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8.3 *琵琶行并序 并序课件(共50张PPT)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8.3 *琵琶行并序 并序课件(共50张PPT)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30 06:3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琵琶行 并序
语 文
内容索引
文本精读透解词句
整合赏析教考衔接
素材挖掘提升素养
迁移阅读模拟演练
文本精读透解词句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或用法,并准确补写横线上相关的词句。
【序】

【第一段】
浔阳江头夜送客,①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②      将别,别时③      江浸月。
枫叶荻花秋瑟瑟

茫茫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低沉抑郁
连续
轻拢慢捻抹复挑
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幽咽



溅射


唯见江心秋月白
整理
家在虾蟆陵下住



钿头银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

容貌
门前冷落鞍马稀
走了以后
绕船月明江水寒

叹息声

谪居卧病浔阳城 
弦乐器和管乐器的总称,代指音乐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村笛
嘲哳
忽然,一下子
复,再
退回 
更,越
凄凄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整合赏析教考衔接
一、美点赏析
《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艺术
1.运用比喻(以声喻声)
“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声如裂帛。”这14句诗中运用最突出的手法是比喻,诗人以声喻声,把琵琶声形象地比作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声、莺语声、泉流声、刀枪声、裂帛声等。琵琶声从舒缓到激越,从单纯到错杂,从连续到间歇,从高昂到低沉,旋律起伏跌宕,百转千回,让人荡气回肠。
2.运用通感(以形绘声)
读“大弦嘈嘈……裂帛”这14句诗,我们不仅把握了音乐富于变化的节奏、美妙的旋律,还在眼前出现了一系列的经典形象:落玉盘的珍珠、流转花间的黄莺、冷涩难流的冰泉、突然破裂的银瓶、勇猛的铁骑、锋利的金戈。诗人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写音乐,通感常常与比喻复合运用。音乐本是听觉感受,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诗人运用通感使感觉转化迁移,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以形绘声,化无形为有形。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3.以人衬声
从弹奏者的角度来写。“转轴拨弦三两声”是调弦试音,“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时的神态、动作,“轻拢慢捻抹复挑”是弹奏的动作、指法,“曲终收拨当心画”是弹奏的收束动作。琵琶女的技法如此熟练、炉火纯青,那她弹奏的琵琶声也一定美妙绝伦,这是以人衬声。
从听众的角度来写。“主人忘归客不发”,音乐如此动心移情,让人流连忘返。“东船西舫悄无言”,琵琶声停了,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听众仍沉醉其中,如醉如痴,创设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共鸣,既有对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同情,又有对自己遭遇贬谪的伤感,伤人,亦伤己,两重感伤交融在一起,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这几句也是以人衬声,以听众反应来写音效,衬托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4.以景托声
“唯见江心秋月白”勾勒了曲终的环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中。乐声虽然停了,但让人感觉夜色中弥漫着音乐气氛,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是以景托声。言有尽而意无穷,写出了音乐的强大魅力。
无论是以人衬声还是以景托声,都属侧面描写,都对音乐的描写起到了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诗人以较少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琵琶行并序》能成为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得益于诗人综合运用了一系列艺术手法。正面描写:运用比喻(以声喻声),运用通感(以形绘声)。侧面描写:以人衬声(包括以演奏者的动作神态及听众的反应衬托琵琶声),以景托声。
二、名句集训
(1)(2022·全国乙卷)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2)(2022·浙江卷)弦弦掩抑声声思,
            。            ,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3)(2020·全国Ⅰ卷)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并序》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两句。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4)(2018·全国Ⅱ卷)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5)(2018·北京卷)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比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
(6)(2016·全国Ⅲ卷)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7)(2015·全国Ⅱ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8)(2015·北京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以声写声)来写琵琶声:“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9)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诗人听完琵琶女琴音后的感受“             ”,与平日听到的浔阳乐声“          ”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听到琴音后的惊喜之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如听仙乐耳暂明
呕哑嘲哳难为听
(10)《琵琶行并序》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        ,          ”。
(1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先以“           ”一句描写琵琶女演奏前的准备动作,后以“           ”一句描写琵琶女演奏时指法的娴熟多变。
(12)声音的停息不是情感的静止,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让人从外部聆听转入内心体悟,描绘了“声暂歇”后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转轴拨弦三两声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13)《琵琶行并序》中“            ”一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出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手法,同时也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             ”一句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
(14)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在正式演奏前调弦试音的过程就已经“             ”,在她惊心动魄般的弹奏之后,“           ”道出聆听者仍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让人感慨“此时无声胜有声”。
轻拢慢捻抹复挑
唯见江心秋月白
未成曲调先有情
东船西舫悄无言
(15)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传神地描写了琵琶女在诗人再三邀请下出场时那种羞怯的神态。
(16)《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          ,         ”,借月抒发别离之情。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贬官,降职
副职
外调
音乐
官办

