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教学计划
1、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三(1)班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27人,女21人,三(2)班,共有学生50人,其中男26人,女24人,学生上课发言积极的学生不多,说话能力不是很强,回答问题也不够完整,这学期着重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乘除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实际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第三单元“千克、克、吨”。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实际生活,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第四单元“乘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并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尝试解释估算的过程。
4、第六单元“除法”。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学习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演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红提出问题,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5、第七单元“年、月、日”。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从三个方向观察由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能辨认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立体图形 形状;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八单元“可能性”。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进一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是不确定的;在实际操作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一)”“时间与数学(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3、 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下面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阐述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一)内容的呈现体现了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
(二)内容的呈现注重了层次性和思考性;
(三)注重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努力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多样化和专题化;
(五)内容的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本册教材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视创设生动的数学学习情境;
(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二)适时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三年级的学生往往需要联系已有的生活实际或具体事物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对学生评价时,应重点考察学生结合具体材料时对所学内容实际意义的理解。
(三)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学生发祥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可以考察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否尝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六、本单元内容的前后联系:
(数与代数)
册别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常见的量
一上 1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认识 10以内数的加减法20以内数的加减法 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半时、整时刚过,差一点到整时
一下 100以内数的认识在具体的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100以内进位、退位加减法。 元、角、分的认识
二上 乘法的认识与乘法口诀除法的认识与用口诀求商 时、分、秒的认识体验时间的长短
二下 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意义及估计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乘除加、减的两步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与混合运算
三上 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 千克、克、吨的认识年、月、日与24记时法的认识;
三下 元、角、分与小数的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购物情境中,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二)空间与图形
册别 图形的认识 测量 图形与变换 图形与位置
一上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 认识前后、上下、左右
一下 两个方向观察单一物体的形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统一测量单元的必要性;认识厘米、米;简单的估测和测量
二上 三个方向观察物体及用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形状 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二下 认识角、直角、锐角和钝角;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实际图案; 认识分米、毫米与千米 辨认八个方向;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三上 三个方向观察用小立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形状 认识周长;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认识面积、面积单位;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下 认识面积、面积单位;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猴的图形和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
册别 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不确定现象
一上 比较与分类象形统计图与简单统计表的认识
一下 结合身边的实例,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活动;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二上 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下
三上 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三下 认识平均数 能列出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七、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课 时 备 注
1 8.30—9.2 乘除法 1
2 9.5—9.9 乘除法 5
3 9.12—9.16 乘除法;观察物体 5
4 9.19—9.23 千克、克、吨 5
5 9.26—9.30 配菜1 1 国庆放假
6 10.3—10.7 乘法 5
7 10.10—10.14 乘法 5
8 10.17—10.21 整理与复习(一);周长 5
9 10.24—10.28 周长;交通与数学 5
10 10.31—11.4 除法 5
11 11.7—11.11 除法 5
12 11.14—11.18 年、月、日 5
13 11.21—11.25 时间与数学;整理与复习(二) 5
14 11.28—12.2 可能性;生活中的推理; 5
15 12.5—12.9 总复习 5
16 12.12—12.16 总复习 5
17 12.19—12.23 总复习 5
18 12.26—12.30 总复习 5
19 1.2—1.6 总复习 3 元旦放假
20 1.9—1.13 期末评价 5
20 1.16—1.20 期末评价 5
一 乘除法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 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 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单元教学重点:
1、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 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单元教学难点:
1、 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算
2、 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
3、 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四、单元教学方法:
归纳法、练习法、合作探究法
五、课时安排
教学课时:6课时
机动课时:2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
口算除法……4课时
第1课时: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 学生的活动 教学反思
复习。师生一同复习乘法口诀。教师向学生出示口算乘法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新授。小树有多少棵?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并提出问题:小树有多少棵?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学生完成本道题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完成P1第2题,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完成P1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3题1~2 学生独立完成。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数学游戏。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小结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学得怎样? 学生互相背诵,接力背诵也可以有其他方式。学生听算,写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20+20+20=6020×3=60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将答案写在书上。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法。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可以两人玩,也可以多人玩,可拓展到课堂外及放学后进行。学生互相说一说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挂图
20+20+20=60 20×3=60(2×3=6)
第2课时:需要多少钱?
