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内能》说课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2 《内能》说课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6-30 07:3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内 能》说课
一、教材分析
能简单描述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能简单描述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主要内容:
①内能、热量的概念;
②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③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和做功。
教材特点:
①本节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过机械能的概念和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更为抽象的另外一种形式的能量:内能。
②内能、热量是热学中的重要概念,是学习后面比热容、热机等内容不可少的基础。
③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
二、学情分析
教学时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的文字表述,而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已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内能、热量等概念都比较抽象,感性认识比较缺乏,所以理性认识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困难。
为此我想迎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结合学过的机械能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实验、类比、推理等手段来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会根据分子动理论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热传递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3、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一)、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和体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促使学生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具体的问题。
(一)、三维目标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三维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类比,使学生学会用分析类比的方法研究问题,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2、通过学习,感受到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和相关科学技术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2.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举出相关事例。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内能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特点,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体验、讲练结合、列举实例、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类比、推理、分析、讨论完成教学任务。
四、教学方法
本节在设计思路上,分两个课时进行。从人类对与“热”有关的能量探索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欲望。
在新课教学设计时,用已经学过的、比较容易接受的宏观概念——机械能,来类比微观世界,得出内能的概念,而且进行比较。
同时,进一步从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推理而得知: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且由此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内能增加。并且结合练习题,完成第一课时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
第二课时,通过学生动手体验(怎样让一段50cm的铁丝温度升高),总结引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并逐一列举实例细化。
在热传递的学习上,提出问题: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什么?阐述热量的概念和单位,补充“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
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学习上,通过压缩引火仪和向装水烧瓶打气的实验详细分析得出结论。小组合作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深化知识,通过课堂练习完成第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热”是一种能量吗?它能做功吗?
五、教学过程
(二)、新课教学
我在动,也有动能噢!
物体
分子
运动----动能
相互作用力----势能
运动----?
相互作用力----?
类比
机械能

内能
动能
分子势能
五、教学过程
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思考与讨论:
①.内能与机械能是同一回事吗?
②. 冰山有内能吗?
五、教学过程
2.内能与温度
想一想,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如何判断一个物体内能是发生了变化?内能的大小变化表现在哪里?
引导讨论结果: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内能增加。
讨论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
【课堂小练习】
①.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
B.抛在空中的篮球具有内能
C.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D.水结成冰后,就不再具有内能
②.在高空飞行的子弹同时具有 能、 能和 能,子弹落地后,这三种能不为零的是 能。
五、教学过程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1)分组实验并讨论:
你怎样让一段50 cm的铁丝温度升高呢?
①.请各组说出使物体温度升高的方法。(教师一一板书统计)
②.让学生对各组的方法进行评价。
③.引导学生将方法归类。
五、教学过程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A.热传递
①.让学生思考热传递发生的条件;
②.提出“热量”的物理概念、单位;
③.补充“温度、内能、热量”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B.做功
演示实验A
演示实验B
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
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小组合作学习:每组列举生活中3个应用热传递的例子,3个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
五、教学过程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
1.内能
定义、单位
普遍性(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与温度的关系
2.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热传递
做功
五、教学过程
(四)、作 业
1. P1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题;
2. 同步练习基础达标部分。
五、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一、认识内能
1.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2.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3.物体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少,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加。
二、物体内能的改变
1.热传递:
①发生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②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单位:焦耳(J)。
2.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②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