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中国的地理差异 日期 课型 新授 执教人 案序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1.教材分析 七年级学生主要学习中国地理。中国地理内容氛围总论和分区两大部分,七年级教材安排上册讲述总论,下册讲述分区。本章内容既是对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分区部分的引领,因其内容更接近区域地理,所以安排围分区部分的起始篇。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所涉及的内容继续对总论部分的适当总结。也是对后续曲于案例特点的总体概括。有利于学生形成对中国地理差异和不同区域地理特征的宏观认识。以及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材重点说明区域内部差异明显,为后续第六至第九章讲述四大地理区域中的次一级区域做好铺垫。教材突出确定四大地理区域界限的主导因素,重点是引领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突出特点和差异。 2.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基础知识,但个体间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并且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衔接上还有一定的差异,可能会出现混淆的情况。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差异是绝对的,有差异意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教学的具体目标 1.能够说出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并在地图上通过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如山脉、河流等),指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 2.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突出地理特点和彼此间主要的地理差异。了解中国的区域,从而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开 放 的 导 入 寒假里同学们有没有出去旅游呢?去了哪里,哪里的自然风光和我们这里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呢? 它们位于我国什么地区? 如果没有出去,那么你有没有观察周围冬天和夏天有哪些不同呢?试着说一下。我们的家乡又位于我国什么地区呢? 观察并对比不同地区间的自然环境差异。 激发学习讨论兴趣,引导回顾观察生活、自然环境。
核 心 过 程 推 进 一、四大地理区域: 问题:(1)各小组根据课文和已学知识举例说说我国的不同地理区域,尝试说明划分这些类型区域的主要依据。 (2)以学校所在的城市为例,分别从地形、农业等方面让学生来划分该市所在的地理区域。 学生交流展示,师总结。 请看第四页图5.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了解 (1)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 (2)由名称,你能了解四大区域哪个方面的特点? (3)本图由哪几种地图综合而成?这说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涉及哪些方面?( 、 和 地理方面的特点) 完成第6页上的“活动”1、2、3题,了解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认识各区域最主要的自然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界线A是哪两大地域的分界线? 该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 主要位于季风区的区域是?它们与非季风区的差异主要是什么?( ) (2)界线B是哪两大地域的分界线? 该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和 ,即气候) 该界线与什么山脉、河流分布大体一致?( 、 ) (3)界线C是哪两大地域的分界线? 该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和 ) 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 ) 讨论交流:我国四大区域的地理分界线是怎样确定的? 例子: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 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 、半湿润区。它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因素。 由问题激疑给学生展开学习思路,学会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并在交流展示中实践知识的探索过程。 根据教师问题进行读图、联系生活地思考。 用图学习以图展开,带学生在读图用图中掌握地理知识,练习读图用图能力。 学生归纳总结后记笔记在课本相应位置 通过问题导读学会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联系前面所学,同时结合地图,温故而知新。
开 放 的 延 伸 请同学们在结合生活经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与同学一起总结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特点。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用到了哪些知识,哪些方法帮助学习呢?可以尝试用思维导图等形式表达出来,下节课大家一起总结讨论互相分享吧。 学生根据教师总结梳理本科所学内容,建立知识链接。 对老师留下的问题进行思考。 给学生自由安排规划,总结反思的能力。
布置作业 地理填充图相关知识
板书设计 中国的地理差异(二) 一、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二、划分依据: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反思与重建