教学内容:
课本第3~4内容
教学目标:
1、 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 学生的活动 教学反思
复习。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新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计算:15×3与12×3有什么不同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练习。完成P3第1~4题2题可独立完成。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适当的辅导。评价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2×3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 2×3=6 所以12×3=36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扎实,多复述。做完后小组交流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 15×3=45
10×3=30 2×3=6 10×3=30 5×3=15
30+6=36 30+15=45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
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联系,巩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2、 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在能够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 学生的活动 教学反思
复习。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习。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练习。完成练习一的第1~6题。教师组织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组织学生看图,思考,列式,计算,写答语。第2问有学生自己提问题并解答,教室可组织小组进行交流先出示题目,问学生应该先做什么,再比较,哪些题还有其他方法? 本题数字信息较多,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后再个别辅导。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解答。爸爸的年龄学生计算是没有问题的,妈妈的年龄,可给与一定的提示。课堂评价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你能解决那些实际问题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说说计算是要注意什么。先观察图片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然后思考问题,列出算式最后解答。学生提出问题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组内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不唯一,可先算出结果,也可观察因数的变化。学生先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再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解答。可以请求教师帮助。学生弄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解答,最后订正。先独立思考,在完成题目。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可与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帮助。
第4课时:口算乘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师自己准备的针对本班学生的口算练习题,练习一7、8题。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使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2、 使学生能够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综合性题目。
教学重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教学难点: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归纳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活动 教学反思
一、复习。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练习。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二、第7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他们交的钱数够吗?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完成。组织学生交流算法。第8题出示图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怎样租车划算?学生讨论:应该怎样做?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先作成表格样式,看看需要多少大车多少小车?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说说需要多少大车,多少小车,再比较那种方案划算。小结:你觉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样? 还需要在什么地方改进? 学生听算,集体订正,并与同伴交流计算的方法。先认真观察图片及表格,从中获得信息,并明白其中的含义。认真思考找出解题方法,并独立完成。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先看图,从中获取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后与同伴交流怎样计算先算出需要几辆大车几辆小车,然后再比较哪一种划算。学生互相说一说,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
第5课时:参观科技馆
教学内容:
课本第8~9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宁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的计算。
2、 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体验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除法。
教学难点: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练习法,归纳发现法
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活动 教学反思
复习完成口算除法的练习题一组。新授出示题目,提出问题:你从题目中都能获得哪些数据和信息?指名列式,板书。组织学生讨论算法。将学生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将答案写在书上。完成试一试第1题。完成试一试第2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练习完成P91~4题学生独立完成。先引导学生看图 ,然后根据要求列式解答,最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以比赛的方式完成。小结你觉得这节课学的怎样?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学生认真读题,从题目中或信息及问题,并与同伴说一说。学生先列出算式,然后思考算法,并在小组内交流。可能出现的方法:2×30=60 60÷2=306÷2=3 60÷2=30学生独立完成,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观察纵向的算式,发现规律,在小组内交流。看图,获取信息,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说一说发现的规律。学生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与同伴交流。学生分组竞赛。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第6课时:植树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 进一步体验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迅速正确的计算
教学方法:探索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活动 教学反思
一、复习口算练习,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数。二、新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渗透环保教育。提出问题:可以分多少组?将学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书。并用全班学生一起复述,使每个学生弄白算法。将答案完成在书上。完成试一试第1~2题。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先说说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学生完成。三、练习。完成P11 1~3题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交流算法。第2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3题:先让学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有用的数字信息。四、课堂小结说说这节课学了什么? 自己学得怎样? 学生听算,做完后交流。学生看图,从图中获得数学信息。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与同伴进行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交流算法。从图中获得信息,然后独立完成。学生自己完成,个别学生给于适当辅导。学生互评,自评。
板书设计:
第七、八课时 练习二
教学内容:第12----1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活动一:谈话揭题,明确学习目标。活动二:第1题、独立计算后校对,并抽几题说说口算方法。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再交流,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解决。第3题、独立完成后交流比较方法。第4题、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信息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第5题、请6生板演,其他独立完成。然后一起交流。第6题、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再反馈。第7题、理解题意后独立思考计算,然后组内讨论全班交流。第8题、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活动三: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二单元 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 搭一搭
教学内容: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1、师生演示,让学生了解操作活动的方法和要求。2、全班同学根据老师的指令尝试搭出立体图形.3、学生同桌间开展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活动二:先搭好一个立体图形,然后通过提问来判断并搭出同样的立体图形。1、师生演示,让学生了解游戏活动的方法和要求。2、全班同学根据老师的提问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3、学生同桌间开展拼搭立体图形的游戏活动.活动三:开展其他的拼搭立体图形的活动。活动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二、三课时 练习三
教学内容:第16---17页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过程:活动一:第1题:先用正方体搭出立体图形,然后从各个面来观察,填写后再交流。第2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连线后交流讨论。第3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填空后交流讨论。第4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后独立画一画,然后交流。活动二:开展其他的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可出示一个形状,引导学生搭出从某个面看是这个形状的立体图形等。)活动三: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三单元 克 千克 吨
第一、二课时 有多重
教学内容:第18--20页 千克和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感知轻重三生做“背一背”的游戏,背者说轻重感受。二、实践体验 建立概念认识秤(主要是台秤和天平)。2、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1)、两袋盐刚好是1千克。(2)、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3)、估一估大约几个苹果是1 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互相说说大约几个苹果是1 千克。(4)、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5)、猜一猜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哪个重,然后称一称,感受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6)、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米,感受2千克的质量。(7)、以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8)、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参照2的教学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指导学生使用天平称小物体,让学生知道一枚2分硬币、新版的1 角硬币、一枚纽扣、一片药等物体质量大约是1克,常见物品如1支铅笔约10克、1只鸡蛋约50克等。四、巩固练习 实践活动第20页练一练五、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三课时 1吨有多重
教学内容:第21--2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吨,了解1吨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提高对物体质量的估计能力。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感知轻重说说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吨的物体及数量。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1、3头水牛大约1吨重。2、10桶油大约1吨重。3、20袋面粉大约1吨重。4、40个小朋友大约1吨重。5、15个大人大约1吨重。介绍:吨可以记作“t”。 1吨 =1000千克 1 t =1000 kg小结:生活中常用吨做单位表示较重物体的质量。三、以吨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 四、巩固练习 实践活动第22页练一练五、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四、五课时 练习四
教学内容:第23--25页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了解1吨、1千克、1克有多重。
2、能正确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吨、千克、克之间的关系 1千克=1000克 1kg =1000g 1吨 =1000千克 1 t =1000 kg二、练习1——4题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交流。5——8题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全班交流。9——10题是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汇报讲评。第11题是训练数学思维的问题,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再交流。三、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六课时 搭配中的学问
教学内容:第26——27页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训练学生有序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配菜情境 激发兴趣1、星期一菜谱出示一个荤菜两个素菜的名称,要求一荤一素配菜。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交流两种配菜方法。2、星期三菜谱出示两个荤菜两个素菜的名称,要求一荤一素配菜。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全班交流4种配菜方法。3、星期五菜谱出示两个荤菜三个素菜的名称,要求一荤一素配菜。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6种配菜方法。4、小结搭配方法与策略二、练一练1、看图理解图意后,让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2、配衣服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方法。三、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四单元 乘法
第一课时 购物
教学内容:第28----29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创设购物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如:一把椅子12元,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决以上问题后在小组交流算法,然后小组汇报交流。解决其他问题并交流。小结计算方法。三、实践练习 拓展延伸第29页 练一练独立完成后批改讲评。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二课时 去游乐场
教学内容: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创设买票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如:太空船每张票4元,买16张需要多少钱?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决以上问题后在小组交流算法,然后小组汇报交流。在交流与讨论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明确“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道理。解决其他问题并交流。小结计算方法。三、实践练习 拓展延伸第31页 练一练独立完成后批改讲评。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三课时 乘火车
教学内容: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创设“乘火车”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如:每节卧铺车厢可坐72人,5节卧铺车厢可以坐多少人?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决以上问题后在小组交流算法,然后小组汇报交流。在交流与讨论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积的该位上“0”的处理问题,并注意每一次的进位不能忘。解决其他问题并交流。小结计算方法。三、实践练习 拓展延伸第33页 练一练独立完成后批改讲评。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四课时 0×5=?
