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年(2021-2023)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3选择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年(2021-2023)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3选择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6-30 09:4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三年(2021-2023)中考化学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3选择题
一、单选题
1.(2021·福建·统考中考真题)运动型功能饮料含有下列营养素,其中主要用于补充能量的是
A.葡萄糖 B.维生素 C.水 D.无机盐
2.(2021·福建·统考中考真题)全硼富勒烯团簇()的分子结构像中国红灯笼(如图)。属于
A.单质 B.氧化物 C.酸 D.盐
3.(2021·福建·统考中考真题)“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下列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NH4HCO3 B.KCl C.(NH4)2HPO4 D.CO(NH2)2
4.(2021·福建·统考中考真题)大蒜素(C6H10S2O)能抑制和杀灭多种细菌。下列有关大蒜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由4种元素组成
C.一个分子由19个原子构成
D.属于有机化合物
5.(2021·福建·统考中考真题)稀释浓硫酸并进行硫酸性质实验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测稀硫酸的pH
C.倾倒稀硫酸
D.滴加稀硫酸
6.(2021·福建·统考中考真题)据文献报道:一种特殊的铜纳米颗粒具有与金、银极其相似的反应惰性,可替代黄金做精密电子元器件。下列对该铜纳米颗粒的判断,正确的是
A.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B.在空气中容易锈蚀
C.能与硫酸亚铁发生置换反应
D.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7.(2021·福建·统考中考真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离不开化学知识和技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高温消毒餐具,使病毒在高温下失去活性
B.使用医用酒精消毒要远离火源,因为酒精有可燃性
C.将酒精加工成免洗消毒凝胶,使酒精分子停止运动而不挥发
D.测定新冠病毒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研发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
8.(2021·福建·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用活性炭吸附
B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分别加入肥皂水,振荡
C 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杂质 加入过量的铁屑充分反应,过滤
D 检验久置的NaOH是否变质 取样,滴加酚酞溶液
A.A B.B C.C D.D
9.(2021·福建·统考中考真题)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使用等量的同种钙片和白醋开展四组实验,分别测得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选取CO2的浓度从0~8%为研究对象,下列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对比①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B.对比②③,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
C.对比③④,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对比①②③④,④的反应速率最慢
10.(2021·福建·统考中考真题)甲、乙、丙三种物质有如下转化关系: 。在不断搅拌下,往装有甲溶液的容器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依次发生①、②反应,同时测定容器中液体的透光强度(液体越浑浊,透光强度越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乙难溶于水
B.甲可能是NaOH
C.QM段对应反应②
D.E、F对应的液体组成不同
11.(2022·福建·统考中考真题)下列物品中,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是
A.纯棉毛巾 B.铁制剪刀 C.橡胶导管 D.陶瓷坩埚
12.(2022·福建·统考中考真题)我国神舟载人飞船供氧系统中含有下列物质,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CO2 C.NaOH D.Na2CO3
13.(2022·福建·统考中考真题)从植物“地不容”中提取抑制新冠病毒的新药—千金藤素,需用到5%的Na2CO3溶液。若配制100g该溶液,需要称取Na2CO3的质量为
A.95g B.90g C.20g D.5 g
14.(2022·福建·统考中考真题)我国的下列科技新成果,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人工合成 B.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
C.C60与金属铜复合催化低温合成乙二醇 D.射电望远镜捕获世界最大快速射电暴
15.(2022·福建·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硬水性质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A.取样品 B.滴加肥皂水
C.振荡 D.加热水样
16.(2022·福建·统考中考真题)“平衡膳食要会看标签。”某品牌巧克力标签如下,“营养素参考值”是指每100g食品中营养素的含量占该营养素每日推荐摄入量的百分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营养成分表
项目 每100g 营养素参考值/%
能量 2300kJ 27 蛋白质 6.7g 11 脂肪 34.7g 58 碳水化合物 55.7g 19
A.食用该巧克力可有效补充能量
B.食用10g该巧克力可提供蛋白质0.67g
C.食用50g该巧克力已超过脂肪日推荐摄入量
D.仅食用该巧克力无法满足均衡营养的需要
17.(2022·福建·统考中考真题)某海水淡化系统(如下图)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实现海水淡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
D.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化学性质不变
18.(2022·福建·统考中考真题)硫辛酸(C8H14O2S2)被称为“万能抗氧化剂”,广泛用于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下列有关硫辛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属于有机化合物 B.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C.由4种元素组成 D.含有1个氧分子
