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桥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阶段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平桥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阶段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14 15:5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桥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七年级思想品德和历史阶段测试 2014.10
历史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请把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下列相应的表格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下面文物与遗址的搭配中错误的一项是
2.我国考古学家利用“碳14断代法”测定出一种远古人类,距今约50万年左右时间,并在其生活的洞穴里发现有厚达6米的灰烬,请你判断下列说法属于这种远古人类的是
A. 已经会人工取火 B. 过着群居生活
C. 种植粟 D. 会制造陶器
3.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下列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成就有关的是
( http: / / image. / i 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1%B1%BE%A9%C8%CB&in=1063&cl=2&cm=1&sc=0&lm=-1&pn=0&rn=1&di=9388095405&ln=2000&fr=&ic=0&s=0&se=1" \t "_blank ) ( http: / / image. / i 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B%C6%B5%DB&in=18367&cl=2&cm=1&sc=0&lm=-1&pn=3&rn=1&di=4037755245&ln=2000&fr=&ic=0&s=0&se=1" \t "_blank ) ( http: / / image. / i 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A%D3%C4%B7%B6%C9&in=16573&cl=2&cm=1&sc=0&lm=-1&pn=39&rn=1&di=5784028065&ln=2000&fr=&ic=0&s=0&se=1" \t "_blank ) ( http: / / imgnews. / i ct=520093696&z=0&tn=baiduimagenewsdetail&word=%B2%CA%CC%D5&in=23576&cl=2&lm=-1&pn=1&rn=1" \t "_blank )
A. 北京人 B. 人文初祖 C. 干栏式房屋 D. 彩陶
4.某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人生活的历史信息。其中错误的介绍是
A.生活在长江流域 B.住着半地穴式房屋
C.种植粮食作物粟 D.使用磨制石器生产
5.导游向海内外前来祭拜的游客介绍黄帝贡献的时候,可能包括
①建造宫室 ②制作衣裳 ③教人们挖井 ④治理洪水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6.王亮同学向韩国留学生介绍夏、商、西周的历史。下列各项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禹 B.禹建立夏朝,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 D.周武王率大军伐纣,灭商建周
7.很多同学都看过电视剧《封神榜》,该电视剧用神话的手笔描绘了姜子牙辅佐武王打败纣王的故事,这部电视剧所表现的时代大约发生在
A.夏朝时 B.黄帝时 C.战国时 D.商末周初时
8.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C.天子依附于诸侯 D.周王室地位衰落
9.右图中A、B、C为战国七雄中的诸候国,A、B、C
分别代表了
A.赵、韩、楚 B.韩、赵、楚
C.楚、晋、韩 D.赵、楚、韩
10.张中华同学在编排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守旧群臣》时,为商鞅设计了下列言论,你认为哪一项不恰当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
C.保留没有军功旧贵族的特权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11.下列关于“金文”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金文最早出现于夏朝 B.“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C.“金文”又叫“铭文” D.金文比甲骨文规范
“孔孟之道,博大精深;老庄哲理,智慧超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智慧的火花,影响着几千年的华夏文明。据此回答12—14题。
12.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松闻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这里的“孔孟之道”指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这种辩证思想出自于
A.《论语》   B.《道德经》   C.《离骚》  D.《孙子兵法》
14.土地荒漠化,是因为人类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破坏植被等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造成的。下列思想家中,认为要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15.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不能够反映出商朝社会生活情况的是
①兵马俑 ②司母戊鼎 ③甲骨文 ④铁农具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6.下面几位同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讨论。其中,哪位同学的表述与史实不符
A.小华: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B.小李: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纳贡
C.小林:诸侯必须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定期朝见天子
D.小王:周文王创立分封制
17.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A.合理经商致富 B.大力垦荒而得到政府奖赏
C.当兵建立军功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18. 新学期伊始,有一位同学介绍说:她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她姓
A、商 B、秦 C、夏 D、周
19.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述对联中的“苦心人”指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20. 下列有关齐桓公称霸条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经济上:东方大国,经济富庶 B、政治上:管仲改革,国富兵强
C、外交上:尊王攘夷,扩充疆界 D、军事上:城濮大战,成就霸业
二、简答题(共20分)
21.“先师功德垂青史,儒学精华照五洲”,201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于2010年9月27日晚8时在杏坛剧场隆重举行,华灯万盏的东方圣城曲阜此刻星光璀璨、万众瞩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
(2)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成就有哪些?(2分)记载其言论的书籍是什么?(1分)
(3)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战国时期继承和发展孔子儒家思想的人是谁?(1分)你认为庄子的什么主张对我们今天“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有借鉴作用?(2分)
(4)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你认为孔子的哪些主张具有现实意义?(2分)
22. 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人可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旧贵族的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国君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国日趋强盛。
阅读材料,请回答:
(1)从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和结果看,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是什么?(3分)
(2)为了便于记忆,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归纳材料一中的内容。(3分)
(3)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了变法取得了成功 你认为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你从这次变法中可得到什么启示?(4分)
平桥中学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思想品德和历史阶段测试 2014.10
历史部分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C A B B D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B D A D C C D D
二、简答题(20分)
21.(1)“仁”、“礼”、为政以德、爱人。(2分,每个1分)
(2)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求学生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2分,每个1分) 《论语》(1分)
(3)孟子 (1分) 人和自然和谐发展。(2分)
(4)“仁”、“礼”、“爱人”、“为政以德”等。(2分,每个1分)
22.(1)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 富国强兵 (共3分,每个1分)
(2)奖励生产;奖励军功; 建立县制 (共3分,每个1分)
(3)新法仍继续推行,秦国日趋强盛。(1分)
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秦孝公的支持,百姓的欢迎;商殃改革的个人决心等。(任答一条即可)(1分)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只有改革,国家才能富强;我们要像商鞅那样勇于改革创新等。(只要言之有理,任答一条即可)(2分)
班级 姓名 学号
----------------------------------------------装-------------------------------------订------------------------------线---------------------------
PAGE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