教学内容:第34----35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这个规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1、复习有关0的加减计算。0+5= 0+28= 67+0= 8+0= 0-0= 8-0= 2、思考5个0相加得多少?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1、学生独立解决以上问题后在小组交流算法,然后小组汇报交流。0+0+0+0+0=00×5=0在交流与讨论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明白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2、说说有关0的乘法算式。3、试一试130×5= 402×3=反馈中引导学生注意某位上与0相乘的积是0的处理问题,并注意如果有进位不能忘。4、小结计算方法。三、实践练习 拓展延伸第35页 练一练 独立完成后批改讲评。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五课时 买饮料
教学内容: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创设“买饮料”的情境,提出问题:买两箱饮料要多少钱?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1、请学生估算买两箱饮料要多少钱?在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估算方法。3、试一试15×4×7 125×8×6 102×4×5学生独立解决以上问题后在小组交流算法,然后小组汇报交流。4、小结计算方法。三、实践练习 拓展延伸1、估计你们学校大约有学生多少人。2、完成第37页 练一练独立完成后批改讲评。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六课时 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推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活动经验。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创设“数黄豆”的情境,提出问题:大约有多少粒黄豆?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1、请学生估算大约有多少粒黄豆?在小组内交流。2、全班交流估算方法。 分 一堆一堆 一碗一碗 抓 量 称……3、小结。三、实践练习 拓展延伸1、说说平时在生活中你估计过什么物体的数量?2、说说学习之后你能估计什么物体的数量?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七、八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第39--41页
教学目标:
1、巩固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明确学习目标二、练习1——2题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交流,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第3题理解题意后 独立完成并全班交流自己是怎么想的。第4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第5题是训练数学思维的问题,先让学生观察后独立完成再交流。6——7题独立完成再交流。第8、9、11题独立完成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了什么。第10、12题完成后说说竖式计算中应注意什么。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完成。三、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九、十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内容:第42----43页
教学目标:
1、巩固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谈谈自己的成长过程,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一、谈话明确学习目标二、说一说1、看看图说说自己在前一阶段学到了哪些知识。2、与同伴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说说自己看过哪些有趣的数学读物等等。三、练一练1——4题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交流,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六单元 除法
第一二课时 分桃子
教学内容:第54----56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创设分桃子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除法问题。如: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决以上问题后在小组交流算法,然后小组汇报交流。交流48÷2的口算方法和竖式计算方法。注意书写格式的指导。小结计算方法。三、实践练习 拓展延伸1、第54页 试一试。独立完成后讲评。2、改变情境提问解答。有4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计算48÷3,说说算式的口算方法和竖式计算方法。3、比较48÷2和48÷3两个竖式的异同点。4、独立完成练一练1----3题后校对讲评。5、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方法,然后集体交流讲评。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三、四课时 淘气的猴子
教学内容:第57----58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1、创设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猴子们来分桃子的情境,让学生理解0除以几的除法。如:有0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0÷4=0有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 0÷5=02、创设把桃子分给0只猴子,把本子分给0个同学等情境,让学生理解分给0个对象是无意义的,所以0不能当除数。二、合作探究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1、出示算式408÷4=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交流算法,然后小组汇报交流。交流408÷4的口算方法和竖式计算方法。注意书写格式的指导。小结计算方法。2、出示算式612÷3= 840÷6=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交流算法,然后小组汇报交流。交流两题的竖式计算方法。注意书写格式的指导。小结计算方法。三、实践练习 拓展延伸1、第58页 1——3题,独立完成后讲评。2、第4——5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方法,然后集体交流讲评。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五、六课时 练习七
教学内容: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及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逐步养成“先估算,再计算”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一:第1——3题学生“先估算,再计算”,独立完成后集体讲评。活动二:第4——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讲评。活动三:第8题指导理解题意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方法,然后集体交流讲评。活动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七、八课时 送温暖
教学内容:第61----62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1、创设捐书的情境,提出问题。如:有576本书,平均分给6所希望小学,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二、合作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除法1、列出算式576÷6=思考576÷6中百位上的“5”比6小怎么办?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然后小组汇报交流。注意书写格式的指导及验算的书写。2、有576本书,平均分给4所希望小学,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学生先估计后独立计算并验算,然后汇报交流。3、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学生先估计后独立计算并试着验算,然后汇报交流。小结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三、实践练习 拓展延伸1、第61页 讨论题,二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后一起讲评。2、第62页1——5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解题方法,然后集体交流讲评。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九、十课时 买新书