悲伤、凄切
四、作家概览
诗人生平
1.初入官场:二十九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厔尉、翰林学士、左拾遗。
2.贬谪江州: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
4.晚年生活: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府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846年去世。
3.任职苏杭:822年,被任命为杭州刺史,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作品发展历程
白居易的一生以四十四岁被贬为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1)白居易早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讽喻诗,如《长恨歌》《观刈麦》等,这反映了白居易积极参政。正因为对政治有着极高的热情,所以才会注意到租税、进奉、宫女、宦官等方面的问题,才能写出这些讽喻诗。
(2)到了晚年,他淡泊名利,因此,创作了平易悠闲的闲适诗。诗歌中处处流露出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和归趋佛老、效仿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作品特点
1.讽喻诗
讽喻诗充分体现了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内容上主要有:反映劳动人民无尽的痛苦和灾难,揭露、痛斥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骄横残酷、荒淫奢侈;讽刺、规劝皇帝及上层统治阶级;反映下层妇女和封建婚姻问题;反映边疆及战争问题,反对穷兵黩武;表达志向抱负及对朋友的勉励等。代表作品有《重赋》《轻肥》《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戎人》等。
讽喻诗的艺术特色:(1)因事起意,一吟悲一事,卒章显其志;(2)长于叙事状物,叙事真切,细微处见精神;(3)通过外貌和心理描写塑造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4)相反相成,对比中见爱憎;(5)用常得奇,平易中见精粹,语言通俗平易,意却警策。
2.闲适诗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关联密切,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大致分三类:一是以淡泊知足之心对清爽自然之景,境界不算大,格调也不甚高,但自得自适之情,别有一番意趣。这种知足保和的心境,越到晚年表现得越突出,这源于他对政治的厌倦和佛、老思想的影响。二是记游写景,诗情画意弥漫其间,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他以审美的眼光和清新的笔调,观照自然,抒写心愫,排遣忧愁,超然物外。三是说理议论,多为出世逃禅、知足保和之类。
闲适诗的基本特征是语言浅切平易,意绪情调淡泊悠闲。
五、链接高考
(一)(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 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项,“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理解错误。“似衣带”,形容湓浦像衣带那般狭窄,第三句意为湓浦与庐山离得近。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分析。
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直接劝告友人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 ”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
(二)(2017·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3.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CD
解析 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表述错误,称李绅为“短李”既是朋友之间的戏言,也表现了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D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表述有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4.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解读时要从把握诗歌的大意入手,逐句理解诗意,然后分析诗人借“戏赠”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时应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做到知人论世。
诗歌一、二句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三、四句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曰“偷”“伏”,这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言,由此可见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五、六句说世间的富贵是人人都羡慕的,但“我”却命中无分,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诗人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诗人更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和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得。
素材挖掘提升素养
一、人物颁奖词
白 居 易
居庙堂,你关心朝政,忧国忧民,却连遭贬谪。普天之下,还有谁能像你一般越职进谏,诉百姓之疾苦,揭朝堂之混乱 你的勇气令人感动!
处江湖,你体恤民情,兴修水利,赢得百姓的爱戴。浔阳江头,天涯遇知音,留下千古传唱的《琵琶行》。你才华横溢,悲于生不逢时;乱世之中,却能独善其身。因为有你,人们心中多了几多温暖和真情!
二、观点聚焦
课文素材