19.(2022·福建·统考中考真题)我国古代常用灰吹法炼银(如下图),其过程为:将矿物银熔于铅形成银铅块,通过焙烧使铅氧化成PbO进入炉灰,灰吹得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银是活泼金属
B.银铅块属于混合物
C.PbO中Pb的化合价为+2
D.灰吹法炼银过程含有化学变化
20.(2022·福建·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NH4)2SO4和K2SO4 取样,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B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C 除去氮气中的少量氧气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木炭
D 探究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将铜丝、铁丝分别插入硫酸锌溶液中
A.A B.B C.C D.D
21.(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自来水厂将天然水净化为饮用水,无需进行的操作是
A.降温结晶 B.絮凝沉降
C.杀菌消毒 D.细沙滤水
22.(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制造手机用到的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钛合金 B.硅晶体 C.玻璃 D.塑料
23.(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气凝胶是一种密度特别小的新型固体材料。下列制备气凝胶的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碳化硅 B.铜 C.二氧化硅 D.石墨
24.(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下列过程中,利用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的是
A.海水晒盐 B.干冰制冷
C.风力发电 D.火箭发射
25.(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中,下列装置或操作不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制备氧气
C.收集氧气 D.蜡烛燃烧
26.(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国家规定教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最高允许浓度为0.15%。下列是某学习小组对教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检测和相应结果处理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从教室不同位置多点采集空气样品
B.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置于教室一段时间进行测定
C.测得二氧化碳浓度为0.28%,说明二氧化碳浓度超标
D.为避免二氧化碳浓度超标,教室应多通风换气
27.(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是某同学整理实验室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B.洗涤后的试管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
C.实验剩余药品放入指定容器 D.归类整理试剂瓶并使标签朝外
28.(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消防用自动感温喷淋头结构如下图所示。当喷淋头附近温度升高到喷淋头的设定值时,丙三醇将热敏玻璃球胀破,喷淋头自动喷水灭火。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
B.玻璃球胀破的原因是丙三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
29.(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下列根据实验证据进行的推理,正确的是
A.电解烧杯中的水,两电极均产生气泡,可推测水的化学式为H2O
B.向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可推测样品已变质
C.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可推测该可燃物含有氧元素
D.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出现银白色固体,可推测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的弱
30.(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分别加热等质量的两种样品,固体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样品1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分离出样品1反应后的固体乙,与24.0g甲混合并加热,固体质量变化曲线与样品1的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24.0 2.0 0 0
反应后质量/g 0 2.0 x 1.9
A.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B.x=20.1
C.该条件下丙和丁均为气体 D.乙是催化剂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各具有一定的作用。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关系,也能提供少量的能量;脂肪是备用能源,一般存储在皮下备用。水、无机盐、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故选A。
2.A
【分析】根据图中结构分析进行解答,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详解】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作单质,所以A正确;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一种是氧元素,所以B错误;
C、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所以C错误;
D、盐属于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所以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单质、氧化物、酸、盐的定义,注意区分。
3.C
【详解】A、碳酸氢铵含氮一种营养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钾含钾一种营养元素,属于钾肥,不符合题意;
C、磷酸氢二铵含N、P两种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符合题意;
D、尿素含氮一种营养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
【详解】A、大蒜素中C、H、S、O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0:(32×2):16=36:5:32:8,故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符合题意;