教学内容:第63----64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创设买新书的情境:学校图书室买来200本新书 ,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 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1、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交流算法,然后小组汇报交流。200÷2÷4 200÷4÷2 200÷(2×4)比较各个算式的异同点,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小结计算方法。三、实践练习 拓展延伸1、第63页 1、2、3、5、6题,独立完成后讲评。2、第4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方法,然后集体交流。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11、12课时 练习八
教学内容:第65----67页
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和验算。
2、逐步养成“先估算,再计算”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一: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第3题学生“先估算,再计算”,独立完成后集体讲评。活动二:第4——7题、第9——10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讲评。活动三:第8、11题指导理解题意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方法,然后集体交流讲评。活动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五单元 周长
第一课时 什么是周长
教学内容:第44----4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结合具体情景,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活动一:描一描树叶的边线,知道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练一练第1题。活动二:摸一摸课桌面与书本封面等物体的边线。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长方形和梯形的周长。活动三:完成练一练第3题。活动四:实践活动:量一量、说一说自己的腰围和头围有多长(先估计后行动)。活动五: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二课时 游园
教学内容:第4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并体验算法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景,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活动一:看图理解小公园的周长,并独立计算有多少米。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集中发言。活动二:1、算一算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四边形的周长。2、交流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3、适当补充练习。活动三: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三、四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内容:第47-----4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活动一:探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2、看图理解花边的长其实就是黑板的周长,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集中发言。3、比较各种计算方法,讨论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比较简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活动二:探究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1、算一算边长都是60厘米的地砖的周长。2、交流讨论知道地砖的周长就是正方形的周长。3、交流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活动三:拓展练习活动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四、五课时 练习六
教学内容:第49-----51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及其他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2、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活动一:第1----5题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集中校对讲评。活动二:第6、7、9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集中讨论。活动三:第8题及数学故事让学生借助小棒先摆一摆,再算一算,然后交流讨论计算方法。活动四:第51页实践活动活动五: 课堂总结 适当补充练习。 自我修改:
反思:
第六课时 交通与数学
教学内容:第49-----51页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周长、乘除法、搭配方法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结合具体情景,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
教学过程:活动一:第1题:引导认真、细致地观察两幅图,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计算(1)---(3)题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集中校对讲评。第(4)个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引导学生画示意图加深理解后反思。活动二:第2题先引导学生观察票价表理解题意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后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集中讨论。活动三:第3题及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然后讨论交流。活动四:第4题先让学生说说各种标志所表示的意义,再引导发现标志中图形、颜色及意义之间的联系。 活动五: 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七单元 年、月、日
第一课时 年、月、日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和闰年。
3、通过学习、交流掌握每个月天数的记法和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教师板书日、月、年,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说说自己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揭题。
二、探究学习
(一)、认识大月和小月
1、同桌合作看年历卡统计今年和2005年每个月的天数及全年天数。
2、看看统计表对同桌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认识大月和小月。
4、学习记忆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二)、认识平年和闰年
1、独立统计1997——2004年2月份的天数。
2、说说从表格中发现了什么?
3、推理前一个、后一个闰年会是哪一年。
4、学习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
(1)、根据2月份的天数来判断。
(2)、用年份数除以4,看是否有余数来判断。
三、理解运用
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看日历
教学内容:第70页
教学目标:
1、会看日历,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
2、结合具体的活动,推算出某一个人的生日。
3、培养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活动一:说一说在本月的日历中自己知道了哪些信息。活动二:找一找在今年的日历中有哪些重大节日,几月几日,是星期几。活动三:完成第70页练一练。活动四:猜生日(先猜测后查日历验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么猜想的。活动五: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三课时 猜生日
教学内容:第7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推理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算能力。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推理并解释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创设“猜生日”的情境,提出问题:他们的生日分别是几月几日?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1、请学生根据三个同学的语句进行分析、推理,思考这三个人的生日分别是几月几日?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么想的。2、全班交流推理的过程和方法。3、小结。三、实践练习 拓展延伸1、独立完成填一填练习。2、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四课时 一天的时间
教学内容: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进行相互换算。
