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第二单元
7 陈情表
语 文
内容索引
文本精读透解词句
梳理整合夯实考点
素材挖掘提升素养
迁移阅读模拟演练
文本精读透解词句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或用法,用“/”给未加标点的段落断句。
【第一段】
断句见课文。
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
早时
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
不幸
弃我而死去
经历的年岁
强行改变
亲自
不能走路。这里是说柔弱
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成人自立
本指少,这里是“无”的意思
福分
子
照应门户
孤单的样子
孤单
安慰
缠绕
通“褥”,垫子
废止
断句见课文。
及,至
承奉
这里指蒙受
清明的教化
考察和推举
举荐
授官
不久
授予官职
自谦之词,犹“鄙”
任,充当
头落地
详尽
使上闻
急切严厉
逃脱
怠慢,轻慢
流星的光
一天天地
病重
申诉(苦衷)
被允许
俯伏思量
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怜惜养育
先后连续任职
自夸
名誉节操
提拔,提升
恩命
优厚
犹疑不决的样子
希望、企图。这里指非分的愿望
迫近
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
没有……的办法
交互
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辛酸悲苦
察
怜恤
愚拙的诚心
任,这里指准许、成全
或许
终
梳理整合夯实考点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通 , )
2.零丁孤苦( 通 , )
3.常在床蓐( 通 , )
闵
悯
指可忧患的事
零丁
伶仃
孤独的样子
蓐
褥
垫子
二、古今异义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古义:
今义:①不可以;②不中用;③不好;④表示程度极深,不得了。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
今义:说给人,使人知道。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古义:
今义:①身心劳苦;②客套话,用于求人做事。
·
·
·
·
·
·
不能走路。这里是说柔弱。
申诉(苦衷)。
辛酸悲苦。
三、一词多义
1.疾
形义推导“疾”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义。
成语助记 疾恶如仇 积劳成疾 痛心疾首 奋笔疾书 疾首蹙额
眼疾手快 讳疾忌医 衔枚疾走
句段助记
疾病
痛心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快
痛苦
痛恨,厌恶
通“嫉”,嫉妒,妒忌
疾病
疾病
生病
2.察
形义推导“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成语助记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而不察
句段助记
考察,调查
考察和推举
了解,弄清楚,明察
观察
洁净的样子
明智,精明
觉察
明察
考察
考察和推举
3.除
①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
②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
③为汉家除残去秽( )
④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
4.诚
①愿陛下矜悯愚诚( )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③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
授予官职
名词,殿阶
去掉,除去
修治,清理
诚心,诚意
确实,的确
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
5.少
①臣少多疾病( )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 )
③自经丧乱少睡眠( )
④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⑤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
形容词,年轻,年纪小
形容词,数量少,不多
动词,缺少,短少
副词,少顷,一会儿
名词,年轻人,青年
形容词,排行在后的
6.私
①欲苟顺私情( )
②燕王私握臣手曰( )
③丹不忍以己之私( )
④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7.则
①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
②年十岁则诵古文( )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④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私人的,自己的
私下,不公开
私利,私事
偏爱
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
连词,表承接,那么,就
副词,就是
连词,表承接,那么
连词,表前后两句并列,就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做官
任职
得病
2.名词作状语
向上
像犬马一样
一天天地
在外面;在家里
像太阳
(二)动词的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上闻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2.形容词作动词
忧患,不幸的事
卑微低贱的身份
清明的教化
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远离
加重
五、文言句式
1.今臣亡国贱俘。( )
2.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六、语句翻译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判断句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我因为命运坎坷,幼年便遭遇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弃我而死去。
在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童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七、文化常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期”指穿一周年 的人。“功”指穿 (九个月)、
(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①太守: 的最高行政长官。
②察孝廉:汉代实行的官员推荐制度。“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③刺史: 的最高行政长官。
④秀才: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在明清两代,“秀才”是指参加童试(最初级考试)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资格的人,也叫“生员”。
·
·
孝服
大功服
小功服
郡
州
3.死当结草
结草:《左传·宣公十五年》中的典故,晋大夫魏武子临死时,嘱咐他儿子魏颗把武子的爱妾杀了殉葬。魏颗没有照办反而把她嫁出去了。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在结草,把杜回绊住,杜回因此被擒。魏颗夜间梦见这个老人,老人自称是那个再嫁之妾的父亲,特来报恩的。因此,后世用结草代指 。
·
·
报恩
素材挖掘提升素养
一、人物评价
李 密
1.房玄龄等著《晋书》:“其余群子,并孝养可崇,清风素范,高山景行,会其宗流,同斯志也。”
2.《资治通鉴》:“密与人交,每公议其得失而切责之,常言:‘吾独立于世,顾影无俦;然而不惧者,以无彼此于人故也。’”
3.杨维桢:“王孝子,魏三公。雀入幕,鲤跃冰。孝子可移臣子忠,而况三老北面天子尊辟雍。何司徒,荀仆射,九锡王前相率拜。孝子龙钟亦长揖,爵级同升在三太。三太何足尊,不若犍为李孝孙。”
二、观点聚焦
课文素材
《陈情表》详尽叙述了李密幼年的不幸遭遇、家庭境况的困顿多舛以及与祖母相依为命的艰难处境,恳切地表达了为祖母尽孝的拳拳衷情和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委婉地申述了不能奉诏赴命的理由,恳切而又真挚地表达了自己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欲先尽孝而后尽忠的肺腑之情。
【角度点拨】本文素材运用范围较广,如从李密角度思考,适用“语言的艺术”“情与理”“行走在取舍中”“真诚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等题目;从晋武帝角度思考,适用“宽容的力量”“气度”“尊重”等题目;从李密与祖母的关系角度思考,适用“带着感恩上路”“源泉”等题目;从整体角度思考,适用“镜子”(反思当今孝文化的缺失)等话题。
三、素材拓展
关于“孝”与“感恩”的名言,句句意味深长!
