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劝 学
语 文
内容索引
文本精读透解词句
梳理整合夯实考点
素材挖掘提升素养
迁移阅读模拟演练
文本精读透解词句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或用法,准确补写横线上相关的词句,用“/”给未加标点的段落断句。
停止
凝结
符合,合乎
以为轮
其曲中规
通“又”
枯
晒
直
这样
经墨线比量过
金就砺则利
广泛地学习
验,检查。一说,参,通“叁”,多次,表概数
省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断句见课文。
片刻
提起脚后跟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见得广
强,此处指声音宏大
清楚
借助,利用
善于行走
到达
名词作动词,游水
横渡
通“性”,资质、禀赋
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起
从这里,在这里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人的智慧
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具备,有
跬
至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驾
刻
雕刻
筋
专一
蟹六跪而二螯
鳝
托身,藏身
梳理整合夯实考点
一、通假字
1. 以为轮,其曲中规( 通 , )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通 )
3.君子生非异也( 通 , )
煣
使弯曲
有
又
生
性
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今义:指坏人的党羽。
2. 以为轮
古义:
今义:认为。
·
·
·
·
兽类的脚爪和牙齿。
把……做成。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
·
·
·
寄居。
专指“长江” “黄河” 。
三、一词多义
1.过
形义推导“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成语助记过犹不及 闻过则喜 白驹过隙 矫枉过正 文过饰非
句段助记
错误,过失
经过,通过
超过
时间过去
责备
探望
过分,过于
探访,拜访
过错
超过
度过
超过
过失
经过
2.假
形义推导“假”的本义是“借”。“借”就是要“给”,故有“给予”之义。借来东西(比如钱)当然就有了“凭借”。借来东西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故又可引申出“不是真的”。不是真的,进一步引申出“非正式的”和“如果”等义。
成语助记 狐假虎威 假公济私 不假思索
弄虚作假 虚情假意 假道伐虢 天假其年
句段助记
凭借,借助
假期
假设,假使
假的,假装
虚假,不真实
凭借,借助
给,给予
借
3.兴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②大楚兴,陈胜王( )
③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
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
⑤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
⑥朝廷兴师问罪( )
起
兴起,兴盛
起,起床
兴办,举办
兴趣,兴致
发动
4.绝
①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④佛印绝类弥勒( )
⑤斩尽杀绝( )
⑥天柱折,地维绝( )
横渡
停止
与世隔绝的
极,最
尽,完
断,断绝
5.疾
①声非加疾也( )
②问之民所疾苦( )
③君有疾在腠理( )
④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
⑤疾风知劲草( )
⑥愤世疾邪( )
⑦今疾进,出其不意( )
强,此处指声音宏大
痛苦,忧患
小病
妒忌
急剧而猛烈
厌恶,憎恨
快速
6.而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③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⑤锲而不舍( )
⑥蟹六跪而二螯( )
表递进关系
表修饰关系
表转折关系
表顺承关系
表假设关系
表并列,可不译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2.名词作状语
游水
每天
向上;向下
使弯曲
弯度
高处
善行
变直
使……快,走得快
专一
五、文言句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 )
2.用心一也。( )
3.用心躁也。( )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被动句
六、名句集训
(1)(2022·新高考Ⅰ卷)《荀子·劝学》中“ ,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2)(2022·浙江卷)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荀子《劝学》)
(3)(2020·全国Ⅱ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 ”,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以为轮
使之然也
(4)(2020·天津卷)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 , ”。
(5)(2018·全国Ⅲ卷)《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6)(2017·全国Ⅲ卷)《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 , ”的观点。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7)(2016·全国Ⅰ卷)《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8)(2018·江苏卷)故不积跬步, 。
(9)(2016·浙江卷) ,筋骨之强,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无以至千里
蚓无爪牙之利
上食埃土
(10)《荀子·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 , ; , ”。
(1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两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即“ , ”。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有学问、有修养
金属
一
两
素材挖掘提升素养
一、人物颁奖词
荀 子
当你懈怠的时候,他告诉你要“锲而不舍”;当你满足的时候,他提醒你“学不可以已”;当你无助的时候,他告诉你“登高而招”;当你急躁的时候,他告诉你“用心专一”。荀子,作为一代先贤,其厚重的思想跨越千年仍不褪色,其智慧的光芒依然光照着后人。
二、观点聚焦
课文素材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角度点拨】可用于“学习(求知)”“恒心(持之以恒)”“说与做”“学无止境”“博学反思”“善假于物”“重视积累”等话题。
三、素材拓展
“劝学”材料一组,发人深省!
