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琵琶行 并序
语 文
内容索引
文本精读透解词句
整合赏析教考衔接
素材挖掘提升素养
迁移阅读模拟演练
文本精读透解词句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或用法,并准确补写横线上相关的词句。
【序】
略
【第一段】
浔阳江头夜送客,①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② 将别,别时③ 江浸月。
枫叶荻花秋瑟瑟
惨
茫茫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拨
低沉抑郁
连续
轻拢慢捻抹复挑
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莺
幽咽
涩
幽
乍
溅射
画
舫
唯见江心秋月白
整理
家在虾蟆陵下住
坊
妆
绡
钿头银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
度
容貌
门前冷落鞍马稀
走了以后
绕船月明江水寒
阑
叹息声
沦
谪居卧病浔阳城
弦乐器和管乐器的总称,代指音乐
芦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村笛
嘲哳
忽然,一下子
复,再
退回
更,越
凄凄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整合赏析教考衔接
一、美点赏析
《琵琶行并序》中的音乐描写艺术
1.运用比喻(以声喻声)
“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弦一声如裂帛。”这14句诗中运用最突出的手法是比喻,诗人以声喻声,把琵琶声形象地比作了急雨、私语、珠落玉盘声、莺语声、泉流声、刀枪声、裂帛声等。琵琶声从舒缓到激越,从单纯到错杂,从连续到间歇,从高昂到低沉,旋律起伏跌宕,百转千回,让人荡气回肠。
2.运用通感(以形绘声)
读“大弦嘈嘈……裂帛”这14句诗,我们不仅把握了音乐富于变化的节奏、美妙的旋律,还在眼前出现了一系列的经典形象:落玉盘的珍珠、流转花间的黄莺、冷涩难流的冰泉、突然破裂的银瓶、勇猛的铁骑、锋利的金戈。诗人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写音乐,通感常常与比喻复合运用。音乐本是听觉感受,飘忽不定,难以捉摸,诗人运用通感使感觉转化迁移,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以形绘声,化无形为有形。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3.以人衬声
从弹奏者的角度来写。“转轴拨弦三两声”是调弦试音,“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时的神态、动作,“轻拢慢捻抹复挑”是弹奏的动作、指法,“曲终收拨当心画”是弹奏的收束动作。琵琶女的技法如此熟练、炉火纯青,那她弹奏的琵琶声也一定美妙绝伦,这是以人衬声。
从听众的角度来写。“主人忘归客不发”,音乐如此动心移情,让人流连忘返。“东船西舫悄无言”,琵琶声停了,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听众仍沉醉其中,如醉如痴,创设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愤激幽怨的曲调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共鸣,既有对琵琶女沦落天涯的同情,又有对自己遭遇贬谪的伤感,伤人,亦伤己,两重感伤交融在一起,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这几句也是以人衬声,以听众反应来写音效,衬托琵琶声强烈的艺术魅力。
4.以景托声
“唯见江心秋月白”勾勒了曲终的环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中。乐声虽然停了,但让人感觉夜色中弥漫着音乐气氛,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是以景托声。言有尽而意无穷,写出了音乐的强大魅力。
无论是以人衬声还是以景托声,都属侧面描写,都对音乐的描写起到了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诗人以较少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琵琶行并序》能成为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得益于诗人综合运用了一系列艺术手法。正面描写:运用比喻(以声喻声),运用通感(以形绘声)。侧面描写:以人衬声(包括以演奏者的动作神态及听众的反应衬托琵琶声),以景托声。
二、名句集训
(1)(2022·全国乙卷)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2)(2022·浙江卷)弦弦掩抑声声思,
。 ,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3)(2020·全国Ⅰ卷)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并序》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两句。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4)(2018·全国Ⅱ卷)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5)(2018·北京卷)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比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
(6)(2016·全国Ⅲ卷)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五陵年少争缠头 一曲红绡不知数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岂无山歌与村笛 呕哑嘲哳难为听
(7)(2015·全国Ⅱ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8)(2015·北京卷)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以声写声)来写琵琶声:“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9)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写诗人听完琵琶女琴音后的感受“ ”,与平日听到的浔阳乐声“ ”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听到琴音后的惊喜之情。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如听仙乐耳暂明
呕哑嘲哳难为听
(10)《琵琶行并序》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 , ”。
(11)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先以“ ”一句描写琵琶女演奏前的准备动作,后以“ ”一句描写琵琶女演奏时指法的娴熟多变。
(12)声音的停息不是情感的静止,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让人从外部聆听转入内心体悟,描绘了“声暂歇”后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转轴拨弦三两声
