官见习”,可得出指定学校毕业生有免试资格。第二小问“评价”,因为材料现象发生在明治维新时期,可见文官制度改革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进程。这一改革重置考试类别,完善了文官体系;设置文官见习期,能够训练从政者的实际才能,提高文官的行政能力;考试选拔对进一步削弱封建势力有影响;指定学校毕业生有免试资格不利于部分学校毕业生公平参与竞争。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准确的时空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中“《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高等考试法》《文官普通考试法》《文官高等考试典试令》《文官普通考试典试令》”,可得出有较完备的法令;根据“分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等二十三科”,可得出考试内容采用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根据“行政官、技术官、审计官与征收官以外的其他种类文官的任用考试适用特别考试法”,可得出对不同种类文官分别考试。第二小问“成因”,有较完备的法令,是因为民主共和体制的确立,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考试内容采用近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这得益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对不同种类文官分别考试,这是国家治理的需要,也受到了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准确的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要实行公开招收,自愿报名,同时,文件还明确了考试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并确定政府人事部门的主导作用,将此前以各系统、各部门为主的分散考试改为统一组织的考试”得出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根据材料“针对干部人员范围过于庞大、缺乏分类管理的问题,这一时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在着力推进不同类别干部的管理改革”得出提高了政府机关和干部的行政效率;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知识可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的完善。
14.[示例一]
选择:图三、图五。
论题:佛教成为唐朝对东亚进行文化输
出的重要载体。
论述: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的宗派,佛教完成本土化。唐代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力,这使得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唐朝国力强盛,对东亚国家形成了向心力,且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新罗、日本等东亚国家纷纷学习和吸收唐朝文化,佛教文化也自然成为重要学习内容。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加强了与唐朝的交往,佛国寺石塔就是当时两国文化交往的例证。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平城京东大寺大佛殿也仿照唐朝建筑式样建造。日本、新罗等国也常有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有名的高僧,他回国时携带了诸多佛经和诗文集。综上所述,随着佛教在东亚社会的传播,中华文化在东亚的影响力也日益凸显。
[示例二]
选择:图一、图二。
论题:汉字文化圈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体现。
论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与文献通过汉字得以保存和传播。公元前4世纪开始,汉字逐渐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创造出谚文,越南创造出喃字。汉字书法艺术还影响了日本文字。东汉末年以来,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以来,书法艺术大放异彩,助推汉字对外传播。从日语中的平假名和汉字的对照可知,平假名由汉字草书演化而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类汉字本土文字的创制,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也形成了汉字文化圈。
综上所述,文字是文明的体现,文字的影响力折射出文明的影响力,文字的对外传播,凸显了中华文化的辐射力。
(“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世界)。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任选两幅图片,明确论题,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比如:依据“日本平城京东大寺唐式大佛殿”“始建于752年的韩国佛国寺石塔”这两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论题“佛教成为唐朝对东亚进行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然后结合唐朝佛教文化外传的时代背景、史实等内容进行阐释。依据“日语中平假名和汉字对照表”“用喃字创作的越南文学作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拟定论题“汉字文化圈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体现”,可就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汉字在周边国家的传播等内容进行阐释等。
15.(1)背景: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英国经济遭到沉重打击;美国率先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阔的自治领和殖民地。(答出三点)
(2)目的:瓦解西欧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扩大美国的海外市场。(答出两点)
影响:协调了国际贸易领域的分歧、矛盾;推动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了美国的经济霸权;促进了美国战后经济的繁荣。(答出三点)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9——1938年(英国)。
背景:根据材料“1932年七八月间,英国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可知,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英国经济遭到沉重打击;根据材料“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纽芬兰、印度缔结了号称‘帝国特惠制’的共同保护关税协定”可知,英国率先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根据材料“英国限制本国从帝国以外国家和地区输入农产品;英国工业品输往自治领和殖民地时享有优惠待遇;提高对英国以外国家进口货物的关税率。”可知,英国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阔的自治领和殖民地。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美国)。
目的:根据材料“二战后,美国打算建立一个国际贸易组织,但因为遭到西欧国家强烈反对而未能实现。于是,美国退而建议签订一项多边的关税和贸易协定。”可知,瓦解西欧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根据材料“美国提倡的‘门户开放’原则,宣称要‘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货物的生产与交换’‘降低关税’‘消除国际商业上的差别待遇’等。”可知,扩大美国的海外市场。
影响:结合《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美国的经济战略、战后世界经济趋势等所学知识可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设立,协调了国际贸易领域的分歧、矛盾,推动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同时也增强了美国的经济霸权,促进了美国战后经济的繁荣。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