2、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3、培养遵守作息制度的良好习惯和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创设“看电视报”的情境,提出问题:比12还大的那些时刻是下午或者晚上的什么时刻?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1、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一天有几时?在小组内交流后集体反馈。2、结合电视报上的时刻初步认识24时记时法。3、引导学生探究24时记时法和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的关系,掌握换算方法。三、实践练习 拓展延伸1、独立完成第72页的想一想、填一填,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集体交流。2、独立完成第73页的画一画、练一练,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集体交流。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五、六课时 时间与数学(一)
教学内容:第74----7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活动,让学生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创设“一家人具体休息时间”的情境,按要求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和飞飞的休息日。提出问题:哪几天父母会同时休息?哪几天父子会同时休息?哪几天母子会同时休息?哪几天全家会同时休息?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1、请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2、填表并全班交流方法填的方法。3、观察日历找规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去思考。三、实践练习 拓展延伸独立思考完成练一练,然后小组内交流并集体反馈。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七课时 时间与数学(二)
教学内容: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
2、学习用统筹的思想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创设“看身份证”的情境,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吗?她今年几岁了?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1、请学生观察、交流从身份证上获得的信息。2、全班交流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岁数的方法。3、补充练习。三、实践练习 拓展延伸1、独立完成第78页的2、3两题,然后分别交流自己的结果是怎样想出来的。2、(回家)做水的小实验,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然后交流实验后的想法。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八课时
教学内容:第80----81页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产生春、夏、秋、冬和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知道十二生肖,学会根据一个人的年龄推算出他属什么。
教学过程:一、了解地球公转产生春、夏、秋、冬介绍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大约是一年,并产生四季现象。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第80页填空。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想的。集体反馈交流。二、了解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介绍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24时,并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第80页填空。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想的。集体反馈交流。三、了解十二生肖趣味介绍十二生肖的来历,并根据一些信息作出合理的推断。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九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内容: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整理近阶段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合理的评价。
3、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解决与周长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你学到了什么整理近阶段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1、整理关于年、月、日的一些知识。 2、回忆复习有关周长的知识。二、我的成长足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自我,如:我学会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用什么知识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三、实践练习 拓展延伸1、完成第一题后回忆小结计算方法。2、独立完成第2题,然后交流反馈。3、独立完成第3题,然后交流反馈。四、课堂总结 自我修改:
反思:
第八单元
教学内容:第84----85页 可能性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 有小的。
2、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一、摸球游戏盒内放9个白球、一个黄球,小组内每人摸20次,摸后放回,并记录结果。引导学生经历“猜测——实践——验证”,交流自己的活动感想。集体反馈交流。二、转盘游戏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第84页试一试。同桌交流自己是怎么想的。每人玩转盘游戏后交流自己的活动感想。三、拓展练习完成第85页练一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根据一些信息作出合理的推断。四、课堂总结说说这节课的感受。 自我修改:
反思:
第二课时 生活中的推理
执教:义乌市绣湖小学 陈万菊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
2、能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按一定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判断其结果。
3、能把自己推理的过程和结果与同伴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揭题
讲述一个盗窃案例,请学生动脑破案,并说说思考过程。揭示课题。
二、探究交流 研究方法
1、出示题目:学校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的一项。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淘气喜欢航模。你知道他们可能在哪个兴趣小组?
2、独立读题思考。
3、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可用“根据 ,判断出 ”的句式来表达。
4、学生汇报。
5、小结:在认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先找出关键句作出第一判断,再结合其余信息用排除法逐一作出正确判断。
6、引导学生运用其他方法(如列表法)进行推理判断。
三、实践应用 拓展思维
完成书上练习题。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桌或小组内交流推理过程与结果,然后全班汇报交流,并及时鼓励评价。
四、课堂总结
第九单元 总复习
教学内容:第88----92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2、采用多形式的练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通过复习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1、独立完成1——4题学生交流自己解决第4题的过程与方法。集体反馈。2、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第5题,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巩固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方法。3、独立完成6——8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决过程与方法。集体反馈。4、学生独立用递等式完成第9题。集体反馈,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巩固掌握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5、独立完成第10题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决过程与方法。集体反馈。6、学生完成第12——14题。集体反馈,说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巩固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重点交流第14题的计算方法。7、独立完成第15——16题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决过程与方法。集体反馈。8、独立完成第17题,引导学生根据一些信息作出合理的推断。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决过程与方法。集体反馈。9、独立完成第19题,可延伸为任意摸出两个球,再探究结果。10、通过小组探究、合作交流解决第18、20题课堂总结说说自己的学习感受。 自我修改:
反思: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