轻拢慢捻抹复挑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13)《琵琶行并序》中“ ”一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出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手法,同时也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 ”一句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
(14)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琵琶女在正式演奏前调弦试音的过程就已经“ ”,在她惊心动魄般的弹奏之后,“ ”道出聆听者仍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让人感慨“此时无声胜有声”。
轻拢慢捻抹复挑
唯见江心秋月白
未成曲调先有情
东船西舫悄无言
(15)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传神地描写了琵琶女在诗人再三邀请下出场时那种羞怯的神态。
(16)《琵琶行并序》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 , ”,借月抒发别离之情。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年
贬官,降职
副职
外调
音乐
官办
汉
悲伤、凄切
四、作家概览
诗人生平
1.初入官场:二十九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厔尉、翰林学士、左拾遗。
2.贬谪江州: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
4.晚年生活: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府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领取半俸。846年去世。
3.任职苏杭:822年,被任命为杭州刺史,任内有修筑西湖堤防、疏浚六井等政绩。825年,被任命为苏州刺史。826年因病去职,后与刘禹锡相伴游览于扬州、楚州一带。
作品发展历程
白居易的一生以四十四岁被贬为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
(1)白居易早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讽喻诗,如《长恨歌》《观刈麦》等,这反映了白居易积极参政。正因为对政治有着极高的热情,所以才会注意到租税、进奉、宫女、宦官等方面的问题,才能写出这些讽喻诗。
(2)到了晚年,他淡泊名利,因此,创作了平易悠闲的闲适诗。诗歌中处处流露出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和归趋佛老、效仿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作品特点
1.讽喻诗
讽喻诗充分体现了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内容上主要有:反映劳动人民无尽的痛苦和灾难,揭露、痛斥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骄横残酷、荒淫奢侈;讽刺、规劝皇帝及上层统治阶级;反映下层妇女和封建婚姻问题;反映边疆及战争问题,反对穷兵黩武;表达志向抱负及对朋友的勉励等。代表作品有《重赋》《轻肥》《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戎人》等。
讽喻诗的艺术特色:(1)因事起意,一吟悲一事,卒章显其志;(2)长于叙事状物,叙事真切,细微处见精神;(3)通过外貌和心理描写塑造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4)相反相成,对比中见爱憎;(5)用常得奇,平易中见精粹,语言通俗平易,意却警策。
2.闲适诗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关联密切,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大致分三类:一是以淡泊知足之心对清爽自然之景,境界不算大,格调也不甚高,但自得自适之情,别有一番意趣。这种知足保和的心境,越到晚年表现得越突出,这源于他对政治的厌倦和佛、老思想的影响。二是记游写景,诗情画意弥漫其间,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他以审美的眼光和清新的笔调,观照自然,抒写心愫,排遣忧愁,超然物外。三是说理议论,多为出世逃禅、知足保和之类。
闲适诗的基本特征是语言浅切平易,意绪情调淡泊悠闲。
五、链接高考
(一)(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 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项,“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理解错误。“似衣带”,形容湓浦像衣带那般狭窄,第三句意为湓浦与庐山离得近。
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 请简要分析。
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直接劝告友人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 ”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
(二)(2017·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3.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CD
解析 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表述错误,称李绅为“短李”既是朋友之间的戏言,也表现了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D项,“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表述有误,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4.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解读时要从把握诗歌的大意入手,逐句理解诗意,然后分析诗人借“戏赠”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时应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做到知人论世。
诗歌一、二句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三、四句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曰“偷”“伏”,这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言,由此可见元、李、白三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五、六句说世间的富贵是人人都羡慕的,但“我”却命中无分,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诗人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最后,诗人更以故作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和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文学成就的自得。
素材挖掘提升素养
一、人物颁奖词
白 居 易
居庙堂,你关心朝政,忧国忧民,却连遭贬谪。普天之下,还有谁能像你一般越职进谏,诉百姓之疾苦,揭朝堂之混乱 你的勇气令人感动!