劝学三则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
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
长 歌 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金 缕 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杂诗(节选)
陶渊明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昨 日 歌
[明]文嘉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少!
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
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
水去日日流,花落日日少,
成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今 日 歌
[明]文嘉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歌》,努力请从今日始。
明 日 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迁移阅读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文本一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①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
·
·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②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
·
文本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节选自《礼记·大学之道》,有删改)
注①菑然:灾害在身的样子。“菑”同“灾”。②折(zhé)阅:低价销售,亏损。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B.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C.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D.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C
解析 句意:用不善引导人的是谄佞,用不善附和人的是阿谀。能辨别正确的为正确、错误的为错误叫作明智,认正确的为错误、错误的为正确叫作愚昧。坚持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是正直。根据句意,“谓之谄”中,“谓之”的宾语为“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再根据句式一致的原则,“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对称句式,结构一致,排除A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恶人之非己也”与“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两句中的“非”字含义不同。
B.“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与“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两句中的“趣舍”含义相同。
C.“其为人也多暇日者”与“极娱游于暇日”(《滕王阁序》)两句中的“暇日”含义相同。
D.“先致其知”与“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两句中的“致”字含义不同。
A
解析 A项,两句中的“非”皆为“非议、非难”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对“见善”与“见不善”所持的态度,与《论语》中的名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表达的道理是一致的。
B.一个人喜欢善的事物,从不厌烦,既能接受别人的劝谏,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
C.品德修养高的人不会太在意富贵,不会被外物役使;而小人就不同,他们可能受到名利等外物的役使。
D.《礼记》阐述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之间的关系时,用了顶真的手法,语言回环往复,富有音乐美。
B
解析 B项,“从不厌烦”错误,原文的“不厌”意为不满足;“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错误,原文的“能诫”意为能引以为戒、戒惕。选项曲解文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2)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所以批评我而所言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赞誉我而所言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
人和人之间才性的差异,哪里会有跛鳖和六骥的差异那么大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见有善行,一定要恭谨自查,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见到不善的行为,一定要惊心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自己身上的善,一定要固守;身上的不善,一定要畏恶它如同灾祸。所以批评我而所言恰当的人,是我的老师;赞誉我而所言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献媚阿谀我的人,是害我的谗贼。所以君子尊崇老师而亲近朋友,对于谗贼则深恶痛绝。爱好善而永不知足,听到规谏而能戒惕,即使想不长进也做不到啊!小人正好相反,极为悖乱而厌恶别人非议自己,极为不肖却希望别人认为他贤能,心像虎狼一样、行如禽兽一般,却厌恶别人视他为谗贼。亲近阿谀奉承之辈,疏远直言相谏者,把修正规劝的行为视为讥笑,把直谏忠诚的人视为谗贼,这样的人想不灭亡也做不到啊!
用善引导人的是教诲,用善响应人的是和顺;用不善引导人的是谄佞,用不善附和人的是阿谀。能辨别正确的为正确、错误的为错误叫作明智,认正确的为错误、错误的为正确叫作愚昧。坚持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是正直。取舍没有定准的叫作无常,为了利益放弃道义的叫作至贼。
志意修炼就会傲视富贵,崇尚道义就会藐视王侯,自思无所愧疚就不会为外物所动。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身体虽然辛苦但心安理得,就去做;利益少而多合乎道义,就去做。所以好的农夫不会因为洪涝、干旱之灾而不耕田,好的商人不会因为亏损而不做生意,士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懈怠于道。
良马一天走一千里的路程,劣马走十天也能达到。所以一步一步不停地走,即使是跛足的鳖,也可以抵达千里;一层一层积累不停,平地最终也能变山丘。人和人之间才性的差异,哪里会有跛鳖和六骥的差异那么大 然而跛鳖能够到达,六骥不能到达,这并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因为有的做,有的不做啊!道路虽近,不走就不可能到达;事情虽小,不做就不会成功。那些整日游手好闲的人,他的成就就不会超出常人多远了。
文本二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首先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