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2.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诗经》
3.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4.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5.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谁氏子》
6.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韩诗外传》
7.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
8.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弟子规》
9.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
10.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迁移阅读模拟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泷冈阡表①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 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 ’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②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③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太夫人姓郑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有删改)
注①泷(Shuāng)冈:地名。在江西省永丰县沙溪镇南之凤凰山。阡(qiān)表:墓碑。阡:墓道。②矧:(shěn):况且。③剑:抱。
·
·
·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B.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C.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D.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A
解析 原文标点应为: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皇考,对已死的父亲的敬称,意同先考,只是更显庄重,皇并无皇家皇室之意。
C.卜吉,安葬。丧俗中,葬地和葬日皆由卜筮来决定,若吉,方能行事,故称安葬为“卜吉”。
D.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
D
解析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的父亲在公堂审理刑事案件“屡废而叹”,表现了他在执法中既怀仁德之心,又严格依法办事。
B.欧阳修的父亲为人乐善好施,不留余财;奉养父母很孝顺,在父母去世后还常涕泣感念;对孩子寄予厚望,叮嘱夫人将来要把自己留下的话告诉孩子。
C.欧阳修的母亲在年轻时就失去了丈夫,她在贫困中抚养教育欧阳修,常把丈夫生前事讲给他听;在欧阳修为官后仍不忘教育他为官处世的正确态度。
D.欧阳修能够成为宋朝名臣、文学家,是与他经受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炼,父母尤其母亲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
A
解析 “在公堂审理”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2)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
母亲发誓守节,家里贫困,母亲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生活(或:解决吃饭穿衣),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
我的儿子在世上不能无原则地附和他人(或:苟且与他人保持一致),节约简朴,才能度过将来患难的日子(或:就是用来准备度过将来患难的日子)。
参考译文 唉!我的父亲崇国公,在泷冈占卜吉地安葬六十年之后,他的儿子修才能够在墓道上立碑,这并不是敢有意迟缓,是因为有所等待。
我不幸,四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发誓守节,家里贫困,母亲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生活(或:解决吃饭穿衣),抚养我,教育我,使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父亲为官清廉,乐于助人,又爱结交朋友。他的薪俸微薄,常常所剩无几,说:‘不要让钱财使我受累!’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赖以生存的家产。我靠什么守节呢 我对你父亲有所了解,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从我成为你家媳妇的时候,没赶上侍奉婆婆,但我知道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自幼失去父亲,我不能断定你将来有成就,但我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
我刚出嫁时,你父亲为他母亲守孝刚一年。岁末祭祀祖先,他总是流泪说:‘祭祀再丰富,也不如生前的微薄奉养啊。’偶然吃些好的酒菜,他也会流泪,说:‘从前娘在时常常不够,如今富足有余,又无法让她尝到!’刚开始我遇到这种情形,还以为是刚服完丧不久才这样。后来却经常如此,直到去世,未曾不这样。我虽然没来得及侍奉婆婆,可从这一点能看出你父亲很孝敬父母。你父亲做官,曾经在夜里点着蜡烛看案卷,他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罪的案子,我想为他求得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问:‘可以为死囚找生路吗 ’他说:‘想为他寻求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和我就没有遗憾了;况且去寻求生路而又办到呢!正因为有得到赦免的,才明白不认真推求而被处死的人可能有遗恨啊。
经常为死囚求生路,还不免错杀;偏偏世上总有人想置犯人于死地呢。’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气说:‘算命的说我遇上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应验了,我就看不见儿子长大成人了,将来你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也常常用这些话教育其他晚辈,我听惯了所以记得很清楚。他在外面怎么样,我不知道;但他在家里,从不装腔作势,他行事厚道,是发自内心的!唉!他是很重视仁的啊!我因此知道,你父亲一定后继有人。你一定要努力啊!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我没什么可教你的,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愿望。”我流着泪记下了这些教诲,不敢忘记。
先父年幼丧父,努力读书,咸平三年考中进士。享年五十九岁,葬在沙溪的泷冈。太夫人姓郑,她的父亲名讳是德仪,世代都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太夫人恭敬、俭约、仁爱又有礼仪教养。从我们家道中落以后,她就用俭约的原则持家,后来家境富裕了,也不许花费过多,她说:“我的儿子在世上不能无原则地附和他人(或:苟且与他人保持一致),节约简朴,才能度过将来患难的日子(或:就是用来准备度过将来患难的日子)。”后来,我被贬夷陵,太夫人言笑如常,说:“你的家本来就贫贱,我已经习惯这种日子。你能安乐对待,我也能安乐了。”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