处江湖,你体恤民情,兴修水利,赢得百姓的爱戴。浔阳江头,天涯遇知音,留下千古传唱的《琵琶行》。你才华横溢,悲于生不逢时;乱世之中,却能独善其身。因为有你,人们心中多了几多温暖和真情!
二、观点聚焦
课文素材
《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古体诗,叙述诗人谪居江州,月夜江边送客,巧遇琵琶女之事。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这位流落民间的琵琶女的精湛技艺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白居易和琵琶女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角度点拨】
三、素材拓展
白居易诗歌名句辑录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2.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偶作寄朗之》
3.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南浦别》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5.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6.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
7.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长恨歌》
8.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放言》
9.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浪淘沙》
10.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长恨歌》
1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12.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井底引银瓶》
13.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七夕》
14.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题元八溪居》
15.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李夫人》
16.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秋雨中赠元九》
迁移阅读模拟演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开龙门八节石滩①(其一)
白居易
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
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
振锡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③施家财。
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
注①作此诗时,作者73岁。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东都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例及破伤。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会昌四年,有悲智僧道遇,适同发心,经营开凿,贫者出力,仁者施财。”②振锡:指僧人持锡杖出行。锡,手杖。③挥金退傅:汉太傅疏广年老告退,宣帝及皇太子赐金丰厚,广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后因此以“退傅挥金”作致仕归乡、纵情宴游之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若雷”的比喻,渲染凿锤之声洪大,展现出开滩场面的宏伟气势。
B.“剑棱”二字体现了此地凶险异常,“摧”字表现了往日深受其苦者今日之喜悦。
C.第五句表明,此次开滩工程的资金的唯一来源是持杖僧人从各方化缘的所得。
D.诗歌前六句多用对偶,清新流畅,富于节奏感,表现出一种热烈欢快的感情。
C
解析 “唯一来源”错,第六句表明,工程资金还有一部分是作者的“家财”。
2.白居易在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有“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句子,试结合这两句诗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深刻意蕴。
①“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写出了作者晚年对成功治理八节滩心中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②尾联里,作者希望有一天随僧人一道云游四方,不再担心八节石滩难行。写出了诗人开凿险滩后内心的悠然自得(或欣喜)。③表达了诗人晚年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或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3~4题。
楚州韦中丞箜篌
[唐]张祜
千重钩锁撼金铃,万颗真珠泻玉瓶。
恰值满堂人欲醉,甲光①才触一时醒。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②吹笛
[宋]黄庭坚
蕲竹③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注①甲光:银甲光芒。银甲,银制指甲,亦名义甲,弹弦乐器时套于指上者。②昭华:驸马王诜(字晋卿)家的侍女。③蕲竹:湖北蕲春县特产,用以制作竹笛、箫管,音质清幽明澈。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祜诗首二句以比喻、象声的手法,摹写了箜篌的形制状貌与美妙动人的音色。
B.黄庭坚诗首二句造语新奇,将闻笛时的体验与对乐器和演奏者的想象融为一体。
C.两首诗的末两句都着眼于听者感受的对比和变化,由此展现出音乐的巨大魅力。
D.张诗将音乐写出金玉满堂之感,体现了丰腴的情韵,这有别于黄诗的清雅风格。
A
解析 A项,“摹写了箜篌的形制状貌”错误,首二句从比喻、象声写弹奏之状与音声之美。这里“千重钩锁”指竖式箜篌二十余根弦丝如钩连锁结。撼,摇动,指弹奏者拨动弦丝,因而发出金铃一般悦耳的声音。下句承上“撼金铃”,再写箜篌音声之美。这两句并没有描摹箜篌的形制和状貌。
4.有人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请赏析两首诗中“一时”与“何时”的妙处。
“一时”写出甲光才触的一刹那,音乐的微妙变化已被将醉未醉的听众感受到了,由细微之处更体现出音乐的魅力;“何时”表明诗人希望笛声能化作清凉的风,洗去盛夏的闷热,也暗示笛声已营造出清凉的氛围。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