B、大蒜素由C、H、S、O四种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C、大蒜素由大蒜素分子构成,每个大蒜素分子由6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1个氧原子共19个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大蒜素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D
【详解】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6.D
【详解】A、铜比较稳定,不与盐酸反应,故选项错误;
B、铜在水、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才容易生成铜绿,故选项错误;
C、铜不与硫酸亚铁发生反应,故选项错误;
D、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C
【详解】A、高温消毒餐具,使病毒在高温下失去活性,选项说法正确;
B、酒精有可燃性,用医用酒精消毒要远离火源,选项说法正确;
C、酒精加工成免洗消毒凝胶,防止酒精过度挥发,而不是使酒精分子停止运动,选项说法错误;
D、测定新冠病毒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研发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8.D
【详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不符合题意;
B、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不符合题意;
C、加入过量的铁屑充分反应,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过滤,除去过量的铁和反应生成的铜,可除去杂质,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取样,滴加酚酞溶液,无法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符合题意。
故选D。
9.B
【详解】A、由图可知,①③除了温度不同,其它因素相同,且温度越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越快,对比①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
B、②③温度和钙片的形状均不同,对比②③,无法得出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符合题意;
C、③④除了钙片的形状不同,其它因素相同,且粉末状钙片,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的快,说明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对比①②③④,④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的慢,反应速率最慢,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B
【详解】A、,由图可知:透光强度先减小后增大,说明甲与稀盐酸反应有沉淀乙生成,继续加入稀盐酸,沉淀溶解,则乙难溶于水,分析正确;
B、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沉淀生成,透光强度不会变小,甲不可能是氢氧化钠,分析错误;
C、QM段透光强度逐渐变大,说明生成的沉淀慢慢溶解,对应反应②,分析正确;
D、E、F两点透光强度相等,说明液体浑浊程度一样,但液体组成不同,分析正确;
答案:B。
11.B
【详解】A、纯棉毛巾是棉制品,属于天然有机材料,不符合题意;
B、铁制剪刀是铁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符合题意;
C、橡胶导管是橡胶制品,是合成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不符合题意;
D、陶瓷坩埚是陶瓷制品,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B。
12.B
【详解】A、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答案为:B。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分类,不难,根据物质分类的定义判断即可。
13.D
【详解】根据题意需要称取碳酸钠的质量为,故选:D。
14.D
【分析】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以及物质的制备和用途。据此判断。
【详解】A、根据化学研究对象可知,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人工合成,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B、根据化学研究对象可知,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C、根据化学研究对象可知,C60与金属铜复合催化低温合成乙二醇,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D、根据化学研究对象可知,射电望远镜捕获世界最大快速射电暴,与化学研究物质无关,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
答案为:D。
15.B
【详解】A、使用滴管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立在桌面上,如图错误;
B、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在试管口正上方正立,不要伸到试管内,更不能触壁,如图操作正确;
C、振荡试管时不能上下振荡会使液体药品溅出,要左右振荡,如图操作错误;
D、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如图试管内液体过多,容易溅出伤人,操作错误;
答案为:B。
16.C
【详解】A、根据该巧克力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这些营养素为人体提供能量,选项正确;
B、根据题意,营养成分质量是每100g所含营养素的质量,故食用10g该巧克力可提供蛋白质质量是,选项正确;
C、根据题意,“营养素参考值”是指每100g食品中营养素的含量占该营养素每日推荐摄入量的百分率,故100g巧克力所含脂肪占脂肪摄入量的,则50g该巧克力所含脂肪占脂肪摄入量的,故不超标准,选项错误;
D、人体所需营养素包括蛋白质、油脂、糖类、水、维生素和无机盐,故仅食用该巧克力无法满足均衡营养的需要,选项正确;
答案为:C。
17.C
【详解】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故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选项正确;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而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选项正确;
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而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选项错误;
D、海水变为淡水,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故水的化学性质不变,选项正确;
答案为:C。
18.D
【详解】A、含碳的化合物是有机物,硫辛酸(C8H14O2S2)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选项正确;
B、根据硫辛酸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硫元素质量比是,由此可知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选项正确;