《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古体诗,叙述诗人谪居江州,月夜江边送客,巧遇琵琶女之事。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这位流落民间的琵琶女的精湛技艺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白居易和琵琶女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角度点拨】
三、素材拓展
白居易诗歌名句辑录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2.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偶作寄朗之》
3.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南浦别》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5.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6.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
7.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长恨歌》
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放言》
9.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浪淘沙》
10.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
1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12.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井底引银瓶》
13.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七夕》
14.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题元八溪居》
15.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李夫人》
16.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秋雨中赠元九》
迁移阅读模拟演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开龙门八节石滩①(其一)
白居易
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
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
振锡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③施家财。
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
注①作此诗时,作者73岁。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东都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例及破伤。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会昌四年,有悲智僧道遇,适同发心,经营开凿,贫者出力,仁者施财。”②振锡:指僧人持锡杖出行。锡,手杖。③挥金退傅:汉太傅疏广年老告退,宣帝及皇太子赐金丰厚,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后因此以“退傅挥金”作致仕归乡、纵情宴游之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若雷”的比喻,渲染凿锤之声洪大,展现出开滩场面的宏伟气势。
B.“剑棱”二字体现了此地凶险异常,“摧”字表现了往日深受其苦者今日之喜悦。
C.第五句表明,此次开滩工程的资金的唯一来源是持杖僧人从各方化缘的所得。
D.诗歌前六句多用对偶,清新流畅,富于节奏感,表现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感情。
C
解析 “唯一来源”错,第六句表明,工程资金还有一部分是作者的“家财”。
2.白居易在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有“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句子,试结合这两句诗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深刻意蕴。
①“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写出了作者晚年对成功治理八节滩心中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②尾联里,作者希望有一天随僧人一道云游四方,不再担心八节石滩难行。写出了诗人开凿险滩后内心的悠然自得(或欣喜)。③表达了诗人晚年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或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3~4题。
楚州韦中丞箜篌
[唐]张祜
千重钩锁撼金铃,万颗真珠泻玉瓶。
恰值满堂人欲醉,甲光①才触一时醒。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②吹笛
[宋]黄庭坚
蕲竹③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注①甲光:银甲光芒。银甲,银制指甲,亦名义甲,弹弦乐器时套于指上者。②昭华:驸马王诜(字晋卿)家的侍女。③蕲竹:湖北蕲春县特产,用以制作竹笛、箫管,音质清幽明澈。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祜诗首二句以比喻、象声的手法,摹写了箜篌的形制状貌与美妙动人的音色。
B.黄庭坚诗首二句造语新奇,将闻笛时的体验与对乐器和演奏者的想象融为一体。
C.两首诗的末两句都着眼于听者感受的对比和变化,由此展现出音乐的巨大魅力。
D.张诗将音乐写出金玉满堂之感,体现了丰腴的情韵,这有别于黄诗的清雅风格。
A
解析 A项,“摹写了箜篌的形制状貌”错误,首二句从比喻、象声写弹奏之状与音声之美。这里“千重钩锁”指竖式箜篌二十余根弦丝如钩连锁结。撼,摇动,指弹奏者拨动弦丝,因而发出金铃一般悦耳的声音。下句承上“撼金铃”,再写箜篌音声之美。这两句并没有描摹箜篌的形制和状貌。
4.有人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请赏析两首诗中“一时”与“何时”的妙处。
“一时”写出甲光才触的一刹那,音乐的微妙变化已被将醉未醉的听众感受到了,由细微之处更体现出音乐的魅力;“何时”表明诗人希望笛声能化作清凉的风,洗去盛夏的闷热,也暗示笛声已营造出清凉的氛围。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