C、根据硫辛酸化学式是C8H14O2S2,硫辛酸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硫元素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选项正确;
D、硫辛酸是由硫辛酸分子构成,不含氧分子,选项错误;
答案为:D。
19.A
【详解】A、银的金属活动性排在氢后属于不活泼金属,选项错误;
B、银铅块是由银和铅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选项正确;
C、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氧元素显-2价,设铅元素化合价为,,选项正确;
D、根据题意,通过焙烧使铅氧化成PbO,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
答案为:A。
20.A
【详解】A、加入的熟石灰会与硫酸铵反应生成硫酸钙、氨气和水,氨气有刺激性气味,而硫酸钾与熟石灰固体不反应,现象不同,能够鉴别,选项正确;
B、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应将燃着的木条平置于集气瓶口,木条熄灭,则已满,不能伸到瓶中,选项错误;
C、除去氮气中的少量氧气,将气体通入灼热的木炭,木炭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虽能除去氧气,但引入新杂质二氧化碳,故不能完成除杂,选项错误;
D、将铜丝、铁丝分别插入硫酸锌溶液中,铜和铁都不能与硫酸锌反应,无明显现象,故只能证明锌最活泼,无法验证铜和铁的活动性顺序,选项错误;
答案为:A。
21.A
【详解】自来水厂净水过程为:天然水→加絮凝剂→沉降→过滤→吸附→加消毒剂→自来水。
故无需进行的操作为降温结晶。
故选A。
22.D
【详解】A、钛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选项错误;
B、硅晶体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选项错误;
C、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选项错误;
D、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则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选项正确。
故选D。
23.C
【详解】A、碳化硅由碳元素和硅元素组成,没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
B、铜是由铜元素组成的单质,不是氧化物;
C、二氧化硅是由硅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是氧化物;
D、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不是氧化物。
故选C。
24.D
【详解】A、海水晒盐是水分蒸发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无化学反应发生,选项错误;
B、干冰制冷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无化学反应发生,选项错误;
C、风力发电是利用风力使轮子转动做功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无化学反应发生,选项错误;
D、火箭发射,发生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放出大量热,属于化学变化,是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选项正确。
故选D。
25.C
【详解】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先将导管放入水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看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操作正确;
B、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操作正确;
C、氧气密度大于空气,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应插入到集气瓶底,操作错误;
D、蜡烛能够在氧气中燃烧,操作正确。
故选C。
26.B
【详解】A、从教室不同位置多点采集空气样品才能得到较准确的测量结果,选项正确;
B、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偏低,澄清石灰水无法变浑浊,所以不能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置于教室一段时间进行测定,选项错误;
C、测得二氧化碳浓度为0.28%,0.28%>0.15%,说明二氧化碳浓度超标,选项正确;
D、为避免二氧化碳浓度超标,教室应多通风换气,选项正确。
故选B。
27.A
【详解】A、未经处理的废液可能有腐蚀性,直接倒入下水道会腐蚀下水道,选项错误;
B、洗涤后的试管倒放在试管架上晾干,防止受污染,选项正确;
C、实验剩余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防止造成浪费、污染环境,选项正确;
D、归类整理试剂瓶并使标签朝外,方便查看,选项正确。
故选A。
28.C
【详解】A、热敏玻璃球能迅速将外界的热量传递给丙三醇,说法正确;
B、温度升高,丙三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使玻璃球胀破,说法正确;
C、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蒸发带走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说法错误;
D、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防止玻璃球胀破,造成损失,说法正确。
故选C。
29.B
【详解】A、电解烧杯中的水,两电极均产生气泡,在未验证两个气体生成物的情况下,无法推测水的组成元素和化学式,推理错误;
B、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气泡产生,若产生气泡,说明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推理正确;
C、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可推测该可燃物含有氢元素,因为是和氧气发生反应,所以氧元素不一定来自可燃物,推理错误;
D、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出现银白色固体,说明铜能置换出银单质,推测出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推理错误。
故选B。
30.D
【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知,24.0g+2.0g=2.0g+xg+1.9g,x=22.1g,甲质量减少,为反应物,丙、丁质量增大,为生成物,乙的质量无变化,反应为甲加热生成丙和丁。
【详解】A、由以上分析知,反应物只有一种,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选项错误;
B、由以上分析知,x=22.1g,选项错误;
C、由图知,加热样品1后,固体质量减少,最后质量大于2g,则生成物中有气体,有固体,选项错误;
D、由表格知,反应前后乙质量未变;对比样品1、2的曲线知,相同温度,样品1固体质量减少更快,即加入乙反应速率更快;将固体乙与24.0g甲混合并加热,固体质量变化曲线与样品1的相同,说明乙化学性质不变,故乙是催化剂,选项正确。
故选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